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解

作者&投稿:啜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的注解有哪些?~

1、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这个是大陆、港台、日本很多大学哲学系指定的《论语》入门读本。
2、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参考了及其丰富的《论语》解释史材料而写成,对历史上多种《论语》解释都有充分的考辨,为研究者读《论语》的入门之书。
3、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此书见于《十三经注疏》,为一般性研究最基本的入门书。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章句集注》,此书为理学家注论语集大成之作,为研究理学必读之作,也是理解“朱熹眼中的《论语》”最重要的作品。
这些人的《论语》的的注解都不错,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特点,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论语最权威的注解本是:程树德的《论语集释》.
   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是书为程树德先生精心之作,参考了及其丰富的《论语》解释史材料而写成,所以,对历史上多种《论语》解释都有充分的考辨,为研究者读《论语》的入门之书。
如果要做相对比较深入的解读,有:
   第一,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此书见于《十三经注疏》,为一般性研究最基本的入门书。何晏之注,其注甚古,其言甚精,邢昺之疏,其解甚贴切。  
第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章句集注》,此书为理学家注论语集大成之作,为研究理学必读之作,也是理解“朱熹眼中的《论语》”最重要的作品。读此书需同时参考《朱子语类》和《大学》、《中庸》、《孟子》的朱注,才能有贴切的了解。  
第三,刘宝楠《论语正义》,此书为宝应刘氏对何晏注的正义,刘宝楠以“以经注经”之法注解《论语》,其材料之广博,考辨之精审,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要研究《论语》,窃以为此书可以做最基本的材料。  
第四,杨树达《论语疏证》,此书为以经注经的典范性著作,一般可能比较难以读懂,不过研究《论语》,此书必读。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
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朋:通凤,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
译文:

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
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则来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较对!
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
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
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君王做事的态度要谨慎而有信用,节约每一项开支,关爱他人,役使百姓时,应在农闲的季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学人弟子们回到家里,对长辈要孝顺,出来在社会上行走要尊重年长于自己的同仁,言行谨慎而守信用,以广大的爱心去爱护其他人,要亲近有仁德的贤人。以上几条如果能够做到,还有多余的精力的话,则应该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指贤男,第二个贤指贤妇。易色:和悦的态度。
贤夫贤妇持以和悦的态度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刻意学习过为人处事之道,我确认为他是一定学习过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君子不持重自尊,则失去威信。所学即鄙陋识浅。注重忠义礼信的培养,没有任何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也不要惧怕过错,要勇于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慎重的对待自己身后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影响,看看以前的先辈圣贤给后人留下了些什么。经常这样的去提醒,比较,效仿,人民的道德修养可以自然笃厚。”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先生到了一个国家,必定闻听这个国家的内政,这种权力是先生自己要求得来的,还是国君主动给予先生的呢?”
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礼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如果是夫子要求来的,或者先生要求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这个人的志向是否随顺父意;父亲去世了以后,观察这个人的行为是否脱离了原来父亲在世时的行为;如果父亲去世三年来,并没有改变于父亲在世时的志向,这个人就是个真正的孝子。”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样说过的话才能去认真实行;恭敬别人的时候要符合于礼,这样可以避免随意乱恭敬而带来耻辱。(因为言行方面经过以上层层的过虑,而让自己成为‘言有宗,事有旨’的人。)
因为接触的都是有修养的人,自己也就成为受人尊敬有修养的人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追求饮食上的享受,不会追求居住上的安逸,勤快的做事,谨慎地言行,又能虚心向有道的贤者请教指正,这样的人可谓是好学之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奉承讨好别人,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
孔子说:“还可以。但不如贫穷而能乐于守道,富足而好守礼的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玉牙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精益求精’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你已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出的意思,” (举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看不透我,担心我看不透别人。”

===============================================================================================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治理国家的君主以“德”来教化民众,处治政务,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处在一定的位置,而其它贤者皆如众星般的拥护在左右。

提示:与学尔的‘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可以使人入邪道的作品’

注:《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思:做容讲《说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参考注释】
齐:比肩、类齐、相类、整治之义。
刑:刑罚、对人生部分或全部的自由权利度进行控制等手段之义。
格者:格除、格斗、杜绝、修正之义。

译文:
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来规范民众,以刑罚来管束民众,民众会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礼义廉耻。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来教化民众,以礼义来约束民众,民众会知道哪些事情是为人所不耻的,以此而入正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下学习的志向,

三十岁时成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四十岁时对这个世间的所有现象不再迷惑,

五十岁时知道天命(了解天,地,人的和谐互动)
六十岁时达自然忘我之境(这个我都没有了,任何语言都不能左右,牵引“我”,所以耳顺)
七十岁时达无我之境(“我”都没有了,就可以随心所欲,无所不能为,但却不违背规矩法则)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孟孙: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与驾车的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按礼祭祀们。”
(这里没有发现愚孝的思想,要按礼来侍奉父母)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①孟武伯:姓孟孙,名彘,“武”是谥号,孟懿子的儿子。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不要让做父母的为孩子尽是操心担优,如果有什么忧心之事那就是人总会不可避免的生病。”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
译文: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所谓孝子,以为只要能供养父母衣食就算是孝了。至于犬马畜生,也有人圈养着,如果没有恭敬之心去对待父母,那么和饲养犬马畜生有什么分别呢?

提示:

在为政篇安插孝论,是告诉为政者要以做父母的心境来对待百姓,关心百姓的疾苦,也要以做子女的心境来对待百姓,为百姓着想,尊敬百姓。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译文:
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能始终对父母保持和顺的面色是非常难的。有事情的时候,后辈儿女去帮着做;有美食的时候,请长辈先食用,难道这样就是孝了吗?(只做到以上这些,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必须是内心里真正的敬爱父母长辈,侍奉父母时面上颜色和顺,这样才算是孝)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发:发挥
译文
孔子说:“我与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也不表示自己的意见提出疑问,好像很愚笨的样子。退下后观察他私下里的表现,亦可以自由的发挥,颜回并不愚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先观察他的所做所为,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原因,再然后观察他怀着何等样的居心目的,经过这样的审察,人还有什么可以掩盖隐藏的呢?人还有什么是能够隐藏的呢?
提示:此处所述类同于《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体会,这种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提示

这句应该和上句是一个整句。君子应该是成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常说“太不成器了”。这里的不器就是不要像一个器物那样的死板,学过的知识再去回顾的时候,会有新发现,会有新的感悟,这样永远是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境界里,今天是精美的琏瑚之器,明天就是超出‘琏瑚之器’的其它更优秀的器物。因此时刻都处在一个不断的自我超越之境,所以君子不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温习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体会,这种人可以做老师了。君子不应该像器物那样的死板,应从各种角度都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孔子说:“先付之于行动,而后再说话。(避免言出不能践,失君子之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注重大局不注重私情,小人注重私情不注重大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知道学习而不深入的思考,这样就会被文字表面的字意所蒙蔽;只知道空想而不学习实践,就会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弯路,会陷入危险之境。”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如果一个人不秉持自守中庸之道,而过份的驳斥那些异端,这样也会危害到自己的操守,如此则偏离了中道。
(就好比一个人举手打了别人,自己的手也会痛。道理是一样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译文:
孔子说:“由啊,现在教给你智慧之道,对于知道的事情,就持知道的态度,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就持不知道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勿已勿人,这就是智慧之道了。”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子张,即颛孙师(前503-?),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干禄:求禄位;求仕进。

译文:
子张向孔子学习为官之道。孔子说:“多听闻,不知道的方面先搁起来,知道的也要谨慎的说,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观察,有危险的事先放在一边,其它没有危险的事也要谨慎的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时减少过失,做事时减少后悔,官禄就在其中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哀公:姓姬,名蒋,鲁国国君。定公的儿子,继定公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年)。
译文
国君哀公问孔子:“怎么样做才能使民众信服?”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人的地位在邪枉者之上,这样民众就会信服;推举邪枉者的地位在正真人之上,这样民众就不会信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提示:
看到季康子向孔子问内政之道,发现孔子此时的回答,是对以上几条的总结。即论语劝孝善的同时,影射国君也要以孝善的心境来对待国家的子民。这就是为政之道了。
注释:
季康子(?—前468)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姓季孙,名肥,康为其谥号。鲁国大夫,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内政之道:“要想使人民尊敬君主,忠于国家,该怎样劝导他们呢?”孔子回答说:“君临天下人民的时候易庄严持重,人民自然就会尊敬君主,国家提偿孝慈,人民自然对国家忠诚;推举天下大善之人事,从而能教化那些不行善的人民,这样就是对人民的劝导了。”

此处对应《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某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事政治事业呢?”孔子回答说:“书(经)上有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之道实施在政事上。(以孝悌之道对待百姓民众)这就是为政之道的最高境界。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从事政治事业呢?”
提示:
这一章更加确定“以百姓之心为心。”有人说孔子“求官不成云云”,那实在是不了解孔子,读不懂《论语》的缘故。即道德经第一章云"徼"之辈。《道德经》第一章: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即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不知道他怎么在这世上安身处世。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少了重要的部件车子怎么行走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社会可以知道当今的礼法制度吗?”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废除的和增设的,现在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废除的和增设的,现在是可以知道。如果现在继续接着周朝的礼法制度承载下去,即使百代之久,也是可以被世人所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该你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奉承讨好。见到该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的懦弱。

===============================================================================================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译文
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皇室等级的编舞乐队,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犯上做乱的事他都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出来的呢?”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
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的意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私人庙堂里呢?”(有违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乐:礼崩乐坏;指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受仁义道德的规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注释
林放 字子丘,春秋时期鲁国清河(今属山东)人,为比干27世孙,传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为孔子得意门生。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 孔子回答说:“这个问题很大啊!就一般的礼节仪式来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治办丧事来说,与其仪式上办理得很妥善完备,不如内心悲痛,哀悼死者。”�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如:从随也,从随即随从也。《说文解字》

译文:

孔子说:“边地国家的君王之治,不随着华夏文化之亡而亡。”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祭泰山,是天子诸候之礼,季氏以陪臣而祭泰山,是不符合礼的。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当时在季氏那里作官。后因助季氏聚敛财富,大量搜刮民脂,孔子不再认他做弟子,详见‘先进第十一’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林放,字子邱,以知礼著称。曾向孔子问礼之本。

译文:

季氏去泰山祭祀。孔子问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啊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泰山之神,是不会接受非礼之祭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与人有什么争执,如果有了争执,必定是射箭之类的礼仪竟技!君子射箭之前要相互先作揖礼让而再升堂竟技比赛,下堂而后也要以饮酒来相互祝贺,这种竟技之争是君子之争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译文
子夏问孔子:“(《诗经》上说“恰到好处的笑,令少女更显美丽;漂亮眼睛的眼波流动之间,素颜更显绚丽动人。这是指的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先将图画大致的形状勾勒好,并且辅以色彩,然后用素粉做最后的饱满润色。”子夏略有所悟的又问:“ 素粉居于结构与色彩的后面,就好像礼居于道德仁义的后面一个道理?那么礼这种行为规范也只有在心里种有仁义道德的种子以后才能自律吗?”孔子回答说:“给我启发的人是子夏(商)也,从现在起可以与子夏谈论《诗》了。”

此处与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相对应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提示:
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应该是与老子的“道”相对应的。即为人处世之道,先知而后修,有所修持而固守。人人若能以此道而修持,即达无为而无不为之治。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徵:证明。
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讲述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没有足以证明我的论述的资料;殷朝的礼,我能讲述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没有足以证明我的论述的资料。由于历史资料不充足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贤人不足的缘故。如果各项资料充足的话,我就可以证实当时的政教文明了。”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跟你一个团队的 我帮你 课本上是严格按照这样翻译的 谢谢了。

邮箱给我,发你


在线等:《世说新语》注解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 ③ 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 ④ 必能立勋。”元 ⑤ 功既举 ⑥ ,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 ⑦ 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问晋鼎:夺取东晋政权。问...

国学经典《小儿语》原文及解释
话多不如话少,语少不如语好。小辱不肯放下,惹起大辱倒罢。天来大功,禁不得一句自称;海那深罪,禁不得双膝下跪。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小儿语》全文及注解 一切言动,都要安祥;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大意:一切言语行动,要稳重,从容不迫;我们出现的差错,都是由于慌慌张张造成的。】 沉静立身,...

韩语在线翻译中文--拼音注解
你好 안녕하세요 an niong ha sai you 谢谢 감사합니다 kam sa ham ni da 不客气 괞찬아요 guen can na you 哥哥 오빠\/형 ou ba ( 女性叫哥哥个时)\/...

小学三年级上册四字成语注解
ABAC式 人山人海 诚心诚意 惟妙惟肖 无影无踪 无边无际 将信将疑 快人快语 难舍难分 一心一意 4、含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南辕北辙 南来北往 天南地北 东张西望 东倒西歪 异口同声 大惊小怪 无中生有 谈古论今 喜新厌旧 深入浅出 小题大做 左邻右舍 左顾右盼 4、含数字的四字词语: 一本...

PS里的混合工具是什么?
如下图,在工具条上找到混合器画笔工具。一奇特的小窗口出现了,里边是一支画笔。如果单击这个窗口,可更换画笔的姿态,比如让较扁的画笔转动一角度,在绘画时可通过捻动笔杆调节各个方向涂抹时的笔触效果。 如果仅使用鼠标,在点击拖移时,这个画笔会实时动作。我使用了专业的绘图板,所以Photoshop CS5...

事与愿违成语解释
【汉语拼音】 shì yǔ yuàn wéi 【成语解释】事实和愿望相违背。语出三国魏.嵇康〈幽愤〉诗。【成语典故】三国魏.嵇康〈幽愤〉诗(据《文选.卷二三.诗》引)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成语注解】1、...

耳边风的成语故事
【成语注解】1、 禅:禅师。【成语出处】1、唐.杜荀鹤〈题赠兜率寺闲上人院〉诗:“百岁有涯头上雪,万般无染耳边风。”(源)2、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那妮子闲言长语,我只做耳边风。”3、《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断家私》:“看官们,或是有弟兄没弟兄,都不关在下之...

什么是论文的注释?
论文注释是对文中特定词、语、句或者段落的解释、引证或评价,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内容或者查看论文中提到的具体信息。论文注释一般出现在论文底部或者页面旁边,由数字或者其他符号标注论文主体中的要注释内容。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中的一些概念或者证据,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同时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穴中人语注释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注解 勿携金珠锦绣珍...

邗江区15361148937: 论语注释(孙立权著书籍) - 搜狗百科
松政祛痹:[答案]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

邗江区15361148937: 人教版语文书《论语》十二章课本下面的注解 -
松政祛痹:[答案]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时习】时常的复习.【说】“悦”的...

邗江区15361148937: 论语十则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文下的注释 -
松政祛痹:[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

邗江区15361148937: 论语注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
松政祛痹:[答案]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了

邗江区15361148937: 论语注释
松政祛痹: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

邗江区15361148937: 《论语》注释 -
松政祛痹: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

邗江区15361148937: 初一论语十则课文,课下注解文学常识. -
松政祛痹:[答案]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时习】时常的复习...

邗江区15361148937: 7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所有字词注解,急、 -
松政祛痹:[答案]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

邗江区15361148937: 论语 注解 -
松政祛痹: 本人所要说的是,你所要的《集解》式答案,虽不是一人所述,但却都是一个调子,犹如今人的所谓“转录”一样,所以,也就都是错误的了.试问:什么样的聪明才是上等聪明?什么样的聪明才是下等聪明?即使一个人有着会造原子弹那样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