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地方人死后,需要停灵七天,亲人不能洗漱?

作者&投稿:睢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家里有老人死了以后,家里的人不可以洗衣服或者洗澡,这是什么风俗?~

这个习俗是这样的,属于一种守孝行为,因为老人过世之后的头七天,整个家里是处于一种非常悲伤的环境中,这时候不宜做过多娱乐事情,包括喜庆的事情也不能去参加,否则容易把这份悲伤传染给别人家。

当然这样的习俗,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观念。甚至也有一些地方,更为注重,选择在只要同村有一位老人去世,那么整村的人都是不可以洗衣服或洗澡。
很多当代年轻人会埋怨这是封建迷信的一种行为,所以拒绝去遵守。但每个地方对待老人去世观念不一样,所以应该选择理性对待,而不是过多埋怨。而且老人过世后,守孝是一种很有爱心的行为,为过去的人缅怀,是一种美德。

我们身处社会,对死亡似乎很忌讳。但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这个过程,这是客观存在的,谁也躲不过。既然躲不过,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面对接受,家里如果有年老的老人,日常生活我们需要多关心,节假日也需要回去多陪伴,毕竟人这一辈子,活着就是为了感受爱。
老人去世后穿的衣服是“寿衣”,在选择寿衣的事情上,寿衣的件数,质地都很讲究,一般件数是分为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选择双数,材质上也是选择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所以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尽量不要穿过于艳丽的衣服,也不要到处寻欢作乐,好好缅怀家里老人!

人去世后,头七有何习俗和讲究?你知道吗

都听过家里的老人曾经讲过,在以前,人死之后要停灵七天,如果家境条件比较好,还要大操大办,举办葬礼要等到七七四十九天才可以下葬,当然在以前,一般停灵七天就可以了,其实头七回魂并不是封建迷信,早在两千多年前,神医扁鹊就曾经经历过一件七天回魂的神奇事件其实头七回魂并不是封建迷信,

早在两千多年前,神医扁鹊就曾经经历过一件七天回魂的神奇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一生著述颇丰,但是很多都已经失传,扁鹊学医其实也是半路出家,他本来开了一家小饭馆,但是天生却对医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后来他遍访名师,终于将自己的医术锤炼的炉火纯青,后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国家的君主都找他看病,

因此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典故,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发现全国都处于大丧期间,人人脸上非常悲伤,扁鹊非常奇怪,就问是谁过世了,老百姓告诉他是太子去世了,作为医生的扁鹊对太子的死因非常好奇,因为他原本以为是一位老人过世,而没想到是一个年轻人去世,


于是扁鹊将太子过世之前的症状仔细的询问了一遍。当了解完前因后果之后,扁鹊断定太子还没有死扁鹊说出了事实的真相:如果太子真的死去了,别说我一个凡人,就是神仙也回天乏术,之所以我能救活太子,是因为太子其实并没有死,只是假死而已!此时虽然人体没了生命特征,但是只要治疗得当,稍加刺激便可以起死回生其实这和我们民间发丧停灵七日的说法就不谋而合了,之所以要停灵七日,主要就是为了防止人假死,一旦出现假死,也有回旋的余地,但是有些地方一天之内就办完了丧事,一旦出现假死的症状,那么人可能真的就永远离开人世了。



这是保留了部分古代传统丧葬礼仪的形式。现在已经简化很多了。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主要是由《周礼》来确立的,历代虽然有变化有损益,但基本内容和方式没有大的改动。到魏晋之后,我国有一段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繁荣期,尤其是唐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四百余年的社会混乱局面。初唐的两位君主唐高祖和唐太宗都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们出于保持李唐江山的稳定发展的目的,极力推行“法治”和“礼制”并重的治国方针,如在法治方面,制订了《唐律》,礼治方面则有《贞观新礼》,后来的唐玄宗也制订了《大唐开元礼》,值得注意的是法制和礼制中都有关于殡葬的详细规定,有的甚至特别严厉,实为继《周礼》之后我国历史上再次通过国家力量使得丧葬礼仪达到了全面“制式化”的高度,加上它的基本精神依旧是儒家的孝道和忠道,因此对后世制定丧葬礼仪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灭亡,五胡乱华,中国再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由于这种连年动荡不安的国家形势,普通百姓连基本的生活也处于极端困苦的状态,许多珍贵的文献、书籍也毁于兵火,遑论厚葬,更不用说祭祀礼仪的流传了。
宋代建立,国家进入了较为稳定发展的阶段,同时由于国家对文官采取了相对宽松的管理方式,历朝的文献整理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唐文》等几部大型图书的编辑成功,很能说明这点,正是在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下,许多文人都能静心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献,其中当然不乏儒家经典著作;及至南宋,更是产生了象朱熹(1130—1200)这样的一代儒宗,他在探究儒学的基础上,创建了既源自儒学,又有别于儒学的一个门类——理学,其中不少关于丧葬理论的论著,这些理论,突出地表现在《朱子家礼》一书之中。
朱熹作为我国最著名的理学家,建立的学说理论对后世影响很深,可说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思想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一生著作甚多,而《朱子家礼》一书,就是朱熹在理学方面影响范围最广、接受人群最多的著作。《朱子家礼》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卷,涉及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生至死,无所不包。它上承儒学经典著作《三礼》,下继二程,打破了自古以来“礼不下庶人”之等级森严的非正常现象,受到广大百姓的普遍赞同,同时也为明、清时期的朝廷和文人共同普及推广儒家丧葬理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至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制生活,就与这些努力不无密切关系。
朱熹在《朱子家礼》中将丧葬分成了许多步骤,仅安葬之前就有初终(病人一断气称作初终)、沐浴、袭、奠、为位、饭含、灵座、魂吊、铭旌、小敛、大殓、成服、朝夕哭奠、上食、吊、奠、赙、闻丧、奔丧等步骤,这些步骤是需要分成若干天而完成的,其中第一天所做的事有沐浴、袭(意思是助丧者陈列好别人送来的物品)、奠(祭奠)、为位(设立停放尸体的床,并用席子、被褥、枕头铺好,第一步放置大带、黑衣、袍袄、汗衫、袴袜、勒帛、裹肚之类于其上,然后带进室外帷帐之内,再放置浴床的西边,移尸其上,病时所穿衣服及内衣全部脱掉,换上新衣,但未着头巾、黑衣、鞋子)、饭含(即往死者口内放置不易腐烂的物品,以免死者嘴巴由于水分挥发而产生凹陷,影响面部美观,早期是放饭,发展到后来则是放置玉器之类的物品)、设置灵座、制作魂吊、铭旌等物品,第二天是小殓(即为死者穿好头天没有穿上的头巾、黑衣、鞋子),第三天才是大殓(即将死者放入棺木),而且每一个步骤施行过程中都要有丧属在一旁陪哭。朱熹在设计了如此多的步骤之后,紧接着对每一步骤作了详尽的说明,如此繁苛的要求为晚清民国年间的殡葬改革提供了无限空间。
元朝建立后,虽说比较注意吸收汉文化,但由于是少数民族,丧俗与汉族的有较大差异,时间也不算长,因此在丧俗方面,基本没有显现出融合的潮流。
进入明朝,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幼经历过诸多磨难,因此即位之后对父母极为讲求“孝”,曾亲拟祭文,下令作为范本在全国推行使用,全文如下(转引自《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
“维某年某月某朔某日,孝孙某阖门眷属,告于高曾祖考妣灵曰:昔者祖宗相继,鞠育子孙,怀抱提携,劬劳万状。每逢四时交代,随其寒暖,增减衣服,撙节饮食。或忧近于水火,或恐伤于蚊虫,或惧罹于疾病,百计调护,惟恐不安,此心悬悬,未尝暂息。使子孙成立,至有今日者,皆祖宗劬劳之恩也。虽欲报之,莫之所以为报。兹者节届春夏秋冬天气,将温热凉寒,追感昔时,不胜永奠。谨备酒肴羹饭,奉阖门眷属以献。尚飨!”
在朱元璋亲制祭文的行为影响下,明朝对丧葬祭等礼仪特别重视,当皇帝或皇后初丧,每座寺庙都要敲钟三万次,此外又曾令著名谋臣朱升撰写《斋戒文》,佛教色彩较为浓厚,大意是:在祭祀斋戒中,斋戒者在祭祀天地、祖先及其他神明前数日(通常是三日)停止食用荤食(用蒜、韭、葱等香辛料烹制的菜肴,并非禁止吃肉),停止饮酒,停止性生活。不仅如此,还对斋戒者的行为规则做出了规范:“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内。沐浴更衣,出居外舍(即到专门的斋戒住宿场所居住),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音乐,不理刑名,此则戒也。严畏谨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间,此则斋也。”这种斋戒在当代大陆已不多见,但在海外华人圈中还有保留。
由于朝廷的重视,有些文人开始撰写解释丧葬礼仪的通俗读本,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江西新建人程登吉(署名西昌程登吉)撰著的《幼学琼林》,该书初名《幼学须知》,或名《成语考》,到了清代有个名叫邹圣脉的在原文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増补、注释工作,最后定名《幼学故事琼林》(明·程登吉著,清·邹圣脉增补,宋欣、薛洪等注解,《蒙学全书》)。
《幼学故事琼林》甫出,即受到普通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在旧时的乡塾中大肆流行,究其原因有二:第一、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诸如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等,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知识与词汇,象一部微型百科辞书。第二、形式上采用对偶句式,句子有四言、五言、七言等,一般都文字简练,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懂易记,可说是继《朱子家礼》之后最受欢迎的一部启蒙读物,至今仍有部分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虽然目不识丁,但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了如指掌,各类礼仪程式脱口可出,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幼学故事琼林》的广泛流行。
中国在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丧葬礼仪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过程。1918年11月23日,著名文化人士胡适的母亲逝世,为了提倡新文化,胡适在办理母亲的丧事期间在几个环节作了一次尝试性的改革,如简化了讣文,删除了旧式讣文中“不孝XX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妣”等之类的虚套,不仅不接受亲友赠送的冥器,自己也不购买此类物品,只接受香与挽联之类的物品,不请和尚、道士。
对于这次改革,胡适本人在总结这次办理丧事的经验时说:“当从两方面下手。一方面应该把古礼遗下的种种虚伪仪式删除干净,一方面应该把后世加入的种种野蛮迷信的仪式删除干净。这两方面破坏工夫做到了,方才可以有一种进于人情,适合于现代生活的丧礼。”(转引自周吉平著《北京殡葬史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109页)由于胡适是社会知名人士,这种行为对脱胎于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之后的民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得风气之先者,纷纷效仿,有的则一仍旧式,有的则不古不今,旧式长袍与西装革履混杂一处,对这类现象胡适也颇觉无奈,认为“乃是一种没有道理的大杂凑。”(见周吉平著《北京殡葬史话》)。
胡适的丧葬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环节:
1.改革讣告,删除了不少的虚文客套;
2.不接受纸质冥器;
3.不要和尚道士;
4.不按照《朱子家礼》强调的要求那样每一步骤的实施都要有丧属在一旁陪哭,而是“哀至即哭”;
5.改革祭礼,这个祭礼不是安葬之后的祭礼,而是出殡之前的祭礼,用今天的眼光看来也就是吊唁之礼,胡适对它的改革是这样叙述的:“本族公祭仪节:(族人亲自做礼生)序立。就位。参灵。三鞠躬。三献。读祭文。(祭礼中列来祭的人名,故不可少。)辞灵。礼成。亲戚公祭,我不要亲戚‘送祭’。我把要来祭的亲戚邀在一块,公祭主祭者一人,赞礼二人,余人陪祭,一概不请外人作礼生,不用‘三献礼’。向来可分七八天的祭,改了新礼,十五分钟就完了。仪节如下:序立。主祭者就位。陪祭者分列就位。参灵。三鞠躬。读祭祭文。辞灵。礼成。谢奠。”
6.简化出殡;
7.简化点主;
8.不用阴阳先生,也就是说不请风水先生选墓地;
9.服丧:只穿五个月零十几天的丧服。
无论如何,胡适的丧葬改革是在封建土壤十分肥沃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尝试,是一次革除了较多封建迷信因素的丧事,虽然不彻底,当然也无法做到彻底,尽管属于个人行为,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还是值得赞赏的。
10年之后的1928年,时任礼制服章审订委员会及大学院长的蔡元培和内政部长薛笃弼鉴于各地丧俗的纷繁复杂,不利新式丧俗的形成,为改变这种现象,遂制订了《丧礼草案》,全文如下:
一、报丧。
死者殁后,家属通知亲友,或用讣帖,或登报。
二、亲殓。
1、告殓,丧主行告殓礼,向死者行三鞠躬礼。2、陈殓具。3、入殓。4、盖棺。5、丧主向灵前行三鞠躬礼,亲友向灵前行一鞠躬礼。丧主谢襄殓者行一鞠躬礼。礼成。
三、受吊。
来宾至灵前行三鞠躬礼。行礼时奏哀乐。礼毕,丧主致谢行一鞠躬礼。
四、祭式。
1、序立。2、奏哀乐。3、主祭者就位。4、参灵,向灵前行三鞠躬礼。5、献祭品(限鲜花、酒果等),奏乐。6、读祭文。7、辞灵,向灵前行一鞠躬礼。8、奏哀乐,礼成。
五、别灵。
甲、来宾辞灵礼:1、就位。2、奏哀乐。3、向灵前行三鞠躬礼。礼毕,丧主致谢行一鞠躬礼。
乙、丧主辞灵礼:1、就位。2、奏哀乐。3、向灵前行三鞠躬礼。
六、出殡。
铭旌在前,次挽联、花圈,次乐队,次像亭,次送殡者,次丧主,次灵柩。(挽联、花圈、乐队、像亭等,不用者听。)
七、葬仪。
甲、丧主行告窆礼:1、就位。2、奏哀乐。3、读告窆文。4、行三鞠躬礼。
乙、丧主祭墓礼:1、就位。2、奏哀乐。3、向墓前行三鞠躬礼。
丙、送葬者参墓礼:同上。礼毕,丧主致谢行三鞠躬礼。
附则:
殓服:礼服或军服。附身以衾为限,不得用金玉、珍玩等物。
丧服:白衣、白冠。
一、旧俗所用僧道建醮,一切纸扎冥器,龙杠衔牌及旗锣伞扇等,一概废除。
二、纪念死者可用遗像,载名生卒年月及年岁等。如用神主,题主旧礼应即废除。
三、丧事从俭,奠仪、挽联、挽幛、赙仪、花圈等为限。此外,如锡箔、纸烛、纸盘、冥器等物,一概废除。

人死之后要停灵七天,如果家境条件比较好,还要大操大办,举办葬礼要等到七七四十九天才可以下葬,当然在以前,一般停灵七天就可以了,其实头七回魂并不是封建迷信,早在两千多年前,神医扁鹊就曾经经历过一件七天回魂的神奇事件其实头七回魂并不是封建迷信,

因为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风俗习惯,停灵七天表达了对逝者的尊敬。

这是古代丧葬的习俗,在这七天里是要亲人去准备已故亲人的后事。


人死后有灵魂的存在吗?人死后,会去哪里? 还是消失?
人死后有灵魂的存在。假如不修行,那未就是在六道中轮回。因为有轮回所以,不会消失。以下有一些是轮回的真实故事,让人知灵魂,佛教说的轮回因果的确不虚:1、1949年轰动全球的借尸还魂事件。1949年,台湾发生了一件轰动全球的借尸还魂事件。事件的主角名叫朱秀华,原住在金门的新街,父亲叫朱清海,母亲...

人有生老病死,人死后有天堂和地狱之分吗?闫时有录魂存在吗?
佛经上讲,人死后,可能去投生的地方有六个——天、阿修罗、人间、畜生、鬼、地狱。生前积德行善的人,死后投生到天、阿修罗、人间这三个地方,称为“三善道”;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死后投生到畜生、鬼、地狱这三个地方,称为“三恶道”。这是佛祖讲的,我们可以相信。

老人死后第一天晚上去了哪里
老人死后第一天晚上去了哪里 老人死后第一天晚上去了哪里,生死离别是我们都会经历的,在我们的亲人离世的时候,我们都会送他一程,民间有说人离世后会去一个地方。那么,老人死后第一天晚上去了哪里呢?一起来看看吧。老人死后第一天晚上去了哪里1 人死后第一天会去哪里?比较多的说法是人去世8-16小时...

人死后去哪里?
上次跟大家讲了天道,今天跟大家讲阿修罗道。阿修罗道是有法力的人去的地方。在人间有修为的人、做了很多善事的人、有功德的人死了之后才能到阿修罗道。修得有偏差的人也可以到阿修罗道。过去很多宗教解释六道而把阿修罗道放在人道的下面。实际上阿修罗道有两种:一种是天上下来的那一层叫阿修罗道...

人死后100天走到哪一关了
人死后100天走到哪一关了,人去世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悲伤的事情,出于孝顺很多人都会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而没个地方对于去世都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那么你知道人死后100天走到哪一关了吗? 人死后100天走到哪一关了1 其实根本就没有人死后会走到什么地方,这一说。这不过是民间的传说罢了。人们愿望...

古代的人死后都有哪些忌讳的地方,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娶妻生子等行为都是不孝的。关于古代的人死后的禁忌不仅有以上的几点,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在选择葬礼的时间,死后不能去触碰死者的身体,死者嘴里要含东西等都非常重要。总得来说,家人去世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被看作很重要的事,有很多古代的禁忌也流传至今,值得注意的地方也有很多。

老人去世第一晚都去哪了
就是黄泉之路,路上都是大片大片的蔓珠华沙,就是人们常说的彼岸花,俗语有云: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过了黄泉之路,就是地府中鬼魂的一员了。人死后灵魂会立刻被驱赶出身体,到头七的时候才会回来,而在有些国家的传说中,人死后灵魂还会在身体中待一段时间,三天之后才会离开身体。

人死后要经过阴间什么地方,才到鬼门关
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 中国文化存在普遍的阴阳理论,以现世的人间为阳间或阳界,死后生活的地方是阴间。至少在周朝以前,人们就认为人分魂魄,作为阳气的魂和作为阴形的魄结合形成人,人死以后,神魂灵气归于天,...

人死后第一天会去哪
下一个地方就到了阎罗殿了,阎罗殿中有判官,死者如果生前不管做了什么事情,判官都可以查看。然后根据鬼魂的善恶不同,进行判罚,坏人可是要下十八层地狱受罚的。鬼魂们不同的道路 相比起人死后第一天会去哪的时候,大部分鬼魂还是在一起的。在经过判官殿后,恶人们会被送到十八层地狱,不同的罪名会...

人死后灵魂有几个去处?分别是哪里
灵魂离开身体后有两个地方可去,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天堂呢?唯有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真正悔改的信徒,才能进入天堂。因为天堂是主耶稣为相信接受的基督徒所预备的。凡是悔改接受相信基督的人,都可以到天堂那里去。天堂是人人向往的地方,也是人最美好的归宿。另一个地方就是地狱...

邹城市19477166896: 人死后为什么要有断7啊,不明白什么意思啊 -
善洁三七: 一般的,中国民间风俗往往是亲友在死者死后做一个断七,看起来是一个民间风俗活动,实际上原来是佛教的宗教仪式,这是在明朝中叶时佛教世俗化以后变成了民间的风俗.当然由于时间太久,以至于人们不知道断七的来历了.断七的本来含义...

邹城市19477166896: 人死后为什么要停尸7天 -
善洁三七:不是分农历单日,双日的,双日停的是七八天,单日停3天,这是汉族传统,还不能贴春联,算守孝三年

邹城市19477166896: 人去世为什么要过七期? -
善洁三七: 人死后每七天叫一个“七”,满七个“七”即四十九天时叫“断七”. 这个风俗源于佛教的六道轮回信仰. 佛教认为,人死以后就会开始重新投胎,如果死者一生没啥大毛病还会投胎为人.而从人死到完成投胎有一个过渡阶段,这时的死者也变成一...

邹城市19477166896: 为什么死人要做7天14天21天49天100天 -
善洁三七:[答案] 纪念亡故亲人的习俗,叫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人去世的当天计起,每七天要祭奠一次.直到“七七”(“尽七”、“断七”、“满七”).人去世之后,在家设灵座;没有出殡前,守灵.摆祭品,...

邹城市19477166896: 人死后为何要停放三天?有何讲究? -
善洁三七: 在佛经看来,人死后三天里,灵魂会离开躯体,所以尸体要停放三天后,才能入葬.这时,灵魂已经没有了. 许多地方习俗,人死后要停放7天,最短3天.在这些天里,念经超度,子女日夜守灵,按时辰在灵前举行全家性哭祭,如有人来吊孝,守灵人要给来人磕头,来人哭,守灵人也要陪哭.

邹城市19477166896: 古代人死后为何停尸七日,是迷信还是另有原因 -
善洁三七: 为何要停尸呢?那是因为古代的医疗技术不发达,很难判定人是真死还是假死.很多种情况很可能是假死,古代战争频繁,有人流血过多休克,也有人是因为某种疾病的原因,心跳脉搏频率减少、呼吸微弱无法感觉出来、手脚僵直冰冷.停尸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死者亲属都会把头低着,这表面上是一种表达悲伤的方式,而另一种原因就是,观察棺材底下有没有东西滴出来,要是死者小便失禁那说明死者还在新陈代谢,那就是假死;另一种就是滴出来的是血,家属就观察血的颜色,判断出死者是否是假死,这之中又自有它的一套标准.部分外国人一直到了近现代葬礼中才有类似的仪式.中国人的大道隐于无形!

邹城市19477166896: 历史趣闻:古代人去世为什么七天后才下葬 -
善洁三七: 在我国的古代,一旦有人去世,家人并不会马上把他埋葬,而是放置七天后,才会让他入土为安.为何要把尸体放置七天呢?网络配图还记得以前看的恐怖片,里面有“七天还魂”的说法,就是头七的最后一天,死去的人的魂魄还会再阳间,已...

邹城市19477166896: 为什么人死后要过三七??? -
善洁三七: 我能看到这个问题,你我也算有缘以下我把答案给你,但信不信由你人去世8-16小时内,神识逐渐离开躯体,此时逝者的感觉宛如老牛剥皮,异常痛苦,一丝轻微的触碰都会令逝者如千刀万剐,生大愤怒,一般8 小时后神识完全离开,此时方可...

邹城市19477166896: 逝去的人过七七怎么回事 -
善洁三七: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邹城市19477166896: 超度亡灵的最佳时间超度亡灵是什么意思 -
善洁三七: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