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两家对律之道义性的观点的理解有何不同?

作者&投稿:祢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跪求。。。论述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上的异同~

一、儒家思想总述

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规范社会道德伦理的思想体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思想后经过孟子,荀况,董仲舒等人的发展最终得以发展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以“亲亲”、“尊尊”为立法原则,极力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以“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为基础,并倡导大一统,反对苛政和兼并战争。他适应了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度崛起后的社会需要,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被统治者尊崇为正统思想,远播四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影响一直到当今社会。

二、儒家思想之得

儒家思想之得表现在:

“礼”——以礼治国,寓法于礼。

儒家思想强调“礼”的作用,其对个人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严格要求本质也是为了服从于礼。“礼”原意指的是对神上和祖上的祭祀(礼)祭祀就要强求次序和秩序,孔子将其演化为等级化秩序化的礼制,孔子努力倡导“礼”,希望按照礼使得社会安定团结,免除各个诸侯国家的战争,使得相互和谐,人们生活安定。另外又要求个人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然后按照“礼”的要求进行社会生活,从而达到彼此和谐、安定的境界。尽管这一思想多少存在一定空想成分和不切实际,但是其进步性却是明显的。荀子将礼进一步发展成为“隆礼重法”成为优秀的治国之策。

“仁”——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以仁为核心,发展了“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思想,这些内容集中概括了其治国思想和主张。“仁”运用于实践即表现为“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反对苛政,而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也在此基础上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如“天生民而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大略》),而且儒家把原始宗教的天的观念,具体落实于民的身上,把民升到神的地位。如儒家认为“天聪明,自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书 皋陶谟》),再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再如“民,神之主也”和“民和,而后神降之福”(《国语 周语》)。又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因此,儒家学说具有很强的民本色彩。“仁”在历代思想沿革中始终作为儒家治国思想核心被保存和发展。

“德”——强调个人修养,特别是统治者的个人修养。

“德”是个人修养的集中反映。儒家学说自开始起就是讲求个人的修养,首先从个人出发以个人感受的角度来寻求个人内在和谐与平和。 如《论语》“学而篇”第一句就是讲“说”、“乐”、“不愠”,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有德有养的君子。可以说整个论语就是以孔子自己的行为表现和道德修养活动来教诲他人。而个人修养的最终目的除了使得个人感觉到愉悦之外,还在于达到社会本身的和谐,如 “学而篇”第一十二句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学说认为上至皇帝,下至黎民都要强求这种品德修养。而统治者的品德修养又关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具有国家治理权力的人应该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统治者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不仅可以使得国家政权稳定,社会安定,而且能够保障庶民的生活,从而达到“礼治”社会的理想层次。

儒家思想中既有仁善,亦具有治国之策,散发着浓重的人文色彩

三、儒家思想之失

儒家思想中既有仁善,亦具有治国之策,散发着浓重的人文色彩但是其也有自己的不足。

过于强调个人修养,不重视法律。

儒家强调个人为了神上和祖上而讲求品德,使得儒家学说认为上至皇帝,下至黎民都要强求这种品德修养。而作为治国之策,这一点无具有空想性,根据历史实践可以发现,治理国家除了统治者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外,治国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希望借助“德”而和谐社会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亲亲”“尊尊”的腐朽性。

儒家学说仅仅是把国民当做被动接受恩施的客体,按照父母与子女的模式来理解君、官与民众的关系,以满足民在物质上和役力上的基本需求为上限。即便出现了皇权的保证,民众推翻的理由是当权者道德堕落、品质糜烂,而新建的王权只要继承儒家学说,做到修身养性、体贴民生,就可以获得新的正统地位。这种思想无疑具有保守性和腐朽性,他只能做到维系统治,而并不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倡导“人治”不利于长治久安。

无论是“礼”还是“仁”,儒家学说始终希望借助自我修养推行礼法达到社会和谐,从本质上来看,儒家倡导的实际上是“人治”,人治的弊端又是显而易见的,好的人治靠有责任感的强势的铁腕人物的确可以出现盛世,如贞观之治,但人治的缺点是长远稳定性继承性无保障,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和规范,从长远看还是不利于统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阻碍。

法家的法律思想

一、法家思想总述

法家最初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但是邓析、少正卯可以称之为法家开山鼻祖,后来李悝,商鞅以及韩非子、李斯,等又不断补充和发展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最终在秦朝达到顶峰。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而为了富国强兵,法家主张改革贵族奴隶主世袭制,强调奖励耕战,减轻赋税。法家根据社会现实提出“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古礼只适合於古代,当其时必须实行法制。他们由是提出与其法治思想一致的历史观:历史是发展的, “不必法古”,“反古不可非”。

法家的法治思想体现在不同的法家思想家里,法治、术治、重势思想各有侧重:商鞅重法治,申不害重术治,慎到强调重势,韩非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法家法律思想之得

“法治”——主张“依法治国”。

战国时期的法家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派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为韩非子。其思核心是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以“法治”来维护。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采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秦统一后的许多措施就是法家理论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法家的“法治”只提出了刑法,并不是近代意义的法律思想。其法治对象是君主之外的所有臣民。这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保护新兴地主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积极作用。虽然由于秦过分强调“法治”,以致严刑苛法,横征暴敛,短命而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了,但重视法的作用,强调君主专制思想却被历代继承下来。

制定成文法,将法公之于众,注重治国策略。

法家所主张的首先就是将法予以成文化,并且公之于众。“法者,国之权衡也”(《商君书 修权》)。法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公之于众的效果,就是评判行为的标准也予以客观化,不再是主观性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儒家将行为规范称为“礼”不同,法家将自己规定的行为规范明确称为“法”、“律”,努力显示出对社会大众的平等性:“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致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 赏刑》)。

重“刑”——突破“刑不上大夫”,凸显王权权威。

法和律的内容对“礼”突破很大,法律的制定是为了定分止争,兴功禁暴,赏刑并用,同时,也以明确的方式来维护王者的权威。对于王者的权威维护,不再依赖于王者的道德修养,反而,更多地依赖于法律的威严和严格执行。在统治权问题上完全抛弃了过去“礼治”所强调和运用的伦理工具,利用对臣民的利益引导和心理威慑来服从王者的需要。尽管韩非子也看到了特权阶层对法律实施的破坏和阻碍,“犯法为逆以成大奸,未尝不从尊贵之臣也;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韩非子 备内》),但是,法家的法与律以及严格实施,还是为了“明王之国”。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1455569点击

1、统治方法不同
儒家统治人民强调礼治、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法家统治人民强调法治,强调依法治国。
2、分类不同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3、思想不同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学并无确立神秘力量为文明核心并统御教徒的特点,相反,儒学是一种以人为文明核心为主体的思想。
法家思想内容丰富,结构较为完整,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

儒家强调道德和礼 以德律人 而法家强调法律 以刑法律人 儒家强调人性本善 而法家倾向于人性本恶 儒家重礼 礼德并施 法家重法 严刑重罚


禅宗是什么意思呀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化后的佛教——即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

热点话题 | 法律与道德的博弈:天理、国法与人情
相比之下,西方如欧美,倾向于分析思维,强调个体的主体性,使法律与情感正义并行不悖,形成形式与实质正义的平衡。深入剖析,"天理、国法、人情"的关系源于古代社会结构中的天、君、民关系。尽管天子与民众在法律上是上下级关系,但天理、人情作为道义的体现,使这种关系超越了纯粹的法律约束。中国学者认为...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有那些?
但诸经皆为佛说,如是说修净土不对,即是毁谤三宝。且善财、文殊、普贤都是等觉菩萨,他们都称赞净土,可见修净土也是合理合法的究竟法门。五、天台宗北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时,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创一心...

汉武帝的儒表里法
在吏治问题上,儒、法两家的吏治思想几乎是两个极端。儒家的吏治观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以伦理中心主义为原则,主张行政正义优先。而法家的吏治观则建立在性恶论...后来正义伸张,清流得势,便由他们按道德标准“黜贪进贤”,选用“寒素清白”之人。但是,大权一旦在握,清流很快在"权力腐蚀律"作用下变得不清了,按道德...

《左支右绌》的史记故事,全文请打出来啊,帮帮忙啊~~~谢啦!~~急...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阅读第一段中例举《太史公自序》中那段话有什么作用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则是不可更改的。名家使人受约束而容易失去真实性;但它辩正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认真察考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道”,使万物丰足。道家之术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随着时势的...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什么的作用
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

佛教为什么在中国传迅速播
这样提出了复性之说。其后韩愈的门人李翱更结合禅家的无念法门和天台家的中通观,写成《复性书》,即隐隐含着沟通儒佛两家思想之意。 如此倾向也见于佛家。...太贤、道伦受学于玄奘之门,后来还有惠日从惠果传胎藏密法,法朗得法于禅师道信,其弟子信行又受北宗禅于志空(普寂门人),道义受南宗禅于智藏(道一门...

道义责任、政治责任、纪律责任、法律责任的区别与联系?
道义责任,为人之秉性,伦理道德亲情家庭所要承担的,没有强制性。政治责任,个人的工作承担,目标要求。纪律责任,对于所处工作的规定的遵守与督察。法律责任,强制性的国家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责任。

投保人必须将保险单移交给保险人
A:政治性B:道义性C:惩罚性D:义务性<"选:C">10:()是人身保险中产生的最早的一个险种。A:健康...A:成立B:复效C:中止D:变更<"选:B">19:保险人自收到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索赔请求及有关资料之日起...57:(保险法)第六章对保险中介入的()等问题,都作了规定。A:资格取得B:营销方式C:营业规则D:偿付...

龙门县18429237133: 谈谈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认识 -
陈没刮氨磷: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征是在漫长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从思想渊源来看,它们大都是从先秦时代的思想材料中加以提炼而成的.这些思想材料有的本来是对立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实践中逐渐融而为一、并行不悖.这些都代...

龙门县18429237133: 阐述内儒外法的理解 -
陈没刮氨磷: 内儒外法,意思就如同德治为本,法制并用的意思.用古话说就是,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本,德育人心,礼仪归导.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用,制定制度法规,规范人的行为.其实历史上...

龙门县18429237133: 法家和儒家的主张本质上有何共同点 -
陈没刮氨磷: 维护封建统治

龙门县18429237133: 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作业3,特急!!!填空题1、先秦三代的神权法思想
陈没刮氨磷: 填空题 1、夏、殷商、西周(题设计得有问题) 2、礼、义、廉、耻 3、铸刑书 4、存... 这又与儒家的观点明显不同. 另一方面,管仲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1...

龙门县18429237133: ...中华民族作为同一个民族,其历史空前悠久,人口不断增长…其真正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信条和一种制度…这三个信条是:(1)必须靠道义的作用而不是... -
陈没刮氨磷:[答案] 本题是阐述见解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首先解读材料提取观点,依据材料“必须靠道义的作用而不是靠物质力量来治国”可以得出观点一是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依据材料“一种制度是:公职竞争考试的制度(科举...

龙门县18429237133: 孔子及其弟子在修身做人上有哪些观点? -
陈没刮氨磷: 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跟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