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何

作者&投稿:剧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中虚词何可以做谓语吗

可以。[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⑷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

⑸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3.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何: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所 1、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翻译: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扩展资料: 虚词的注意点 1.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

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2.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

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
何以战?(《曹刿论战》)文言虚词何作为副词的用法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文言虚词「何」字的词性和意义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参考: dadiwan\/Article\/e\/200801\/1788 根据汉语字典解释如下: ◎ 何 hé 〈代〉 (1) 什么 [what] 何节奄忽 蹄足洒血?——《文选·宋玉·高唐赋》。注:「何...

文言虚词 何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碧碧》:「﹝孙﹞且惊且喜,阴念:何今日奇遇之多也?」6. 副词。怎么,哪里。表示反问。●《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晋书•王徽之传》:「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宋苏轼《白鹤吟留钟山觉海》...

文言文何
1. 文言文中何的意思 还是复制从18个虚词精讲。 希望对楼主有用! ===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

文言文虚词何
3.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而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

虚词:何
何 作为实词时,有:动词,表示盘问,诘问。代词,表示什么,怎么样、哪里、谁。作为虚词时,有:副词,岂、多么。语气词,相当于“啊”。所以,“何”兼有实词和虚词的性质。

写文言文用需要用的虚词
写文言文用需要用的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文言虚词。求高人帮忙!!!1
1.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何 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2.豫州今欲何至 2.疑问代词。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3.其间旦暮闻何物 3.疑问代词。作定语,可...

文言虚词中"何"可以作定语吗
“何”是可以做定语的~1、“何”字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在句子里作宾语时是要前置的,比如“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就是“忧何惧何”。这是比较熟悉的用法。“阁中帝子今何在”中“何”是作宾语的,就是“今在何”,“在哪里”的意思。2、...

文言文虚词何所与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金乡县17699477036: 文言虚词中"何"可以作定语吗不好意思,又要请教你了:文言虚词中"何"用作疑问代词时可以作定语吗,最好有例子并把作谁的定语标出来.因为一直没... -
乔成威赛:[答案] “何”是可以做定语的~ 1、“何”字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在句子里作宾语时是要前置的,比如“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就是“忧何惧何”.这是比较熟悉的用法.“阁中帝子今何在”中“何”是...

金乡县17699477036: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 B.如太行、王屋何?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豫州今欲... -
乔成威赛:[答案]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两种说法争论不一,其中一种翻译成“啊”) B.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呢?固定搭配)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自托于赵?(什么“何以”宾语...

金乡县17699477036: 文言文中何的意思 -
乔成威赛: 还是复制从18个虚词精讲.希望对楼主有用!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

金乡县17699477036: 古文中的实词与虚词的区别为什么?学生应掌握的分别有多少个?分别是什么? -
乔成威赛:[答案]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金乡县17699477036: 解释下列文言虚词何:水何澹澹 乡书何处达以:以观沧海 可以为师矣 -
乔成威赛:[答案] 何:第一处指何处,哪里?第二处指何时,什么时候. 以:第一处指用以······,用来······的意思! 第二处指做,当!

金乡县17699477036: 给我一份高中所有要掌握的文言虚词和古文词性用法 -
乔成威赛:[答案]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 (《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附虚词用法...

金乡县17699477036: 归纳梳理 文言文虚词 -
乔成威赛: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

金乡县17699477036: 如何掌握好18个文言虚词? -
乔成威赛: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

金乡县17699477036: 什么叫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
乔成威赛:[答案] 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 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文言文虚词如:而、何、乎、乃、其...

金乡县17699477036: 文言文虚词!有举例更好.如题 谢谢了 -
乔成威赛: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