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作者&投稿:卫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

1907年2月,康有为将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宪政会。同年10月(九月),梁启超与蒋智由等又在东京组成政闻社,鼓吹“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以后,在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诱动鼓舞下,立宪运动逐步进入高潮,立宪派发动了几次召开国会的请愿。清政府于1908年8月为拉拢立宪派,采取欺骗手法,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二十三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十四条,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涉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事实上仍同封建专制没有什么区别。11月,慈禧太后、光绪帝(即清德宗载湉)死去,溥仪继位。1909年改元宣统,3月下诏重申“预备立宪”,命各省当年内成立咨议局。立宪派在各省咨议局中占据了领导地位。12月,十六省咨议局代表组成国会请愿同志会,在1910年又三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10月,资政院在北京成立,亦要求1911年召开国会。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九年改为五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同时下令驱散各地请愿代表。   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所订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名,其中皇族又占五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清末新政是包括预备立宪。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原则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9月3日《申报》2版《电传上谕》:
“仿行宪政……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
宣统帝继位后,其父摄政王载沣遵循皇兄光绪帝的遗嘱,加快立宪的进程。宣统元年(1909年),各省咨议局选举。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初一日,资政院举行第一次开院礼。
宣统三年(1911年)5月,载沣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筹组新内阁。新内阁部院首长共有13名成员,其中满人8名、汉人4名、蒙古人1名,8名满人当中有6人为宗室、1人为觉罗,被当时革命党及立宪派讽刺称为“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晚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预备立宪,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预备立宪的工作相当艰巨,非一朝一夕,清末的“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晚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预备立宪,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国际环境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
但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他们企图瓜分中国的迷梦,迫使他们转而采取“保全”、扶植清朝傀儡政权,实行“以华治华”,从而维护其殖民利益的政策。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宪政”的外衣。
就国内形势而言,十九世纪晚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在兴起,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与不断高涨的民主思潮的矛盾,都已十分尖锐。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蓬勃发展,而代表资产阶级右翼和一部分地主官僚的君主立宪派也积极活动,企图通过立宪 分得一点权力。
不愿接受任何变革的清朝统治集团,在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震撼下觉察到,如再不作任何“革新”的表示,必将“全局糜烂”,“溃决难收”,必须慎重选择“善后之策”,才能苟延残喘,保持危在旦夕的统治地位。
而所谓“善后之策”,就是“一曰用严峻之法,摧锄逆拭氛,二曰行公溥之政,潜消戾气”,即在加强镇压的同时,用“政治上导以希望”的策略,欺骗人民,瓦解革命,拉拢立宪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末新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预备立宪

1905年,清政府正式打出“仿行宪政”的旗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设立考察政治馆,后改为“宪政编查馆”。1906年9月1日颁发了预备立宪的上谕,宣布施行宪政,但预备立宪的期限没有确定。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各省设立咨议局,1910年成立资政院。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又匆匆发布《重大信条十九条》,但这些都未能挽救清王朝的覆灭,“预备立宪”也宣告垮台。

在长达数年的“预备立宪”活动中,其中最重要的活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设立咨议局与资政院;其二是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


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新政的原因之一是
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新政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外部压力的影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包括国内的改革运动和外部的列强侵略。这些变革使得清政府认识到传统的专制政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必须进行政治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同时,列强的压力也迫使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以...

预备立宪背景
晚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其历史背景复杂且深远。首先,国际环境对清政府产生了巨大压力。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然而,义和团运动在1900年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促使他们转向扶持清朝政权,实行“以华治华”的策略,以维护其殖民利益。国内...

清 新政 预备立宪
(《宪政初纲》,《奏议》,第4—7页)这个密折,迎合了慈禧的意图,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不能立即实行宪政,当务之急是改革官制,然后制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好预备立宪...

清朝末期的预备立宪究竟是改革创举还是政治欺骗?
而革命党则旗帜鲜明地质疑立宪的真实用意和可靠度。那么,预备立宪能否突破重重阻力顺利进行呢?预备立宪诏书颁布后,君宪派表示从此不再跟慈禧对立。“君宪派”是指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再指责慈禧的罪过,与她作对,拥护光绪帝,这一波人就是君宪派。但是,革命派认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只是一...

简述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就社会经济的问题进行解释。社会经济问题,包括财政的不足,政府腐败等方面。首先,严重的财政困难是造成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经费问题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不但未能搜集到改革所需的资财,反而激发了民众对清廷和宪政改革的抵触情绪”,完全使得新政无法正常的运作。在这些种种阻力之下,清朝统治者必然...

...在清朝末年为什么选择了民主共和而不选择君主立宪呢??要辩论呀最好...
清末的时候 中国的社会主要是三派政治势力 皇族 立宪派 革命派 从皇族来说 由于庚子事变的巨大变故和损失 皇族被迫实行新政 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1908年的预备立宪 最开始使中国社会充满期待 可皇族内阁的骗局 最终使立宪派和汉族官僚失望 加上当时满清皇族的不争...

[百年回眸]摇摆不定的宪政:清末预备立宪始末
社会名流如张謇等人积极呼吁政体改革,八国联军侵华后,立宪呼声更高,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被迫接纳立宪派建议。1905年,慈禧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他们考察归来后强调立宪的必要性。顽固派与立宪派在改革路径上争论激烈,慈禧最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效仿日本改革官制。1906年,慈禧下诏宣布预备宪政,但并未...

为什么清末的预备立宪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这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一、清政府最后的新政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开了国人的视野,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和了解当时的世界;但是存在一些问题:1、本身的阶级狭隘性。新政的目的不外乎维护自身的统治,而新政却带有改变政治体制的意味,这就注定了新政无法彻底的实施。2、新政使更多的人接触世界,新的文化...

国会请愿同志会简介
1910年,同志会采取了积极行动,分别在1月、6月和10月,联合了各省的政治团体、商会,以及海外华侨和旗籍代表,三次齐聚北京进行大规模请愿。这些请愿活动促使清政府不得不缩短“预备立宪”的时间,然而,政府同时也命令解散各地的请愿代表。这一系列事件在1911年7月达到了一个高潮,国会请愿同志会在那时...

为什么说清末统治集团没有抓住继续执政的机会?
上述观点有违史实。在清朝存在的最后几年,的确有一些亲贵大臣主张顺应中国近代化运动演化的方向,在中国建立起日本式的二元君主立宪制政体,结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影响和推动着清末预备立宪的进行。他们既和资产阶级立宪派不同,又与统治集团中的守旧派相区别,当时的中外报刊称他们为“维新派”(《时报...

绵竹市15670377736: 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 -
苦杰前列: 1907年2月,康有为将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宪政会.同年10月(九月),梁启超与蒋智由等又在东京组成政闻社,鼓吹“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以后,在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诱动鼓舞下,...

绵竹市15670377736: 预备立宪会议最重要的活动是什么? -
苦杰前列: 预备立宪运动是指清政府为缓解内忧外患,假意实行君主立宪制,采取了一系列准备措施,各派人物纷纷响应,一时之间成为热点运动.

绵竹市15670377736: 清朝完朝``末年有想过要君主立宪制?? -
苦杰前列:清朝“君主立宪”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6年颁发“预备立宪”的谕旨.首先,开始改革官制,停例捐,禁鸦片,创设政务处及编制馆,实行国家机关的机构改革....

绵竹市15670377736: 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的主要经过如何?
苦杰前列: 所谓的国会请愿运动是指立宪派要求清政府迅速召开国会所发动的请 愿活动,较大规模的一共有三次.其中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是由预备立宪公会 副会长、江苏省谘议局...

绵竹市15670377736: 清政府预备立宪是怎么回事?
苦杰前列: 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清政府不能坐以待毙,为了抵制革命,清政府 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五大臣回国后,呈请清政府实行君主立 宪政治.1906年,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06年9月实行中央官 制改革.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从1908年到1916年为预备立宪时 期.1910年,在立宪派的请愿活动下,清政府被迫宣布提前至1913年召开国 会.清政府本意是以预备立宪来抵制革命,但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预备立宪” 也都成为了泡影.

绵竹市15670377736: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异同 -
苦杰前列:[答案] (1)评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

绵竹市15670377736: 评述清末预备立宪 -
苦杰前列: 清末的预备立宪实际是一场假立宪活动.因为当时广大民众要求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分为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和革命派(要求实行共和),满清政府为此不得不搞一出戏.从1905年派员...

绵竹市15670377736: 晚清政治体制改革的得失和启示是什?晚清政治体制改革的得失和启示是
苦杰前列: 一、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从狭义上讲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从广义上讲... 4.预备立宪的主要制度调整 1905年7月,在列强和维新派的双重压力之下,晚清政...

绵竹市15670377736: 清末变法修律时期司法机关的变化 -
苦杰前列: 清末司法机关的改革是在1906年至1911年的“预备立宪”期间进行的,基本上贯彻了减少行政柑橘,实行司法独立的原则,经过改革,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司法组织系统. 1,司法行政机关的调整,在中央,清政府从1906年起,改刑部为法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