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姓余的大官

作者&投稿:阮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姓余在中国历史做大官~

余昭元
字君章,生于东汉三国时的中后期,魏国人;卒年不清,大约在西晋惠帝时。其先祖在东汉为官。余昭元骁勇善战,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武帝司马炎封镇海大将军。昭元公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江山,统一全国,建立西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敕赐姓佘。是佘姓公认的得姓始祖之一。
余良
长茅余氏始祖。良公,字宁仲,约生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甲戌,卒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壬子,享年九旬有八,唐敬宗宝历丙午进士,初任分林县宰,德政彪炳,转迁洪州刺史,理狱辄活数千人,封工部侍郎,后封工部尚书未任。宋时又赠刑、礼二部尚书。余氏后人多杰出,“两门六太守,四代十尚书”,“九子同登龙虎榜”等成为余氏美谈。
余懃
(681-753年)字南涧,江西余干大慈南乡(今余干古埠南塘村)人。历任节度使、左厢兵马使、持节刺史、工部尚书兼御使大夫,最后勋封上柱国。余懃从小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传说他在深夜读书时为了防止打瞌睡,常以牧童的独脚凳作坐具。每当睡意袭来,独脚凳失去平衡,把他摔醒,便继续发愤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一说是神龙二年)余懃考中进士,次年,余懃任饶州右教练使,寻访山水时来到余干大慈乡南塘一带,发现此地层峦曲水,修竹茂林,风景优美,便决定在此定居。余懃居官期间,清正廉明,体恤民情,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深受百姓的敬仰。
天宝四年(745年),余懃年迈不仕,以玄宗所赐安车轻骑,遍游天下,后回到余干南塘。南塘附近田园风光美不胜收,当时有所谓“八景”,分别为:前溪夜月,掩映双桥,东岭朝曦,南山横瑟,北陂部鼓,梵阁鸣钟,高石悬岩,洞门鸟噪。余懃曾写下《咏南塘八景》一诗:
南塘胜地古今称,古樟乔枝耸翠青。
铁岭朝云云淡淡,金山夜月月明明。
鸡笼精舍回光影,龙窟香泉水吐清。
黄畈农歌时作息,青岗伐木斧丁丁。
据《南塘余氏宗谱》载,天宝年间,杜甫曾来余干探望余懃,并一同游览观赏当地的美丽田园风光。
余深
(约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时期罗源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官位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卫国公加太傅。一生两次封相。《宋史》、《八闽通志》、《福州府志》、《罗源县志》皆有传。名列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宰相全传》中。他因由奸臣蔡京引荐,故多遭时人非议,如《宋史》。但后人多给辩解,到了明朝的《大明一统志》就将他列入“人物传”中,并称其忠谏。
余靖
(1000~1064)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
余端礼
(1135~1201)衢州龙游(今浙江省衢县)人,南宋宰相。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历知湖州乌程县,孝宗召为监察御史,迁大理少卿、太常少卿,进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绍熙四年(1193),召拜吏部尚书,擢同知枢密院事(《宋史》卷二一三《宰辅表》四)。与赵汝愚共赞宁宗即位,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庆元元年(1195),拜右丞相,二年,迁左丞相,寻出判隆兴府,改判潭州,移庆元,复为潭帅。嘉泰元年卒,年六十七。事见《诚斋集》卷一二四《左丞相余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八有传。
余玠
(?~1253)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著名军事家,将领。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佑元年(1241),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从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功卓越,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因余玠守蜀有功,宋淳佑八年(1248年)被任为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仍驻四川。宋淳祐九年(1249年)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宝佑元年(1253),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余玠死后,宋理宗辍朝,特赠五官。余玠领导的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特别是钓鱼城堡垒,成功阻止蒙军第3次西征,使宋室延续20余年,缓解了蒙军对欧、亚、非等的威胁,在世界史上占据重要一页。
余有丁(1526~1584) 。
明朝嘉靖时期三大首辅之一(即宰相)。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申时行榜进士第三人。次年进士,授翰林编修。隆庆初,充实录纂修官。万历元年(1573)以右庶子领南翰林,次年为国子祭酒,颇多建树,谥文敏。万历元年(1573),余有丁升为左春坊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万历二年(1574),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任礼部、吏部侍郎。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重病不起,举荐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九月,晋太子太保。当时首辅张四维回家守孝,状元申时行出任首辅,余有丁与同榜榜眼王锡爵同居内阁,他们三人同舟共济,相无嫌猜。在明朝二百多年以来,一甲同为内阁,惟壬戌一科而已。
余煌
字武贞,号公逊,生于明神宗戊子年十月十七日辰时,中天启辛酉科乡试二十二名,天启五年(1625年)成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明末状元,南明鲁王政权的兵部尚书,绍兴著名乡贤。余煌自幼有大志,好学,博览群书,《二十一史》逐一圈点、批注,半字不苟。他为人操行坚正,耿直不阿,一生爱国、爱民、爱家乡。当时自然灾害频发,连岁饥旱,余煌大声疾呼,使朝廷全部减免灾区的赋税。任兵部尚书期间,江南诸臣贪婪奢侈,余煌上言:“今国势愈危,朝政愈纷,尺土未复,战守无资。诸臣请祭,则当思先帝烝尝未备;请葬,则当思先帝山陵未营;请封,则当思先帝宗庙未享;请荫,则当思先帝子孙未保;请谥,则当思先帝光烈未昭。”成为一时名言。清兵过江,鲁王航海逃遁。六月二日,余煌投水殉国,被舟人救起。二日之后,再投水深处而死。
余日清(?-1915)
近代台湾人民抗日首领。台湾阿缑(今台湾屏东位高雄东)人。后迁居阿公店(今台湾冈山),为驱逐日本的殖民统治者,光复台湾,1915年5月,他树起“大明慈悲国”的旗号,发动台南数千人民大起义,被推任为大元帅。周围群众纷纷参加其队伍,多次击退入侵的日本军警,击伤、击毙敌军多人。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被捕牺牲。

余姓古代名人主要有:

余 善:即东越王或东越武帝,闽越国历史上的一位君主。
余 祭:春秋时期吴国君主。
余 眛:余祭之弟。余祭去世后继承王位。
余昭元: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为司马氏建立西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余 懃:唐朝名臣,历任工部尚书兼御使大夫,最后勋封上柱国。
余 深:北宋太宰(副宰相)。
余 靖:北宋名臣,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
余端礼:南宋宰相。
余 玠:南宋著名将领,官至兵部尚书。
余 阙:元代监察御史。
余有丁:明朝嘉靖时期三大首辅之一(即宰相)。
余子俊:明代官吏,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余国柱:清朝名臣,正一品衔。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
余 怀:清代著名文学家。

有的,还是个不亚于包青天的好官。清代的,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明末清初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市的离石区和方山县)人。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出生。

  14岁,明崇祯四年(1631年),于成龙在永宁州安国寺读书。

  22岁,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赴太原乡试,中副榜,做贡生。

  39岁,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赴吏部谒选,获候补知县身份。

  44岁,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赴吏部掣签,上任广西罗城知县。

  50岁,清康熙六年(1667年),被举为“卓异”,升任四川重庆府合州知州。

  52岁,清康熙八年(1669年),升任湖广黄州府同知,开始大力治盗。

  57岁,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第二次被举为“卓异”,署理武昌知府,升任福建建宁知府,后调任黄州知府。

  60岁,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设江防道,于成龙充任道台,驻黄州。

  61岁,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按察使。

  62岁,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第三次被举为“卓异”,升任福建布政使。

  63岁,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升为直隶巡抚。

  64岁,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授通议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66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被马世济参劾,康熙特旨降五级留任。

  67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命于成龙兼理江苏、安徽巡抚事,并巡视海境。事毕归江宁,身染沉疴,于四月十八日病逝,七月灵柩离开江宁运回故乡,次年隆重下葬。

  于成龙去世后,康熙皇帝追封谥号“清端”,授予“太子太保”,又给其隆重赐葬,并两次亲撰碑文。康熙在其南巡回京后的一份诏书中称于成龙“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从知县到两江总督,于成龙政绩卓著,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廉善

  平易近人善待百姓

  廉善,即清廉而有仁爱。1661年,44岁的于成龙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掣签,就是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去哪个省任职,到了省里再由巡抚、布政使等长官决定去哪个县。于成龙的运气不佳,抽中了“下下签”,被分配到刚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广西省。当年的广西,相对中原是一个偏远烟瘴之地,多民族杂居,文化落后。然而,于成龙凭着一腔热血和勇气,毅然决定赴广西上任,留下了“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名言。

  从永宁州到广西罗城,路途遥远,数千里地,需要不少盘缠。于成龙家里现银不足,就典当出售一部分田地和房屋,凑足一百两银子。这便是于成龙“典田卖屋”赴任的故事。家人给他雇佣了五个年轻小伙做仆人,准备齐全日常生活所需的用物。临行时,于成龙告别家乡父老妻儿,他给长子于廷翼留下一句话:我做官在外不管你,你治家在里莫想我。

  在上任罗城知县的最初几个月里,于成龙生了一场大病,还有仆人因病身亡,仆人闹情绪要回家。于成龙给留下的仆人发放了盘缠,让他们回了老家,只剩下他一个人呆在罗城。身陷绝境的于成龙在城隍庙里向神灵祈祷,他发愿要“立意修善,以回天意”。他认为,“立意修善”就要从罗城的治理开始,从“爱民如子”开始。

  他没有官架子,没有盛气凌人的官风。他呆在破衙门里,不喜欢穿官服戴官帽,成天不是烧火做饭,就是读书喝酒,俨然一个普通的平民老头儿。罗城县的老百姓有时也到县衙里看看这位新来的县官,于成龙一副和颜悦色的态度,和老百姓比划着聊天、交友。于成龙说的是山西吕梁山的方言,罗城百姓说的是当地民族语,要体会对方的意思,实在困难。于成龙就用手势、眼神、笑容,与百姓们慢慢拉近了距离。时间久了,于成龙解决了和百姓沟通的问题,罗城县的公务也能逐步展开办理。

  于成龙与罗城百姓同甘共苦,由原来的日食两餐减成一餐。在缴纳钱粮时,百姓常常会多带几个铜钱,顺手放到他的桌案上。于成龙发现后,坚决不收,无奈百姓坚持,只收了一壶酒钱。百姓可怜于成龙清苦,凑集少许银钱,为他购买盐米。于成龙说:“我一人在此,何须如许物,可持归奉汝父母,一如我受。”意思是:我一个人在这里,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奉养你们的父母,就跟给我用一样。

  廉能

  三举卓异官拜总督

  廉能,即清廉而能干。于成龙用了40多年积累经验,其才能终于在其生命的后20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蛮荒之地的罗城,盗匪多,治安差,治理起来何其艰难。于成龙采用保甲法,把境内的老百姓,按照居住区域,十家为一保,十保为一甲的方式进行划分管理。对外防御盗匪,一有匪情,便有人敲锣打鼓,人们拿起棍棒武器,齐心御匪。对内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慢慢地,罗城的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春季,于成龙下乡察看百姓生产。在田间劳作的人们见县太爷来了,都跑过来围成一圈,拜伏于地,嘘寒问暖,非常热情。于成龙虽然没有种过稻子,但也是懂农业的,见哪家的田地耕种得好,就给其题一个匾、写一副对联,谁家偷懒不种地,就动员左邻右舍好言劝告。于成龙用这些朴素的手段,奖勤罚懒,使罗城百姓得以温饱,经济繁荣。于成龙还在县城建学校,供学生读书,建养济院,收养孤寡老人。

  于成龙上任后的成绩,受到了上级官员的表扬。广西巡抚金光祖与两广总督卢兴祖向朝廷保举于成龙,其评语为:“罗城在深山之间,猺狑顽悍。成龙洁己爱民,建学宫,创养济院,任事练达,堪列卓异。”随后,于成龙被朝廷批准为“卓异”,任命为四川合州知州。此时,于成龙已经年过半百了。

  康熙八年,于成龙调任黄州府同知。刚到黄州,面对复杂的盗案,他一时无从下手。于成龙招募了一批有盗匪背景的人做差役,欲以盗治盗。很多有名的大盗都被他收罗在自己麾下,帮助办理盗案。盗匪头子汤卷虽已归顺,但仍作恶。于成龙便与他一起常常饮酒。从其口中探知一本盗匪册子,这里面有盗匪姓名,还有其居住地址。于成龙便用这本册子,明察暗访,办理盗案。黄州府的盗案破获率提高,冤假错案得以肃清。于成龙虽为文吏,更有武略,再被举卓异,升为建宁知府。

  年近六旬的于成龙此后官运亨通。从黄州出发,于成龙买了几担萝卜,装了半船,一路咬着萝卜充饥,跋涉数千里到福建省上任。他助朝廷平定三藩之乱、平反冤狱、整顿官场,澄清吏治。福建巡抚吴兴祚认为于成龙执法公正,消除积弊,不收下属馈送,性甘淡泊,吏畏民怀,为闵省廉能第一。此后于成龙第三次被举为“卓异”,成为福建布政使,“天下第一清官”的美名广为传颂。于成龙到任不足半年,便被调往直隶当了巡抚,一年后再被升为两江总督,乃至兵部尚书,直至病死在两江任上。

  廉敬

  半鸭佳话遥祭慈母

  廉敬,即清廉而能敬己、敬人、敬业。人不敬己,则不会敬人,又何谈敬业?于成龙在外当官多年,一直奉行当年离别家乡时“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自警。他首先能够自尊自爱,随遇而安,修养个人道德。

  在黄州时,遇到饥荒年月,于成龙为了省钱搞赈济,宁可吃糠粥,也不会以权谋私,贪污官府钱粮,榨取民脂民膏。甚至有客人来访,于成龙也用糠粥招待。有的人,皱皱眉头,勉强端起碗来也凑合着能吃一些;有的客人家境富裕,吃惯了山珍海味,面对糠粥难以下咽。于成龙跟他们开玩笑:“这糠粥呀,在贫寒人家是家常便饭,在富贵人家却是稀罕物。你现在吃不下去不要紧,过几天我到你家,你要是不给我招待糠粥,我一定要罚你出钱赈济灾民。”

  除了吃豆腐、糠粥,于成龙偶尔也改善伙食,吃些肉食,他还因此留下一段“半鸭佳话”。康熙八年腊月二十五日,就要过春节了,于成龙的长子于廷翼带着三子于廷元,从山西老家赶到黄州,探望父亲,陪父过年。父子九年没见,相聚了20来天。正月十五刚过,廷翼、廷元兄弟俩要回乡了。于成龙决定把廷元留在自己身边读书,只把廷翼安排回永宁侍奉祖母和母亲。于成龙很想给廷翼带点好东西,让他路上吃。可是,找寻半天,家里只有一只咸鸭子比较贵重,要给孩子带上。廷翼不愿自己独吃,于是给父亲和弟弟留下半只。这个故事传到歧亭百姓耳朵里,便给于成龙取了个外号叫“于半鸭”。民间还给于成龙编了一首歌谣:“于公豆腐量太狭,长公临行割半鸭。半鸭于公过夜钱,五厘酒价何处拈?”

  孝敬父母长辈,是于成龙廉敬的另一体现。康熙十五年十月,于成龙收到家书,称他年迈的继母李氏病故了。值得一提的是,于成龙年幼时丧母,他是被李氏一手抚养长大的,他与继母的感情颇深。这一年,于成龙已经59岁,自44岁离家做官,再没有侍母尽孝,而自己的俸禄,自顾不暇,何况贴补家用。他几次欲辞官侍母,均未获准。为此,于成龙深感遗憾,痛苦万分。万般无奈之下,于成龙只好到黄州城外,钵盂峰顶的青云塔上,遥祭亡母。民间传说,于成龙当年到塔顶哭祭母亲,泪水洒到塔顶,久久不枯,后来在此长出一棵大叶朴树来,至今仍在,状如巨伞。

  廉正

  诗酒自娱单骑赴任

  廉正,即清廉而心正、身正、行正。于成龙的清廉节俭是发自内心的,他的身正、行正,既规范着自己,也影响着他人。

  有诗有酒,于成龙便不觉得在外做官的清苦了。在罗城时,一个人在异乡的生活,着实让他感到深深的寂寞。每晚,他必饮一壶酒。这只是四文钱一壶的普通烧酒,并不是什么陈年酿制、玉液琼浆。手头钱紧的时候,每天就只喝半壶,细水长流。或许,这可以稍解他内心的思乡之情。

  于成龙喝酒时,不用下酒菜,连筷子也省了。他拿出一本唐诗,一边念,一边喝。有时拿出纸笔,边写诗边喝。想起自己的身世、命运、故乡、亲人、朋友们,忍不住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于成龙的年俸不多,有时还要做点善事,捐助穷人,最后弄得连买酒的钱也没有了。于是,他迫使自己戒酒,终归酒瘾难耐,通宵不眠。

  受命两江总督后,于成龙从保定出发,回永宁老家葬母。于成龙作为总督,回乡的仪仗队伍尽力节俭。同僚都清楚于成龙的秉性,知道他盘缠不多,但也不敢赠送。沿途官员也不敢大肆迎送、招待。在永宁州,于成龙将去世已六年的继母李氏,与父亲于时煌、生母田氏合葬。

  在与儿孙们短暂几天相处后,于成龙又带着廷元赴江宁上任。父子两人,身上各装了几十枚制钱,然后雇了一辆骡车,一路上也不住公馆,省吃俭用。就这样,悄悄地赶到两江总督驻扎的江宁城。江宁的官员原本早早出城迎接,却没料到,总督大人已经到了城内。于成龙到江宁后,率先调查了两江地区的数十项弊政,http://www.zhao-kao.com/xueli/xueqian.html上任后立即展开整顿。于成龙单骑孤装赴江宁,凸显了其清廉节俭,作风低调的为官态度。一些存在奢靡作风的官员,经过于成龙的批评教育后,改过自新,后来还做了大官,他们在于成龙去世后,还流着眼泪回忆:“如果没有于总督的教育,我哪有今天啊!”

  廉法

  执法公正断案如神

  廉法,即廉洁而又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处于明末清初的于成龙,生逢乱世,各种刑讼案件层出不穷,于成龙的断案能力得以彰显。于成龙词讼断狱铁面无私,公正严明,为民伸冤,被百姓呼为“于青天”。

  于成龙在治理罗城县时,发现豪强大户人家拥兵自卫,存在滥用私刑、藐视国法的现象,欲进行整治。罗城县有一家黄姓大户,该家有一年轻的家僮,违反了家规,黄家把家僮打了个半死,然后让人押着送到县衙,说明了违规原因,要求于成龙将其斩首正法。

  黄大户以为于成龙会与他们沆瀣一气。于成龙认为,该不该斩首正法,岂是你这土豪劣绅可以做主的?经审问,他了解到家僮犯的只是轻微过失,按律顶多杖责,不是死罪。黄大户私自用刑,违犯国法,也应追究。

  于成龙厉声呵斥:“你把家僮押送到官府,说明你懂得朝廷法律,但你擅自用刑,犯了‘藐视官府’之罪。”他下令将黄大户责打三十棍。黄大户连忙磕头告罪,请求宽恕。

  出任江防道台时,于成龙办过一个漂亮的案子。江夏县有一名负责军饷的士兵,他弟弟是个市井无赖。一次,其弟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发生盗案,家里存放的一笔军饷被偷。丢失军饷要杀头,哥哥不敢怠慢,把弟弟捆起来送官。严刑拷打后,弟弟承认与其他无赖共同作案。官府抓了犯人,但军饷没有下落,犯人只是说已经花光了。

  于成龙到江夏县办事,听说贼赃没有破获,却要结案。他说:“找不到赃物,就是一宗疑案。几千两银子,哪能很快花光?”于成龙秘密调查后,把抓来的犯人释放了,称都不是真正的盗贼。县官问,真正的盗贼在哪里。于成龙伸手指了指巡抚衙门里的一名军校说:“这个人就是主犯,他的余党现在到木兰山进香去了,今晚就能拿获。”

  差役们拿下军校,到他家一搜,丢失的军饷果然在其家里。军校的余党也被拿获。原来,于成龙身上的袋子里装有盗匪名册,盗贼团伙里也有他的卧底,所以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廉辩

  明辨是非平反冤狱

  廉辩,即清廉而明辨是非。面对是非曲直,于成龙始终以“天理良心”作为其判断的准绳。于成龙康熙十八年到任时,福建省的监狱里关满了违反“迁海令”或其他禁令的百姓。

  清初,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反清势力,政府下达“迁海令”,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大陆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

  于成龙初上任,就要解决数千名“通海”罪犯及耿精忠叛乱附逆人员的处决问题。他只要朱笔一圈,手一挥,几千名罪犯就人头落地了。他觉得不能如此草菅人命,于是开始仔细查阅案卷,发现这些凡人绝大部分是被冤枉的。迁海令的实质为了孤立反清势力,使其失援。而这些老百姓们出海捕鱼、贸易,都是正当的行为,是为了生计才出海的,并非给反清势力资助。而耿精忠叛乱的附逆人员,也有大量是受胁迫的或被错抓的。

  于成龙思忖再三,决定办一件出格的大事。他向福建省巡抚吴兴祚请示,要求释放这批人,未获准。又向康亲王杰书申诉。杰书答应了于成龙的请求。

  释放犯人,要重新审理,程序复杂。犯人们被押到院子等候。于成龙见犯人可怜,下令先去掉其镣铐,并供给吃饭。犯人以为这是杀头前的最后一顿饭,吓得哭喊起来。最终,犯人的冤案平反,无罪释放,可以回家了。他们死里逃生,纷纷给于成龙磕头,感谢他给自己捡回了一条命。

  于成龙明辨是非,将正常出海挣生计的百姓与资助反清势力的罪犯区分开,挽回了迁海令造成的恶果,也赢得了福建百姓的支持。

  朝廷经费缺少,监狱的犯人口粮不足,常有饿死之事发生。于成龙便动员各地官绅富户捐助银钱,购买粮食,增加犯人的口粮。还给犯人捐助医药,为他们看病疗伤。这些在当时是很罕见的举动。

现任最大的是余永洪,中将衔,任解放军陆军纪委书记。余建,现任甘肃省副省长,政法委副书记,公安厅长等。余艳红,女,现任国家卫健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等。余琨,少将衔,现任云南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余剑锋,现任中核董事长,党组书记等。余欣荣,现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中国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余蔚平,现任财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余斌,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晓辉,现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部级单位)党组书记,副院长


古代有没有姓余的大官
余欣荣,现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中国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余蔚平,现任财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余斌,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晓辉,现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部级单位)党组书记,副院长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

余氏有哪些名人
1、余汉谋,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抗日将领。余汉谋(1896—1981),字幄奇,汉族,广东高要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曾任陆军总司令,并一度主政广东,是中国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晚年余汉谋定居台湾,蒋总统并未追究余汉谋的军事责任。余汉谋得以清闲安逸过日子,1981年病逝...

姓余在中国历史做大官
字君章,生于东汉三国时的中后期,魏国人;卒年不清,大约在西晋惠帝时。其先祖在东汉为官。余昭元骁勇善战,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武帝司马炎封镇海大将军。昭元公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江山,统一全国,建立西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敕赐姓佘。是佘姓公认的得姓始祖之一。余良 长茅余...

清代姓余的画家
清宫廷画家余省、余穉兄弟。这两位是清代宫廷中又一双同时供职的兄弟画家。他们的简历见于画史记载,同时他们的姓名也能在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内看到。这两位兄弟画家并非是直接被宫廷招募的,他们]在成为宫廷画家之前,已经长达二十多年是内务府大臣海望家的门客,同时还受业于大臣、亦为有名的花卉画家...

修仙征途谁写的
冰橙。《修仙征途》是由作家冰橙所写的一部修仙类小说,讲述了出生于战乱年代的叶枫,从小就经历了与至亲的生死别离。为复仇遍访名山,为红颜一怒冲冠,为兄弟刀山火海。

历史有哪些清官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一代清官——海瑞 海青天[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后人称其为“海青天”,与宋代包拯齐名。民族有争议,海瑞可能汉族穆斯林也可能是回族人,或者是有色目人血统的儒生。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

中国当大官的有没有姓殷的?
有呀,在中央

古代有没有姓王的大官?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25.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诗人。出身微寒。大历进士。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著有《宫词》一百首。有《王司马集》。26.王忠嗣:初名训(706~750),祖籍山西太原祁县,...

百家姓里有没有人姓年?
百家姓 【作者】未知 【朝代】北宋初年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

宋代做大官的有姓周的吗
1] 。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出任地方官,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名流都有很深的交情。嘉泰中卒于庐陵‍,谥文忠。后人将他列为“庐陵四忠”之一,著作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黄石市17752974918: 有没有姓余的历史人物 -
轩沿威信: 有.宋仁宗的天圣年间,有十分著名的“四谏”,指的是当时在朝廷只担负言责的欧阳修、王素、蔡襄以及余靖四人,其中的余靖,正是广东曲江余家的杰出子弟,十分受到当朝的器重,余靖的功业,尚不仅此,他并曾先后三次出使契丹,后来侬智高反叛,他奉令经制南事,不载南海一物,后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武溪集》传世.后来,广州设有一座远近知名的“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

黄石市17752974918: 姓余在中国历史做大官 -
轩沿威信: 余昭元字君章,生于东汉三国时的中后期,魏国人;卒年不清,大约在西晋惠帝时.其先祖在东汉为官.余昭元骁勇善战,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武帝司马炎封镇海大将军.昭元公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江山,统一全国,建立西晋王朝...

黄石市17752974918: 姓余的人官作到最大的是谁? -
轩沿威信: 余深:福州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依附蔡京,结为死党,蔡京之阴谋诡计多出自余深,后虽贵为宰相,但屡遭弹劾.余靖: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北宋名臣,进士及第,通晓契丹语,曾三次使辽,在南海为帅十年,不载一物归,官至工部...

黄石市17752974918: 历史上面姓余的名人有哪些?本人姓余,所以特想知道历史上面有哪些姓
轩沿威信: 余光中!作家,余华,也是作家余深:福州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依附蔡京,结为死党,蔡京之阴谋诡计多出自余深,后虽贵为宰相,但屡遭弹劾.余靖:韶州曲江(今...

黄石市17752974918: 姓余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轩沿威信: 余怀:明朝诗人.余象斗:明朝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和刊行者.余栋臣:清末著名的反洋教英雄.余汉谋:民国陆军总司令.余三胜:现代京剧艺术家.余青松:当代天体物理学家.余冠英:当代文学史学家.

黄石市17752974918: 古代余姓氏中大名鼎鼎的人物有谁 -
轩沿威信: 余靖 范仲淹那时代人物其名

黄石市17752974918: 历史上有姓“余”的名人吗?有的活说一下 -
轩沿威信: 清朝余别

黄石市17752974918: 在古代笫一个姓余的是谁? -
轩沿威信: 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得姓始祖为由余(即余辅),春秋时秦国的上卿.

黄石市17752974918: 历史上面有没有姓余的名人
轩沿威信: 有呀!清朝文学家 余怀《味外轩文集》,北宋余靖和欧阳修等人称为“四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