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文言文知识梳理

作者&投稿:政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六国论重点知识整理

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2. 苏轼的六国论 知识梳理

【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他的文章以政论文成就最高,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辩性强,富有说服力;文字简约,不事雕琢,但笔力雄劲,善作譬喻。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3)事 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6)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之(1) 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3)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3.以 (1) 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 苟以天下之大(3) 连词,相当于“而”,才 以有尺寸之地(4) 介词,把。 举以予人(5) 介词,用。

以地事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6.则(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7.与(1) 动词。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3)洎牧以谗诛(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B.不能独完 形容词用动词,保全 C.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水平不高,能力欠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B.较秦之所得 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国之所大欲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D(不去行刺) 2.D(连词,就/连词,那么)3.略。

3. 求六国论文言文总结

古今异义词:其实 祖父 至于 努力 故事

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 满足) 诚不得已(已通矣 句尾语气词)

词类活用:不能独完(完 形容词作动词 完整的保存)

义不赂秦(义 名词作动词 坚持道义)

李牧连却之(却 使动用法 使。。退却)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 名词作动词 礼遇)

特殊句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夫六国皆诸侯。 判断句

举以予人 省略句

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齐人勿附于秦。 状语后置句

洎牧已谗诛。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4. 六国论 苏轼 通假字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形容词作动词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

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为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

名为状。月:每月。

名为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动词 《通假字》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 餍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 《特殊句式》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 洎牧以谗诛③齐人勿附于秦 ④斯用兵之效也 事:侍奉。

势:形势。为:治理。

故事:旧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以趋于亡。

以:而。其势弱于秦于:比。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苟以天下之大以:凭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

介后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

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咽:咽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 五、总结本文的基本文言知识: 其实:它实际上。

祖父:祖辈和父辈。至于:到……的结局。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

咽:咽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

5. 六国论 苏轼 通假字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形容词作动词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通假字》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 餍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

《特殊句式》

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 洎牧以谗诛③齐人勿附于秦 ④斯用兵之效也

事:侍奉。势:形势。为:治理。故事:旧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以趋于亡。以:而。其势弱于秦于:比。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苟以天下之大以:凭着。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介后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 五、总结本文的基本文言知识:

其实:它实际上。 祖父:祖辈和父辈。至于:到……的结局。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咽:咽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例。

6. 课文六国论求内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之:1、子孙视之[代词,它,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2、当与[介词,,跟,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向:1、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犹:1、以地事秦,犹 (动词,好象)抱薪救火2、良将犹(副词,还)在 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2、始(才,副词)速祸焉 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

兵:1、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 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于秦五战)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7. 急求语文文言文专家帮忙整理一下苏辙的六国论的文言句式,实虚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追问亲,看清标题好不好,不要用苏洵的来糊弄我要的是【苏辙】的。0|评论求助知友lysedel |来自团队成功在于奋斗 |十三级采纳率67%擅长领域:教育/科学小说东莞市语言学高考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 共5条检举|12 分钟前南纬十度| 四级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用文言文写六国论,,来点提示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

高二文言文:六国论 的翻译
《六国论》译文: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

苏洵文言文阅读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辞:拒绝.(2)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

文言文3句翻译 (出自何去非的六国论)
盖苏秦不获终见信于六国,而张仪之志独行于秦。此六国之所以见并于秦也。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苏秦最终得不到六国君主的信任,而张仪毅然投效秦国。也导致秦一统天下的局面 这几句话出自何去非的六国论 概诉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客观原因。非专业人士,翻译不够专业 望见谅 ...

文言文《六国论》教案?精编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重在说理,对高一学生来说,趣味性不强,课堂教学较难出彩。主题明确,课本注释十分详细,难点也不多,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本人教授文言文是弱项,所以选讲这篇课文,以挑战自我。 2.基本构想 ⑴以活动为主,提供能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师说》、《劝学》、《六国论》原文和翻译和文中的通假字
传授。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体系
4. 谁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啊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例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结构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

必考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

六国论语文说课稿
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1 司马迁与《史记》 见“必修一文言文梳理”《鸿门宴》部分。 班固与《汉书》 班固(32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

蔡甸区19228524868: 六国论重点知识整理 -
脂戚盐酸:[答案] 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 以: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来) 省略句:举之以予人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

蔡甸区19228524868: 六国论的文言文翻译谁能给我翻译要字字落实
脂戚盐酸: 〈六国论〉白话翻译 六国被攻破灭亡,不是(因为他们)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症结在於(割让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而(使自己的)实力削弱,是走向灭亡的道...

蔡甸区19228524868: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1.“理固宜然中的理”是什么意思?词类活
脂戚盐酸: 1.按道理,做状语 2.西:向西,做状语.向:面对,这里引申为抗击."西向"整体意思就是抗秦,因为当时秦国在六国之西.

蔡甸区19228524868: 苏洵六国论一词多义 -
脂戚盐酸: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蔡甸区19228524868: 六国论李桢原文及翻译
脂戚盐酸: 六国论李桢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蔡甸区19228524868: 六国论的文言文翻译 -
脂戚盐酸: 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蔡甸区19228524868: 苏洵的《六国论》的相关历史知识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在今天的地理划分 -
脂戚盐酸:[答案]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蔡甸区19228524868: 苏洵<六国论>中心论点的句子(原文中)是? -
脂戚盐酸: 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希望对楼主有用吧.

蔡甸区19228524868: 六国论的译文 -
脂戚盐酸: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

蔡甸区19228524868: 文言文翻译:六国破门,战不善,弊在赂秦翻译《六国论》楷体地1句
脂戚盐酸: 六国破灭(六个国家灭亡了),非兵不利(并不是兵器不锋利精良),战不善(作战不得法)(或:仗打的不好),弊在赂秦(弊病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