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优质说课稿

作者&投稿:冻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3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2个字,虽文字浅显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蕴含了一个大的道理。这个故事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

2、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两篇古文《滥竽充数》和《狐假虎威》,对这种纯文言文体裁的文章并不是太陌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2.文言文距学生生活较远,因此他们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3.在教学中应运用看注释,观插图,查字典,找资料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在感悟寓言道理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说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来进行故事道理的现实生活映射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涉、遽、契、吾、坠、亦

2.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4.理解寓言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四、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一)话说寓言导入

1.你们都知道那些寓言故事?(揠苗助长、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2.齐读它们,想想这些寓言故事都有那些共同点?(语言简练、故事情节简单、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愚蠢、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等等)

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带有讽刺或者劝戒的性质。寓言原来是民间的口头创作。世界上最早的寓言式《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相当流行的寓言作品。“刻舟求剑”其中的寓言故事之一。选自战国《吕氏春秋》

4、读课题,说对课题的.理解。(请了解这则寓言的同学讲一讲)

5、播放动画影片,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寓言古诗及相关成语的回忆,把他们带到特定的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孩子们观看影片、讲一讲这个寓言。从整体上了解这则寓言,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寓言,感知

1、这则寓言故事是古代文言文,请同学们试着读读。(抽生逐句读,注重评价是否读准字音)

2、把课文中的生字、难字认识了,课文就能读得更准确了!

shè zhuì jù qì huò

涉 坠 遽 契 惑

识字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学会本课中六个生字涉、遽、契、吾、坠、亦。教师用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中通过对生字的学习来扫清阅读障碍,同时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印象达到掌握的程度。教师利用形象记字法来突破难字记忆例:涉在水中步行要过河 遽 老虎吃猪,猪要赶快跑。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古汉语积累。

3、生字回到句子里,看看读得怎样?

读句子--遽契其舟、舟已行矣、不亦惑乎!

4、把这些句子送回课文里,又读得怎样?(自己练读,抽生读课文)

5、文言文要读慢些,还要读出停顿之美来。

教师逐句领读。学生跟读。

比较:老师和同学们朗读时有什么不同?(朗读指导:读楚人剑掉下去后回答时的语言和动作要稍慢,可以体现出楚人剑掉下去的不慌不忙。)

6、学生齐读,注意停顿和断句。(“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主线,应注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

设计意图:学生很少接触此类全文言文课文,所以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生的朗读奠定阶梯、有章可循。教师的领读,指导两个长句子的朗读“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增强学生对古文的朗读能力,特别是朗读时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由于文章很短,正适合安排大量有目的、有层次的朗读,读中感悟以读带讲,用“古法”学古文。

(三)、品读语言,感悟。

1、合作学习,理解全文意思。

(1)文言文每句话具体都讲了些什么呢?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圈出翻译句子时自己不懂的字和句子准备发问,教师指导做笔记的方法:不懂的字词下面加点,不懂的句子下面划横线。

(2)两人一组利用课下注释和字典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文章,说一说文章大意。教师巡视并请学生翻译,予以指导和解释。(甲生问乙生答)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教学时启发学生质疑,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自--从。

坠--掉落。

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雕刻。

遽契其舟,其:这

是--指代这里。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从其所契者,其:他

求--寻找

之--代词,代“剑”

若--像。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讲解一些文言文的知识

3、老师读文言文句子,请你们用自己的话告诉我是什么意思。(老师读句子,学生说意思。)

4、请一个同学读译文,大家一块告诉他是哪句文言文。

设计意图:用不同形式的练习,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练习中巩固。

(四)、整体回顾,感悟道理

2、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小组讨论,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楚国人为什么没有找到剑?)

做人做事不能不考虑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死板的做事,要机敏灵活,随机应变。

4、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这件事的?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如果有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五)、指导学生当堂背诵

背诵方法指导:

1、化整为零法。

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

2、抄读法。这是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的方法。 3、累进法。采用此法有如滚雪球,即先读第一句,即背诵第一句;再将第一二句连读,即要求第一二句连背。依次类推,滚动前进,累积背完全文为止。 4、照看译文背诵法。 参照课下注释,先译为现代文在返回原文进行记忆。

(六)、布置作业:

1、背熟这则寓言。

2、将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五、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楚人涉江-- 遽契其舟 --舟止寻剑 --舟行

剑坠水中 --做好标记 --没有寻到--(原因)剑不行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 而变更自己观念和方法




读毕业诗《送别》,把你体会到的感情写下来
·一道犯了“刻舟求剑”式错误的习题 01\/31 (12) (74)·一次失败的教学,一次深刻的认识 01\/31 (15) (75)·不可忽视几何概念的形成过程 01\/31 (18) (76)·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教育 01\/31 (15) (77)·拼音教学中如何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01\/31 (24) (78)·递进阅读 逐层感悟 01\/31 (13) (79)...

《刻舟求剑》优质说课稿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蕴含了一个大的道理。这个故事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讽刺...

使用刻舟求剑造句
《刻舟求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刻舟求剑》是小语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本课与讲读课文《称象》、阅读课文...

守株待兔的说课稿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守株待兔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守株待兔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守株待兔》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第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种田人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是不对的,《守株待兔》位于本单元第二篇,上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

四年级下册语文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选自刘向的《说苑》,《说苑》一共20卷,这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古代寓言故事。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接触过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他们对这类课文并不陌生。 2、教材内容:《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与以往所学的单纯的寓言有所不同,它...

融安县13868396426: 在《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
杜怖气血: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以静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他没有看到舟、水、与剑的辩证关系,没有看到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只是简单性地看到舟与剑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没看到水流的变化使船一直在前进,故舟与剑的关系也一直处于变化当中,所以这是一种错误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融安县13868396426: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给我们讲什么道理? -
杜怖气血: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

融安县13868396426: 《刻舟求剑》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杜怖气血: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有一次, 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

融安县13868396426: 《刻舟求剑》
杜怖气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融安县13868396426: 《刻舟求剑》文言文
杜怖气血: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其剑自(从 )舟中坠于水 遽( 立刻,马上 )契其舟 是(这里或这个地方 )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刻 )者入水求之 这则寓言所想说明道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而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不能死守教条,拘于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融安县13868396426: 《刻舟求剑》译文 -
杜怖气血: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

融安县13868396426: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 --------的,而沉入河底的剑相 -
杜怖气血: 运动,静止

融安县13868396426: “刻舟求剑”给我们讲述了什么道理? -
杜怖气血: “刻舟求剑”给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寓言原文: 楚人有涉①...

融安县13868396426: 读了《刻舟求剑》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
杜怖气血:[答案] 《刻舟求剑》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