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如何看待这句话?

作者&投稿:别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什么意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代表作是以其语录和论学书信为主要内容的《传习录》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绎学的理论思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像极了上面贝克莱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看见花时,感觉到了,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两个人还是有所区别的:贝克莱是要通过“存在即被感知”这句名言解决认识论问题,到最后,为了保证物的存在,贝克莱还不得不搬出了上帝来保证外物的存在。王阳明不同,其“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和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说,“心外无物”是指心乃生发意义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尽管五彩缤纷,但对我毫无意义可言。就当你未见到那个美丽的女子时,在你心中那个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见到她,那美丽才会呈现于你眼前,于你而言才会具有意义。先生说致良知,良知在于我们的本心,与龙场悟道一样,你未见龙场之时,世界于你只是狭小的周围一圈,当你来到深山自然之中,心会变得与自然一样广阔,便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按常理讲,不论看不看这朵花都存在,但王阳明这样说的意思是什么呢?世上有些东西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比如说曼德拉效应,2013年有一则新闻说是曼德拉去世,而大家的印象中曼德拉去世很多年了,我就有这样的错觉,有人说是我们的意识进入了平行宇宙,事物的存在状态在两个平行的宇宙中会有不同,而这朵花的存在状态也会因为我们的意识心去触动所谓的平行宇宙而有所不同,这确实很奇妙,但如果我们去用心参悟,肯定会有自己满意的答案。一朵花开在山谷里,至于这朵花是个什么颜色呢?

还有盲人问题,是因为你能看见,所以你觉得客观世界存在。如果一生出来就是盲人,在他的世界里世界就是虚的。假设你说这花是红色的,他看不见颜色,对颜色没概念,也许在他的世界里红色也许是绿色,黑色,也许是另外一种物质。只是你生出来后,别人告诉你这个是红色,你以后就认为是红色,那假设你生出来别人告诉你树就是花,那你今后也会认为树就是花。

但是这个盲人不知道这是饭,只是别人告诉他这是饭。在他始终没看到饭的时候,在盲人的心中饭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概念。因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只有他真正见到饭的那一刻,才知道这是饭。就像说你的爱人出轨了,你没看见只是怀疑,只有当真正有了证据之后,看见了照片或者什么,这个时候你才相信。不好意思举个不恰当例子。

老王说我说这句话本来就是简单的打个比喻。结果被你们衍生出来这么多。相信老王同志地下有知,一定一脸懵逼!先致良知!后心外无物!最后知行合一,我心光明!做不到不是不懂,就是做不到这么简单而已。

事物本身的状态会受观察者的自我认知而变化?你看花时才知道花的颜色和动态?我提一个事,我本身没有去看花,而是买了一个摄像机拍着花,我自己事后看录像,请问花的情况是摄像机看的,还是我看视频时变化的,请大神解释?

个人一点粗陋的想法:首先,多年以前国内确实抑唯心扬唯物,现在我们已经能平和地认识到其实是哲学的两个面。其次,我觉得,唯心唯物里,目前,还是唯物更能解释这个世界。再次,有一句话,能证明的是科学,尚未证明的是哲学,曾出现过那么多哲学的流派,都是大智慧者在试图解释世界,试图自圆其说创建理论。其中虽然很多不断地被后来者所否定,但他们的理论作为人类的智慧结晶被后人铭记和继承,而且因为哲学讲究合理地推理和深入地思考,因此留下了很多充满思辨智慧的名言,比如广为流传的“我思故我在”,“仁者心动”,也留下很多故事。但是,这些名言是能体现智者的智慧,却只是探索真相的尝试,并不代表就揭示了世界的真相!

这是两回事。目前还没有解释世界真相的终极哲学出现,这也是现在大家还在这里讨论的原因之一啊。哲学的生命就是继续怀疑继续思考。所以,慧能大师那句话本身就未经证实,不能拿来证明王圣的话就是真理。当然,这并不影响他们在某个角度的登峰造极的优秀。

万物勾连纠缠,心念一动场已变。念头是神经元的电波脉冲,是能量也是物质。所谓唯心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唯心唯物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有一个“双夹缝光谱实验”。是在纸板上开两条缝让光线穿过。我们通常会看到光线会透过夹缝形成两道光束,这是因为有大量的光离子穿过夹缝。于是科学家只放出一个光离子看会是什么结果,就象一个球不能同时进两个球门一样。但惊奇的是:单个光离子发出时,有人观察它,它就变成波浪状存在,没人看它,它就是点状存在。

就象一个有生命会思考的生物一样。王阳明的这句话是不是也在印证同样的现象。王阳明心学阐述的是哲学,禅宗慧能通过佛法阐述的是哲学。二者所要表达的是都是人生哲学。封建迷信是另一个方面,与心学和佛法所阐述的哲学不是一回事。混为一谈本身就是迷信,因为无知所以迷信。如果现在是封建社会,那么那些混为一谈的人就是封建迷信。人在地球上走动,是人动还是地球动?

当把地球作为静止的参照物,就会产生地球静止人在动的意象;当把人作为静止的参照物,就会产生人静止地球在动的意象。把虚空某一点作为静止的参照物,就会产生人、地球二者都在动的意象。不同的参照物就有不同的意象,即不同的世界(现象)。把什么作为参照物是思想过程,是分别、选择过程,即是心动过程!不同的心动导致不同的意象,导致呈现不同的世界,导致看到不同的世界。无意识选择物质的参照物时,只能看到物质的世界,并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了,并得出世界是物质的结论。

无意识选择心意的参照物时,只能看到心意的世界,并生活在心意的世界中了,并得出世界是心意的结论。对此我有一点搞不太懂,对于坏人来说,例如一个强奸犯,邪念生于心,同时他也依本心做出了行动。对于有些人来说生于内心的并不是良知,如果按照心学理解,万物由心造,行动检真知。那强奸犯并没有错! 如果每个人要以良知作为标准目标,那阳明心学是不是可以换句话来概括:要做个好人 。

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是你想出来的,本身没有好坏,是你的心决定的。你说吃饭是好是坏?睡觉是好是坏?都是你的心决定的,当你觉得吃多时候,你就会觉得坏了,当你睡多了时候你就觉得睡觉是坏的?那最终还不是由你的心决定的么?

可能不同的生物看就有不同的颜色。蜥蜴看可能就是灰色,蛇看可能就是一个影子,松鼠看呢,它有可能就是深红色,老牛看有可能就是浅红色,而这朵花究竟是个什么颜色呢?它什么颜色都不是。你心里是个什么颜色,你看他就是个什么颜色。也可能你是一个红绿色盲,那么你可能看它就是绿色。王阳明先生是通过看一朵花的例子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所有呈现出来的感官形象也好,声音也好,都是人这个物种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而世界真实的样子并不是你眼睛看到和耳朵听到的样子。可能外星人看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种透明的呢,这都不好说。

这个世界是绝对唯心的。 如果唯物,佛学全套都可以被否定。 唯心,全套科学都可以解释通。 愣严经,专门讲这个心。 这个心在哪里。通过一大堆对话。 最后阿难才晓得,心无处不在。 所有一切都是心在显化。 波粒二象性不是很明白的把这个问题讲清了吗。 物质是由于心观测而成粒态, 不观测则是波态。波态是看不见的。 不知道是否正确。 不过只有唯心造,才能解释一切起源。 唯物没法解释。请问石头怎么来的? 原子组合的?那原子呢?问不到头的。心外无物,这个心是人的感知和认知的总和。

如果全人类都是色盲,花儿就没有颜色,就没有鲜艳一说。其实花儿本就没有颜色,只是反光和显示出的不同频率的光波,颜色是人赋予花儿的,是心的产物。王阳明让我们向心内求,求什么?不如全世界的人都是色盲,而一些有功夫的人,通过特殊的修炼,他看到了颜色,那么他的心就赋予了花儿独特的属性。比如中医,他赋予了花儿药性,他们眼中的花就在不是我们普通人的花儿了。譬如牛,我们看到的牛就是一个普通的牛,而在庖丁解牛的庖丁的眼里,赋予了牛的特殊的属性,他看到(感受到)的是骨节和骨缝。我们看到的水是水,化学家看到的水是H2O。向内求,其实就是向外求,因为不在心内的外在的东西,就在哪里,与你何干?

你与花从哪里有,本心妙真如性,花与你即自性变现,花即你,你即花,花也即一切,一切即你,当下花还是花,你还是你,不能独立分开来理解,分开理解则断章取义,通俗讲他是圆融性的又归为一。

心未动即寂,无相,心动则入相,事物总是客观存在,即便你看和不看他都存在。你不看他影响不了你,你去看他,他还是他,你因为自己动了念而影响了自己。主观意识自己给自己下了也给外物下了判断,你心情好,看花则艳丽,你心情不好。看花则暗俗。花还还是花,而你未必是那个寂的你了。

心一动,主观就来了,客观就会受到影响,你能说是花影响了你的“心",当然不是,剥开主观,各是各,所以认识事物的本质,要抛开主观,而认清自己,又更要抛开主观上的各种"颜色"看清事物,而不受迷惑,这个迷惑来源于自己念动,一善一恶,一凶一吉,正是相由心生,所以王阳明才说,不看则同寂,你来看它(动了念),它便有了颜色(这个色包括了你自己给自己看的色,与花无关,与你至关,由你来看它的念所决定)是先入为主的思想,接近禅宗的,花非花,物非物,更多是从他相去看我相,又从我相去反证他相,达到最质扑,最纯净,最客观,最自然的心性,唯有王明阳。简单的说就是庄周梦蝶,人的意识主导作用将原来不存在的东西强加,是一种幻,但这种幻又是人类生来就有的顽根,是一种"无中生有"要克制,达到原来清静的那个寂,不受扰乱。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最粗浅的比方,我着急送餐时,错过了路边很多风景。一切存在是因为你的存在,无我无相。王阳明属于小无相功法,内心存在有。而佛法大乘是无我无相。

从量子力学角度看,王阳明这话一点都没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哥本哈根学派认为,你不去看月亮,月亮既在又不在那里,处于概率云中。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等你去看时,波函数塌缩,月亮就在那里了。

王阳明不只是唯心而且是主观唯心的典型代表人物,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就是主观唯心,认为没和人(心)发生联系的客观物(真实存在)是不存在的,这本身就是主观唯心论, 只能说对个体(主观)而言是不存在但不能此物不存在, 人家是在说物的存在与否,你却偏说物什么意义了,真是牛头不对马嘴!曲意这句话!

如果花不在你心上,即使花有颜色你也会视而不见!这要推到宿世再宿宿世,这花早就潜藏在你的潜意识中了!同时佛经有云:不知色身外泊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你不看它时,它在,但与你无关,虽然你与花各自不相见,但你们彼此存在,相关无事。它不会因你看或不看而消失或突然出现。其实我的想法是,他想告诉我们,世界万物,各有定论,人类不必纷纷扰扰为难自己,凡事不必强求。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而且能够看出他心外无物的主张,如果你看能够发现周边的美,那么心情也会随着周边的事物有所改变。

这是王阳明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看法,即使你没看这朵花,但是这朵花依然存在,而且和你一起同行,你睡觉,它也睡觉,它依照客观规律运行。

我认为,这句话其实就是表明了,人生所经历的一些坎坷,欢喜都好像梦一场,都是自己心里制造的一种幻觉,相由心生的意思。


正确的三观
阳明先生的世界观从“岩中花树”那一段师生对话中,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先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意思就是你没有看到这朵花之前,它就是一堆信息体,什么也不是,你过来后,这对信息被你的视网膜捕捉到,你的...

受用一生的十个小故事及感悟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人生感悟: 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

王阳明经典名句
1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1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1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14、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 15、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

的面相特征, 的特殊气质
字 “”,本作“圣”,“耳”“口”之“王”也。“耳”以闻道,通达天地之理;“口”以宣扬,大众并领袖大众;“王”以施行,遍行其德统率万物。儒家所奉的 ,则为孔子。孔子之后,有亚。再有者,王阳明之谓也。阳明先生曰:“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

阳明先生经典语录
5.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

王守仁(阳明先生)主张的一些思想,能和本人说说吗?非常想知道,才疏学...
”(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

一生伏首拜阳明怎么样
关于王阳明,很多人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政治课本上。老师讲到“唯心”的时候,王阳明才勉强跑了次龙套,说了一段“唯心”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从此,王阳明被当作唯心的代表人物,一直为人们所忽略。 这...

心学 王守仁
”(四句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

社会建构和阳明心学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阳明心学概括起来是四个字,“知行合一”。意思就是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不是分开的,而是同时出现的。换句话说,认知和行为不是两回事儿,根本就是一回事儿。这正是社会建构的精髓,当我们被...

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人生感悟: 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

古冶区13475053191: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什么意出自哪里啊? -
保晶施诺:[答案]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上面这句话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

古冶区13475053191: 王阳明名言的意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 -
保晶施诺:[答案] 你没有看到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一样并未实在地存在,你来看到这个花的时候,然后它的颜色才一时变得明白实在起来 所以说树立理想(志向)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是实现理想行为. 人最大的缺点莫过于骄傲自满了.

古冶区13475053191: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引用的王阳明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什么意思? -
保晶施诺:[答案] 我是一名阳明心学爱好者,这句话绝对不是 折射的月光 说的那样,很多人认为阳明是唯心主义,就是因为这句话,但这句话不能简单得按照字面意思理解,那个花是被感通的花!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物.如此...

古冶区13475053191: 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依也.”王阳明一次和朋友到郊外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 -
保晶施诺:[答案](1)王夫之的意思是说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批判了“理生气”的唯心主义观点,是唯... 王阳明是说眼看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花色不是客观存在的,是唯心主义观点.(4分)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

古冶区13475053191: 众弟子向王阳明请教“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王阳明回答:“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 -
保晶施诺:[选项]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古冶区1347505319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
保晶施诺:[答案]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

古冶区13475053191: 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同归于尽原文 -
保晶施诺: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上面这句话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古冶区13475053191: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尔为看此花时,它便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颜色则一时明白起来”? -
保晶施诺:[答案] 你写错了吧,是未看此花时, 意思是世间万物总是在你的一念之间变换,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不过从文学角度来说,是唯美的境界.把花的灿烂和落寞与内心的联系一起,是作者将内心的思绪寄托在花开花闭上.

古冶区1347505319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是什么意思? -
保晶施诺:[答案] 被人欣赏才说明它是存在的,唯心主义说法

古冶区13475053191: 一念花开,一念花落 什么意思 -
保晶施诺:[答案] 花开花落,皆由我这一念产生.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