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里的断腿的作家是谁?

作者&投稿:达奚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课文<<小珊迪>>的作者是谁~

  是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
  《小珊迪》这篇文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六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生活,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的死去的故事。表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由于文章所述故事发生在英国,文章主人公小珊迪 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我们所处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造就了少年儿童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课文的特点,宫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他能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一边观看录像一边读课文,细细品味课文内容,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宫老师让学生一面读一面观察画面,一面动笔在文章里用不同符号圈画,板书设计也力图做到重点突出,简单明了。宫老师的教学过程层次清楚,循序渐进,抓住重点,突出中心。

  教学过程

  一. 题、揭题

  首先,教师用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一百多年前的英国,许多儿童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接着,教师放录像,录像内容有一百多年前英国社会情况介绍,还有小珊迪个人图片介绍。然后,板书课题《小珊迪》。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

  二. 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懂得了什么?

  (2)放录像,看大屏。

  大屏显示描写小珊迪外貌的句子“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小脚冻得通红”删去一些词对比看有什么不同,说出自己的理解。删词后句子变为“他穿着单衣,脸冻得发青,脚冻得通红。”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如:删词后句子不够具体,没能充分说出小珊迪家里贫穷的程度。教师小结:从小珊迪的外貌描写看出小珊迪饱受饥寒。

  (3)引导学生往下理解课文内容用了提问法、分角色朗读法。

  “珊迪是怎么买火柴的?”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用波浪线画出珊迪说的话。教师提问珊迪的话包含什么意思。学生答小珊迪卖火柴时先后4次请求先生买他的火柴,请求的语气一次比一次迫切,话语一次比一次可怜,最后文中用了“乞求”一词,说明小珊迪饿极了,急需钱买食品充饥,教师指名让几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理解对话内容后再往下读。

  2.学习第二段

  (1)提问。

  “小珊迪换零钱被马车轧断了腿,还想到让弟弟把零钱还给先生,说明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2)理解课文,发表见解

  小珊迪去换零钱时被马车轧了,伤势很重,火柴丢了,帽子找不到了,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小珊迪生命垂危时想到了两件事。一是派弟弟把找回的钱送回给作者:二是挂念弟弟无人照顾,文中写道“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他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他呢?”表现了珊迪对弟弟的爱,也说明了珊迪是个诚实善良的人。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体会珊迪的好品质,激起学生的同情心。

  (3)看大屏

  “作者来看望被马车轧断腿的小珊迪”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读相应的文章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4)学生朗读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他死了”。指导学生用同情的语气朗读这部分课文。读小珊迪对作者说的话时,要读出难过的心情,舍不得离开弟弟的悲伤心情。

  (5)提问

  那位先生对小珊迪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情淡薄,但是,这位先生这样做,是因为被珊迪那种诚实,善良的品质所感动。

  (6)小结

  “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不仅打动了那位先生的心,而且打动了我们的心,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3.讲读最后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最后一段。

  (2)理解“直到今天”,“永远”说明不管经过多长时间,小珊迪的这种美好品质都会打动人们的心。指导同学们用赞美的语气读。

  (3)文中哪句话讲了小珊迪的这个故事打动了千千万万个人的心?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

  三.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齐读全文,回答: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哪些美好品质打动了你的心?

  2.文章的重点写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3.小珊迪是个穷苦的孤儿,他饱受饥寒。为了养活自己和弟弟,很需要钱,但他被轧成重伤后,将要死之前,想到的是让弟弟把钱送回去,他多么诚实。他年纪不大,可他处处关心弟弟,他又是多么善良,他的心灵是多么美好。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揭示中心,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认识资本主义的罪恶,激发同学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听录音,深入体会故事内容。

  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读句子再看画面内容(教师把有关课文内容的图片按前后顺序重新播一遍)再一次体会这个动人的故事。教师导言结束课文讲解。“此时,你们想对珊迪说什么?”学生回答(珊迪你真善良;珊迪我会努力学习的;珊迪你真诚实,我要向你学习……)


  这是一堂生动感人的语文课。纵观上述的教学片段,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新理念。在自主练读、教师范读、入情入境的地分角色读这些过程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堂课宫老师在教学时能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好品质。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景之中,真切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堂课宫老师的讲解不但细致,而且道理讲得深讲得透。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627940.html

小学课文里的断腿作家是指史铁生

瘫痪作家史铁生,也是我生涯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作家之一。

1951年01月04日史铁生出生于北京。父亲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所以史铁生从小基本都是跟着奶奶一起生活。

史铁生小学就读于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十岁时就拿了作文一等奖。1964年小学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读书,他的作品文采飞扬很快便在校园内被传阅。

那时的史铁生还是一个风一样的少年,和邻居家的小孩在胡同里踢球、嬉戏,尤擅长80米跨栏。在他飞奔跨越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大半生却需要在轮椅上度过。

1969年,全国掀起了一阵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狂潮。18岁的史铁生满怀热情毅然报名参加。对此,史铁生的母亲是极力反对的,因为史铁生患有先天性脊椎裂,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农村劳动。但大潮之下,“上山下乡”对于史铁生这样的热水青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史铁生最终还是跟随同窗孙立哲等人共赴陕西延安。

陕北的冬天,寒风刺骨。窑洞冷得像一个冰窟窿,哪怕史铁生裹紧了棉被,把身体蜷缩成一团也无法抵御刺骨的严寒。他的脊柱在严寒与劳作的压迫下,开始病变。史铁生才干了三个月的农活,便因腰腿疼痛回京治疗。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痛感初消的史铁生又赶赴延安。部队为照顾史铁生的病,给史铁生安排了喂牛的工作。

后来原本强忍着走进医院的史铁生如今只能坐着轮椅出院,他的下肢彻底瘫痪了。他才22岁啊,正是大好年华却遭此大祸。

他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失去了双腿,在瘫痪的最初几年内,他曾愤怒过,无助过,绝望过,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但有母亲在默默地陪伴他度过生命中最黑暗的那段时光。

史铁生的创作之路始于1979年,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就震惊了文坛,自此开启了他的创作之路。



小学课文里的腿部残疾的作家是的史铁生。

史铁生在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主要作品

《爱情的命运》《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 》《夏天的玫瑰》《来到人间》《死国幻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人物评价:

史铁生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韩少功评价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小学的断腿作家是史铁生,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就是出自《史铁生散文》。

虽然课文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文笔朴实无华,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母爱还是直戳人的内心深处。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史铁生是来自他曾发表过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由于双腿瘫痪,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消沉过抱怨过,只知道自己痛苦无比,却忽略了家人也在看不见的角落无声地抹泪,当母亲因肝病发作猝然离世,他才悟出生命的意义,要好好活着......

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父母算是当地的知识分子,收入还算不错,他许是从小受了父母的熏陶,在文学上颇有几分天赋。

史铁生把自己的经历和人生感受融于笔中,写下的文章深刻而富有哲理,不少读者被他的文字折服,慢慢地,他的读者越来越多,他的创作也开始得到官方的肯定。史铁生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年度作家文学奖以及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等具有重量级的奖项,之后他还被邀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是英国作家迪安·斯坦雷
《小珊迪》这篇文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六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生活,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的死去的故事。表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由于文章所述故事发生在英国,文章主人公小珊迪 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我们所处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造就了少年儿童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课文的特点,宫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他能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一边观看录像一边读课文,细细品味课文内容,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宫老师让学生一面读一面观察画面,一面动笔在文章里用不同符号圈画,板书设计也力图做到重点突出,简单明了。宫老师的教学过程层次清楚,循序渐进,抓住重点,突出中心。
教学过程
一. 题、揭题
首先,教师用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一百多年前的英国,许多儿童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接着,教师放录像,录像内容有一百多年前英国社会情况介绍,还有小珊迪个人图片介绍。然后,板书课题《小珊迪》。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
二. 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懂得了什么?
(2)放录像,看大屏。
大屏显示描写小珊迪外貌的句子“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小脚冻得通红”删去一些词对比看有什么不同,说出自己的理解。删词后句子变为“他穿着单衣,脸冻得发青,脚冻得通红。”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如:删词后句子不够具体,没能充分说出小珊迪家里贫穷的程度。教师小结:从小珊迪的外貌描写看出小珊迪饱受饥寒。
(3)引导学生往下理解课文内容用了提问法、分角色朗读法。
“珊迪是怎么买火柴的?”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用波浪线画出珊迪说的话。教师提问珊迪的话包含什么意思。学生答小珊迪卖火柴时先后4次请求先生买他的火柴,请求的语气一次比一次迫切,话语一次比一次可怜,最后文中用了“乞求”一词,说明小珊迪饿极了,急需钱买食品充饥,教师指名让几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理解对话内容后再往下读。
2.学习第二段
(1)提问。
“小珊迪换零钱被马车轧断了腿,还想到让弟弟把零钱还给先生,说明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2)理解课文,发表见解
小珊迪去换零钱时被马车轧了,伤势很重,火柴丢了,帽子找不到了,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小珊迪生命垂危时想到了两件事。一是派弟弟把找回的钱送回给作者:二是挂念弟弟无人照顾,文中写道“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他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他呢?”表现了珊迪对弟弟的爱,也说明了珊迪是个诚实善良的人。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体会珊迪的好品质,激起学生的同情心。
(3)看大屏
“作者来看望被马车轧断腿的小珊迪”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读相应的文章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4)学生朗读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他死了”。指导学生用同情的语气朗读这部分课文。读小珊迪对作者说的话时,要读出难过的心情,舍不得离开弟弟的悲伤心情。
(5)提问
那位先生对小珊迪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情淡薄,但是,这位先生这样做,是因为被珊迪那种诚实,善良的品质所感动。
(6)小结
“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不仅打动了那位先生的心,而且打动了我们的心,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3.讲读最后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最后一段。
(2)理解“直到今天”,“永远”说明不管经过多长时间,小珊迪的这种美好品质都会打动人们的心。指导同学们用赞美的语气读。
(3)文中哪句话讲了小珊迪的这个故事打动了千千万万个人的心?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
三.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齐读全文,回答: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哪些美好品质打动了你的心?
2.文章的重点写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3.小珊迪是个穷苦的孤儿,他饱受饥寒。为了养活自己和弟弟,很需要钱,但他被轧成重伤后,将要死之前,想到的是让弟弟把钱送回去,他多么诚实。他年纪不大,可他处处关心弟弟,他又是多么善良,他的心灵是多么美好。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揭示中心,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认识资本主义的罪恶,激发同学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听录音,深入体会故事内容。
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读句子再看画面内容(教师把有关课文内容的图片按前后顺序重新播一遍)再一次体会这个动人的故事。教师导言结束课文讲解。“此时,你们想对珊迪说什么?”学生回答(珊迪你真善良;珊迪我会努力学习的;珊迪你真诚实,我要向你学习……)
这是一堂生动感人的语文课。纵观上述的教学片段,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新理念。在自主练读、教师范读、入情入境的地分角色读这些过程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堂课宫老师在教学时能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好品质。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景之中,真切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堂课宫老师的讲解不但细致,而且道理讲得深讲得透。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小学课文里的断腿作家是指史铁生。

瘫痪作家史铁生,也是我生涯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作家之一。

1951年01月04日史铁生出生于北京。父亲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所以史铁生从小基本都是跟着奶奶一起生活。

史铁生小学就读于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十岁时就拿了作文一等奖。1964年小学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读书,他的作品文采飞扬很快便在校园内被传阅。

那时的史铁生还是一个风一样的少年,和邻居家的小孩在胡同里踢球、嬉戏,尤擅长80米跨栏。在他飞奔跨越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大半生却需要在轮椅上度过。

1969年,全国掀起了一阵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狂潮。18岁的史铁生满怀热情毅然报名参加。对此,史铁生的母亲是极力反对的,因为史铁生患有先天性脊椎裂,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农村劳动。但大潮之下,“上山下乡”对于史铁生这样的热水青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史铁生最终还是跟随同窗孙立哲等人共赴陕西延安。

陕北的冬天,寒风刺骨。窑洞冷得像一个冰窟窿,哪怕史铁生裹紧了棉被,把身体蜷缩成一团也无法抵御刺骨的严寒。他的脊柱在严寒与劳作的压迫下,开始病变。史铁生才干了三个月的农活,便因腰腿疼痛回京治疗。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痛感初消的史铁生又赶赴延安。部队为照顾史铁生的病,给史铁生安排了喂牛的工作。

后来原本强忍着走进医院的史铁生如今只能坐着轮椅出院,他的下肢彻底瘫痪了。他才22岁啊,正是大好年华却遭此大祸。

他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失去了双腿,在瘫痪的最初几年内,他曾愤怒过,无助过,绝望过,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但有母亲在默默地陪伴他度过生命中最黑暗的那段时光。

史铁生的创作之路始于1979年,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就震惊了文坛,自此开启了他的创作之路。


小学课文里的断腿的作家是谁?
小学课文里的断腿作家是指史铁生。瘫痪作家史铁生,也是我生涯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位作家之一。1951年01月04日史铁生出生于北京。父亲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所以史铁生从小基本都是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史铁生小学就读于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十岁时就拿了作文一等奖。1964年小学毕...

关于小学的一篇课文谁能详细说说谢谢……
箭一上弦,“飕”的一声,正射中财主的咽喉,财主翻身跌下马去了。马良拍拍大骏马,大骏马像飞一样地向前驰去了。马良连日带夜地在路上跑了几天,到了一个市镇里,看看离家乡已经很远,就在这儿住下来。他画了许多画,拿到街坊去卖。因为他怕别人知道,便不让画活起来,画成的东西,不是少嘴便是断腿的。一天,他画...

孔乙己课文分析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衣裳的椎一的人。”“站着喝 酒,说明他经济桔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又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 衫”,这便使他成为不伦不类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 己的特殊身份和性...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理想风筝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4、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5、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

一位乞丐的一件事写作文
我想起上学期我们语文课本学过的课文:《为了他的尊严》中,女主人帮助独臂乞丐找回自己的尊严。文中的乞丐可是缺了一只手臂啊!但现实生活中的乞丐可是双手健全的啊!!连独臂的乞丐都能找回自己的尊严,为什么,双手健全的乞丐不能呢? 尊严,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东西。我们不能光顾眼前的利益就放弃尊严。 6. 跪求一个以...

中学语文《孔乙己》优秀教案
1、简介鲁迅 ,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

文言文塞翁失马教案
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塞翁失马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

孔乙己简介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掉了年华,落到即将求乞的境地。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在人们面前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

班长炸断腿,班副炸断腰,是什么课文里的
这是几十年前的电影《奇袭白虎团》里边的台词

孔乙己佳句批注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4.孔乙己赏析三句话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反映了孔乙已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表明他的...

大足县17096947067: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十课的作者是谁 -
隗娇栀子: 是叫松鼠,作者是布封.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曾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在他的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具有人类的一切美好品质.

大足县17096947067: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内《穷人》那课是那本书里的? -
隗娇栀子: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内《穷人》是第三单元的第九课的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家庭,早年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1851年参军,不久开始创作小说...

大足县17096947067: 林清玄小学课本里的作品 -
隗娇栀子: 林清玄小学课本里的作品是三年级下册《与时间赛跑》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林清玄,1953年出生 ,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大足县17096947067: 小学课文中的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
隗娇栀子: 巴金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随想录》 冰心 《繁星 春水》

大足县17096947067: 小学语文课本中描写小学徒悲惨生活的文章《凡卡》是哪位俄国作家的作品? -
隗娇栀子:[答案] 契诃夫 的作品

大足县17096947067: 《童年的发现》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简介是俄国作家!要写出作家的出生,生平简介,作家的作品是小学5年级下册课文《童年的发现》的作者简介. -
隗娇栀子:[答案] 1873年~ 《童年的发现》的作者是阿·阿·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A.A.Fyodorov.Davidov)(1873—1936),俄国儿童文学作家、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书信、...

大足县17096947067: 人教版小学语文9 - 12册课文的作者 -
隗娇栀子: 3.失去的一天.作者:苏霍姆林斯基6.火烧云.作者:萧红9.叙利亚的卖水人.作者:尤今11.慈母情深.作者:梁晓声

大足县17096947067: 请问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到五年级每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谢谢大家的帮忙!急需要! -
隗娇栀子:[答案] 五年级:1、老舍 2、《世界五千年》 3、袁鹰 4、《触摸风火山》 5、第一首吕岩,第二首杨万里,第三首辛弃疾 6、林海音 7、萧红的《呼河兰传》 8、费奥多罗夫 9、第一首高洪波,第二首张继楼10、《世说新语》 11《晏子...

大足县17096947067: 小学课文中的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
隗娇栀子:[答案] 巴金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随想录》 冰心 《繁星 春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