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三苗之战的战争过程

作者&投稿:剧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苗是那三苗~

三苗是一个地名,是一个称呼。三苗,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公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卫,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在此引用解惠全、张德萍的译注:“欢兜曾举荐共工,尧说‘不行’,而欢兜还是试用他做公师,共工果然放纵邪僻。四岳曾举荐鲧去治洪水,尧说‘不行’,而四岳硬说要试试看,试过后却没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为不适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乱。这时舜巡视回来想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欢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大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都悦服了。”这也许就是三苗被迁的原因,也是历史上对三苗的一种说法。 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乱﹐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最近几十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章太炎﹑吕思勉等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 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有的文献记载三苗 “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 传说时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团。又称“三毛”﹑“有苗”﹑“苗民”。分布在“江﹑淮﹑荆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略当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学者多认为与今苗瑶民族有远源关系。《山海经》说:“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汉魏学者多言三苗是以蚩尤为君的九黎部落後裔﹐则三苗可溯源到黄帝时的蚩尤。今世苗族传说中还可找到关于头﹑蚩尤的史影。文献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应是有八十一个氏族。他们以金作兵﹐勇敢善战﹐威震天下﹐曾与炎帝﹑黄帝两部落集团进行战争﹐被黄帝杀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三苗北向发展虽然受阻﹐但在尧﹑舜﹑禹时期仍为华夏集团劲敌。尧曾与三苗战於丹水一带﹐并将其部分人放逐於三危﹐舜也曾对三苗进行分化迁徙﹐并终因南征三苗﹐死於苍梧﹐连尸骨也未运还。因而禹不能不再次征伐三苗﹐乘天灾人祸同时降临三苗之机﹐大败苗师﹐三苗从此衰微。在历次战争中﹐不少苗民沦为奴隶﹐“子孙为隶﹐不夷於民”﹐被强制劳役。这些苗民的後裔﹐也是形成汉族的先民之一。《六韬》说:“尧伐有苗於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可见三苗又被称为南蛮﹐夏商以後便统一用“蛮”进行记述﹐而不再见“三苗”的记载了。也有学者认为古书中的三苗本在北方﹐与後世的南蛮无关。 地名: 三苗 在湖南岳阳、湖北武昌及江西九江一带地。《书禹贡》:三苗丕叙。《史记正义》: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江州鄂州岳州也。

正义的一方,对有罪的一方发动战争,就称为“伐”。书曰,伐有罪。

战争于尧时拉开了序幕,文献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可知尧所征伐的“南蛮”就是“有苗' 亦即“三苗”。丹水即今丹江,源于陕西尝商县冢岭山,东南流,经商南县名丹江。据记载,流经河南南阳淅川县、内乡县附近,“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还有丹崖山,崖高三十丈,赤壁如霞,若红云秀天,这应是丹水得名的由来,所谓“三苗国,在赤水东” 的赤水即丹水。
尧伐三亩的战场当在丹江沿岸,进军路线还有可能选择水路,因为南洛河中下游是华夏集团活动的一个腹心地区,而南洛河上游与丹江的上游仅有一山之隔,尧率其部族顺丹江而下,发起进攻,三苗则利用有利地形据守,决战于今丹江水库一带。此战双方互有得失,似尧并未取得实质性胜利,因《史记》记载,后来舜请“迁三苗于三危”是因为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汉代的荆州包括南阳郡,可见三苗仍居于南阳地区。
尧以后,舜继续与三苗作斗争。鉴于三苗的强大,舜采取了大修武事、文教的两手策略,一方面是用战争的手段,如文献所载“舜伐三苗”、“杀三苗于三危” ,另一方面是积蕃力量,推动中原文化的南渐,加强对三苗文化的影响渗透。即所 谓“舜却苗民,更易其俗”,“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两手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文献记载“三苗髢 首”、“中国冠笄” ,表明三苗与中原先民服饰不同,一大区别是唯有中原用簪笄,而今在淅川和湖北郧县石家河文化遗存中却发现了笄,反映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的成果之一。由于石家河文化遗址中仅于这两个靠近丹江水库的地点出土了笄,说明舜的对手仍是南阳地区的三苗国。《淮南子》等古籍记载:“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南征三苗,道死苍梧” ,表明军事征伐并不顺利,舜本人甚至死于征途。“苍梧”之地后世多认为 在湖南的九嶷山,但《山海经》载苍梧之野在赤水之东,它不仅是舜的葬地,还是流亡于丹水的丹朱葬地 ,所以此“苍梧”原也应在豫西南,以后才随先民的迁徙和衡山等山名、水名一起到了湖南。
舜修武事文教为伐三苗奠定了基础,待到其后继者禹时,随着华夏集团力量的进一步强大,两集团间终于发生一场大战,这就是《墨子·非攻下》所载的,“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于)市,夏冰(水〕、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雷)电诱(谆)祗(振〉,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大抵反映禹时三苗遭到自然灾害地震、水灾、气象异常,造成人心惶惶。禹乘机出兵,标榜受命于天,出师前在大巫高阳氏留下的神宫中,由其继任者主持隆重的受命仪式,当时雷电大作,就像有了天帝的认可,南正重的继任者、代表东方之神勾芒的巫长执圭参加了典礼。因此禹师士气大振,在战场上射杀三苗首领,苗师大败溃退,从此衰微下去了。利用敌人的困难,抓住战机,是禹赢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同时利用宗教的力量,标榜受命于天;举行誓师动员,“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标榜出征是“除天下之害”,这些对鼓舞士气,一举击败三苗也起了很大作用。




伐三苗之战战争过程
伐三苗之战始于远古时期尧的统治时期。文献记载,尧在丹水之浦与南蛮交战,南蛮即有苗,也就是三苗。丹水源于今陕西尝商县,流经河南南阳等地,因其特有的红色鱼类和赤壁山崖而得名。据推测,这场战役可能发生在丹江沿岸,甚至可能通过水路进军,因为南洛河中下游是华夏集团的核心区域,而丹江与南洛河上...

揭露公元22世纪舜攻三苗之战始末
揭露公元前22世纪舜攻三苗之战的始末。舜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他被韩嫣的后代尊为皇帝。comvye8并被列为五帝。姚他姓桂,名叫钟华。出生于朱峰或徐_,是宗法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禅让是右玉的首领。苗是一个古老的名字,从黄帝到姚,都有传说。也被称为苗族和佑淼。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李...

伐三苗之战的战争过程
战争于尧时拉开了序幕,文献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可知尧所征伐的“南蛮”就是“有苗' 亦即“三苗”。丹水即今丹江,源于陕西尝商县冢岭山,东南流,经商南县名丹江。据记载,流经河南南阳淅川县、内乡县附近,“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

华夏和三苗的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见,尧击败过三苗,阻止了三苗继续北上。许多被俘虏的三苗被迁徙到了西北,后来融入到了西戎之中,而西戎实际上在上古时代和炎黄是一个支系的。到舜的时期,华夏部族和三苗的战争进一步扩大。舜在采取南征的同时,还不断改变被征服苗民的风俗,史称“舜却苗民,更易其俗”。舜对三苗的战争可谓旷日持久...

三苗相关事件
战斗激烈,尽管互有胜负,但最终三苗领袖被箭矢击中,导致军队大乱,三苗部落逐渐衰败。在舜“道死苍梧”后,禹对三苗进行了更深入的讨伐。《墨子·非攻》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争,描述了天地异象和禹的神圣使命。禹在誓师时表明了对三苗的严厉惩罚,最终苗师溃败,三苗之地被纳入夏王朝的统治。这标志着阶级...

伐三苗之战战争背景
在远古的尧、舜、禹时代,一场重要的战争——伐三苗之战,发生在两大河流域的部族之间。江汉民族,即苗蛮集团,与中原地区的华夏、东夷集团之间的争夺焦点在于河南南阳这一交通枢纽地区。战争的导火索是华夏集团对苗蛮集团北上道路的南侵,以及南阳盆地的战略价值。苗蛮集团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共同体,拥有众多...

三苗之乱是什么
战争持续数十年,与战争相伴的是文化的碰撞。战争后,华夏部落联盟在中原取得优势,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在血统、文化上进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战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尧、舜、禹时代主要有对三苗的战争,三苗属于江汉民族,亦即苗蛮集团,所以这是一场两大河流域不同部族集团间的战争。早在...

三苗神话传说
汉魏时期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三苗是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的后裔,这将他们的历史背景拉回到了黄帝时期。在苗族的民间传说中,头和蚩尤的角色仍然有所体现。据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代表了八十一个不同的氏族,他们以金为兵器,勇猛善战,曾与炎帝和黄帝的部落发生过激烈的涿鹿之战,最终被黄帝击败。尽管三苗北...

舜晚年南巡,打败三苗,三苗指什么
有的文献记载三苗“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由《舜典》的...

华夏与三苗国的战争是什么结局?
但是三苗国在中原开启了自己的规划,当时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在逐鹿之战战胜东夷获得新的血液,开始在河南南阳这一带与三苗国交战,争夺。华夏讨伐三苗的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正因为胜利,文化之间得到交流,本来部落是在北方生活因为中原大陆的胜利被打开,文化也随之向南下延伸。

广昌县17315099854: 夏朝大事记 夏朝都发生了哪些了著名的战役和事件 -
尧达华乐: 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广昌县17315099854: 中国的战争有哪些简短要有经过
尧达华乐: 朝战,珍宝岛,越战..................................

广昌县17315099854: 中国古代部落间的战争 -
尧达华乐: 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在中华大地已形成了若干部落联盟,其中主要有:生活在黄河中游及临近地区的华夏集团,有炎帝、黄帝等;以泰山为中心的东夷集团,有太昊、少昊、加黎等;以洞庭、鄱阳两湖为中心的苗蛮集团,有三苗等. 由于人口的...

广昌县17315099854: 逐鹿之战的详细资料 -
尧达华乐: 涿鹿之战 大约在公元前26世纪(距今约4600年),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各部落公推神农氏为首领.可是,神农氏没有号令各方的威严,因此,各部落之间混战不断,人民长期生活在战乱之中,痛苦不堪. 黄帝,...

广昌县17315099854: 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和战斗英雄的故事 -
尧达华乐: 1.涿鹿之战:黄帝战蚩尤.英雄:黄帝,蚩尤等.过程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抵,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

广昌县17315099854: 三苗是那三苗 -
尧达华乐: 三苗是一个地名,是一个称呼. 三苗,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公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广昌县17315099854: 驩兜的传说故事 -
尧达华乐: 以尧为首领的部落联盟,是由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两大集团融合而成的,是在约4500年前后,由分属于两大集团的一些部落建立的一个以晋西南为中心的联盟,从其居地看,正好与南面的苗蛮集团活动区域的北境相毗邻.尧攻驩兜丹水之战....

广昌县17315099854: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尧达华乐:[答案] 中国是个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制社会产生、发展、繁荣较早的国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萌芽较早的国家.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 代表,标志严格意义上的战争初步成型.随之而来的是与阶级分化相联系 的部落征服战争,如尧、舜、禹征伐三苗之战.最后,...

广昌县17315099854: 苗族的历史 -
尧达华乐: 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 苗族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发生战争,“三苗”被击败.从此,“三苗”部落分崩离析.

广昌县17315099854: 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
尧达华乐: 华夏族主源 炎黄 支源 东夷 苗蛮 氐羌 黄炎阪泉之战 黄帝与两昊 蚩尤之战 颛顼与共工的战争 尧舜禹与三苗之战 形成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 国家制度发展与定型,部落联盟向民族过度的过程也基本完成,华夏民族雏形形成.共同的地域观念 共同的族称 共同的祖先观念 共同的经济文化特征. 在春秋300年的民族斗争与融合的基础上,战国时期七雄兼并与华夏民族大认同,形成华夷五方格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