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说书的散文随笔

作者&投稿:乔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盲人说书,也叫“瞎子说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十分盛行。那个年代在大街上、大树下、胡同口、河岸、大队大院经常可听到盲人说书,有了盲人说书的,总是围满了人。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凑热闹,成了乡村里一道道不大不小的风景,在那个乡村文化贫乏的年代,也可以说是惊艳了时代,温情了岁月。

  盲人说书,其实是时代的产物,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年代,即使身体健壮、五官健全的人也常常吃不饱饭,何况有着视力缺陷的盲人。为生活所迫,为了生计,盲人也在想方设法,怎么也得混口饭吃,生存下去,有的还拖家带口的,这就更难了,还得养活着全家。盲人就琢磨着自身的优势,他们在精心寻找着上帝为自己打开的“那扇窗”,已经有人发现了“那扇窗”的奥秘,盲人丧失了视力,却增强了其他感官功能,眼睛无法看,感官来弥补,其它方面能力特别强,包括听力、记忆里、语言表达能力大多都超乎于平常人,大脑也有所改变,因而盲人的谋生手段特别强。于是盲人们就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有算命的、有说书的、有唱戏的……流浪于街头巷尾,赚点钱,吃顿饱饭上路。也让那个年代枯燥、烦闷的乡村生活盎然着生机,增添了热闹、活泼的气息。

  盲人说书可算游走在乡村的艺人,也就是流动的说书匠。有特立独行的,有带着老婆一起说唱的,还有老婆孩子都带着的。有带着胡琴、竹板、梆子等行头,还每人带着一根竹棍或木棍,那是试探着走路的,人多的时候,前面有人领着,后面相牵竹棍连着,就有了安全感。儿时和小伙伴们经常看到三三两两到乡村说书的盲人,有时会突然从胡同头冒了出来,慢腾腾地走来。有的小伙伴就会大喊:“啊呦,来瞎子说书的啦!”有人就会接上吆喝着“来瞎子说书的啦,来瞎子说书的啦……”我那时听着感到那么别扭,因为叫盲人为“瞎子”确实不文明,可那时乡村的文明程度还不行,很少又叫盲人的,我也是长大后才改为叫盲人的。

  盲人说书,有找到大队办公室的,有大队里派人打听着去请的,这些都属于大行动,大阵势,盲人也多,有时四五个人,大都安排在晚上,这样,乡民们都干完了农活,可清闲地听盲人说书。大队干部就会安排到社员家吃派饭,在吃饭的空当儿,就会派人点上汽灯,挂到树上,或立块杆子挂上,一片通明瓦亮,一如白昼。这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很自然地就围成了一个大圈子,待几个盲人吃完了饭,带上家什,就走进了圈子里,端坐在提前摆放的椅子、凳子上,说书就开始了。

  领头的盲人的前面立着一块木棍,在木棍的顶端捆绑上一个梆子,试着用手能够到,这个梆子对说书人来讲叫“惊堂木”,只见领头的盲人用力敲了几下“惊堂木”,耳边接着传来“梆、梆”的声响,接下来就是说书开场白:“大爷大叔大娘大婶哎,大哥大姐兄弟妹妹哎,今天我们来说书,你是听文还听武?”生在小有名气的武术之乡,大都叫喊着:“说武的”“听武的”,话音刚落,盲人们就亮开了嗓门。大都说的'是古书,记得有《说岳全传》《呼延庆打擂》《杨家将》《水浒传》,等等,有说的,有唱的,有拉二胡的,有时边说,边唱,便拉,配合的恰到好处,那说书声、唱歌声、二胡声,声声入耳,美在心里,好听极了!有爱听故事情节的,有爱听唱段的,有爱听拉二胡的,都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还掀起个小高潮来,打破了乡村沉寂的夜空。

  大多盲人都有奇思妙想,说书幽默风趣,在说书中间还来个小插曲,吊一吊大伙的胃口。当年那拉二胡的盲人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用二胡模仿人的声音,发出了:“《呼延庆打擂》片段说完了,你还想听什么?”观众中有说听《三国演义》的,有说听《杨家将》的,众口不一,这时二胡里就会发出:“听什么?嗯?”的声音,引来一阵阵欢笑声。当听众掀起了小高潮,爱听说书内容的呼声僵持不下,这时,盲人就会拉上一段二胡,婉转、悠扬的二胡的音调就会在村子中央回荡。接着,盲人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思路,说起更加动听的故事来。有时,说到故事精彩处,盲人故意压低了声音,离得远的就听不清了,就叫喊着:“听不到,大声点。”“大声点”,看来真听着感兴趣了。

  我儿时所听的盲人说书,大都是在我老家的门前和大槐树下。我老家的门前是一片空阔的平地,也是村子的十字路口,因而儿时见到的盲人特别多,听到盲人说书特别多,这里面有祖母的原因。在我家门前听盲人说书的次数最多,因在这里简单,把盲人留下,街坊邻居有拿出打黄饼子的,有拿红薯面包子的,有拿红薯的,有用钵子端着大白菜的,有提着暖瓶带着碗的,只要让盲人们吃饱了,喝足了,就保证能听到一晚上精彩的故事。

  祖母最爱听盲人说书了,究竟爱听到什么程度没法形容,爱听盲人说书,自然就跟盲人拉近了感情,每当见了盲人来了,爱听说书又热情好客的祖母总爱让盲人到家里坐坐,渴了的时候捧上碗水,饿了的时候送上口饭,我至今也不明白祖母为何对素不相识的盲人怎么那么好。记得有一次,我回家见祖母正在招乎着一对中年男女盲人到家里坐,并倒了两碗水让他俩喝,我一看那两个盲人脏兮兮的,在用我们吃饭用的碗喝水,不免有点厌恶的感觉。祖母看出来了,就把我拉到一边,低声说:“盲人也是人啊,他们多么不容易,大老远来了,咱们应好好待他们。”听了祖母的话,我顿感羞愧,渐渐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晚上听着那盲人两口子讲起那《穆桂英挂帅》来,是那么动听,尤其是那女盲人的唱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永难忘记。现在想来,祖母脑中为什么留存着那么多故事,我想许多故事都是从盲人说书中学来的,再讲给我听,我听着虽没有盲人讲的生动形象,但祖母加上了亲情味。

  盲人说书,在我人生经历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即使到了中学时光,我有时还听盲人说书,我感到盲人说书说的就是好,自有它的情趣和韵味,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特色,也可以说是时代的需要吧,这是局外人所感受不到的,单就说书的程度来说,常人难以望其项背。我那时常听到同学念叨着:“太阳一出红似火,俺闺女说完了轮上我。”说的是那么顺畅自然,使我至今记忆犹新。还有我亲耳所听的盲人说书开场白:“爱听文来爱听武,爱听忠来爱听奸?爱听哭来爱听笑,爱听素来爱听酸?爱听文来包公案,爱听武来说梁山。爱听忠来杨家将,爱听奸来正德年。爱听哭来孟姜女,爱听笑来说貂蝉……”不过,这段我听过多次,可能是盲人说书的一个套路,听的多了,在同学中传诵着,也就大体记住了。盲人说书听起来津津有味,回忆起来耐人寻味,现在想来,令人回味,慢慢咀嚼,滋味悠长。

  还有一段盲人说书的故事使我难忘。有一次,一个盲人到大槐树底下说书,背倚着这棵500多年的古槐,心生好奇,想了解这棵古树有多粗,也是一种见识,不论哪天说不定就说到书里。于是,他就把手执的长棍立在树干上,用手一搂、一搂地搂着,等他离开后,顽童就把他的长棍拿走了,他还在那里继续搂着、量着,一直搂了七八搂后,似乎自言自语:“怎么这棵树这么粗?”围观的人就大笑,而我却始终笑不起来。我觉得一个盲人来村里说书,这是给乡村百姓带来欢乐,不应该这样来对待他,这样对待一位五官有缺陷的人,良心上怎么能过得去。这件事也是盲人说书中的一段小插曲,每每回忆起来,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滋味。不过,有了这段经历,感到盲人说书更贴近了生活现实。

  如今盲人说书已远去了,不免留下了遗憾。而盲人说书的场景、腔调、唱腔仍留在我的脑海深处,我深深怀念着盲人说书,那是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写着,写着,耳边又传来了盲人说书声:“要知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盲人说书的散文随笔
领头的盲人的前面立着一块木棍,在木棍的顶端捆绑上一个梆子,试着用手能够到,这个梆子对说书人来讲叫“惊堂木”,只见领头的盲人用力敲了几下“惊堂木”,耳边接着传来“梆、梆”的声响,接下来就是说书开场白:“大爷大叔大娘大婶哎,大哥大姐兄弟妹妹哎,今天我们来说书,你是听文还听武?”生在小有名气的武术之...

听书散文随笔
说书人在开书前,会先讲段笑话,来活跃一下场面的气氛,也像电影先放映一段加演片,目的是等一下迟到的人。看着听众来得差不多了,主唱左手掂鼓锤,右手拿歼板,搭档主要是负责拉二胡。“咚咚”几声鼓后,说书开始。先来个书帽。道白:“说书不说书,上前先作四句为诗,八句为纲,十二句为西天...

随笔怎么写?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文体格式,随笔侧重于作者个性化的看法和感受,要求有新意,要末就有深刻的一面,随笔不是杂感,不是随想,不是生活感受的描摹,随笔的写作要求比较高,一般年轻人不容易把随笔写好,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写作经验的积累,是作者综合写作素质的整体表现。可以这么说,随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写篇关于为什么读书的随笔
当代人解放了思想,读书的“胃口”随之放开,古今中外的几本名著是远不能满足需要了,自然要博览群书。于是形形色色的书籍应运而生,一些平平庸庸甚至趣味低下的劣品也试图占据书市一角。若是良莠不分,误读了它们,“失去了读好书的时间和机会”不说,还“可能会把你戕害”!因此,读书人是应该具备...

叶圣陶、肖复兴的资料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作者语:...

乡村的夏夜散文随笔
有的七八个人围了个圈,把个小收音机围在中间的,有时听收音机里的新闻和娱乐节目,那时更多的是听刘兰芳说评书《杨家将》、《岳飞传》,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评书说完了,人还围在那里。有的五六个人则把一个老人围在了中间,听老人讲乡村版的《杨家将》《岳飞传》《呼延庆打擂》《孙膑》……似乎比刘兰芳讲得还逼...

榆下说书的介绍
《榆下说书》,是著名散文家、记者、藏书家、学者黄裳的作品系列,分《榆下说书》、《榆下杂说》、《银鱼集》、《翠墨集》、《河里子集》、《春夜随笔》、《过去的足迹》以及琳琅满目的近作新编《拾落红集》。

朱自清的短篇经典散文
我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

开在心中的花随笔
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开在心中的花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在心中的花随笔1 我爱一切的花。 ——题记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花朵儿就是一个人的信念,枝根只有深深地扎入地里,才能承受这颗心...

老树散文随笔
老树散文随笔1 树皮陈老,斑驳脱落,层层沟痕螺旋似的绕着树躯延伸而上,树躯腰圆粗壮结实,丝毫看不出这是一颗数百年的老树,十米高处嘎然而止,数百条枝桠不间断如伞层层延伸层层吐桠,每一节干被缜密的绿叶封得严严实实,显得茂密旺盛,仰头一大片的天空被他吞并,难见缝隙。 不知何人栽种,且长在喧闹的城市中央...

怀远县13381015401: 柳敬亭说书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散文 -
慎魏轻舒: 楼主您好 是小品文,本篇主要介绍柳敬亭说书艺术的纯练,受肯定之处不在容貌(外在),而是技巧(内在)的精湛,描述了一段柳敬亭说书的实际情形,文章中宛如见到柳敬亭说书时的精神气势,也见到作者陈述笔力之高.本文篇幅十分短小...

怀远县13381015401: 跪求:以散文形式写一篇题目为“高举心中的那一盏灯”的作文(不少800字) -
慎魏轻舒: 一位盲人挑一盏灯笼在漆黑的街道行走,当不解的苦行僧问他时,他回答:既为别人照亮,也为别人不撞到自己.读罢顿觉眼前一亮,又暗暗赞叹,此真乃智者也!处在黑暗之中,方知光明之可贵.灯是爱与光明的化身,而此处灯更是智慧之显...

怀远县13381015401: 以“听听那'书'的声音”为话题的作文(散文) -
慎魏轻舒: 叙事散文 盲人小孩渴望读书 穷人家的小孩渴望上学 病魔缠身的小孩渴望走近校园 抒情散文 立足各代优秀诗词 每一代的每一首都抒写了一段情 或亲情或爱情或友情或爱国或征战或喜或忧或愁或伤 状物散文 现在的3G电子书,网上的哈,可以听 当然这个'听'字有深意的,不是单用耳朵才叫听,要用去听, 为什么会听到,听到什么,对听到内容的感慨,作结OK

怀远县13381015401: 杂文是什么样的?和散文、小说有什么区别? -
慎魏轻舒: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文艺性的论文...

怀远县13381015401: 什么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
慎魏轻舒: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怀远县13381015401: 说书人散文叙述故事的手法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 -
慎魏轻舒:[答案] 大千世界,是由诸多个看似不起眼的微小颗粒组成;丰富多彩的生活,靠万千个个体去创造描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个体都各具其特点优势;每个人都各有长处优点,只要倾心倾情地去生活,倾力地挥...

怀远县13381015401: 盲人怎么写文章?他们怎么充实自己的词汇量 -
慎魏轻舒: 盲人可以通过听觉、触觉、语言来学习.盲人有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可通过点字板、点字机、点字打印机打出,一般每一个方块的点字是由

怀远县13381015401: 随笔是什么意思? -
慎魏轻舒: 你好,该词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或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百度百科)

怀远县13381015401: 哪位同人较为熟悉作家念人的作品,请推荐二、三篇念人写的抒情散文或情感散文? -
慎魏轻舒: 《南国三部曲》《海的三部曲》理论集《新闻写作指南》《地怨》《泪洒珠江》《哭泣的白云山》《九年刻骨铭心的岁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