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末的预备立宪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作者&投稿:辛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清末的改革,新政,预备立宪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和洋务运,旨在加强对人民的镇压,也不是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在奖励实业方面,没有得力措施,相反增加捐税,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也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是清政府挽救统治的又一举措。 戊戌变法: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 根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清末的改革只是糊弄百姓的幌子。满洲贵族想继续吸食普通百姓的鲜血。但担心改革会侵犯他们固有权力。即便是满洲贵族他们也不是完全相信,要不就不会出现皇族内阁。

这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

一、清政府最后的新政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开了国人的视野,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和了解当时的世界;但是存在一些问题:1、本身的阶级狭隘性。新政的目的不外乎维护自身的统治,而新政却带有改变政治体制的意味,这就注定了新政无法彻底的实施。2、新政使更多的人接触世界,新的文化和思想不断冲击国人,当他们发现自己国家的体制是落后的,必然想去改变它,无论温和还是激进的,都与当时的体制和新政的初衷相违背。

二、政府自身的虚弱。在经历太多的侵略后,清政府连自己的税收都保证不了,负债累累,加上以太平天国起义为代表的人民起义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满族的势力与实力。一个政府如果不能控制住各个地方大员,就造成了隐患。太平天国后,清政府对湘军、淮军的领袖只能安抚,不敢削权,然后就是制衡,以另一个中央或者地方军事势力来制衡,于是就出现了袁世凯最后一家独大的局面。

三、国际社会的包围。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份丰盛美味的大餐,人人皆可食之。国际社会的压迫与包围造成了列强不希望一个强大的政府出现,例如日本,必定对新政进行掣肘,变本加厉的剥削。

 消极作用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筹款,清政府不得不向下摊派,这是清末新政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如1903年12月24日清政府发布的两个上谕,就向各省派款每年达960万两(《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116—5117页。)。清政府向下派款,而这些款项,各地方政府又通过提高部分商品物价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如直隶,1902年袁世凯拟“每户售酒百斤,抽捐制钱一千六百文,并准其于常价之外,每斤增加十六文发售。”(《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4925页。)此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名目的税捐,如粮捐、房捐、新捐、学捐、铺捐、膏捐、统捐、摊捐等等。
  北洋军阀趁机崛起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众所周知,袁世凯是靠在天津小站练兵起家的,又靠出卖维新派和帝党及镇压义和团运动发迹的。在“新政”期间,于1902年清政府又令袁世凯训练京旗陆军,到1906年末,北洋六镇的军队都抓在了他的手中。因此,在清末,袁世凯声名显赫,并可以左右朝政。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的崛起是这次新政的一大毒瘤。
  加剧列强的经济侵略
  清末新政时,某些经济政策的公布,客观上也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对此已有多论,此不赘述。
  强化了落后的国家机器
  清末新政时,练新军、办警政,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因为在清末,清朝旧式军队早已失去战斗力,而所编练的新军,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加上各地办起的警察,加强了对人民反抗斗争的侦缉和镇压,这也是清末新政的一个恶果。

因为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其实是假立宪、真集权,成立了皇族内阁。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改革专制制度。而且当时的人也不是傻子,他们知道什么预备立宪都是忽悠人的


清末预备立宪设立的国会预备机构是
清末预备立宪设立的国会预备机构是资政院。预备立宪的最初步骤是,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同年11月,又命政务处王大臣等筹定立宪大纲,设立"考察宪政馆"。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

清末新政之“预备立宪”
1. 慈禧太后的预备立宪 慈禧太后在清末新政中推行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标志着改革的重要转折点。然而,大纲所体现的保守立场与当时社会期待的革新背道而驰。2. 权力与权利的失衡 《钦定宪法大纲》中,君主大权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力,而臣民的权利却被严格限制。这种权力与权利的失衡激起了革命...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1906年9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预备立宪”由此而来。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12月,16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1901年1月29日...

清末新政是包括预备立宪吗
清末新政是包括预备立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原则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9月3日《申报》2版《电传上谕》:“仿行宪政……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

清末新政之“预备立宪”
在清末新政的诸多举措中,慈禧太后的预备立宪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她于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标志着这场改革的重要转折点,但其中蕴含的保守与限制,却与当时社会期待的革新背道而驰。大纲揭示保守立场 《钦定宪法大纲》虽篇幅短小,只有不到九百字,却清晰展示了慈禧与满族贵族的保守理念。它...

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在于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 1906年9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预备立宪”由此而来。 1909年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 12月,16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 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预备立宪指...

评述清末预备立宪
清末的预备立宪实际是一场假立宪活动。因为当时广大民众要求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分为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和革命派(要求实行共和),满清政府为此不得不搞一出戏。从1905年派员出国考察,1906年慈禧太后发布预备立宪的谕旨,直拖到1911年才建立新内阁,而这个新内阁里有一半以上的人是...

清末的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1910年成立资政院。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又匆匆发布《重大信条十九条》,但这些都未能挽救清王朝的覆灭,“预备立宪”也宣告垮台。在长达数年的“预备立宪”活动中,其中最重要的活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设立咨议局与资政院;其二是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

预备立宪清末新政开始时间分别是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1906年9月1日,即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正式宣布了《宣示预备立宪谕》,标志着预备立宪的开始。紧接着,1909年3月,慈禧太后再次强调预备立宪,要求各省在年内建立咨议局,以促进地方自治。同年12月,16个省的咨议局代表联合组成了国会请愿同志会,代表...

预备立宪是什么时候?
晚清预备立宪从1906年开始,清末统治者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对于这场宪政改革,传统的观点皆以“骗局”二字加以认定而对其影响认识不足。笔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同时给国人以深刻的民主宪政启蒙教育。[关键词] 预备立宪;宪政;政治近代化;民主政治启蒙...

泉港区17067863651: 为什么清末新政加速了清朝灭亡? -
夹供妙纳: 清末新政加速了清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政治上的原因.清末新政实行了“顺应民意”的政策,这一政策导致清政府无法控制起义,同时也导致了军队的瓦解,最终导致清朝的灭亡.二是经济上的原因.清末新政实行了“全国货币统一”的政策,这一政策导致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无力应付军费,最终导致清朝的灭亡.三是社会上的原因.清末新政实行了“实行新法”的政策,这一政策导致社会动荡,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升级,最终导致清朝的灭亡.

泉港区17067863651: 依据1840 - 1927年的中国历史,概述先后有哪些阶级(阶层)在?
夹供妙纳: 高一(2)班 陈秋燕1940—1927年是一段中国近代史,它讲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以... 清政府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预备立宪”的骗局反而造成了清政府的孤立无援...

泉港区17067863651: 为什么清朝新政没有使清政府发展反而加速了其灭亡?要个性化的答案,一百字左右即可!急!!! -
夹供妙纳: 因为清朝长期搞愚民政策,轮到真的要搞新政了,新精英阶层没有形成,旧官僚阶级不肯放权.搞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大家都看清清政府最后一张牌也不过如此,彻底绝望了.国内外力量都一致认为该抛弃它了,于是清朝灭了.一百字

泉港区17067863651: 为什么二十世纪的期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不能挽救清王朝覆灭的命运 -
夹供妙纳: 都是清政府为了挽救地主阶级统治地位而进行的改革尝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阶级不能得到真正发展,不可能真正富国强兵

泉港区17067863651: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异同 -
夹供妙纳:[答案] (1)评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

泉港区17067863651: 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有什么区别内容有什么不?百日维新
夹供妙纳: (1)评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

泉港区17067863651: 评述清末预备立宪 -
夹供妙纳: 清末的预备立宪实际是一场假立宪活动.因为当时广大民众要求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分为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和革命派(要求实行共和),满清政府为此不得不搞一出戏.从1905年派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