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崔颢的《黄鹤楼》古诗写作背景介绍,和诗人简介。(100字)

作者&投稿:红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崔颢《黄鹤楼》背景100字~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扩展资料:
出自:《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文: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赏析: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
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
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者介绍:
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崔颢,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扩展资料:名家评价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
明·郎瑛《七修类稿》:古人不以饾饤为工,如“鹦鹉洲”对“汉阳树”,“白鹭洲”对“青天外”,超然不为律缚,此气昌而有余意也。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此诗为后来七律之袓,取其气局开展。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此篇体势可与老杜《登岳阳楼》匹敌。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字字针锋相凑,如此作转。方是名手。
清·王阮亭《唐贤三昧集笺注》:此诗得一叠字诀,全从《三百篇》化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鹤楼

1、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

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2、诗人简介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

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1、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2、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3、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鹤楼》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约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的作品『黄鹤楼』被严羽称为“七律第一”。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公元704?- 754年),汴州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诗人简介
崔颢(公元704?- 754年),汴州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唐朝著名诗人--崔颢。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当时诗人身处异乡,因而独自登上黄鹤楼,抒写了诗人怀家思乡的情怀。全诗气象雄浑,蕴意深厚。

作者可以百科里去瞧一瞧!!(很方便的!)
唐朝著名诗人--崔颢。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崔颢《黄鹤楼》的完整翻译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原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诗意是什么?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文内容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近代·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点评:此诗向推绝唱,而未言其故,读者欲索其佳处而无从。评此诗者...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注释: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此句出自刘禹锡的 《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黄鹤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崔颢的《黄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

黄鹤楼诗句崔颢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崔颢的“黄鹤楼”是哪首诗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

黄鹤楼崔颢翻译
《黄鹤楼》崔颢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

崔颢黄鹤楼的名句
名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全诗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古诗
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简析:“黄鹤楼”又名“崔氏楼”,得名原因自然是因为崔颢的《黄鹤楼》是吟咏黄鹤楼的绝唱。黄鹤楼也因为崔颢的这首诗而名扬四海。可以说崔颢与...

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哪两句,与马致远...
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

眉县15859867958: 《黄鹤楼》崔颢写作背景? -
柴显华威: 黄鹤楼 崔颢 主旨: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 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 世事茫茫,人事短促 之感叹. 甲,课文要点: 写作背景:唐代诗人 崔颢 游宦到了湖北 武昌 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 长江 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是抚今 追昔,有世事 沧桑 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 思乡 之情.问:1.前四句写甚麽 抒发了何种感情答: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2.后四句抒发甚麽情思 答: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乙,段落大意: 首联借 传说 落笔,感叹 物是人非. 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 岁月 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 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眉县15859867958: 崔颢《黄鹤楼》背景100字 -
柴显华威: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

眉县15859867958: 古诗《黄鹤楼》的写作背景此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著. -
柴显华威:[答案] 黄鹤楼 崔颢 主旨: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 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 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 写作背景:唐代诗人 崔颢 游宦到了湖北 武昌 的黄鹤楼有感而作.

眉县15859867958: 黄鹤楼崔颢写作背景 -
柴显华威: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崔颢,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眉县15859867958: 崔颢《黄鹤楼》的背景. -
柴显华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眉县15859867958: 黄鹤楼的背景,意思,注解 -
柴显华威: 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悠悠:久远的意思.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眉县15859867958: 黄鹤楼的写作背景崔要我看的懂并且要50字
柴显华威: 唐代诗人 崔颢 游宦到了湖北 武昌 的黄鹤楼有感而作.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眉县15859867958: 《黄鹤楼》的背景 -
柴显华威: 崔颢(?~754) 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玄宗开元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后期曾出使河东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等职. 殷□《河岳英灵集》说:“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

眉县15859867958: 语文的《黄鹤楼》崔颢写诗的背景及意思 -
柴显华威: 从前的仙人早已驾着黄鹤飞去, 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仙人驾着黄鹤再也不会回来了,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依旧在天空中飘泊. 站在黄鹤楼上遥望着晴空下的汉阳平原,树木郁郁葱葱,分明可数, 放眼望去,鹦鹉洲上,草木长得十分茂盛. 傍晚时分,我还在遥望自己的故乡在哪里, 江上烟雾弥漫,波涛汹涌真是让人感到发愁 ,却又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解词 历历:分明可数. 汉阳:今属武汉市,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长江的沙洲,后来被淹没. 乡关:故乡.

眉县15859867958: 语文的《黄鹤楼》崔颢写诗的背景及意思 -
柴显华威: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