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人知的一面

作者&投稿:茶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陶渊明消极的一面~

陶渊明是东晋的田园诗人,由于当时政治混乱,官场黑暗,陶渊明便选择了隐居生活,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不免有消极避世之嫌,更重要的是,他虽然认为世俗不堪,却也只是批判而不曾试图改变。
这一点,从他的许多诗文可以看出,如:《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再次寻访,桃花源却已消失,可以看出这只是陶公的理想社会,终究无法实现。

扩展资料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陶渊明

陶渊明对生活积极方面表现为: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但由于生不逢时,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辞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向往和倡导“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陶渊明对生活的消极方面表现为:一是他虽然非常厌恶当时黑暗的社会,可他没有反抗,而是隐居田园,这是一种逃避;二是大量诗文中表现他困顿中的牢骚不平,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结论:总的来说,陶渊明对生活的态度—— 积极的成分较多。

  揭秘陶渊明在春节前辞官不为人知的隐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大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自在生活的写照,令人称羡之至。陶令的田园诗,能够反映这种毫无羁绊、放飞心灵于自然之心情的,大多出自其归隐后的手笔,也即41岁以后的作品。之前的诸多四言诗并不出色,比如他的《命子十首》,就显示出较强的功利和入世色彩,和一般士大夫无二。可见,做官在其心中的位置还是不低的。
  关于陶令辞官,历来流传一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也因此成就了他的史上第一隐士之雅号。然则根据史料记载,和赵炎的分析,陶令辞官实则充满了无奈和不得已,可用其诗句“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杂诗四首》其二)来形容。
  萧统在《陶渊明传》里这样叙述陶令的辞官过程:“岁终(东晋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会郡遣督邮至(彭泽县)。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从这则记载里,我们起码可以发现三个悬疑之处:如果一个人早打算辞官了,那么,什么时候走都是可以的,陶渊明为何独择春节(岁终)前辞官?为何偏要等督邮来了再走?为何还要大发感慨之言?待赵炎回答了这三个疑问,真相也就大白了。
  第一个悬疑之答案,跟薪水有关。
  西汉至魏、晋时,官员的俸禄实行年薪制,只是发放方式有所变化而已。前者每年发一次,全发粮食,每年年终一次性领取;晋代时,可以按月发放,也可在年终领取,发一部分粮食,发一部分现钱。据《晋百官注》记载,当时县令的年薪是四百斛,钱三万。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梁书·何胤传》上记何胤自称:“吾年已五十七,月食四斗米不尽”。陶县长一年的俸米,换算成斗,是三百六十五个五斗,一个年近六旬的老者三十年也食用不完,另外还有那么多现钱,堪称“金领”阶层了。
  从其《归去来辞序》自述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他在辞官之前,曾“犹望一稔”,意思是等“占田”里谷物熟了,全收下来再走吧。什么是“占田”呢?即朝廷根据官员的品级高低,发给他们一块田地,所有权属国家,田里的收获归个人,简称“占田”,实际上也是薪水收入的一部分。据萧统《陶渊明传》上讲,陶令的“占田”是三顷,他想全种上可以酿酒的秫(糯米),道是“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可是县令太太不同意,“固请种粳(大米)”。夫妻坐下来商量生产计划,最后决定“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陶渊明选择春节辞官,多半是想领了工资再走。人嘛,总是要吃饭的,而粮食是需要花钱买或者通过做官从朝廷获取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神仙,更无点石成金的本事,辛辛苦苦为朝廷打了一年的工,总不能空手走人吧。
  第二个悬疑之答案,跟道统有关。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在这个家庭环境里成长,没有一点道统观,那是不可能的,比如他的字,叫元亮,私谥靖节,均有浓烈的道统意味。从他的早期诗作里也能发现这种封建士大夫固有的迹象: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倘若陶渊明不打招呼就离职,显然会使彭泽县的县治出现权力真空,一个行政单位没有领导人,可不是闹着玩的,对朝廷对百姓,都是不负责任,这就有违封建道统了,陶渊明做不出来。选择春节辞官,其中的说道正在于此。平时那些上级领导不会下基层,想见他们一面都难,春节就不同了,按例必有领导下来视察,正好可以交接,然后堂堂正正卷铺盖走人。
  第三个悬疑之答案,跟气节有关。
  文人重气节,这不是新鲜事。春秋时期齐国太史因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权臣崔杼所杀,但太史的两个弟弟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继续这样写,这就是文人的气节。诸葛亮以实际行动践履了自己在《后出师表》中立下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诺言,这也是文人气节,等等。陶渊明的气节,更多的来源于魏晋名士之风:不畏权贵,追求精神自由。
  读三国的朋友,对“督邮”这个官名应该很熟悉。此官名字里带个“邮”字,却不管送信、快递之类的事情,专门借视察工作下基层捞油水的。有趣的是,赵炎翻了不少资料,历史上凡是以督邮的官职下基层的人,几乎没一个好人。碰到这样的官,如果你有钱送给他,一切都好说,说不定明天就给你升官,如果没钱送,立马小鞋就来了。刘备在安喜县尉任上就碰到过一位贪婪奸诈的督邮,小鞋没少穿,不过,刘备临走前痛殴督邮,泄了怨气,维护了自己的气节。
  陶渊明大概是知道刘备的,也知道刘备殴打了上级领导,因为书中都有写。但是,陶令没有刘备的好身板,他只擅吟诗,不会打架,如果真的动起手来,估计只有挨打的份儿,非但无法维护气节,还要当场受辱,这怎么办?文人自有文人的办法,君子动口不动手,快过年了,发几句感慨总可以吧。一句“岂能为五斗米折腰”的牢骚话,遂成千古名言。

这还不是抄的赵炎的论文。没意思 我们老师怪。就喜欢度娘 没事她就度两下 真想发两个种给她回去玩

《十宗罪》里《人皮草人》里他就杀过2个人


陶渊明的人生观和艺术追求
”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 2.关于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人生观的论文 因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不仅仅是诗的题材领域的拓展 问题 ,也不是放下文化人的架子与村夫野老交往的问题,它反映的恰恰是一个文化人的特质--真正的农民是不会把面朝黄土背朝天视作一种享受的。陶渊明眼中的田园不再是孔子门徒、游侠剑客、...

陶渊明的人格和什么交融一体
陶渊明的人格既有现实人生质朴的一面,又有不染纤尘孤高峻洁的一面。在忧道的人生理想与忧贫的现实困境中,诗人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保持个人在现实的冲击中的完整的生命存在价值。从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碰撞、交织到两种人格的对立统一,陶渊明采取了政治性的退避,寻找内在的人格和不“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评析
《五柳先生传》不同,它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说《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以为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真实,便未必妥当了。比如“闲静少言”四个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对世俗一面来说,陶渊明是“闲静少言”的,所谓“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可是在另一个生活圈子里,他既...

陶渊明《闲情赋》全文内容
(而这终究是不能的,)(还是)将万千杂虑坦然释怀,只存下本真的赤心,让心情在遥阔的八荒空遐外休憩流连。 赏析: 陶渊明27岁的时候,曾写了一篇《闲情赋》,却异常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以炽热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赞美女性、热爱美丽、青春激荡、大胆追求爱情的另一面,也是非常活泼可爱的一面。 其实陶渊明在写这个《...

田园诗人陶渊明饮酒其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依中国文化传统,“我欲仁,斯仁至矣”——人人都具备着挺立人格的内在因素。“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挺立起自己的主体人格。可惜士人往往陷溺于私欲,难能“卓然见高枝”。正如朱熹所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

请问:下面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哪首诗?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 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 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

求《陶渊明写〈挽歌〉》全文
此后即很少自己动手,只早晚间负手到田陇间去看看桑麻禾黍,一面温习温习自己心爱的诗篇。 这一年浔阳的秋天,来得似乎比哪年都早;每到早晚间,八月里的瑟瑟秋风便使人倍加有畏缩之感.这一天早晨,天刚一放亮,陶渊明便起来了。昨夜他在床上翻腾了一整夜。昨天在庐山东林寺给他的不愉快的印象实在太深了,这不能...

“无酒渊明亦独醒”的出处是哪里
己酉端午翻译及注释翻译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什么意思古诗的翻译
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

灵魂里住着陶渊明
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人唯虚,始能知人。 满招损,谦受益。 满必溢,骄必败。 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 (蒙古谚语) 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以人为师能进步。 试试并非...

雨山区13079548093: 陶渊明不为人知的一面 -
年先奥贝: 揭秘陶渊明在春节前辞官不为人知的隐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大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自在生活的写照,令人称羡之至.陶令的田园诗,能够反映这种毫无羁绊、放飞心灵于自然之心情的,大多出自其归隐后的手笔,也即41岁以后...

雨山区13079548093: 读完陶潜传后,陶渊明是一个具有怎样特点的人? -
年先奥贝:[答案]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是一个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隐士

雨山区13079548093: 陶渊明的品质和相关故事 -
年先奥贝:[答案] 品质——淡泊明志,清廉正直,自尊自爱 相关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

雨山区13079548093: 陶渊明是个怎么样的人 -
年先奥贝: 他是个有骨气,却又消极的人.陶渊明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决辞官隐居,而不像其他贪婪的官员只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地攀高枝,形成黑暗的朝野形势,从这一方面看,陶渊明是值得学习的,有骨气的;而从另一方面看,他知道官场的黑暗,从没想过要改变,也没想过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知尽快脱身,过自己向往的隐居生活,消极地躲避一切.从这一方面看,陶渊明是自私的,消极的.但尽管如此,他带给后人的仍是典型的“骨气模范”形象,供后人敬仰,文化造诣也极高,著名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广为流传.

雨山区13079548093: 陶渊明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
年先奥贝: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有高尚的情操和志趣,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拉帮结派,安贫乐道. 要是想了解他的话,他有点愤世嫉俗,很多诗作都有归隐二字穿越其中,有避世情节,这些都是因为政治上不得意造成的,他的思想很消极.

雨山区13079548093: 从世外桃源看陶渊明的性格 -
年先奥贝: 清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看似潇洒实则无奈.世外桃源,存在于陶渊明的文笔之下,首先,陶渊明性格比较耿直,书生意气,不懂得迂回,酸腐.不然,混得怎么这么差 其次,性格中抗压能力比较弱,遇见困难就想躲,躲到世外桃源去,软弱. 再次,文章写得不错,好名,但是还是吃的苦,毕竟去农村生活不是谁都能行的,性格嘛,能为自己的信念吃苦. 再再次,没有什么野心,适合做学问,不适合当官,盛世或许能有机会得到尊重,乱世嘛,文章不值钱.

雨山区13079548093: 陶渊明是一个怎么样的一个人 -
年先奥贝: 历史上一贯对陶渊明的评论是高洁、正直,但,事实上,他其实也是对现实无能为力,或者说他甚至没有去做过努力的逃避者.世人皆醉唯我独清,安贫乐道独善其身,是很好,可对这个社会能有什么改变?如果所有人都像他一样,历史怎么发展?人要有番作为,必须能屈能伸,不为五斗米折腰,只能是作为一个标志,起不了实际作用,何况,如果给他的不只是五斗米呢?我只能说,我们可以敬佩的是他敢于作回自己的精神,而非其他.

雨山区13079548093: 陶渊明性格中的缺陷? -
年先奥贝: 陶渊明的祖父即东晋开国元勋陶侃,以武功位至封侯.东晋社会的“门阀”贵族势力非常强大,连皇帝也要让其三分,而且,这个阶层具有很强的排他性.陶侃虽然军功卓著、封侯拜将,但他的地位是靠刀枪拼杀出来的,论出身,依然低微寒酸.所以,这些门阀们从骨子里就看不起像陶侃这样的的“暴发户”,一旦陶侃死去,其后人被排挤、被歧视,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据说陶源明的父亲还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到了陶渊明,已经是一贫如洗了(当然比一般老百姓要优越的多),他的出仕,有不得已的成分.于是,在他做彭泽县令,督邮要他“冠带相迎”时,终于激发了内心的激愤情绪,发出“不为五斗米折腰区区向乡里小儿”的豪言,并挂印而归.其实那话说白了就是:你瞧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你呢!

雨山区13079548093: 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看法感悟
年先奥贝: 陶渊明当时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想与人同流合污,毅然的选择了归隐田园,从好的方面来看:陶渊明为人清廉,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决断.从消极的方面来看:本就黑暗的官场,失去了一位能为民做事,真心实意为民着想的好官.或许与黑暗对抗太难,压力太大,只有远离,才能拥有光明和自我.

雨山区13079548093: 我心中的陶渊明(原创作文)400字 -
年先奥贝: 陶渊 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