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流派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作者&投稿:相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哪些思想流派,都产生了什么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思想文化的基石。马迁曾用“百家之言”、“百家之术”等概念来形容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盛况,我们现在称之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当中包含政治、经济、哲学等多诸多领域及不同流派,其中也包括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外交思想以及不同的流派。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流派分类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墨、名、法、道、阴阳等流派互相争辩,各擅胜场。他们“上论天,下论地,中论万物、人事,纵论古今”,其写下的著作大部分具有当今百科全书的性质。自然地,其中很多流派都详细论述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外交思想。但是外交思想并不能按照百家当中流派类别来划分,完全遵照百家当中的流派这种方法分类显然不太合适。
春秋战国的六大外交思想流派
其一管仲与霸权学派
管子霸权论的核心是维护周礼规定的秩序。管子认为,中原诸侯都应该在周礼的框架下,继续保持与周王室的传统关系,尊重周王室。虽然周朝王室已经衰落。综合实力已经不如一些大的诸侯国,但还应承认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等级秩序。
诸侯国应该继续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尤其是根据分封制确定的义务,保护周王室安全,阻止外夷对周王室和中原诸侯的攻击。这就是所谓的“尊王攘夷”。然而,盟会机制不会自动生成,也不是总能顺利实施,盟会需要霸国的主导和推动。霸权的基础在于国家富强,但是管子并不认为国家富强就必然能够获得霸权。
影响霸权的的因素还有客观地环境和主观政策,而政策主要包括内政和外交。管子在重视恩威并施的霸权外交思想的同时,特别强调“仁”、“义”、“礼”和“忠信廉耻”等原则在获取、维持和实施霸权中的重要地位。“仁”是霸权行为的基本原则。只有奉行“仁”的原则才能获得诸侯国的承认和霸权的合法性。如果霸权国没有奉行“仁”的原则。失去人心。霸权就会衰落。

其二孔子、孟子与仁义学派
以孔孟说为开端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极大。孔孟学说的中心内容是:与人为善、以德治国、行“仁义”于天下;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应该遵循“仁、义、礼、和、信”等道德原则。孔子和孟子以儒家哲学为基础,从人性出发,逐步推演到社会和国家层面,对国家的外交政策提出了一系列评论和主张,构建了理想主义的仁义学派。
和平思想是孔子外交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和平时传统美德,适用于一切大大小小的事务,大至国家外交,小至个人修养,“和”是核心。孔子还论述了和平与认同之间的关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是孔子的和平思想并不是无条件地以妥协求和平,他强调“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包括“仁”的指导原则、中庸的外交哲学、和平的外交思想理念等。孟子还指出国际关系中仁义高于利益,国君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追求仁义才能使国君保护自身的最大利益。
国家按照利益行事终将会灭亡,而按照“仁义”行事则可以统一天下。孟子明确反对霸道,他认为,霸权是毁坏礼仪秩序的罪魁祸首,“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最人也”。尽管霸道和王道都是统一天下的手段,但王道以仁义为最高原则,而霸道以实力为后盾。孟子对“义利”和“王霸”的区分,开启了中国数千年的“王霸和义利”之争。

其三老子、庄子与自然学派
老子学说以“道”为核心,在外交思想上追求一种无为自然的秩序,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外交哲学。老子即反对追逐权力和名利的现实主义外交,也反对以“仁义”为核心的理想主义外交。因为他认为,二者都是对自然存在的“道”的人为修改。
老子反对强权政治,反对一切战争。认为兵器就是凶器,应尽量避免使用,主张“道”、“不以兵强天下”。他认为儒家的仁义并不是真正的“道”,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崇尚的贤能才,使世人为了名而争斗不休。他认为,按照“道”的原则行事,天下自然归心向往。
老子认为两国之间友好相处,避免战争符合道的原则,也是道的体现。大国应该主动放下傲气,平等对待小国,从而获得小国的信任。大国希望控制小国,小国也希望通过侍奉大国而得以延续,大国小国各取所需,大国的行为是关键。大国若能做到谦虚底下,平等对待小国,就合乎“道”的原则。
庄子虽然没有直接关于外交的论述,但他在继承了老子“道”的基础上,批评了儒家以仁义道德为人性假设的外交思想。庄子认为,仁义不是人的本性,儒家推崇的仁义极大地扰乱了世人的本性,使世人为追求个人和国家名利而发生争斗。

其四文种、范蠡与超越限制外交学派
文种和范蠡在吴越争霸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超限制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他们视国家复兴、复仇和霸权为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外交可以不择手段,不受任何道德礼义约束。文种和范鑫在越国战败的情况下,认为保全越国的存在是日后复兴的基本条件,为此可以不惜接受任何屈辱条件,包括让越王到吴国为奴。
文种、范蚕劝越王勾践要忍辱负重,当然,忍辱负重目的是为了东山再起,确保在有朝一日能够报仇雪恨。在做好复仇的准备之前,国家一方面要“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全力发展生产,并加强军队的训练。
另一方面,国家应该韬光养晦,蕴藏实力,继续侍奉吴国的霸权,极力表现得谦虚忍让。范鑫劝告越王,不要让吴国看出越国经济发展实力的迹象和复仇心理,要“匿声无见其动,以观其静”。要尽一切可能迷惑吴国,采取各种手段扰乱对方的发展。
文种、范蚕的超限制现实主义外交为了达到目的,完全抛弃一切道德束缚。采用贿赂、离间、迷惑等手段扰乱对方,大搞阴谋诡计。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信用、重礼义、重道德的主流外交思想格格不人,应该摒弃。但是,他们外交思想中一些相当深刻的反思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忍辱负重复仇十年不晚,韬光养晦避免锋芒毕露,卧薪尝胆以图日后振兴等。

其五纵横家与外交谋略学派
战国时期,鬼谷子开创了纵横家学说。他认为在国际竞争中,战略谋划是决定国家成败的关键因素,从而形成现实主义的外交谋略学派。外交谋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鬼谷子的学生张仪和苏秦,二人采取了互相对立的连横和合纵外交。
除了张仪、苏秦之外,苏代、司马错和范雎也都属于连横或合纵派。鬼谷子指出,谋略是成功的关键,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了解人类思维习惯,就能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而且鬼谷子还特别重视从历史经验中,吸取对当前情势的应对之道。鬼谷子明确指出,国家间的关系是一种零和博弈,一方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谁都不会愿意有所失,都希望尽遇上好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决策者必须权衡利弊,综合各方面得失做出选择,可以“纵”,也可以“横”。
张仪和苏秦分别强调连横和合纵的外交战略。张仪主要通过离间计,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破坏各国针对秦国的结盟。为了此目的,张仪先后说服燕王,拆散了燕赵同盟;出任魏国宰相,离间魏齐同盟;出使楚国,破坏齐楚同盟。
然后,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陆续吞并六国。苏秦在游说秦国连横失败后,转而游说燕国并获得成功,然后他先后说服了齐、韩、赵、魏、楚等结成同盟,合纵抗击秦国。战国后期,连横合纵成为诸侯争战的一条主线。

其六韩非子与权力学派
韩非子师从荀子,接受了荀子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的一面,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强调权力和法是决定国家成败的关键,批评理想主义学派不切实际的空想,反对现实主义谋略学派抬高谋略的作用。韩非子猛烈批评儒家仁义学派,认为仁义不仅不能治国,反而误国。
他首先从理论源头指出儒家思想不可靠。他认为儒家墨家分为多个流派,由于不能证实儒墨学说真伪,因此韩非子建议君王不要接受,以免受其所乱。提倡依法治国,他认为,法治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法治与仁治不同,法治是先苦后甜,而仁治则是先甜后苦,后患无穷。
韩非子指出,利益是社会内部和国家间政治的驱动力。他相信人性是恶的,天生好利。然而,世人好利的天性并没什么不好,君王不应该加以限制,反而应利用人们好利的特点来为自身的统治和霸权服务。对于君王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夺取霸权,为此可以牺牲一些小利。

而权力是实现利益的基本手段,也是国家间争夺的核心内容。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大争之世”,权力是争夺霸权的关键。他认为外交策略不可能在没有权力的情况下取得成功,合纵连横都依赖外力,而外力往往靠不住,国家间的竞争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本国的权力。韩非子与连横者的终极政治理想一致,那就是“一统天下”,但他们区别是采用不同的手段。
总体上看,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的各个流派及其发展变化,既与思想家的社会实践有关,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是中国传统外交文化的基石,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外交理念和政策。
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多方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不断发展变化,也为后来的历代皇帝们所借鉴。其光辉灿烂的智慧文化,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纵横家,乃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纵横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为人所提起,并能名列最著名的十大家学派之中,可见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之大。“纵横”一词最早是出现在《韩非子·五蠹篇》中,韩非在提出“纵横”这一说法之后,又对“纵横”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界定。
韩非从法家的角度批评纵横之党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富国强兵,同时还揭示了“纵横”的实质,即合纵就是众弱合攻一强,连横就是以一强为核心结成联盟攻打弱国,实现“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的双赢战略意图。在韩非的论述中,纵横有其特定的含义。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泛化,人们也将那些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去对抗百万雄师的智谋之士称为纵横家。



二、纵横家的形成和发展纵横家的出现与兴盛一方面可能与夏商周三代的行人之官有一定的关联,另一方面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式有关。春秋战国是礼坏乐崩的时代,也是诸子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
周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春秋战国长期以来的吞并战争之后,诸侯国几乎被消灭殆尽,七雄争雄取代了春秋时小国林立的政治格局。随着新兴势力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为了达到国富兵强的目的,纷纷推行变法运动。
另外,七国长期的兼并战争,又使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加剧,争战愈益激烈。“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外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各国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国力的同时,各国对彼此之间的外交关系也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纵横家在提出适应当时形势的合纵连横政策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也是纵横家的黄金时代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中国最杰出的纵横家,他们每个人的际遇堪称传奇,难以复制,如淳于髡、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郭隗、蔡泽、鲁仲连、毛遂、虞卿、信陵君等。这些纵横家出身各异,命运也各有不同,但是毫无疑问,他们的出现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纵横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时期楚国和南方几个主要的国家纷纷称王,战国初期,魏国最先强大起来称王,之后齐、秦、韩、赵、燕也依次称王。当时各个国家立国尚未稳定,大多数忙于国家内部政治来巩固内政,并没有精力对外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这一时期主要以多个弱国联合起来攻打一个强国的合纵运动为主。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衍等。
第二阶段:各个国家经历称王后,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后国家趋于稳定。大国之间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在这个国家之间形式变化频繁的时期,纵横家起到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战国中期,则形成了东方大国齐国与西方大国秦国并立对峙的局面,时称东西二帝。
齐、秦二国强力崛起后,对当时诸多小国形成了强大的生存压力,它们时时都有被东西二霸吞并而有亡国之虞。在此情势下,南北诸多弱国小国为了求取生存权,遂从国家利益出发联合起来,形成与东西二霸对峙的局面,目的是为了自保。因为这些弱国小国都是夹在东齐、西秦二霸之间,分布于中国的南北,故称“合纵”。
“合纵”作为一种军事与外交策略,对付的或是秦,或是齐,目标并不固定。为了不在新一轮争霸中输给对方,齐、秦二国各自拉拢一批诸侯国,形成攻防同盟。秦国拉拢的是它东部的诸侯国,齐国拉拢的是它西部的诸侯国。无论是秦,还是齐,它们结盟的诸侯在地理上都是东西横列的,所以叫“连横”。



到了战国后期,五国破齐后,齐国国事衰退。秦国一家独大,六国合纵主要针对秦国,实行“连横”策略的,只有秦国一家了。在这段特殊的历史背景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运动,适应着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快速而又复杂的变化,最终达到了巅峰。
这是纵横家发展历史中的第一个高峰,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纵横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陈轸、虞卿、甘茂等人。纵横家们的思想和文化也走向成熟,最终形成了纵横家这一思想流派。
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基本接近了尾声,秦国采取了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当时秦国以外的诸侯国并不是不知道这一狠招的目的,只不过出于形式和现实的压力。它们为了能够存活,只能顾及眼前而不考虑长远了,充当秦国的打手,参加与东部各诸侯国的战争。
这一时期的“连横”会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时而联合东北部的燕国和赵国,时而联合东南部的楚国。所以战国后期的“连横”也并非地理位置上的“连横”,而是政治概念上的“连横”。秦国正是通过连横的外交军事联盟,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逐一蚕食,最终统一天下。这一阶段的纵横家代表人物有范雎、蔡泽等。



三、纵横家对战国时期国家的影响纵横家们不仅在历史的关键点上,对历史继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各个叱咤风云,成为当时大多数士人的崇拜对象。如亚圣孟子的弟子景春就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足见这些纵横策士对当时天下时势的影响。
纵横家对战国时期国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维持战国局势的平衡。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国立大增,秦惠王攻魏,苏秦为保局势均衡,来往于燕、赵、韩、魏、齐、楚六国之间。最终结成合纵联军,苏秦佩六国相印,抵秦国于函谷关之外。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关,遏制了秦国的进攻。
其二影响各国的实力变化。齐国在春秋时期就是一代霸主,带了战国时,齐国实力依然雄厚,齐宣王趁燕王新丧之际伐燕,夺取十城。苏秦出使齐国,劝说齐宣王归还燕国十城,以图霸王之业,齐王听从了苏秦的意见归还燕国十城。之后苏秦佯装叛燕投齐,当时齐王新丧。



苏秦劝说齐湣王厚葬先王以明孝,实则是想削弱齐国的国力。经过苏秦的努力,齐国国力日渐衰微,最终疲乏无力,被乐毅一举击败,从此渐入衰微,反而为秦国的兼并提供了条件。其三遏制战争的频繁发生。战国之所以称之为战国,其原因在于战争的频繁发生。
诸子百家对战争均有自己的看法,例如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强兵”,道家主张“无为”。而从事征战的兵家,对战争的必要与否也有一定的观点。《战国策·齐五》有云:
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虽若有功也,军出费,中哭泣,则伤主心矣……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
由此纵横家的主要职能在于外交纵横,既然从事外交,就会对战争不可避免的有着自己的观点。纵横家支持必要的战争,反对不必要的生灵涂炭,对战争保持谨慎的态度。他们通过外交游说各国君王,分离或建立联盟,不战而屈人之兵,相比于战争其手段更高一筹。纵横家这这种“慎战”、“贬战”思想,对战争的频繁发生起到了遏制作用,对战国局势的平衡态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纵横家的发展演变消亡纵横家在春秋晚期、战国争雄、楚汉相争的历史中曾经显赫一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忠、信、仁、义逐渐成为主流社会思潮。这些以翻云覆雨、事无定主、巧言令色、权谋诈智为特点的纵横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纵横家的著作流传不广,之后再无理论建树。同时,大一统帝国渐趋稳定,纵横家失去了他们叱咤风云的历史际遇,再也没能出现张仪、苏秦那样足以左右天下局势的纵横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思想文化的基石。马迁曾用“百家之言”、“百家之术”等概念来形容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盛况,我们现在称之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当中包含政治、经济、哲学等多诸多领域及不同流派,其中也包括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外交思想以及不同的流派。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流派分类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墨、名、法、道、阴阳等流派互相争辩,各擅胜场。他们“上论天,下论地,中论万物、人事,纵论古今”,其写下的著作大部分具有当今百科全书的性质。自然地,其中很多流派都详细论述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外交思想。但是外交思想并不能按照百家当中流派类别来划分,完全遵照百家当中的流派这种方法分类显然不太合适。

春秋战国的六大外交思想流派

其一管仲与霸权学派

管子霸权论的核心是维护周礼规定的秩序。管子认为,中原诸侯都应该在周礼的框架下,继续保持与周王室的传统关系,尊重周王室。虽然周朝王室已经衰落。综合实力已经不如一些大的诸侯国,但还应承认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等级秩序。

诸侯国应该继续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尤其是根据分封制确定的义务,保护周王室安全,阻止外夷对周王室和中原诸侯的攻击。这就是所谓的“尊王攘夷”。然而,盟会机制不会自动生成,也不是总能顺利实施,盟会需要霸国的主导和推动。霸权的基础在于国家富强,但是管子并不认为国家富强就必然能够获得霸权。

影响霸权的的因素还有客观地环境和主观政策,而政策主要包括内政和外交。管子在重视恩威并施的霸权外交思想的同时,特别强调“仁”、“义”、“礼”和“忠信廉耻”等原则在获取、维持和实施霸权中的重要地位。“仁”是霸权行为的基本原则。只有奉行“仁”的原则才能获得诸侯国的承认和霸权的合法性。如果霸权国没有奉行“仁”的原则。失去人心。霸权就会衰落。


其二孔子、孟子与仁义学派

以孔孟说为开端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极大。孔孟学说的中心内容是:与人为善、以德治国、行“仁义”于天下;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应该遵循“仁、义、礼、和、信”等道德原则。孔子和孟子以儒家哲学为基础,从人性出发,逐步推演到社会和国家层面,对国家的外交政策提出了一系列评论和主张,构建了理想主义的仁义学派。

和平思想是孔子外交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和平时传统美德,适用于一切大大小小的事务,大至国家外交,小至个人修养,“和”是核心。孔子还论述了和平与认同之间的关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是孔子的和平思想并不是无条件地以妥协求和平,他强调“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包括“仁”的指导原则、中庸的外交哲学、和平的外交思想理念等。孟子还指出国际关系中仁义高于利益,国君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追求仁义才能使国君保护自身的最大利益。

国家按照利益行事终将会灭亡,而按照“仁义”行事则可以统一天下。孟子明确反对霸道,他认为,霸权是毁坏礼仪秩序的罪魁祸首,“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最人也”。尽管霸道和王道都是统一天下的手段,但王道以仁义为最高原则,而霸道以实力为后盾。孟子对“义利”和“王霸”的区分,开启了中国数千年的“王霸和义利”之争。


其三老子、庄子与自然学派

老子学说以“道”为核心,在外交思想上追求一种无为自然的秩序,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外交哲学。老子即反对追逐权力和名利的现实主义外交,也反对以“仁义”为核心的理想主义外交。因为他认为,二者都是对自然存在的“道”的人为修改。

老子反对强权政治,反对一切战争。认为兵器就是凶器,应尽量避免使用,主张“道”、“不以兵强天下”。他认为儒家的仁义并不是真正的“道”,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崇尚的贤能才,使世人为了名而争斗不休。他认为,按照“道”的原则行事,天下自然归心向往。

老子认为两国之间友好相处,避免战争符合道的原则,也是道的体现。大国应该主动放下傲气,平等对待小国,从而获得小国的信任。大国希望控制小国,小国也希望通过侍奉大国而得以延续,大国小国各取所需,大国的行为是关键。大国若能做到谦虚底下,平等对待小国,就合乎“道”的原则。

庄子虽然没有直接关于外交的论述,但他在继承了老子“道”的基础上,批评了儒家以仁义道德为人性假设的外交思想。庄子认为,仁义不是人的本性,儒家推崇的仁义极大地扰乱了世人的本性,使世人为追求个人和国家名利而发生争斗。


其四文种、范蠡与超越限制外交学派

文种和范蠡在吴越争霸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超限制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他们视国家复兴、复仇和霸权为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外交可以不择手段,不受任何道德礼义约束。文种和范鑫在越国战败的情况下,认为保全越国的存在是日后复兴的基本条件,为此可以不惜接受任何屈辱条件,包括让越王到吴国为奴。

文种、范蚕劝越王勾践要忍辱负重,当然,忍辱负重目的是为了东山再起,确保在有朝一日能够报仇雪恨。在做好复仇的准备之前,国家一方面要“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全力发展生产,并加强军队的训练。

另一方面,国家应该韬光养晦,蕴藏实力,继续侍奉吴国的霸权,极力表现得谦虚忍让。范鑫劝告越王,不要让吴国看出越国经济发展实力的迹象和复仇心理,要“匿声无见其动,以观其静”。要尽一切可能迷惑吴国,采取各种手段扰乱对方的发展。

文种、范蚕的超限制现实主义外交为了达到目的,完全抛弃一切道德束缚。采用贿赂、离间、迷惑等手段扰乱对方,大搞阴谋诡计。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信用、重礼义、重道德的主流外交思想格格不人,应该摒弃。但是,他们外交思想中一些相当深刻的反思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忍辱负重复仇十年不晚,韬光养晦避免锋芒毕露,卧薪尝胆以图日后振兴等。


其五纵横家与外交谋略学派

战国时期,鬼谷子开创了纵横家学说。他认为在国际竞争中,战略谋划是决定国家成败的关键因素,从而形成现实主义的外交谋略学派。外交谋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鬼谷子的学生张仪和苏秦,二人采取了互相对立的连横和合纵外交。

除了张仪、苏秦之外,苏代、司马错和范雎也都属于连横或合纵派。鬼谷子指出,谋略是成功的关键,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了解人类思维习惯,就能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而且鬼谷子还特别重视从历史经验中,吸取对当前情势的应对之道。鬼谷子明确指出,国家间的关系是一种零和博弈,一方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谁都不会愿意有所失,都希望尽遇上好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决策者必须权衡利弊,综合各方面得失做出选择,可以“纵”,也可以“横”。

张仪和苏秦分别强调连横和合纵的外交战略。张仪主要通过离间计,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破坏各国针对秦国的结盟。为了此目的,张仪先后说服燕王,拆散了燕赵同盟;出任魏国宰相,离间魏齐同盟;出使楚国,破坏齐楚同盟。

然后,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陆续吞并六国。苏秦在游说秦国连横失败后,转而游说燕国并获得成功,然后他先后说服了齐、韩、赵、魏、楚等结成同盟,合纵抗击秦国。战国后期,连横合纵成为诸侯争战的一条主线。


其六韩非子与权力学派

韩非子师从荀子,接受了荀子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的一面,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强调权力和法是决定国家成败的关键,批评理想主义学派不切实际的空想,反对现实主义谋略学派抬高谋略的作用。韩非子猛烈批评儒家仁义学派,认为仁义不仅不能治国,反而误国。

他首先从理论源头指出儒家思想不可靠。他认为儒家墨家分为多个流派,由于不能证实儒墨学说真伪,因此韩非子建议君王不要接受,以免受其所乱。提倡依法治国,他认为,法治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法治与仁治不同,法治是先苦后甜,而仁治则是先甜后苦,后患无穷。

韩非子指出,利益是社会内部和国家间政治的驱动力。他相信人性是恶的,天生好利。然而,世人好利的天性并没什么不好,君王不应该加以限制,反而应利用人们好利的特点来为自身的统治和霸权服务。对于君王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夺取霸权,为此可以牺牲一些小利。



产生的影响就是让各个流派的思想更加精通,文化大繁荣。各个学术互相交流,百家争鸣。

合纵连横。不同的国家之间要先联合起来对付其他国家,再来划分所得的土地和财产。秦始皇就是通过这一策略统一全国。

百花齐放。由于各国之间的互相交流沟通,使得当时出现了各种流传于世的思想流派,思想高度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的注明外交家都有哪些?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思想发展高峰?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著名外交家,如郑庄公?晏婴?张仪?苏秦?蔺相如?范雎?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积极奔走,坚持不懈地游说诸侯,以敢于面对强权的勇气和机变百出的辞令,捍卫了国家的主权,维护了个人的尊严?他们的外交实践,...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可以去别国当官?
就好比现在一个江苏人在四川的担任公务员,有什么可奇怪的?不是很正常吗?或许有人说,现在中国是统一的国家,和分封制下的周不同,那就挑一个更接近一些的。美国,美国是联邦制,各州、县拥有独立的行政、立法、司法权,中央政府只负责国防、外交及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不能直接干预各州、县的行政、...

以人换国,春秋为何那么流行质子政治?
从而起到一种向对方表示妥协或者求和的意愿,与之形成一种极为特殊的外交关系,对于两国之间的敌对或争端能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这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政策,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外交策略之一。二、质子政治流行的原因从历史角度来看,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如秦始皇的父亲以及吴三桂儿子,都曾被当作质子...

诸子百家指那几个学派对后世影响,影响最大的是那几个?
5. 兵家:以孙武和孙膑为代表,主要研究军事战略和战术,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显著影响。兵家的著作如《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6. 纵横家:如苏秦、张仪等人,擅长外交策略,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和中国古代的外交思想。纵横家的策略和手段在中国古代政治和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7....

春秋战国为何各国要相互派质子?当时质子制度是怎样的?
由此可见,质子制度本身就是因为不信任而形成的,而这样的制度在政治强人或者狂人面前并不会有多大的约束力。因为那些野心家,是不会顾念亲情的,最多就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对于质子进行追封,表示一下自己的哀思而已。在古代,除了质子外交之外,还有一种外交就是和亲和联姻。这样的事情从春秋战国一直到...

关于春秋战国外交家晏子的故事
晏子这样的有本事光靠机智的头脑是不行的,还要能随机应变。 晏子外交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楚王的羞辱,他沉着冷静,保持等着胸有成竹的面容,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个人尊严,不辱使命。在《晏子使楚中》展示了这位机智的政治家、外交家的风采。 《晏子使楚中》画像 <!--[if !

人质外交什么意思?
妻子等亲近家属送到国外,主要是敌对国家,在战略上形成外交妥协。人质外交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外交策略,起源于春秋时期。一般多见于小国表示对大国的臣服,从此外交上处处受制于敌国。春秋初年,郑伯为周平王卿士,周平王欲委权于虢公,郑伯怨王,因此周郑交质,质子之事,大概由此发端。

春秋战国外交群星作者简介
此外,他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担任过客座高级研究员,学术交流频繁。裴默农的学术成果丰硕,1944年出版了《甘地思想批评》,此后又陆续出版了《春秋战国外交群星》、《周恩来外交学》、《甘地自传》等多部著作和译著,其中《春秋战国外交群星》更是以其深入的分析和独特的视角,受到了学术界的...

古代旅行兴盛的各个时期有哪些共同点
(一)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此阶段从传说的尧、舜、禹原始公社到封建社会秦朝的建立。其中包括了整个奴隶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 1.旅游交通条件:开拓交通路线,是旅游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我国先秦时代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打开各疆域之间的闭塞性,研制各种交通工具,为天子巡行、商务旅行和外交游说准备...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的有
实行兵民合一组织。因为“国人”才有当兵的权利,所以管仲规定在“国”中5家为轨,10轨为里,4里为连,10连为乡。全国三师(即三军)由桓公、二卿统帅。按此系统组织的国人,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既扩充了军队编制,增强了战斗力,又减少了养兵的兵赋负担。4.外交方面 树立起“尊王攘夷”旗帜。

文县1718632551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 -
氐易康复:[选项]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文县1718632551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学在民间”逐渐取代“学... -
氐易康复:[选项]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文县1718632551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请回答: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 -
氐易康复:[答案] 1 原因:⑴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⑵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⑶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⑷思想文化:学术逐渐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意义: 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文县17186325512: 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是怎么形成的 -
氐易康复: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墨子,名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庄子,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

文县1718632551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 -
氐易康复: A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战国时期只是““百家”之一,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在西汉,排除②;私人讲学的局面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④.“百家争鸣”的形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选A.

文县171863255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领域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
氐易康复: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原因:1、政权割据,对思想的控制降低.2、各国争霸,需要为政治服务的各种思想迸发,进而选取适合自己国家的思想.3、春秋时期思想的延续. 具体来说: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

文县17186325512: 文学常识填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形成一个" "的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四个流派是儒,法,,. -
氐易康复:[答案] 儒,墨,道,法 百家争鸣

文县17186325512: 春秋战国历史 -
氐易康复: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

文县17186325512: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 -
氐易康复: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文县171863255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注明外交家都有哪些? -
氐易康复: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思想发展高峰?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著名外交家,如郑庄公?晏婴?张仪?苏秦?蔺相如?范雎? 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积极奔走,坚持不懈地游说诸侯,以敢于面对强权的勇气和机变百出的辞令,捍卫了国家的主权,维护了个人的尊严?他们的外交实践,不仅为自己的国家作出了贡献,也为后世的外交提供了足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