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用了什么修辞法?

作者&投稿:穆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运用了什么修辞?~

此句是宾语前置,但不是修辞手法。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辞格,又叫修辞格,是具有特定的构成方式和相应的表达效果的格式,是具有生动性和高度形式化的积极修辞方式。主要包括比喻、比拟、夸张、移就、通感、借代、双关、拈连和设问等。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人非生而知之者。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被动句:不拘于时。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特殊句式

1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被动句

1、不拘于时。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或师焉,或否焉(“否”后省“师”)

6生乎吾前(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句话使用了比喻修辞法。比喻是指用比较来说明一个事物的特征或性质,使说话人的思想更加形象,更容易被听众理解。在这句话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一个比喻,用来比喻阅读不够仔细,导致理解不深刻。这样,说话人的思想更加形象,更容易被听众理解。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被动句

1、不拘于时。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或师焉,或否焉(“否”后省“师”)

6生乎吾前(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意思是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该句出自唐代汉语的《师说》。所在段落原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怎样翻...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出处:唐·韩愈《师说》选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怎么翻译?
释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出处 该句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作者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翻译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选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什么...
要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属于古汉语中的否定句宾语前置。按现代汉语即“不知句读,不解疑惑”。2、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的人”。3、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指“句读之不知”;“大”指“惑之不解”。焉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字什么意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出处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原文节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一、译文 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二、出处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三、创作背景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出自哪里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怎样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_百度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这个句子它的意思是,句读(断句的意思)不会的时候,“或师焉”,就是遇到这个句读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请教。“惑之不解”,有疑惑的时候,“或不焉”,这个“不”就是没有去问,不去请教。就是面对这些小的知识技能,都很主动的赶紧去问这个句读怎么下,但是反而人生的疑惑都不去请教。这个是只学...

南京市19875734958: <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运用了什么修辞? -
楚哑乐武: 是分说.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与互文相对的一种修辞.

南京市19875734958: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到底是什么句式?(千万不要说是倒装句式哟?
楚哑乐武: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意思是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知”、“解...

南京市19875734958: 《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这句话解释 -
楚哑乐武: 译文: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却不向老师学习.

南京市19875734958: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 -
楚哑乐武: 是的 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实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还原为本来的句式是: 不知句读,不解惑.意思是:“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南京市19875734958: 韩愈《师说》的问题
楚哑乐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用的宾语前置的句式,“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都是借助“之”字提前的.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这篇文章中这样的句式只有这一句,再没有与之相同的句式 . 容易产生误解的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话中“之”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师道不传”这个主谓句不独立成句只作句子的主语.下文的“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同此.

南京市19875734958: 师说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楚哑乐武: 一、完成下列各题1、生字注音谀( ) 欤( ) 郯( ) 苌( )襄( ) 聃( ) 蟠( ... 5、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

南京市19875734958: “谓语前置句”是什么? -
楚哑乐武: 倒装句

南京市19875734958: 苏轼《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有哪两个通假字?再问几个文言文知识 -
楚哑乐武: 1.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 互相劝酒.这句就一个通假字吧.不过“樽”在古文中,也通假“尊”,酒器. 2.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原句应该是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假“凭”,乘(坐)的意思.这句解释是:多么辽阔啊,像...

南京市19875734958: “何厌之有”的句式. -
楚哑乐武:[答案] 这句话时一个宾语前置句,真正的句子是夫晋有何厌 ,“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

南京市19875734958: 文言文的四大句型 -
楚哑乐武:[答案] 高中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 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