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评析

作者&投稿:爱新觉罗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五柳先生传评析~

陶渊明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一个可爱、洒脱的人格形相:也为出了自己的风神与生活理想。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他的处世之道)
他有济世之志,但时不与人.
看着天下一片黑暗,但又无可奈何.那种痛苦的心情恐怕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选择了逃避.
借用现代人的说法,这叫做"没出息"吧
但如果后人用他们的时代去评价前人的话,是很不公平的.

《五柳先生传》赏析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

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这话是有道理的。《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本文首先应该把握的。

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在《杂诗》里,他自言“少壮时”,“猛志逸四海”。《饮酒》诗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对年近四十仍然功业无成,颇为感慨。中年几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又加上性情耿介,不会圆滑,难免不惹祸患,便毅然归田。他把田园看做是与腐朽现实对立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他的可贵处就在于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五柳先生传》正是托名五柳先生刻画出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全文不长,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间。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勾画人物,却能做到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

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飘忽,也起得风趣。但不要轻轻看过,以为只是作者的趣笔,实则其中隐含深意。“许”做“处所”解,“何许人”即“何地人”。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却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之中。古人又是重声名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为号,可见他又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这就是苏东坡评陶诗所说的“似癯实腴”的境界。作者《归园田居》诗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传》文的“宅旁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可以说没有一点闲笔墨。锺嵘评陶诗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同样可以移来评他的文。

“闲静”二句用正叙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正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也因此才高出于流俗之上。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话是比较能说到点子上的。“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相照应,“闲静”即不尚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陶诗中所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二句前后呼应,互为补充。

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中心则突出其悠然自得的情调。“好读书”四句是讲读书。对于“不求甚解”,解法一向很有分歧,其实它只是对下文“会意”而言的。意思是说读书不求对书的系统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已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作者《赠羊长史》诗说:“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是这种读书态度的最好说明。“性嗜酒”八句是讲饮酒。“造”当“到”解,“造饮”即到那里饮酒。“不吝情”是“不系恋”、“不在意”之意。亲旧招饮,造饮则醉,却不以去留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更为浓足。作者《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曾说:“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这几句便是写他醉酒陶情的意态。“环堵”五句是写安贫。“堵”即“墙”,“环堵萧然”就是四壁空空。“短褐穿结”是说穿的粗布短衣还破着窟窿,打着补丁。“箪瓢”分别是盛饭和盛水器,“箪瓢屡空”即饮食不继。“晏如”是安然的样子。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却处之坦然。不因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见出先生的高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平和的一面时说,他“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这里所写的境界。“常著”四句是写著文,他吟诗作文,用意也是在示志娱情。示什么志,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于田园,甚至是陶醉于田园。他借文章“导达意气”,自乐其志,所以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终。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起来了。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古人说文章作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陶文够得上这样的标准。

文章最后还有一段“赞”。“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讲透,即所谓“明”之义。所以“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黔娄”见于《高士传》,是齐国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黔娄之妻的话见于《列女传》。“戚戚”是忧愁的样子,“汲汲”是热中追求之意。“其言”句意思是,黔娄之妻的话所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兹”是连词,起承接作用,有“则”、“斯”之意。“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如果我们把《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予以概括,那么也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赞”中这几句话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阐发得更为明晰,可以说是“赞”体的“明”的作用。“无怀氏”见《庄子》,“葛天氏”见《吕氏春秋》,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陶渊明常用古史传说指称自己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黄唐”即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时代。《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农”即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赞赏五柳先生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老百姓,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文章的境界更高了,文章的思想也进一步升华了,可以说是“赞”体的“助”的作用。作者的《与子俨等疏》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里写的显然是这种生活的折射。

《五柳先生传》在写作上的特色,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我国史书比较发达,传记一类文字也出现较早。《史记》《汉书》都包括大量人物传记。但是这些都是史传,本质上属于历史。所以,尽管它们也具有文学性,甚至被称为“传记文学”,对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舍,但总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迹。《五柳先生传》不同,它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说《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以为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真实,便未必妥当了。比如“闲静少言”四个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对世俗一面来说,陶渊明是“闲静少言”的,所谓“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可是在另一个生活圈子里,他既不“闲静”,也不“少言”。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另外,他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样悠然。由于他是“欲有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静。五十岁时写的《杂诗》还在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对壮志未伸、年华虚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断下降,“夏日抱长饥,寒冬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时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向人乞讨去了,也是无法一味“晏如”的。他还写了《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那样的诗句,对时事的激烈情绪溢于言表,可见也没有完全遗世,成为无怀氏、葛天氏王国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传》虽是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对于陶渊明来说,虽然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的记载更能表现出陶渊明的风貌。它着重刻画出一种人物精神,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陶渊明精神”,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倾慕的、在诗文作品中竭力表现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这就是艺术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传记,开创了文学传记体,隋末唐初人王绩作《五斗先生传》,即承其流。这是一。

第二、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便会发现,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都是总结性语言。从性情品格到读书、饮酒、处贫、著文各方面生活,无一不是概括性的结论。好像作者在给五柳先生做鉴定。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实,所以,简约的语句中含有丰富的内容,高度凝练。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但是特点并不就是优点,用总结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也可以写得干枯,而且很容易流于抽象、概念。本文的妙处在于,虽然使用结论式的语句,却决不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条都含有丰满的生活意境;逐条叙来,又具有诗一般的韵味。这是因为作者提炼出来的结语,已经充分生活情态化、形象化、诗化了,显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巨大能力。两晋时期玄风盛行,清谈玄言崇尚用简约的语言表述深奥的意蕴,那时连品题人物也讲究隽语传神,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中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描写。影响及于文风,便取精约明净,简语传神。陶文的这一写法可能与这种风气有关。

第三、作者写《五柳先生传》,着重刻画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无谓的。显然是颂扬这种精神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显然是以这种精神和态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传》不仅是自况,还是自许、自赞。但是这赞许之意,并不直接诉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间。于叙事中见颂扬,于颂扬中见兀傲。粗粗读来,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转一体味,扬己傲世之意尽在其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观叙述的语句中,包含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不言傲世,傲世之意自在言外。这是很高的写作本领,压抑着满怀激情不使流泄,结果笔端饱含感情,表现得更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

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评陶渊明的诗说:“平淡出于自然”。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朴素质实,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色彩的华美。有柳有宅已足够了,便无取乎绿柳黄墙。《归园田居》诗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也只取桃柳绕屋,而不讲桃红柳绿。作者在这一点上,与在他之前的郭璞、之后的鲍照、同时的颜延之,都大异其趣。他的表现方式则纯取白描,只是用平淡的语言直叙情事,摹状物象,使人好像透过玻璃观物,不觉其有语言文字,而直触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笔又极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随物曲折,如白云浮天,舒卷自如,读起来丝毫没有吃力之感。宋人杨时说,陶渊明“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话是不错的,用力学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无法自然。必须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能造自然之境,自然与“率意任真”分不开。但就文字表现上来说,平淡自然又不是率尔操觚所能办到的。文字要运用到十分圆熟的地步,才能达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这里不是说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说平淡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一朵奇葩。
译文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述说自己的丈夫:“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吗?

五柳先生传》赏析

(一)自况与实录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传》既为“自况”之文,当然属于“自传”之列,“实录”应该是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况,乃比况、比喻之义,采用“自况”之法写自传,表明作者意在隐去真身,以五柳先生为喻体写出自身的性格与情趣,这便是运用文学手法写出的自传。文学性的自传与实用性的自传虽然在内容上都是以“实录”为尚,但在取材与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的区别:实用性自传往往以写事件、写行状为主,有比较稳定的格式,语言则力求简明、质朴,并且只能用第一人称叙事;文学性自传往往以写意、写神为主,在不违背“实录”原则的前提下,力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人称的选用也是比较灵活自由的。《五柳先生传》便是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写出的自传,从内容来说,则是一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自画像。

写自传,无论是实用性自传还是文学性自传,一般都是从叙述姓氏、门第和自身经历开始,但《五柳先生传》的开头部分却只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便割去了与世俗的许多牵挂。“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说的虽然只是“号”的来由,却也是用写意的笔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五柳先生不屑于世俗的姓氏、门第之争,只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而怡然自得的神态。也为自传的主体部分具体写出他的志趣与性格作了良好的铺垫。这在名门士族盘踞高位、寒门士族沉郁下僚的魏晋时代,也是出身寒门的陶渊明愤然于世俗的心理反映。

免去了具体身世和行状的描写,却仍能为时人“谓之实录”,原因何在?就因为传中所写的性格与志趣,不仅充分体现在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实践中,也充分体现在他中年以后出仕与归隐的全部人生经历中。

(二)自娱与示志

主体部分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为总纲,对传主的志趣与性格特点,从三个方面作了简洁而又传神的陈述: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著文章”。

“好读书”。五柳先生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两条,一是“不求甚解”法,二是“会意”法。前者说的是广闻博见、拓宽视野的博览法,亦即浏览法、速读法。旨在从多读、快读的过程中寻觅自己的所得。这是一种以读书为“自娱”的快乐读书法。后者说的是读书之乐的真谛所在。陶渊明在《与子俨等书》中也有过自述:“少学琴书,偏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这里的“开卷有得”与“每有会意”便是同一个意思。这两种读书方法,都是当今学子应当继承的良法。

“性嗜酒”。在《五柳先生传》中,仅仅提及一条,即“家贫不能常得”时,依靠“亲旧”的“置酒而招之”,还有更为甚者,略举几例如下:

一是为筹酒资而做官。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文中说,“余家贫,耕值不足以自给”,亲友们便劝他去做官。只是苦于“求之靡途”。后来,“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这是指他做彭泽令一事,为何要选做彭泽令?只因“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又据萧统《陶渊明传》所述,他去彭泽上任伊始,就急忙告诉家人:“公田悉令种秔”,并说:“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二是为筹酒资而收受馈赠。颜延之在做始安郡时,“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三是置酒待客,别具一格。据肖统《陶渊明传》称:“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诗云“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不仅是活用此典,恐怕也是此风仅有的继承者。

陶渊明的“酒风”不仅是他生性“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生动体现,也是他为“酿造”诗文不可或缺的“酵母”。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写文章。与曹丕“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念相反,陶渊明却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其“乐道”之情实已溢于言表。从展示个人的情趣来说,这既是他“不慕荣利”最为集中的体现,也是他长期安贫乐道,以书、酒为伴的必然结果。又是在“文章观”上的返朴归真。是他用“诗言志,歌咏言”和“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古朴传统对御用文学观和功利文学观的反拨。

由于能以“颇示己志”而“自娱”,才使他的诗文能够成为他展示个人独立品格的有效工具,也是他能够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语)的根本原因。

(三)平生之志

他的“志”又是什么呢?作者在结尾部分通过“赞曰”作了一番自我表白,这也是作者仿效史传体例对传主的身世志趣所作的评论。在评论中,作者避开了抽象的议论,引用黔娄、元怀氏、葛天氏这三位远古的名人贤士作类比,又直接引用黔娄之妻赞颂黔娄的原话,突出了陶渊明所特别向往的他们那种“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陶文引作“汲汲”)于富贵”的“志士”情怀,这种引用,对传文主体中的叙事所特有的内涵也具有“点睛”的作用。

《五柳先生传》的写作时间,学者们大都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断定为陶渊明做江州祭酒以前,即晋太元十七年(公元392)渊明28岁以前。此传便是他还没有“出仕”之时的言志、抒怀之作。对于他后来的弃官归隐,后人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他那“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典故,却少有人提起他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自述:“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至于他“弃官”的具体方法则是事有凑巧,让他找了一个十分合适的借口:“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至于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则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所云:“寻督邮之事,殆非虚构,而谓以此

任真自得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评析
—陈以名老师
一、前言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昼,山因云峰明,云共山高下,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为踏,云山也爱咱。」
这是张养浩的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全首正透过野鹿与山草的详和关系、山猿与野花的雅致情趣,呈现出一幅宁静、柔美的图画—云山物我交融的境界。而事实上,这景致这层次正是陶渊明一生所追求的啊!
陶渊明生长在道德式微,人心颓废的时代里:加以当时动乱不安,军阀称兵盗贼蜂起,违基本的生存权都失去了保障。追亿他少年时代的心事,他的确是意气飞扬、胸怀猛志,想要访求夷齐之流的高士、荆蚵之类的义侠,以作为自己的知交,但没想到眼睛所看到竟然只是伯牙、庄周的两坟,他在诗中说:「不见相为人,帷见古时立,路旁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这几句话说明了陶渊明生命旅程中最高的期望被现实所限,一切热望被冷却。
他既不能矫情阿世,又不能适应官场,虽然他的叔父陶弘推荐他做了彭泽县令,可是他做了八十多天就不斡了:原因是他无法忍受视察官僚作风,所以「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 」,就辞职回家写下了「归去来辞」,这真是他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个转捩点。从此他决心永远不再做官,只做一个勤耕力做的农夫,因宅边有五卿树,就自认为「五卿先生了。
陶渊明能够摆脱颓废、鄙陋、荒唐、纤佻的恶习,以开朗的心情生活下去,这是走出了生命的反省与自觉。就像庄子「知北游 」所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陶渊明虽与 世俗仍有讯息的关照,但他心中的世界已经打破,而给予重组:他不再驰骋於时空之外,也不受形体物欲的束缚限制,此时自由独立的个体,总算得到返朴归真的大智慧了。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五柳先生传 」最是一篇心灵的告解,以下即试著评析,希望能透过客观的研析以呈现出他阔达自然的情怀。
二、五柳先主传评析
原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如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显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昧其言,兹为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一个可爱、洒脱的人格形相:也为出了自己的风神与生活理想。那麼,这篇既然是作者的「自况 」,为什麼又要说是「五柳先生 」呢?「五柳 」,究竟托喻什麼呢?第一、不直书姓名,以第三人称的立场来写,表示其客观性。况且文中多自赞的言语,故以不知名的人来代表文中主角,可以脱离自卖自夸的嫌疑,如此一来正与文章裹「不慕荣利 」、「忘怀得失」相匹配。第二、魏晋时代重门第,作者对这种动辄夸耀自己门阀的风气极端嫌恶,所以不写出姓字和家世。这也可以说是对於时代风气一种无言的抗议。第三、「五柳」的「柳」是有其象徵含义。自古以来,「柳」在中国文学上就占有一席地位,每为诗人雅士、骚人墨客所钟爱。因为柳的树形优美,树姿自然,枝条柔软下垂,树叶责翠碧绿,这一切正是象徵著作者的恬适、潇洒,不受羁绊。
从文章的题目来看,作者在创作前,已成为现象的本身,所以能让其中的意象,不经过知性的破坏而照他的本样出现了。「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记传体的短文,而记传体的特色就是要写出传中人物的精神。原本,行文的方式也可以是从姓名、籍贯、年龄写到他一生的遭遇,最后再来一段褒贬。但如果真是这样又未免流於平板呆滞了。於是苜段,第一句就点出了五柳先生是「不知何许人」,作者一开始就希望读者毋须探究他的背景、来历.,只要知道「宅边有五柳树」则可。从情感的理念来说,这是真隐士,真感情的表现阿!由此才能衍生下文,并且说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荣利」的人了。
紧接著第二段中就写出五柳先生的风貌与神情:「闭静少言,不慕荣利。」写他的个性:「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写他的读书态度:「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写他的嗜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写他的物质生活:「常著文章自娱,显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写他的理想抱负。
仔细研析本段,文中既说「好读书」为什麼又「不求甚解」?若「不求甚解 」,又何来「每有会意」?可见这「不求甚解」绝对不是「不求深解」的意思。追溯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东汉以后,儒者治学,大都是注重文字的训诂与文物的考据:学者往往钻研在文字里,以致忽略了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陶渊明对那种治学态度是不满的,所以捏塑了一个不拘小节的读书真人—五柳先生—「不求甚解」。
而这位先生之好学,决不亚於孔老夫子,孔失子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五柳先生也是一样,不断地读书,续到对书中文义有所领悟时,便高兴得忘了进食。(事实上,恐怕也没东西吃就是)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 」一文中曾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由此也可见「五柳先生传」正是他本人的写照了。
文章又写五柳先生「性嗜酒」,「酒」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是分不开的。往往,就在缕缕酒香中嗅出了曹孟德的「对酒当歌」与李白的「今朝有酒今朝醉 」,原来用来解忧的是杜康,原来要让人生充满欢乐的是不可以对月不饮酒啊!五柳先生爱喝酒就如同其他人,但他喝酒,直喝到心坎儿裹去了,他想卸掉时代的大包袱,他想走入自然虚无的感觉中。陶渊明「九日闲居」一诗就写「酒能祛百虑」,「游斜川」一诗也写「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不过,纵然是想借酒遁世,五柳先生的可爱并不因为如此,(喝酒,谁都可以喝呀!)最重要的,也最可爱的是他可以「造饮辄尽」,可以「不吝情去留」,这就是作者陶渊明高明的地方:文章有「重旨」有「复意」,此处除了极力表现五柳先生从容率性的意趣,洒脱认真的神貌之外,也强调出前文的「不慕荣利」,就算是在官场上,也是不吝情去留的啊

五柳先主传评析
原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如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显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昧其言,兹为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一个可爱、洒脱的人格形相:也为出了自己的风神与生活理想。那麼,这篇既然是作者的「自况 」,为什麼又要说是「五柳先生 」呢?「五柳 」,究竟托喻什麼呢?第一、不直书姓名,以第三人称的立场来写,表示其客观性。况且文中多自赞的言语,故以不知名的人来代表文中主角,可以脱离自卖自夸的嫌疑,如此一来正与文章裹「不慕荣利 」、「忘怀得失」相匹配。第二、魏晋时代重门第,作者对这种动辄夸耀自己门阀的风气极端嫌恶,所以不写出姓字和家世。这也可以说是对於时代风气一种无言的抗议。第三、「五柳」的「柳」是有其象徵含义。自古以来,「柳」在中国文学上就占有一席地位,每为诗人雅士、骚人墨客所钟爱。因为柳的树形优美,树姿自然,枝条柔软下垂,树叶责翠碧绿,这一切正是象徵著作者的恬适、潇洒,不受羁绊。
从文章的题目来看,作者在创作前,已成为现象的本身,所以能让其中的意象,不经过知性的破坏而照他的本样出现了。「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记传体的短文,而记传体的特色就是要写出传中人物的精神。原本,行文的方式也可以是从姓名、籍贯、年龄写到他一生的遭遇,最后再来一段褒贬。但如果真是这样又未免流於平板呆滞了。於是苜段,第一句就点出了五柳先生是「不知何许人」,作者一开始就希望读者毋须探究他的背景、来历.,只要知道「宅边有五柳树」则可。从情感的理念来说,这是真隐士,真感情的表现阿!由此才能衍生下文,并且说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荣利」的人了。
紧接著第二段中就写出五柳先生的风貌与神情:「闭静少言,不慕荣利。」写他的个性:「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写他的读书态度:「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写他的嗜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写他的物质生活:「常著文章自娱,显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写他的理想抱负。
仔细研析本段,文中既说「好读书」为什麼又「不求甚解」?若「不求甚解 」,又何来「每有会意」?可见这「不求甚解」绝对不是「不求深解」的意思。追溯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东汉以后,儒者治学,大都是注重文字的训诂与文物的考据:学者往往钻研在文字里,以致忽略了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陶渊明对那种治学态度是不满的,所以捏塑了一个不拘小节的读书真人—五柳先生—「不求甚解」。
而这位先生之好学,决不亚於孔老夫子,孔失子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五柳先生也是一样,不断地读书,续到对书中文义有所领悟时,便高兴得忘了进食。(事实上,恐怕也没东西吃就是)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 」一文中曾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由此也可见「五柳先生传」正是他本人的写照了。
文章又写五柳先生「性嗜酒」,「酒」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是分不开的。往往,就在缕缕酒香中嗅出了曹孟德的「对酒当歌」与李白的「今朝有酒今朝醉 」,原来用来解忧的是杜康,原来要让人生充满欢乐的是不可以对月不饮酒啊!五柳先生爱喝酒就如同其他人,但他喝酒,直喝到心坎儿裹去了,他想卸掉时代的大包袱,他想走入自然虚无的感觉中。陶渊明「九日闲居」一诗就写「酒能祛百虑」,「游斜川」一诗也写「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不过,纵然是想借酒遁世,五柳先生的可爱并不因为如此,(喝酒,谁都可以喝呀!)最重要的,也最可爱的是他可以「造饮辄尽」,可以「不吝情去留」,这就是作者陶渊明高明的地方:文章有「重旨」有「复意」,此处除了极力表现五柳先生从容率性的意趣,洒脱认真的神貌之外,也强调出前文的「不慕荣利」,就算是在官场上,也是不吝情去留的啊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昼,山因云峰明,云共山高下,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为踏,云山也爱咱。"
这是张养浩的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全首正透过野鹿与山草的详和关系、山猿与野花的雅致情趣,呈现出一幅宁静、柔美的图画—云山物我交融的境界。而事实上,这景致这层次正是陶渊明一生所追求的啊!
陶渊明生长在道德式微,人心颓废的时代里:加以当时动乱不安,军阀称兵盗贼蜂起,违基本的生存权都失去了保障。追亿他少年时代的心事,他的确是意气飞扬、胸怀猛志,想要访求夷齐之流的高士、荆蚵之类的义侠,以作为自己的知交,但没想到眼睛所看到竟然只是伯牙、庄周的两坟,他在诗中说:「不见相为人,帷见古时立,路旁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这几句话说明了陶渊明生命旅程中最高的期望被现实所限,一切热望被冷却。
他既不能矫情阿世,又不能适应官场,虽然他的叔父陶弘推荐他做了彭泽县令,可是他做了八十多天就不斡了:原因是他无法忍受视察官僚作风,所以「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 」,就辞职回家写下了「归去来辞」,这真是他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个转捩点。从此他决心永远不再做官,只做一个勤耕力做的农夫,因宅边有五卿树,就自认为「五卿先生了。
陶渊明能够摆脱颓废、鄙陋、荒唐、纤佻的恶习,以开朗的心情生活下去,这是走出了生命的反省与自觉。就像庄子「知北游 」所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陶渊明虽与 世俗仍有讯息的关照,但他心中的世界已经打破,而给予重组:他不再驰骋於时空之外,也不受形体物欲的束缚限制,此时自由独立的个体,总算得到返朴归真的大智慧了。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五柳先生传 」最是一篇心灵的告解,以下即试著评析,希望能透过客观的研析以呈现出他阔达自然的情怀。

陶渊明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一个可爱、洒脱的人格形相:也为出了自己的风神与生活理想。


不求什么解
【词 目】不求甚解 【易 错】不求慎解 【发 音】bù qiú shèn jiě 【释 义】甚:过分;如"欺人太甚"。解:了解,理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只领会文章的精髓。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出 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是什么意思啊?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

不求甚解的意思忄卜vi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以盛情赞颂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五柳先生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美谈。然而五柳先生读书的方法是否对头?这种方法是否可取?时至今日,仍然臧否不一,争论焦点则集中在对“不求甚解”的理解上。 一代学人邓拓在《杂文四则》中对...

不求甚解的意思是什么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简单的那种】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以盛情赞颂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五柳先生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美谈。然而五柳先生读书的方法是否对头?这种方法是否...

不求甚解、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报偿、花纹驳杂...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以盛情赞颂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五柳先生读书的态度与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美谈。然而五柳先生读书的方法是否对头?这种方法是否可取?时至今日,仍然臧否不一,争论焦点则集中在对“不求甚解”的理解上。一代学人邓拓在...

不求甚解的解释
你好,如下: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也可以解释为: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了解。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此、这样。5、悠然:自得的样子。6、见:看见(读jiàn),动词。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9、相与还:结伴而归。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急求阅读理解的题目
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 ④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就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

初中考场满分作文
读《五柳先生传》,我领悟到了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超凡脱俗;读《已亥杂诗》,我领悟到了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在《过零丁洋》中,我感受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 感谢你,语文!你让我拥有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知识点
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他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南靖县15088691979: 运用散文欣赏理论知识,分析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
壬傅奥美:[答案] 《五柳先生传》是托名五柳先生刻画出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勾画人物,却能做到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飘忽,也起得风趣.但不要轻轻...

南靖县15088691979: 五柳先生传赏析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怎样品质 -
壬傅奥美:[答案] 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安慰

南靖县15088691979: 求《五柳先生传》赏析! -
壬傅奥美: 他的生活、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

南靖县15088691979: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表达了他什么的精神追求 -
壬傅奥美:[答案] 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南靖县15088691979: 五柳先生传主旨简洁明了 -
壬傅奥美:[答案] 这是一篇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绘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南靖县15088691979: 《五柳先生传》里的理解分析 -
壬傅奥美: 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飘忽,也起得风趣.但不要轻轻看过,以为只是作者的趣笔,实则其中隐含深意.“许”做“处所”解,“何许人”即“何地人”.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却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之中.古人又是重声名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为号,可见他又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

南靖县15088691979: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请说说应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请在2月28号前回答, -
壬傅奥美:[答案] 荣指名声,利当然指钱财利益,五柳先生辞官退隐就是不慕荣利的最好表现.

南靖县15088691979: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壬傅奥美: 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清高不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品质与节操.

南靖县15088691979: 1.《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是什么?2.文中着力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品质? -
壬傅奥美:[答案] 1、“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2、中 心: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南靖县15088691979: 五柳先生的率真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五柳先生传》(不要用参考答案,有好评) -
壬傅奥美: 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也是他率真自然的体现“造饮辄醉,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喝醉了就回家,不会留恋” 难道不是表明五柳先生的 率真性格吗?所以 : “造饮辄醉,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表达了 表明五柳先生的 率真性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