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东汉小农生产生活方面的资料

作者&投稿:酉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很多开明的封建统治者强调要以稳定小农的生产、生活为重,这样做是因为~

要想社会稳定必然要民心稳定,民心稳定必然要保证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稳定了才能保证国家的税收和徭役。天下大同靠的是文字的统一和武力的强大。重农抑商的主要原因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

奔腾

西汉中期以后到东汉,水利的兴建
由以北方为重点逐步转向以淮河流域和江南为重点,且出现了陂塘化倾向,
扩大了耕地面积。因此之故,东汉时期的人口分布,虽然仍是北多于南,然
而江南地区的人口增长比例,大大超过北方。

秦汉时期已较广泛使用牛耕与铁农具,人们认识到使用牛耕和铁农具是
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措施。
新农具的增加是秦汉时期农具发展的又一标志。翻土农具二齿耙、三齿
耙、大型犁铧都是西汉时新出现的。
东汉马臻主持修筑的位于今浙江绍
兴县境内的鉴湖水利工程,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灌溉工程之一。
在北方,连种制已经定型,轮作复种制有了初步的发展,间混作也开始
萌芽。
在南方,东汉时,部分生产技术比较先进的地区已开始种植双季稻。《异
物志》:“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
对如何提高改进地力比以前有了更多的方法。东汉王充《论衡·率性篇》
有精辟的论述:“夫肥沃􊾲埆,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树稼丰茂;
􊾲而埆者性恶,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其树稼与彼肥
沃者,相似类也。”

东汉二百年间,
现在所知的农书只有崔寔的《四民月令》。原著已佚失,现存也只有《齐民
要术》等书的摘引。
《四民月令》,“四民”是指士、农、工、商。这部书按一年十二个月
和节气先后,安排应该进行的农事活动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经营等事项,还夹
杂有祭祀、社交、子弟教育、社会关系处理、习射、饮食、采药、晒书、晒
衣服、保藏弓弩衣服等等内容。《四民月令》中每月的农业生产安排,如耕
地、催芽、播种、分栽、耘锄、收获、贮藏以及果树、林木的经营等农业生
产技术知识,反映出东汉时的农业生产概况。书中最早记载了“别稻”(水
稻移栽)和树木压条繁殖法。由于各月的安排次序比较细致合理,所以它仍
不失为农家月令书的开创者和一部代表作。

农业的技术进步
地主为了获得财富,无须进行商业冒险。汉代改进农业生产的方法有许
多,而且是一个广泛感兴趣的问题。①新型铁犁头能够实行深耕,特别是如果
用两头牛拉犁的话。陶砖的采用使得灌溉用的水井的建造较为方便。在选择
作物和决定播种时机的时候细心观察土壤的特点就能增加产量,如同选种、
施肥和移栽秧苗的方法能够增产一样。
虽然这些进步中有许多在前汉时期已开始采用,但只有当它们在全国各地被采用以后,它们的好处才能被充分了解。例如,公元前2 世纪末当赵过
接受一项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任务时,还没有广泛采用牵引役畜。②公元76
年一次毁灭性的牛瘟导致耕作面积大大缩小,这说明那时牵引役畜是农业中
的重要因素。③但是,整个汉代在技术水平上有很大的变化,也有关于尚未采
用最新技术的落后地区的报导。
近代考古学提供了铁器传播和改进的某种迹象。仅仅在50 年代,与前汉
的60 处遗址相对照,发现了埋藏铁器的后汉遗址100 多处。④到1978 年,包
括现代辽宁、甘肃、四川、贵州、安徽和福建诸省边沿地区在内的50 余处地
点发掘了汉代铁犁头遗物(在时间上多半为后汉)。这些遗物——与一个木
犁模型和六幅人拉犁图画等其他发现物一起——揭示出在后汉时期,犁的结
构逐渐得到改进。到2 世纪时,犁的主要形式是由两头牛拉和一人操作。①
考古材料也证实了保留下来的任何文献未曾提到的技术进步;这些进步包括
能够调整犁沟深度的犁头和牛鼻环的采用,牛鼻环使人们能够从后面方便地
进行操纵,而无需另一人在前面牵引。②
有许多迹象表明后汉时期水利的重要性。已经发现了几处灌溉遗址。安
徽的一个例子包括一个水闸和蓄水池,灌溉沟渠可以从蓄水池得到水源。③
广东一座墓葬包括一个灌溉稻田的模型。④《后汉书》指出官员承办的十多处
水利工程,这些工程或者是他们作为郡守主动承办的,或者是根据中央政府
的命令进行的。其中有许多是打算维修现有池塘和水渠体系。有两处提到了
禁止地方豪右把持这些水利工程受益的问题。⑤因为地方豪右对于灌溉利益有
切身利害关系,故他们必然常常主动建造这样的水坝或进行维修。在华北,
用砖砌的井实行灌溉是平常现象。只给小范围供水的井的工程不是政府承
办,而是地主本人发起的。
技术知识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增进农业产量。大地主可以栽培种种谷物和
蔬菜,每一种按照土壤条件在不同时期种植和收获。因为这样把农事扩展到
全年大部分时间,他们能够提高每个劳动者的总的生产能力,因而显示出比
个体农民种植者的明显优越性。

小农的贫困化
尽管在工商业和改进的农业技术中出现了经济活力的迹象,但是人们没
有什么怀疑,后汉时期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农民问题”。有各式各样的证据
说明这一点:短论文章作者的记述、政府进行补救的尝试、农民本身的迁徙
与盲流。特别在公元2 世纪期间和以后,向南方迁移似乎具有相当规模。在
公元140 年的人口普查中,已有大量人口在扬子江流域和湖南的几条大河流
域登记户籍,在随后几十年间向这个地区的移民仍在继续。②
并不是所有处境困难的农民都作为先锋者迁到南方定居。还有大量的、
然而种类繁多的失业者,史称流浪者或难民。鉴于政府给愿意定居和登记户
籍的人提供奖赏,故从公元57 年起,甚至在丰收时节,几乎总是有足够的流
浪者。在发生天灾的时候,由于在正常年景时能够自给、而在坏年成时则没
有储备的农民的涌进而使难民队伍扩大。
看来许多不能留在原籍的农民可能是技术改良和经济进步的牺牲品③。即
使打井用的砖、铁犁刃、铁镰刀和铁锹较广泛地被运用,但是它们的价格超
出了勉强维持生活的农民的财力。将近前汉末期的时候,政府着手分配农业
工具,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后汉时期,似乎没有继续实行这种做法,部分原
因可能是由于政府不再继续控制铁的生产。没有能力用得起最好的设备与方
法的小地主很容易陷入债务之中,而欠下的债务则可能意味着把自己的土地
抵押给地方豪右。豪右可能使这全家人沦为佃户,但是因为采用比较先进的
方法,他只需要少数人耕种每一土地单位,因此,他不能把以前的全部住户
都保留下来。这样便产生了农村失业大军。
为了对付这些过程,政府采取了若干旨在帮助小农的政策。①按照保护人
民生活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少干预人民生活这种传统理论,政府尽可能减轻
农业税。公元30 年恢复了按照平均年成1/30 估算的低田赋,并且安排了重
新丈量田地。光武帝费尽心血地务必使这次丈量进行得准确,同时将大地主
全部登记。他甚至处决了几十名官吏,因为他们在登记时弄虚作假(公元40
年)。官吏们受到的压力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国内几个地方爆发了地主领导
的暴动,地主们抱怨他们的田地丈量得不公正。②虽然人们总是以为减轻赋税
和劳役将改善农民的处境,但是减轻田赋的主要受益者必然是大地主,因为
大地主能够在每一个土地单位上使用最少量的劳动者。这是因为人头税并不
因财富或收入而异,而对于技术改进和农民艰苦之间的关系作出了不同的解
释。他认为农民自己和佃户的小块土地刺激了新技术的发展,因为新技术使
他们能够在较小的土地上生产出较多的东西。但是,我作出了相反的论证:
较好的犁可以少使用人力,而不是多使用人力,佃户常常受到地主密切监视,决定种植什么和如何耕种庄稼的是地主其人。地主使用少数比较有生产力的
佃户比使用许多佃户来对小块土地进行精耕细作要更加有利可图。见以上第
10 章《农村社会结构》节中的讨论。对于耕种小块土地的大多数农民来说,
其数量大于田赋。
政府努力帮助农民的第三种方法是直接救济。甚至在普遍繁荣时期,也
认识到某些种类的人民——老人、寡妇、鳏夫、无子女者、严重疾病者、无
力养活自己的穷人——需要救济。后汉时期至少给这些人发放过24 次救济,
通常是2 至5 蒲式耳(石)谷物。但是政府把这些人群看作经常需要对他们
实行慷慨社会救济的穷人。更重要的是给予通常能自给自足、但受到天灾打
击的农户的直接救济。在后汉第一个50 年间,有记录可查的不能完全由地方
处理的天灾只有一次,即公元46 年的南阳地震。③但是,从公元76 年牛瘟的
时候起,几乎总是有某个地方需要中央政府救助。在随后的50 年间,政府在
应付每一次危机时显然是成功的。在进行评价时很少宽容或讲恭维话的刻薄
的批评家王充(公元27—约100 年)认为古代没有一位统治者的救济方案胜
过年长资深的政治家第五伦(盛年期公元40—85 年)在牛瘟时的救济方案。

在和帝在位期间(公元88—106 年在位)所作各种努力中可以看出政府
保持农民独立性方案的大量困难。和帝在位期间发生的最严重的问题有公元
92 至93 年和96 至97 年的蝗灾和旱灾,公元98 年和100 年的水灾,从公元
100 至103 年西北和越南的一些地方性问题。②通常一出现灾情,就发布命令
给损失收成40%或更多的任何人减免田赋或稻草税,对损失较少者也予以适当减免,如果情况恶化,则在郡府开仓直接救济,和给不能生活的人发放贷
款。定期允许穷人(或者有时是穷人中特殊集团)到国家土地上狩猎、捕鱼
或采集食物而不获罪。那时华北地区,特别是黄河与长江之间仍然有大片森
林以及许多河流、池塘和沼泽。当突然发生饥荒时,人民似乎很容易想到狩
猎、捕鱼和采集,也许不管皇帝是不是允许。
政府有时试图实行新方法。公元94 年一道诏令规定返回原籍的离乡者免
除一年田赋和劳役。其间不管他们在什么地方,都由地方当局给予救济,如
果他们从事小贩生意,他们也不被作为商人而征税。公元101 年勾消贫苦农
民欠下的食物债和种子债。三年后发布一道诏令:拥有田地、但因“粮罄”
而无力自行耕种的贫苦农民,贷给他们种子和粮食。③
在和帝时,政府能够用这些不同方法应付突然沦为贫困的人民的灾难,
因而使他们不发生叛乱,并使他们尽快回去从事生产劳动。整个说来,国家
不贫穷,国库不空虚。曾经三次对所有人普遍减税,而不管是否需要。这些
形形色色的灾害从来没有被描述为使地方上的全体居民家破人亡,也没有确
凿饿死人的记载。事实上,和帝在位时期救济措施的记录或许可以被看成普
遍繁荣的证据,因为政府有能力对国家边远地区的天灾受害者进行救济。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稳定。它取决于气候是否温和、政府的管理是否良好
以及是否有牢靠的政府收入。如果广大农民集团贫困到只在好年成才能维持
自己生计而当收成不好便成为国家负担,国库便会迅速空虚。和帝统治以后
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救济措施不大充分了,减税措施不大大方了。中央政府
经常命令地方官员自行应付灾害,而又不供给他们应付灾害的手段。公元143
年政府的收入如此锐减,以致它不得不减少官员的俸给,禁止酿酒和向王公
与贵族借用一年的田赋。公元153 年20 个郡国遭受蝗灾,黄河泛滥;饿殍载
道,据说饿死数十万人。政府简直无法应付这种灾害。地方当局奉命抚慰和
救济饥民,但是它们没有得到进行救济所需要的粮食。公元155 年报导发生
大规模饥荒,中央政府命令地方当局向有存粮者征收30%的粮食,以提供救
济。①
如果政府的救济计划踌躇不决,陷入贫困的农民会发生什么情形呢?许
多农民,不论呆在本地或移居某地,似乎使自己依附于大地主。也许是在公
元150 年写作的崔寔颇具同情地描写了这一过程。②根据当时的理解,他把小
农的衰落和贫困化归因于想像中在往昔的黄金时代实行过的井田制的废除。
废除井田制的结果使得少数人积累大批财富,因此他们变成能够维持自己的
武装侍从和仿效本国统治者的习俗。在天平的另一端,人们被迫为了金钱卖
妻鬻子,因为这是活命的唯一办法。作为一种补救办法,崔寔建议把农民们
从他们无法生活的人烟稠密地区迁移到未开垦的肥沃地区去。

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充分显示了中国人以农立国的政治天才和文化天才。汉代统治者把发展农业当做“理国之道”[1],由帝王颁令劝农,祀社稷、祷雨水、定岁时、议庆典,鼓舞天下农夫勤劳耕作。在这一时期,兴修水渠、发明改造农具、改善耕作技术、撰写农书、移民屯田和开垦边荒等,被看成是社会大事。农耕区的范围随之扩大,岁时娱乐渐成风俗,农业文化日益兴隆。


求助!东汉小农生产生活方面的资料
《四民月令》中每月的农业生产安排,如耕地、催芽、播种、分栽、耘锄、收获、贮藏以及果树、林木的经营等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反映出东汉时的农业生产概况。书中最早记载了“别稻”(水稻移栽)和树木压条繁殖法。由于各月的安排次序比较细致合理,所以它仍不失为农家月令书的开创者和一部代表作。农业的技术进步地主为了...

小农经济:为什么汉代才形成
汉代并不是只有小农经济,西汉就有屯田 汉代种粟(小米)收为军粮,除了种粟还有其他各种,如稻,麦,豆,瓜,瓠,芋,五色黍(黄大米、梁等),元麦(青稞粯子)等 最主要的就是小米和水稻 汉一亩地得粟三到四石,换算成现今市亩一年收粟则在一亩三百市斤左右 不同年景种水稻则差别很大,按农...

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特点
为了维护庄园的治安,刘秀削弱地方军权后,豪强自卫的需求催生了庄园武装<\/,主要由忠实的徒附和宾客组成,为庄园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地主庄园的经济实力超凡,他们有能力兴修水利,研发和推广先进的农具,引入革新耕作技术,这些都是个体小农难以企及的。田庄经济的规模效益和集约化管理,使其在生产上超越...

重农抑商与中国古代农业王朝灭亡的历史周期律
如:西汉206年;东汉195年;李唐290年;北宋168年;朱明277年;满清268年(关内)秦以前的夏、商、周作为奴隶制朝代不包括在内。在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的皇帝们及官僚们凭直觉认为:农民在和平年代生产粮食,战争时期提供兵员。而商人逐利,流动性极强,对中央政府的依附性弱不利于其...

古代粮食产量有多少?
秦汉时期1石为14公斤,1亩为0.69市亩。因此,秦汉时期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20斤\/市亩;南方大米,96斤\/市亩。二、隋唐 国家重归统一,加上南朝对南方的开发,为水稻亩产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南方大米:从狄仁杰《乞免民租疏》推算,大米的亩产量为1.5石。北方粟米:《新唐书·食货志》记载...

西汉被哪个朝代灭了? 西汉灭亡背后的财政危局
也许是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耦犁和耧车相继出现,代田法、屯田法都应用推广,只有大地主才能组织大规模生产,使用充足的牛马和农具,可以获得极大的收成。普通的小农家庭根本无力抗衡,遇到灾祸只好卖地卖身,这也是一种封建王朝的周期律。最后唠叨一句,为什么西汉时期把地方这些大地主、大商贾、大富豪统称为豪强?这是一个历史...

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小农经济指的是什么?产生的时间,内容 影响。_百度...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品日益卷入交换之中,他们通常也生产一部分商品,用以交换其他生产和生活必需品。他们的生产也就逐步发展为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相结合。 小农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个体农民根据所有权或租佃权拥有小块土地,不同程度地拥有农具、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

古代武将画像都是大肚子的 这样的武将能够上阵杀敌吗
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不同,古代的大肚子那可不是油腻中年人的表现,反而是令人十分羡慕的身材,我们是传统的农耕社会,社会制度长期保持在小农生产状态,也就是生活要自给自足。除了一些皇室贵胄之外,数千年封建时代里绝大多数人的饮食条件并不好,肉类的摄入更是寥寥无几,最常见的就是瓜果半年粮状态,...

崔寔的简介
崔寔(约103年—约170年),东汉农学家、文学家,冀州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是文学家崔骃之孙,崔瑗之子。元嘉元年(151年),上《政论》。后任议郎、五原太守等职,有惠政。著有中国古农书中“农家月令书”这一系统最早的代表作《四民月令》,该书反映了东汉晚期世族地主庄园一年十二个...

要关于汉元帝和桓帝时期的货币资料
这种赋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以自给性生产为基础的小农的负荷能力,它所拉动起来的商品经济损害了它自身的基础。它与商人盘剥、自然灾害等因素结合在一起,造成了农民的贫困破产,大量脱离农业,危及社会的正常运转。西汉元帝时,贡禹就说谈到当时“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 东汉末王符更有“资末业者什于农夫,...

阿拉善盟19682554163: 通过哪些方面的证据可以说明,汉代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
赖残氨酪: 1、农具的改进,铁农具样式增多,使用广泛.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赵过发明播种耧车,一天能播一顷地.二牛抬扛式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也开始出现.2、水利事业发展,农耕...

阿拉善盟19682554163: 东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
赖残氨酪: 天下平定之后,刘秀重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恢复与发展,开始着力发展生产、提高民生、恢复国力,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他统治的时期,遭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阿拉善盟19682554163: 汉朝时南方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
赖残氨酪: 一、农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 1、农具的改进、牛耕的推广 耕犁安装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赵过发明播种耧车 二牛抬杠、一牛挽犁 2、水利的地区特色 黄河流域修渠 漕渠、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 修天然陂池东南 排水筑堤变良田西北 ...

阿拉善盟19682554163: 汉代在农业,手工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的进步 -
赖残氨酪: 农业的进步的表现:兴修水利工程:①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②开凿白渠.2、农具进步: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3、农作物的种植:北方——小麦;南方——水稻;黄河中下游:普遍种桑.手工业:丝织业: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得到外国人喜欢.冶炼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治铁工具),用途:鼓风冶铁;作用: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冶炼质量.地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汉代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经济大一统)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谋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阿拉善盟19682554163: 东汉末年,当时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
赖残氨酪: 从我国农业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情况应大致相同.南方地区雨量丰沛,气温较高,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于水稻的生长,所以,“东南以水田为业”,“徐、豫(按:指南徐、南豫)土多稻田”,可知南方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稻米.自然生态环境和生...

阿拉善盟19682554163: 汉代农耕方式的特点 -
赖残氨酪: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阿拉善盟19682554163: 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小农经济指的是什么?产生的时间,内容 影响. -
赖残氨酪:[答案] http://baike.baidu.com/view/832720.html?wtp=tt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 小农经济 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阿拉善盟19682554163: 东汉时期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什么经济 -
赖残氨酪: 地主豪强土地兼并造成租佃为主的生产方式

阿拉善盟19682554163: 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
赖残氨酪: 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经营规模很...

阿拉善盟19682554163: 东汉大地主田庄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
赖残氨酪: 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