急需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的翻译,谢谢!

作者&投稿:乔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万火急求鲁迅《摩罗诗力说》的翻译~

  《诠释、今译及解说》前记


  在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留给我们的全部丰富多采的精神遗产中,除了文学史专著,如《中国小说史略》,以及翻译小说,如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等外,这一篇,一九○七年鲁迅二十六岁时用文言文写的光辉著作——《摩罗诗力说》,从篇幅字数方面来说,是最长的一篇,从它的内容与语言文字方面来看,也是颇为复杂深广,较难读懂的一种了。
  鲁迅自己在他的杂文集《坟》的《题记》里曾经说过,他那时“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文,这是受了当时《民报》的影响”。的确,《摩罗诗力说》中某些“怪句子”,不少古奥的文言词语,以及原文中所提到的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和文学方面的典故等等,增加了我们阅读时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年青的读者们。不过,鲁迅这篇论著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花些功夫,细心地、耐心地从头到尾读下去。假如我们要认识鲁迅早年的思想倾向,他的世界观,文学观和美学观点,特别要了解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状态,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当时中国政治上、文化思想界两条路线的斗争——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同落后反动的封建保皇派等之间的斗争,必须读一读这篇《摩罗诗力说》;假如我们要研究一下文艺如何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鲁迅如何运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对旧传统、旧文化,对腐朽的孔孟之道所进行的深刻批判,必须读一读这篇《摩罗诗力说》;尤其是假如我们想了解十九世纪初期到中叶西欧和东欧进步的浪漫主义运动及其诗歌流派的基本情况,以及鲁迅为什么和怎样介绍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并且把他们当作武器,参加当时反对旧制度,反对清王朝黑暗统治的战斗,而鼓吹“恶魔诗人”、“反抗诗人”、“复仇诗人”和“爱国诗人”的精神,大胆地提出必须冲破禁区,扫荡迷信,竭力宣传救国救民、解放中华民族的思想,必须读一读这篇光辉的著作《摩罗诗力说》。
  二十世纪初年,鲁迅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进化论者,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革命浪漫派。鲁迅是我国最早把欧洲的所谓“恶魔诗派”(The SatanicalSchool of Poetry)——革命浪漫主义的“反抗之火”运进祖国大地的普罗米修斯。当然,要分析研究鲁迅青年时代的这些思想倾向及其对于鲁迅以后的思想发展的影响,不能只限于《摩罗诗力说》这一篇。他同时期撰写的《斯巴达之魂》、《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破恶声论》等文,以及当时他所翻译、介绍的科学幻想小说,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资料,都是宝贵的文献。但是,其中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与《破恶声论》这三篇政治论文和文艺论文却尤为重要,它们表达了鲁迅早年的历史观、政治观与文艺观。而《摩罗诗力说》一文又是青年鲁迅的精神面貌,他的激情,他的探索的集中表现,摄下了他那时候“其亦沉思而已夫,其亦惟沉思而已夫”的生动的面影。这是他所处的那个动荡时代现实斗争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出来的诗的花枝——尽管它所介绍、评论的主要人物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八个浪漫派诗人——,完全可以作为体现鲁迅早期思想感情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来学习和研究。
  鲁迅这篇文章是为当时我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服务的,对这个革命运动起到了革命舆论的作用(虽说当时响应者不多,使鲁迅感到很寂寞,而有象“寄意寒星荃不察”这样的愤慨)。本文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理直气壮地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这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前启蒙时期的辉煌巨作,是揭露和批判封建的意识形态的檄文,记录了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最响亮的心声。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的文献。它情文并茂,意味深长;所向披靡,令人神往。其中,科学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不少片断读起来真是琅琅上口,颇富于音律声调之美。就其整个认识水平来说,在当时中国文化思想界中毫无疑问是最高的。这只要浏览一下晚清时期有关的报刊、文集以及其他有关的资料就可明白了。
  此外,还有一点应该指出:《摩罗诗力说》是我国现代第一篇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比较文学研究新途径的文章。鲁迅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比较文学家(comparatist),一九○七年,可以说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开始的一年。本文中对“国情”和“文事”、文学的任务和作用、对拜伦的影响等方面的论述,都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关于这点,过去我们学术界较少注意到,现在似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研究了。

  这个集子包括四部分:一、原文;二、注释;三、今译;四、解说。这里就《注释》作些必要说明。
  注释共有五百二十五条,超过《鲁迅全集》中有关本文的注释差不多一倍。这一部分不只限于注释不常用、较难懂的文言词语(包括成语),以及古今中外的典故、地名人名、书名、篇名等。对原文中所引用的外国资料,在可能范围内,凡查到出处的,也作了必要的说明。说明繁简、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英、德、法、俄、意大利等种外文尽可能都直接从各自有关的资料查核后加注;对于波兰和匈牙利文等的资料,则根据英、德、法、俄文等有关著述试注。
  凡原文中引用或摘录的诗人、作家、评论家等的作品、论述、序文、以及日记、书简、回忆录等,均一律先根据鲁迅自己的文言译文,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在这个集子的第三部分《今译》中加以解决。碰到鲁迅的文言译文跟原著有较大出入的地方,为了实事求是起见,一律根据已查到的外文原文重译,并在这一部分中反映出来,以便一般读者参考查阅。
  这里举几个例子。
  正文开头前所引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段话,是引自尼采代表作《察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中文本或译为《苏鲁支语录》)第三章“旧的和新的墓碑”(Von alten und neuen Tafeln)部分第二十五节。但鲁迅译文跟德文原著有些不同,便需另译。比如说,鲁迅译文中“新生之作”一句,如果不查对尼采德文原作,也许有些读者会以为是“新生的作品”;一看原文,才知道这是“新民族的兴起”(Da werden neue Vlker entspringen)的意思。
  原文第一段第一节最后,鲁迅引用十九世纪英国作家托玛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一段话,自“得昭明之声,洋洋乎歌心意而生者”起至“终支离而已”止,是从卡莱尔的名著《英雄与英雄崇拜》(Heroes and heroworship)一书第三章“作为诗人的英雄:但丁;莎士比亚”(The hero as poet;Dante;Shakespeare)最后一节译出的。译文跟原著有不太符合的地方,也需要重译。同时又补足为鲁迅所删去的几句,即原文中所谓“中略”部分,使一般读者可窥全豹。
  原文第二段最后一节所引德国十九世纪初年诗人特沃多·珂尔纳(Theodore Krner)给他父亲的信,自“普鲁士之鹫”起至“吾起矣”止一段,须查出德文原著,否则对鲁迅的文言译文,如“普鲁士之鹫,已以鹫击诚心,觉德意志民族之大望矣”一句,就会感到不大好懂了。找到德文原信一查,才了解所谓“普鲁士之鹫,已以鹫击诚心……”就是“普鲁士的雄鹰,已经用它的翅膀的拍击和赤诚的心胸,来唤醒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希望了”的意思。
  原文第五段第二节最后,鲁迅引拜伦的话,自“英人评骘不介我心”起至“非欲聆彼辈柔声而作者也”一段,出自拜伦一八一九年四月六日自威尼斯写给他的朋友约翰·莫雷(John Murray)的信。鲁迅的译文跟原信出入较大,需要重译,便于与文言译文对照阅读,以增进理解。
  原文第六段第三节中间,叙述雪莱的童年经历一段,出自雪莱的叙事抒情长诗《伊斯兰的起义》(The revolt of Islam)的作者序。其中有雪莱自己的话,也有鲁迅根据其他资料改写的。查对雪莱的原序后,才能知道哪些是原话,那些是鲁迅编写而加以发挥的。
  鲁迅这篇文言文论著中有些地方确是不容易读懂,特别是把它译成白话文,译成流畅可诵的普通话,实在存在着不少难点。我的译文和注释,还有解说(本书“解说”部分约有四万字,题目是“中外诗歌多采光辉的旅程”。这是一篇学习《摩罗诗力说》后随想式的长文,介绍《摩罗诗力说》的时代背景,思想意义,几个重要的论点,以及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等等。)也只是一个尝试,主要目的是希望对一般青年(包括今天大专院校中文系的同学们)阅读鲁迅先生这篇重要论文有所帮助。这就是我这几年从事这一工作最大的心愿。
  今年九月是伟大的鲁迅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我国以及国外好几个大学及其他文化学术团体正在积极准备,将要盛大地隆重地进行各种纪念活动,这将是一个文化艺术史上光辉的节日。本书恰巧在纪念鲁迅百周年诞辰之前完成,在激动欣慰之中,就把它当作纪念鲁迅的一个小小的献品吧。

  一九八一年春五月于

  南京大学中文系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作者简介之二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1912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迁往北京,先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他亲眼看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在寂寞和苦闷的心情中抄写碑帖,整理古籍;同时考察中国的历史,思索中国的前途。《唐宋传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这个时期辑录整理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从1918年起,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这一年四月,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这个社会的号召。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优秀短篇小说和大量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1920年秋天开始,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中国古典文学,并坚持文学创作。《中国小说史略》就是根据教课讲义整理成的文学史专著。1921年12月鲁迅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作品通过雇农阿Q这个典型,鞭挞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1923年和1926年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展示了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阔的生活画面。散文诗集《野草》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925年,围绕“女师大风潮”,鲁迅同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自由派进行尖锐的斗争。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声中发表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彻底革命的口号。在“三·一八”惨案中,面对反动军阀的血腥暴行,鲁迅愤慨地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同年八月,因受反动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执教,著有《汉文学史纲要》和优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这些散文笔调优美、含蓄,感情深沉、激宕,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发表了著名文章《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热烈赞颂革命,发出“永远进击”的号召。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鲁迅因营救中山大学学生无效,愤而辞去该校一切职务。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论思想,认识到“青年必胜于老人”的偏颇,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

1927年9月底,鲁迅到上海定居。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在1928年文学论争中,鲁迅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进行自我解剖,确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长期阶级斗争的磨炼和艰苦的自我教育,使鲁迅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最后的十年,在党的领导下,在新文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他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并先后参加了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他还主编和与人合编过《语丝》、《奔流》、《前哨》等革命刊物,倡导过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新兴木刻运动,培养了不少革命作家。他以杂文为武器,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进行英勇、坚决的斗争,揭露他们充当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走狗的丑恶嘴脸。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怀着极大的喜悦,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了贺电,表达了对党和毛主席的崇敬和热爱。

鲁迅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但谢绝到国外就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坚持在中国战斗到最后一息。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五十六岁。鲁迅的“治丧委员会”由毛泽东、蔡元培、宋庆龄、茅盾等人组成。上海各界敬献的“民族魂”旗帜,覆盖着他的遗体。中共中央从延安发来唁电,谨表哀悼。当鲁迅遗体在虹桥公墓安葬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赶来送殡。解放后,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主席亲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出版了《鲁迅全集》二十卷,《鲁迅书信集》和《鲁迅日记》各两卷。鲁迅著作已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为传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热爱。



这个答案你满意吗?
采纳我的吧!:)

  《<摩罗诗力说>诠释、今译及解说》前记

  在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留给我们的全部丰富多采的精神遗产中,除了文学史专著,如《中国小说史略》,以及翻译小说,如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等外,这一篇,一九○七年鲁迅二十六岁时用文言文写的光辉著作——《摩罗诗力说》,从篇幅字数方面来说,是最长的一篇,从它的内容与语言文字方面来看,也是颇为复杂深广,较难读懂的一种了。
  鲁迅自己在他的杂文集《坟》的《题记》里曾经说过,他那时“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文,这是受了当时《民报》的影响”。的确,《摩罗诗力说》中某些“怪句子”,不少古奥的文言词语,以及原文中所提到的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和文学方面的典故等等,增加了我们阅读时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年青的读者们。不过,鲁迅这篇论著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花些功夫,细心地、耐心地从头到尾读下去。假如我们要认识鲁迅早年的思想倾向,他的世界观,文学观和美学观点,特别要了解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状态,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当时中国政治上、文化思想界两条路线的斗争——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同落后反动的封建保皇派等之间的斗争,必须读一读这篇《摩罗诗力说》;假如我们要研究一下文艺如何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鲁迅如何运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对旧传统、旧文化,对腐朽的孔孟之道所进行的深刻批判,必须读一读这篇《摩罗诗力说》;尤其是假如我们想了解十九世纪初期到中叶西欧和东欧进步的浪漫主义运动及其诗歌流派的基本情况,以及鲁迅为什么和怎样介绍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并且把他们当作武器,参加当时反对旧制度,反对清王朝黑暗统治的战斗,而鼓吹“恶魔诗人”、“反抗诗人”、“复仇诗人”和“爱国诗人”的精神,大胆地提出必须冲破禁区,扫荡迷信,竭力宣传救国救民、解放中华民族的思想,必须读一读这篇光辉的著作《摩罗诗力说》。
  二十世纪初年,鲁迅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进化论者,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革命浪漫派。鲁迅是我国最早把欧洲的所谓“恶魔诗派”(The SatanicalSchool of Poetry)——革命浪漫主义的“反抗之火”运进祖国大地的普罗米修斯。当然,要分析研究鲁迅青年时代的这些思想倾向及其对于鲁迅以后的思想发展的影响,不能只限于《摩罗诗力说》这一篇。他同时期撰写的《斯巴达之魂》、《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破恶声论》等文,以及当时他所翻译、介绍的科学幻想小说,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资料,都是宝贵的文献。但是,其中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与《破恶声论》这三篇政治论文和文艺论文却尤为重要,它们表达了鲁迅早年的历史观、政治观与文艺观。而《摩罗诗力说》一文又是青年鲁迅的精神面貌,他的激情,他的探索的集中表现,摄下了他那时候“其亦沉思而已夫,其亦惟沉思而已夫”的生动的面影。这是他所处的那个动荡时代现实斗争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出来的诗的花枝——尽管它所介绍、评论的主要人物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八个浪漫派诗人——,完全可以作为体现鲁迅早期思想感情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来学习和研究。
  鲁迅这篇文章是为当时我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服务的,对这个革命运动起到了革命舆论的作用(虽说当时响应者不多,使鲁迅感到很寂寞,而有象“寄意寒星荃不察”这样的愤慨)。本文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理直气壮地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这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前启蒙时期的辉煌巨作,是揭露和批判封建的意识形态的檄文,记录了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最响亮的心声。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的文献。它情文并茂,意味深长;所向披靡,令人神往。其中,科学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不少片断读起来真是琅琅上口,颇富于音律声调之美。就其整个认识水平来说,在当时中国文化思想界中毫无疑问是最高的。这只要浏览一下晚清时期有关的报刊、文集以及其他有关的资料就可明白了。
  此外,还有一点应该指出:《摩罗诗力说》是我国现代第一篇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比较文学研究新途径的文章。鲁迅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比较文学家(comparatist),一九○七年,可以说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开始的一年。本文中对“国情”和“文事”、文学的任务和作用、对拜伦的影响等方面的论述,都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关于这点,过去我们学术界较少注意到,现在似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研究了。

  这个集子包括四部分:一、原文;二、注释;三、今译;四、解说。这里就《注释》作些必要说明。
  注释共有五百二十五条,超过《鲁迅全集》中有关本文的注释差不多一倍。这一部分不只限于注释不常用、较难懂的文言词语(包括成语),以及古今中外的典故、地名人名、书名、篇名等。对原文中所引用的外国资料,在可能范围内,凡查到出处的,也作了必要的说明。说明繁简、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英、德、法、俄、意大利等种外文尽可能都直接从各自有关的资料查核后加注;对于波兰和匈牙利文等的资料,则根据英、德、法、俄文等有关著述试注。
  凡原文中引用或摘录的诗人、作家、评论家等的作品、论述、序文、以及日记、书简、回忆录等,均一律先根据鲁迅自己的文言译文,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在这个集子的第三部分《今译》中加以解决。碰到鲁迅的文言译文跟原著有较大出入的地方,为了实事求是起见,一律根据已查到的外文原文重译,并在这一部分中反映出来,以便一般读者参考查阅。
  这里举几个例子。
  正文开头前所引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段话,是引自尼采代表作《察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中文本或译为《苏鲁支语录》)第三章“旧的和新的墓碑”(Von alten und neuen Tafeln)部分第二十五节。但鲁迅译文跟德文原著有些不同,便需另译。比如说,鲁迅译文中“新生之作”一句,如果不查对尼采德文原作,也许有些读者会以为是“新生的作品”;一看原文,才知道这是“新民族的兴起”(Da werden neue V<SPS=2343>lker entspringen)的意思。
  原文第一段第一节最后,鲁迅引用十九世纪英国作家托玛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一段话,自“得昭明之声,洋洋乎歌心意而生者”起至“终支离而已”止,是从卡莱尔的名著《英雄与英雄崇拜》(Heroes and heroworship)一书第三章“作为诗人的英雄:但丁;莎士比亚”(The hero as poet;Dante;Shakespeare)最后一节译出的。译文跟原著有不太符合的地方,也需要重译。同时又补足为鲁迅所删去的几句,即原文中所谓“中略”部分,使一般读者可窥全豹。
  原文第二段最后一节所引德国十九世纪初年诗人特沃多·珂尔纳(Theodore K<SPS=2343>rner)给他父亲的信,自“普鲁士之鹫”起至“吾起矣”止一段,须查出德文原著,否则对鲁迅的文言译文,如“普鲁士之鹫,已以鹫击诚心,觉德意志民族之大望矣”一句,就会感到不大好懂了。找到德文原信一查,才了解所谓“普鲁士之鹫,已以鹫击诚心……”就是“普鲁士的雄鹰,已经用它的翅膀的拍击和赤诚的心胸,来唤醒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希望了”的意思。
  原文第五段第二节最后,鲁迅引拜伦的话,自“英人评骘不介我心”起至“非欲聆彼辈柔声而作者也”一段,出自拜伦一八一九年四月六日自威尼斯写给他的朋友约翰·莫雷(John Murray)的信。鲁迅的译文跟原信出入较大,需要重译,便于与文言译文对照阅读,以增进理解。
  原文第六段第三节中间,叙述雪莱的童年经历一段,出自雪莱的叙事抒情长诗《伊斯兰的起义》(The revolt of Islam)的作者序。其中有雪莱自己的话,也有鲁迅根据其他资料改写的。查对雪莱的原序后,才能知道哪些是原话,那些是鲁迅编写而加以发挥的。
  鲁迅这篇文言文论著中有些地方确是不容易读懂,特别是把它译成白话文,译成流畅可诵的普通话,实在存在着不少难点。我的译文和注释,还有解说(本书“解说”部分约有四万字,题目是“中外诗歌多采光辉的旅程”。这是一篇学习《摩罗诗力说》后随想式的长文,介绍《摩罗诗力说》的时代背景,思想意义,几个重要的论点,以及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等等。)也只是一个尝试,主要目的是希望对一般青年(包括今天大专院校中文系的同学们)阅读鲁迅先生这篇重要论文有所帮助。这就是我这几年从事这一工作最大的心愿。
  今年九月是伟大的鲁迅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我国以及国外好几个大学及其他文化学术团体正在积极准备,将要盛大地隆重地进行各种纪念活动,这将是一个文化艺术史上光辉的节日。本书恰巧在纪念鲁迅百周年诞辰之前完成,在激动欣慰之中,就把它当作纪念鲁迅的一个小小的献品吧。

  一九八一年春五月于

  南京大学中文系

  (本书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言原文较长,本刊有删节)

  赵瑞蕻


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
在其后的《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又将易卜生推为与拜伦一样的摩罗诗人。《摩罗诗力说》一文,鲁迅介绍了西方一些著名的文学家:“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xv]鲁迅也在此文中提到了易卜生和《人民公敌》一剧,来论述先觉者与俗世的对立:“自尊至者,不平恒继之...

鲁迅代表作
1、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2、鲁迅杂文合集:《坟》1927年3月,未名社,《热风》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续编》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续编...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意思是:没有了自由,你拥有生命和爱情又有什么用呢?然而自由也是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所以,才会有这句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请问鲁迅和梁启超争论故事 要实例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歌颂了拜伦、尼采等一批文化英雄,也喊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宣言:“自尊而怜人之为奴,制人而援人之独立”。当梁启超推崇中国的管子、商鞅和克伦威尔等一批强权人物之时,鲁迅却赞美着一批“恶魔”:拜伦、普希金、莱蒙托夫,“恶魔者,说真理者也。”当梁启超要求国人服从、忍耐,“齐万而为一,...

周树人简介
另外《鲁迅丢棉裤》《密友告密帮助鲁迅避难》等皆已考证为假。另一则鲁迅反对某书局“不支付标点和空格稿费”的轶事真假仍未有定论。关于真假考证的问题,详细资料可参看鲁迅研究专家所著论文。鲁迅在广州时,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

鲁迅先生有哪些名篇?
《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摩罗诗力说》:论文《摩罗诗力说》中“摩罗”,梵文音译,“...

请问鲁迅先生翻译过那些外国作品~
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森欧外的小说,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作家显克微支的作品,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作,保加利亚作家跋佐夫的小说《战争中的威尔柯》,罗马尼亚作家索陀威奴的作品,以及荷兰作家望·蔼覃的《小约翰》,芬兰女作家明那·亢德的《疯姑娘》等。四、文艺理论:鲁迅早期翻译了厨川白村的文艺...

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诗句,求解??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

鲁迅先生生平事迹(详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民国十四年...

鲁迅简介 150字
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

涿州市18660039096: 十万火急求鲁迅《摩罗诗力说》的翻译 -
攸诗复方: dffss

涿州市18660039096: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正确解释偶尔看到一篇文章,写着一句话“我以我血荐轩辕”, -
攸诗复方:[答案] 这句诗出自鲁迅的> >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释】 作于:(1903年) 许寿裳《怀旧》:“1903年他(鲁迅)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 赠我.”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

涿州市18660039096: 时既艰危,性复狷介 请问这个怎么解释? -
攸诗复方: 时既艰危,性复狷介.是鲁迅先生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中概括诗人雪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性格特征的话.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艰难困苦的时代,而他的性格又正直无私,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涿州市18660039096: 鲁迅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是写的书的翻译 -
攸诗复方: 本诗作于1903年.鲁迅最早将本诗写赠给许寿裳.许寿裳在《怀旧》中说:“一九〇三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 灵台无计逃神矢.灵台,也叫灵府,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郭象注:“灵台者...

涿州市18660039096: 求一些鲁迅译的书 -
攸诗复方: 俄国文学:俄国1905年革命后,正是鲁迅第一个为中国窃来了俄罗斯文学的“普罗米修斯之火”.他早期所作的《摩罗诗力说》在分析19世纪几位最伟大的革命浪漫诗人的诗作时,重点介绍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1909年在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

涿州市18660039096: 鲁迅生前翻译的的作品 -
攸诗复方:[答案] 俄国文学:俄国1905年革命后,正是鲁迅第一个为中国窃来了俄罗斯文学的“普罗米修斯之火”.他早期所作的《摩罗诗力说》在分析19世纪几位最伟大的革命浪漫诗人的诗作时,重点介绍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1909年在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印的《域...

涿州市18660039096: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
攸诗复方: 鲁迅他在《摩罗诗力说》就有这样一段话:故所谓古文明国者,悲凉之语耳,嘲讽之辞耳!中落之胄,故家荒矣,则喋喋语人,谓厥祖在时,其为智慧武怒者何似,尝有闳宇崇楼,珠玉犬马,尊显胜于凡人.有闻其言,孰不腾笑?夫国民发展,功虽有在于怀

涿州市18660039096: 《摩罗诗力说》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
攸诗复方: 《摩罗诗力说》就是鼓吹敢于勇猛反抗强暴的拜伦式的精神战士,这是他弃医从文后所作的第一篇文学论文,标志着鲁迅更坚实地踏上了文学的道路,并且是以一个勇猛的反抗者的身份踏上这条道路的.

涿州市18660039096: 什么是摩罗精神啊?鲁迅在什么地方提出的?简略的说,谢谢 -
攸诗复方: “摩罗”一词本为梵文Mara的音译,意思是魔鬼,指的是反抗、障碍、破坏.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用这个词来形容诗学,表明了自己对新诗持的观点——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形式上,都应该打破陈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