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高中的时候看到的一篇文章,大概讲的是一个人的死去,被埋葬,被后代所遗忘

作者&投稿:哀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作文素材,要最新的,200到300字左右,求速度回答~

经典作文素材:

1、成功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成功的人生是努力的人生,是无任何遗憾的人生,是目标明确并为之奋斗的人生,是会把握机遇的人生。哈佛大学对于人生成功曾做过科学的系统的调查和验证,认为人生成功必须具有三大因素:一是宏观管理能力,二是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其中,前两者仅占15-20%,后者占80-85%。这与我国清华大学曾经做过的调查试验公式惊人的相似:成功=15%的知识技能+85%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不是指通常的庸俗的人情世态,而是指驾驭人生、调节人生、解决矛盾的能力。

人人都希望成功,但往往把成功看得高不可攀,其实成功的人生是从每一点每一滴做起的,成功离我们很近。要想一步步迈向成功,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做到"五会"做起,即会笑、会听、会说、会做、会想。只要你想成功,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每一天都成功一点点,成功的人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2、铁环的寓言

一个铁环,不小心弄丢了自己的一部分。于是便拼命地寻找失去的那一部分。但由于自己不圆,所以滚得很慢。但正因为如此,它观赏到了平日里很少注意的花草,并和它们交了朋友。

工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它找到了丢失的那一部分。有了它,虽然完美了,但是会跑得很快,再也无法和花草说话……

3、邱吉尔的弱点

邱吉尔的演讲功力令世人折服,其演讲的措辞、语调和手势中透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二战中最困难的时期,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柱,几乎就是邱吉尔每天的广播讲话。可是有谁知道,邱吉尔青年时期特别害羞,一讲话就脸红,期期艾艾。当他确定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和抱负后,决心克服这个缺点。几年后,他便风度翩翩、语惊四座。

4、华盛顿的牙齿

1784年,也就是华盛顿成为美国总统前五年,刚刚52岁的他,一口牙几乎掉光。他请牙医往自己口腔里植入了九颗牙,而这九颗牙居然都是活生生地从他的黑奴的嘴里现拔出来的。这是历史学家刚刚考古发现的,那个曾经解放黑奴的英雄华盛顿就这样在我们心里突然滑落,我们仿佛看到了圣袍上的污点。但是仔细一想,设身处地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就不足为奇了。是的,把某人看作圣人是因为我们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只能远远地看着他,从而在心里为他涂抹各种色彩,然后低下自己的头颅,来增加他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感谢华盛顿的不完美。

5、不可救药

西周的厉王生活奢侈,残酷地欺压人民。当时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常冒死劝谏,希望厉王能改邪归正,但是他不但得不到厉王的重视,反而被奸臣嘲笑。

凡伯看着渐渐衰弱的国势,内心格外焦急,于是就写了一首诗警告这帮小人。诗的大意是说:不是我老了,才说这些不该说的话,而是你们把忧患的事情当作儿戏。忧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能够防止;但是,一旦忧患越来越多,那就像火焰熊熊燃烧一样,没有办法补救了。

果然,不久老百姓把周厉王赶到了很远的地方,再也没让他回来过。

6、海尔的启发

在许多国人眼里,海尔这个成功企业已经很强大、很了不起了。然而,一位跟踪报道海尔多年的记者却说,在他接触到的诸多企业中,海尔的"忧患意识"是最强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个16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达81.6%、年销售收入已突破400亿元、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能有这样的意识,很值得我们深思。按照张瑞敏的说法,他们进军中国的战略非常简单:赢家通吃。他们的目标就是不给你留任何一点市场和地盘。毋庸讳言,我们的许多企业,不要说弱势企业,就是像海尔这样的佼佼者,与世界500强相比也还有一段差距,也不敢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实事求是地正视挑战的严峻性,充分估计到竞争对手的力量和困难的一面,向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这样较为有益,而较少有害。

7、某国一位女士来到中国一所小学,找了五位小朋友,要求他们配合做一件事情。这位女士拿出一只瓶子,里面有五个小球,每个小球有一根线牵着。女士对五位小朋友说:"你们每人拽住一只小球,在7秒钟内必须全部从瓶中拽出,否则就会被瓶中的水淹死。记住,颇愫泌只容得下一只小球,谁的小球出得慢,谁就有被淹死的危险。"五个小朋友中最大的一位想了想,然后和其他四个小朋友耳语了几句,之后示意女誓愫蒙以下令了。女士说:"开始!"只见年龄最小的小朋友最先将小球拽出,第二、三、四个小球随后出来,最后拽出来的是那位年龄最大的小朋友。7秒钟内5只小球全部拽出。这位女士被眼前中国小朋友的举动惊呆了,接着便流出感动的泪水。她说:"这个试验我在其他国家做过好几次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往外拽,结果挤在颇愫泌谁也出不来,全淹死在里面了。中国的小朋友了不起!"

8、希尔顿集团在当今世界旅店业中可称是扬名五洲,200多幢巍峨壮观的高楼大厦遍布世界各都市,希尔顿集团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希尔顿集团上下团结一致,唐拉德·希尔顿曾这样说过:"我可能是得克萨斯州最幸运的,是福中之人,这种福来自于友谊,来自于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希望我的一生能永远与同僚相处愉快,合作无间,因为我的福来自于他们。"

9、家庭主妇

电影演员陈冲是这样描述她的生活状态的:"生活中的事情很琐碎,其实我在生活中就是个家庭主妇,我有我的丈夫,两个孩子……年轻时可能在事业上在乎很多,但现在的心态真的坦然了许多。我现在最在意的就是身边的这几个人,只要他们都健在、安康,也还爱我,我就幸福了。"

10、赵本山8种角色打分

在赵本山非常戏剧性的人生中,他还扮演了很多种角色,董事长、人大代表、丈夫、父亲和朋友,在《艺术人生》的录制现场,赵本山为他生活中的8种角色分别打了分。影视演员:70分;小品明星:80分;导演和制片人:70分;人大代表:80分;董事长:50分;父亲、丈夫:10分;朋友:80分。

11、马克思的后代

《俄罗斯报》记者切尔卡希在伦敦大街上乘坐一辆出租车,发现司机的相貌很有特点:一脸又浓又密的黑络腮胡子。最让记者吃惊的是车上挂的卡尔·马克思的小幅画像,镶在精致的铜框里。记者问道:"你是马克思主义者?"司机没有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递过一张名片。记者看到安东尼·马克思的名字,于是问道:"你们同姓?"司机笑着说:"您不觉得我们长得很像吗?"记者仔细端详起来,他与无产阶级学说奠基人的相貌的确有相似之处。司机淡淡地说:"他是我的高祖。他的女儿是我的曾祖母……"

记者提问:"您从他那里继承了什么?"

安东尼笑着摸了摸大胡子说:"就继承了这个。"他拿出一本夹有许多书签的《资本论》。

记者边翻书边问:"你还记得对马克思的一个调查表吗?在回答'您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的问题时,他说是'读书',大概您也喜欢读书吧?"

他回答道:"不太喜欢。我喜欢收拾园子和汽车。我们俩只一点一样,那就是爱喝啤酒。"

12、陈毅:永远的儿子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过赫赫战功的陈毅元帅,解放后不久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长,工作十分繁忙。1962年,他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陈毅见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来洗呀,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拦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呀!"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水田里的母亲掀开窗帘子,我把夜色揽入怀里,常常会想起彼时的母亲。
彼时的母亲,刚过而立之年。母亲把我往田埂上一放,然后独自走进了水田。她手握着锄镐,举过头顶,再使劲地落下,脚下的黑泥便翻了个身,散开了。山脊吹来春寒料峭的风,薄雾好像要把母亲的样子吞噬去。我站在田埂边感到恐慌,湿冷,不安。我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从早到晚都要劳作在水田里,我更不知道父亲的突然离去意味着什么。我只有隐隐约约地觉得,母亲一夜之间憔悴了许多,满手的血泡颇让人痛心。当天色擦黑,母亲走出水田,看我站在田埂边笑着,母亲也笑了,全然忘记了裤脚已被泥水打湿,衣衫却被泪水淋透的事实。母亲紧紧地拽着我的手朝不远处的土坯屋走去,湿滑的泥巴小路上留下一串大,一串小的脚印,即便是夜已深,依旧清晰可辨。
彼时的我才三岁,朦朦胧胧的记忆,让我不知道失去父亲的伤与痛,多少零零散散的枝节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是枯黄凋零,猝然消逝。迄今为止,我记忆里还有多少关于母亲的细节,还有多少儿时的梦可以重现?我说不清。唯有,夜色里,湛蓝的天空,星辰密布,我看到那是水田的倒影,母亲伫立在水田中央,无奈地向现实屈服。
水田里的母亲为什么要屈服于现实,母亲对我讲过,但那是我长大成人的时候。丧夫的痛苦像一把无情的利剑插入了母亲脊髓里,母亲不能喊痛,泪水漫过了长夜却漫不过生活,漫不过膝下那几张嗷嗷待哺的小嘴。一直到母亲花甲之年,母亲还不能原谅自己的屈服……
文革末年。母亲二十一岁。一场不平等的婚姻把母亲推向了万丈深渊。当一个“卖国间谍”的女儿嫁入了雇农家庭,那是多少人羡慕的美事。母亲和父亲谈不上有什么感情,或许,洞房花烛夜才是母亲第一次见到消瘦的父亲吧。母亲摆脱了无数人的欺压,却摆脱不了贫困生活的欺压。幸运的是,那时候,父亲懂得疼人,当父亲把手心的温暖传递给母亲的时候,母亲“咯咯”地笑了。晚上,母亲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衫,父亲在编草鞋。父亲还托人为母亲谋得一份差使——到村小学代课。虽然每月只有几元钱,但燃起了母亲求学的欲望,还可以让全家人每月尝到一些肉腥。父亲是母亲唯一的最好的依靠。
那时候,母亲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就像两丘水田,水汪汪的好看。母亲水汪汪的眼睛又好像一盏明灯,点亮那些黑暗的日子。遗憾的是,还没有挨到黎明一刻,那盏明灯就熄灭了,让母亲再次陷入黑暗。夜再黑,母亲也必须醒着,她知道,自己不能痛苦到死去,不能步入父亲的后尘。我和大哥大姐成了母亲新的支柱,只要我们还在,母亲就只能想方设法地活着。母亲彻夜地醒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暗淡了下去,但一直在等待黎明。
母亲在父亲死后第三年,嫁给了我的继父。这成了继父村里人谩骂的话柄。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儿女寄人篱下,这是村庄里多大的笑话啊。母亲和继父走进了同一丘水田,无数的手指在指指点点,戳得人脊背发凉。但母亲顾不得那些,母亲心里,即使自己累死,也不能让儿女们饿死。
我和大哥大姐渐渐长大。大哥大姐也走进了水田,和母亲并肩站在了一起,我为他们送水送饭。因为有了儿女们的长大,母亲的那丘水田越来越宽,似乎想要包括母亲的生命。母亲想要那丘水田出一些余钱,想那些余钱可以让儿女们生活得以改善。母亲的姊妹也常常来水田里帮工,来的时候还会带些糖果,或者一把炒花生。后来,母亲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外公派来的,外公每隔一些时日都想知道自己这个苦命的女儿和她的儿女是否还好好活着。于是,那丘水田里还包括了外公。
母亲做梦也没有想到,我的继父除了有一把蛮力外,还好烟酒,还性格残暴。最要紧的是,继父不愿意拿些钱供继子女们读书学习。母亲不得不担起了赚钱供儿女们读书的重担。她除了要打理好那丘水田外,还必须种菜、养猪、从事山里人的副业。母亲愈发的沉默,话语几乎被泪水取代了,甚至是被血水取代。母亲咬紧牙关,就是百来斤的胆子压在肩膀上,母亲依然不能喊苦,打落的牙往嘴里吞。母亲无法穿越那丘自己耕种过的水田,她只有把穿越水田的梦寄托给了儿女,一夜一夜地期盼着。
我上初中的时候,贫寒的家入不敷出,母亲和继父常常打闹。虽然母亲也一直想方设法地节约家庭开支,但丝毫都没有博得继父的同情,打打闹闹一点也没有减少。日积月累,母亲身上因打闹留下的伤疤数不胜数,有些迄今还未痊愈,即使表面外边痊愈了,心里不还淌着血么?再后来,继父老了,继父的父母相继离世,继父才想起自己应该有个依靠了,继父才对母亲好一些。此时,母亲把继父的好不断地唠叨到我的耳朵里,磨得我耳廓生茧。继父的养老问题顺理成章地推到了我的身上,直到继父老去的那一天。
母亲一辈子都伫立在那丘求生存的水田里,无处可逃。母亲想要远离那丘水田,可是水田却越来越宽。母亲为了把三个子女抚养成人,忍受着常人不可想象的痛苦在那丘水田里伫立着,挣扎着。
多年以后,我和母亲再次从儿时的那丘水田田埂边走过,但我们都没有走进那丘水田。母亲深深地知道,既然她的儿女们已经离开那丘水田,就没有再次走进去的道理。但我知道母亲的心依然没有走出那丘水田,母亲满脸的委屈和痛楚,流露了她此刻的心。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的变迁,那丘水田早已干涸,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些丛生的杂草。母亲的一生无法重来,唯有挨到天荒地老的那一刻,如果母亲还伫立在那丘水田里,无论如何我都要弓起脊背,托着母亲走出去,走得越远越好,即使那时候我也是白发苍苍!
那些年,母亲守护的执着
那些年,母亲守护的执着
她,已经在北京呆了一百天了,一百天的北京生活,一百天的浮浮沉沉,却不再是那么的深刻。
如果说,她有什么目标,或者说,有什么私心的话,唯一能够配得上的就是她的家,她的孩子,她的丈夫,为了这个简单而又感动的梦想,她倾尽一生的时光,去供养她的信仰,而现在,她在北京,她在那个最为富裕的北京,传说的寸土寸金的地方,呆了已经有一百天了。
她,来自一个乡村,来自一个山脚。那个平穷却有欢乐的地方,在那一个山脚,她整整呆了二十年,和她的孩子,唯一的孩子,守着那几亩田地,几块山头,呆了二十年,二十年风风雨雨,二十年的难忘,二十年的光华,二十年的艰苦劳作。无声又无息的书写着一个作为母亲的神话,而这一个神话,也必将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伴随这她孩子的以后的时光。不遗忘……
二十年前,她来到那个莲子湖畔,那个全家周围种满竹子的家。她没有风风光光的婚礼,没有那样的正式,只是一辆自行车,几个新箱子,算作是嫁妆,还有新家里面的家具,那是他用自己的双手一抛一斧,亲手做出来的,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唯一能够说的过去的是那满堂的客人,双方家人欢坐一堂,彼此间欢聚一堂,亲密无间。年虎山下,破旧而又无奈的家,几块新瓦,几块土积的砖头,算作是家的地方,唯一能够说的过去是那些新贴的大红喜字,格外的喜庆,引人注目。她不能那样的幸福,她不能那样的幸运,她的时光注定要付出,付出给那一方水土,半生的幸福,供养那一个家,破破旧旧……但是她确实是那样的开心,那样的满足……从她踏进家门的那一刻起,注定要不完整……这是命,不知是福还是泪……只是她觉得这一切够了,已经是最好的了,对她也对她的家人……
后来的一年里,她没有留在那个新家,她走了,和那个他一起去了广州,因为生活所迫,他必须要出门打工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17岁他就出门了,一把斧子,一个背包,走的那样的干脆,现在,唯一不同的是他带着新婚的幸福,带着未来,再次出发,去了那个外地,又开始漂泊的生活!那一年她在广州,生活在外地的地方,和他同苦同乐,其乐融融,那是她第一次去了那么远的地方,第一次离开家,离开那么远,不止坐了火车,还有海轮,忍受这晕车与晕船的折磨,倍受煎熬!那一年,他们很幸福,因为他有做不完的工作,木匠的活儿在广州特别的受欢迎,因为是纯手工的家具,所以总算是生活有了着落……
第二年,或许是太爱那个生她养她的地方,她没有回广州,也没有去和他一起,在家她做起了全职的家庭主妇,因为即将有一个小生命即将来临,为了生活,他还在外面漂泊,只是多了一份的牵挂,那个即将来临的孩子,那个她在家还好吗?或许那就是她的选择,从决定在家的那时候,就准备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普通是什么,或许是幸福时的无边无际,平平淡淡的生活着就是满足。
就是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年,她在家,一个人满足自己家的所有的需求,一个儿,去养活所有的家人,因为是农村的主妇,所以总是十分的幸苦与劳累,只是所有千千万万农村留守妇女的命运,不是那么的轻松,似乎也不亚于所有的那些漂泊的命运。只是那个,被称为婆婆的人总是十分的糊涂,用比较明白的词汇来形容她,就是十分的糊涂,因为糊涂,因为活着不明不白,所有的事对她来说都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包括那个即将来临的孩子,似乎与她来说,没有太大的瓜葛!所以在夏天,那个农村的生活,那个农忙的季节,几乎是所有的人听见就胆寒的时候,她就是在那样的季节,那个所有的田间地头,挑着稻把担子,几百斤的担子,一路一摆,挺着大肚子,一步一惊心,晃晃悠悠的挑着担子。只是那个称为婆婆的人,却从来没有关心或者是可以那样的生活,因为在她的眼里,媳妇似乎就好似应该做着那些事儿……
所以在怀胎十月的过程中没有吃过一只鸡,一个补品,农村里面的虽然是苦,但是对于养着孩子的妇女来说,还是特别的幸运的,至少在家,还有关心,还有好婆婆呵护,这是习俗,世代相传、亘古不变的……而这一切,似乎对于她,都好似背道而驰的路,她与这些都好似无缘,无名无份的……
最终,孩子还是欢欢喜喜的来到了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盛大的场景,没有那么多的赞赏,只是她很开心,会心的笑着,不知是欣慰还是满足的泪水。一家人此时此刻完完整整的,生活在一起,或许以后,或者即将到来的将来都会是那样的幸福的过着……这是她的计划,美美的想着,一个不会牵强的幸福理由,对她来说,这一切,已经足够了,足够了面对生活的挑战,即使没有太多的物资财富去过富贵的生活,但是就是那样的话,也是留着眷恋。
就在那样的生活情景下,他们一家经历好多好多,有美好,有痛苦,确实是不易,后来的那个生活,从两三间的茅草土积低矮小屋,到了新楼房,两层格式的屋子,是她一块一块的砖,一块一块的从远方挑来的,所以对那个楼,她有特别的感情,真情流露屋子,将要用来养大她唯一的儿子。历时一年,那个房子终于落成,只是空空的架子,因为为了这一个房子,全家已经负债累累,没有装修的钱,所以就是那个架子里,他们一家就那样的住着,等着经济宽裕的那一天,再继续那个盛大的家……至少在她的眼里,那个家独一无二……
就是那样的境况下,生活在继续着,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只是那个地方,那是一个偏僻的山村,没有什么交通,什么也没有,只有山林,竹林,还有门口的那一个小池塘,还有门前无边的稻田,说是无聊,也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家畜为伴,那么也没有什么遗憾……家里的那些家畜,陪了孩子一个又一个春秋。因为是偏僻,所以孩子没有玩伴,每一天,都要被反锁在家,农村里面两扇大门,孩子从可以挤出到挤不出,几年时光就这样过去……
转眼又到了孩子上学的年纪,那一年,孩子七岁,背着新买的书包,到处跑,但是却不怎么合群,邻村的孩子都是对他忽冷忽热的,他也是那股倔强,每一次都是哭着喊着,一个人去三里之外的地方上学。但是她每一次都不放心,每一次都是等着天蒙蒙亮的样子,把孩子送到邻村去……天就是那样的,每一次她不知道自己孩子的想法,每一次,孩子都是在这儿或者那儿一个人走,没有人,一直是一个人。不多不少,但是还是一个人。只是她不知道,孩子已经注定要孤独,一直到后来,孤独是属于他的,只是她不知道,孩子要面对是和她一样艰苦的命运……或许她又永远不会遗忘孩子……她唯一的孩子。因为孩子执着,因为孩子总是一个人,所以特别的依赖她,但是更多的时候,她还在田间地头……孩子只会是每一晚上回来很晚!只是她不知道,因为不合群的原因,孩子经常性的迷路,所以才会很晚,一步一步的找回家的路。但是在她的眼里,孩子总是贪玩,唯一奇怪的就是每一次,孩子都是哭着回来的……却不说一句话,即使她拿起扫帚也是徒劳的……曾经有一次,因为老师的嘱咐,每一个同学都要带一个扫帚,一个打扫卫生的工具,因为年龄小,拿不动那些东西到三里外的学校,所以就特别累,结果什么都丢了……只是孤零零的回来了,她真的生气了,因为这样,她到学校理论,却被老师一字一句的回拨,她没有读过很多书,小学二年级的文化已经无法让孩子好好学习了,至少,那些所谓的辅导,对孩子来说,什么也不是了!
因为一直是一个人,所以孩子特别的害怕老师,为了老师一句话,他甚至不惜和自己的母亲对抗,所以每一次都要被她拿着竹枝赶了一个稻田又一个地头……知道从孩子跑不过她,到她跑不过孩子……又是一个岁月的变更。只是或许有一天她会知道:那一个孩子总是要走自己的路,她,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提高,所以每一次在田间地头,她都是卖力的做着活儿,任劳任怨……
后来,学校变迁了,学校成了门口的地方,所以孩子回来特别的方便,来来回回,她也放心了许多!只是那一年,孩子总会那样,每一次都好似受了欺负一样,只是那一年,那个不明事理的婆婆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无声无息……
后来孩子去了初中,基本上是不用太操心,孩子不像幼时的那样孤独,每一天都是笑脸……初中的那些年,孩子成了佼佼者,在学校里面,成绩成了优秀的优秀,那一年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一提到孩子,那个上初中的孩子,她总是特别的自豪眼中闪动着幸福,这是她唯一的骄傲,即使是父母不怎样,那又有什么,只要孩子够优秀,那就足够了,没有什么理由不开心,所以每一次,她的眼中总是那么的满足,只是孩子……那一个孤独的路,还在继续……
因为,每一次的独一无二,所以对孩子她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每一次都叫孩子好好学习,每一天唯一做的就是不让孩子看电视,她没有好的文化,只是明白,只要孩子每一天看着书,那么一切就好似完美了,简单而又无可奈何……
初中的三年,为了孩子要好好的读书,她做了许多的工作,其中,不免有为钱奔波的,即使丈夫的钱早已经足够一家人的生活,在那个村庄,他家也不是最差的!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找着活儿,其中有好多的事,包括加夜班,在做面的作坊里面,一天到晚上,一直到深夜,只为了20块的工资,就是这20块的工资,她用其中的所有的钱买着牛奶之类的营养品,包括好的菜,有肉,还有好多的其他的东西……都是她的血汗换来的,但是对那个被外界神传的孩子确实是格外的大方……只是孩子知道其中的不易,所以总是不浪费,每一次都把自己撑的走不动路,那就是他唯一能够回报的,也只有这个唯一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第三年,就是孩子在初中的第三年,那一年,孩子终于要离开家了,那一个被称为最有潜力上重点高中的孩子,最终必须要去远行,因为是那样的高中是最有希望的,只是最终孩子没有顺利的进去。他彻底失败了,唯一不明白的就是那个一直很优秀的孩子,就是因为一分的缘故,就要去面对那个不属于他的人生。从此之后,他不再是优秀,他不再是那个被看作最懂事的孩子,在中考的时候,失败是影响着未来,一家人仿佛都陷入了困境,茶不思,饭不想的!所有的希望,几乎已经在那时破碎……
后来,因为那个孩子还是在他一家的周旋下,托人,找关系,第一次,骄傲不求别人的他们家,第一次低声下气的去求别人,不过,或许是因为上天的眷顾,所以那个生活还是开始了……
从孩子上高中的那一刻起,她开开始了接近陪读的生活,因为中考的打击,孩子一直是那么的冷寂。似乎没有生气一般,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锋芒毕露,而好似冷冷静静的,似乎已经长大,从高一开始,孩子每一月回家一次,她每一个礼拜去学校两次,分别是周四和周日……带些好吃的……整整三年的时光,三年说短也不短,说长也不长,只是其中的人知道其中的幸酸……
多少个日日夜夜,她一个人担起了全家的大小事物,她没有长辈,这一家,只剩下他们一家三口了,所有的寄托都已经归路黄泉,无思无恋。星月星空般的,那些月亮,那些生活,在许许多多的生活面前困境面前,似乎已经是那么的无可奈何。
其中,他只是那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因为害怕自己会对孩子的前途有影响,所以对所有的生活角落,她总是十分的注意,尽量没有对孩子有影响,因为初中的那些年,因为带着愧疚,一直以来,她都以为因为是每一天孩子的农活太多的缘故,所以就算是累了,她也不会让孩子再去干活,唯一能够做的就好似让孩子在家,一件重活不让做,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
同样是三年后,那一个夏天,她用尽20年时间培养的孩子,正式的踏进了神圣的高考考场,她有一股说不出的感动,或许是因为孩子已经要远走的原因吧!孩子不会永远留在身边……
不再是三年前,因为三年她想的很多,不再有太多的失望,只是她明白了,有时候,生活需要坚强,生活不是那么一层不变的,就像是她的孩子,在经历好多的挫折之后,学会了怎样的面对那些错过的东西,不会流泪,也不会伤心的去面对,因为在三年之前的那时候,他已经知道,什么是生活,母亲的生活,艰难而又无奈……和父亲一样,总是不自觉的会感动,或许这就好似那个一去不复返的时光一样,一样让人讨厌……确实是让人不舒服的感觉……
只是唯一想不到的就是孩子这一次真的不会是那么的失败了!那么不再的留恋那个家,这一次,带着几年前的失败,他来了,而且成功了,彻彻底底,把该拿回来的都拿回来了,以全镇最高的成绩离开了,比他的同龄的同学高了几十分,为了一家的团聚,他选择了北京的一所学校,在北京,因为有他的爸爸,一个同样是为了孩子奉尽一生的人……
那一天,孩子走了,去了北京,和他一起走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笑了,笑的特别的开心,似乎这就是满足。为人父母最终还是幸福的。自己没有的,自己失去的,孩子都可以去得到,而且是那么光荣的得到,那一笑,带着二十年的幸酸,带着二十年来她的追求,她的信念,那一刻,似乎是她最轻松的时候。但是,在她的眼里含着的分明是数不尽的眼泪,那些记忆,那些时光,的的确确是要好好的用心去铭记,我们不过是那些浮沉中的沙粒,至少她不是那样想的,对她来说,所谓的幸福就是孩子天天开心,他天天健康,那样,她就特别的满足了……
那是一个十分痛苦的下半年,一半的时光都在适应生活,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不用再担心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将来……只是这一切在那样的情景下似乎少了寄托……一个没了目标的妈妈,一个不需要照顾孩子的妈妈,能够自己做些什么呢?或许是自己守护了20年的尽头才发现自己守护的不是那一片土地,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孩子,还有自己亲手建造起来的家……
终于新的一年开始了,那年时光重新开始的时候,她最终还是放手了……去了孩子在的地方……北京!
仿佛自己又回到二十年前,她来时的那样,只是,在以后的时光里,她守护的那些东西,或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吧……
二十年年一轮回,人生之中有几个二十年可以挥霍,又有几个二十年可以用一生去奉守?
那些年,母亲守护的,是不是那一世的执着?即使费尽思量,也无怨无悔!

我是农民的儿子。
这个话题是由我的诗歌引发的,因为我几十年的创作活动是从诗歌起步的,而最初的作品多半是乡村生活诗。
可以说,我的创作是从故乡的那片土地开始的,是池塘堤边的那株矮柏,是土坡上的夏夜中那盛水的陶罐和纳凉的传说,是那里只有荒草的山冈和时断时续的河流,是村上那些双手粗糙、劳作间撩几句粗话解乏的伯伯婶婶们,给了我写作的欲望,给了我诗篇。
我的故乡,那片孕育了我生命的贫脊丘陵,除了诗篇和后来的散文,还给了我今生今世一个最大的牵挂。
一个十三岁就已走出大西北的老军人,终生偏爱的美食就是羊肉泡馍。还有那位每个人都熟知的领袖人物,始终不能离开他少年时就在家乡吃惯的那口“辣子”,并且一生未改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
丹墨可磨,但赤不可夺。
故土,对每个人都渗透了不可磨灭的本色。
泥土不仅仅养育了万物,不仅仅化作了我们的血肉。
儿时,手脚被划破或出现些许伤烂,村上的大姊就顺手从房屋土墙上抠下几滴暴雨留下的泥瘤,那是不含任何沙子的土末,然后往伤口上边撒边念:“天上的灰,地上的药,撒上就结巴巴壳”。
真灵,伤口果然不发炎,愈合极快。后来我发现,许多大人也用这种“方子”治伤。
泥土给了人们生命,给了人们一切。
泥土掩去了伤痛,掩去了苦难,掩去了与日月一样长久的悲凉。
这就是泥土上的生活,泥土上的记忆。
岁月如旅,如今我的双鬓已开始挂雪了。故乡的每一条山冲和每一片田畈,依然清晰可画,那些不规则的阡陌,依然如电路板一般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脑海。
乡村,就是生我养我的土地,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国。
因此,在故乡,在所有远离城镇的乡村,每发生一次变化,都会使我为之欢欣,我曾经用诗歌礼赞那里的变革和进步。
在我的诗中,所有的乡村都有我的故乡,而养育过我的那片丘陵远没有我所描绘的变化那么快。
二十余年前诞生的那幅著名油画《父亲》,早已成为我心中故乡的缩影。
我总盼望着父辈们及整个故乡能早日从那镶钉得牢实的画框里走出来。
关于乡村,关于农民,对我来说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



土地是万物之母,但土地必须耕作。
耕作者本来是土地的主人,却被土地所奴役,他们的命运只能永远与土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
那犁耙,那锄镢,那镰刀,连同操作的方式与姿态,世代相袭,一代模仿一代,几千年没有变。
我的故乡,那片不黄不黑,随着水土流失日渐露出石板的薄土地,曾被一代代先祖拼命地索取。而今,它仍然在为我们无私地竭力奉献,仍是我们唯一的生命之源,仍是我们赖以生存繁衍,既不抱希望又寄予无限希望的盘亘之地。
很长时间里,乡村几乎不存在户籍管理,也无须什么户籍管理。“公社化”时期,一个农民从此地迁向彼地,只需对方的生产队长点一下头,便完成了全部的批准手续。然而,正是这种没有表册的无形户籍,把出生在那里的人们牢牢地钉在黄土地上。
脸朝黄土背朝天,是一代代农民最简洁的终生生活写照。
落后而原始的生产方式,世界上最低的劳动回报,他们也不得不付出艰辛的体力劳作。尤其是农忙时节,超负荷、超强度的抢耕抢插使每个下地干活的农人都处在极度疲惫的状态。
烈日之下,寒风之中的田亩劳作,是与命运的抗争。留在心头的,是永远卸不掉的沉重。
六月,娇阳似火。在滚烫的水田里插禾,人们勾着腰,不停地插着,都被疲惫折腾得像一架架随时可能失去支撑的机器。各种各样粗陋的草帽无法遮挡针芒般阳光的穿刺,似乎都要把头扎进泥水的深处;每个人的手和脚都被热烫的泥水蚀得发白,皮肉松弛得起皱,有的指间开始靡烂。而汗水不停地往下淌,不等手上的污泥涮净,得赶快揪住被汗盐染得发白、早已散发着臭味的衣角,往脸上抹一把。
这情景,从高空俯望下去,是诗;而对泥水泡着的人来说,是恨不得即刻就解脱的痛苦。
在我们这些不懂得贫穷不懂得辛苦的晚生看来,是诗;而在父辈们看来,是劳困。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凡是与土坷垃打过交道的人,都不会认为这话带有夸张。长期推行“大锅饭”式的集体化,尽管把农业生产的效率降到了最低程度,但庄稼人却越发不敢懈怠。
用牛羊都不啃的荆条叶子拌饭,用难以咀嚼的草根熬粥,甚至去挖观音土来填塞发疯的肚子,那滋味谁都畏惧,但很多人又无法逃脱。
懂得“政治挂帅”的社队干部们,口里也挂着为革命种田、田埂连着亚非拉的说词,却转身对着乡亲们吼道:谁敢耽误“双抢”,除非他狗日的没长肚子!
其实,在抢收抢插的日子,没有谁敢偷懒。深夜,全村男女老少蹲到泥水里拔扯稻秧,队上没有钟表为你计算工时,只会清数每个人身后或弯或直的秧苗把子。几个小时之后,勉强睡了个囫囵觉又被可怕的哨子催醒,大家拖着沉重的脚步,强睁起打架的眼皮,走进待插的稻田,那会儿的泥水还没有被晒烫。
紧张的时令如同鞭子高悬在人们的头顶,倒是队干部可以穿着整齐的衬衣和干净的布鞋,到上级那里开会汇报,走他个一天半日。更多的男女劳力只好拼着命“倒在地里做”,长年累月,他们除了病卧不起,几乎没有逃避的机会。
经历过或目睹过那种田间劳作的人,不会相信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苦、更累、更漫长、更无奈的辛劳。
遗憾的是,从事这种劳作的人群,却与“劳模”的光环愈来愈远。好在他们需要的不是这些,至少是在那时,他们的最高追求是填饱肚皮,养活老小。
官取于民,民取于土。不知最早说出这句俗语的先祖算不算哲人。
然而,民是活生生的人,土却是毫无知觉的泥尘。
在农耕社会的多少次兵荒马乱之中,尖矛或刺刀可以帮助官家强行向百姓索取,而伺弄土地的庄稼人在收割了有限的颗粒之后,不可能再用镢头或锄钯向冻僵的泥土敲打出一粒粮食来。
农家生活所需要的每一颗稻谷和麦粒,每一根瓜豆和葱蒜,都必须靠自己辛勤栽种得来,他们也从来没有奢望过自己劳动之外的收获。
记得我入伍不久,父亲作为军属代表参加过家乡县区的一次会议。信上,除了传递他高兴的心情,还未忘告诉我,大会给每个人发了一条毛巾和一只搪瓷茶缸。对于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农具和田地的父亲来说,这可能是他第一次没有通过劳动的意外所得了。
如今,父亲已经彻底地老了,他年轻时那张白净而帅气的脸孔,早已变得一片黝黑,嘴里换上了假牙,脸窝也一年比一年塌陷了。唯一没变的是,他的身板还那么直挺。为了"清静",他和母亲早已与两个弟弟分灶吃饭,弟弟们因为经常远出打工,两位老人的一切似乎又“从头开始”。年复一年,从育种到收割打场,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依靠自己。最为艰难的是,每年他都要将二百来斤的稻捆一担担挑上高高的坡顶。
我每次劝他时,他总是那句淡淡的回答:很多人没有儿子在外头做事,又指望谁呢?再次回家时,我又带给他两千块钱,让他们用来买口粮,坚决请求他不要再种水稻。可他仍然没有正面回答我,只说你们在外面也不容易啊。说这话时,我注意到他那双粗黑的大手还有些微微颤抖。
一个七十好几的老人,还在像他年轻时那般“刨土为食”。
正如父亲拒绝我的理由那样,不止他一个,还有很多人,并且一点退路也没有。
是的,命运决定他们必须与泥土、与自然、与寒天酷暑进行无休止的搏斗。同时,命运也赋予了他们最大的韧性,一旦这种韧性丧失,他们将失去一切。
庄稼人本来就是伴着苦难而生的。



善恶、贫富、荣辱,乃至生死,每个人都具有或多或少争取和选择的权利,唯有父母和出生地容不得自己有丝毫的选择。否则,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选择那种一坠地就被称作“放牛娃”或“贱女子”的命运。那命运是与生俱来的。
恭喜你生了个学生!
——放牛的。
恭喜你添了个千金!
——贱女娃子。
至今,这贺喜的话中对孩子所预示的身份,大多数乡下人仍然不敢抱多大希望,而本是自谦的答话却大有可能被言中。
可是,很多人问过孩子,你想长大了干什么?
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当农民”,农村没有,城市更没有。如果让他们从心底理想的角度去回答,可以说一个也不会有。
然而,命运总要迫使大量的农村学生去当农民。于是在许多年前,“跳农门”就已成为无数农民后代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
所以,城市年轻的母亲指着进城拉板车掏粪搬砖盖楼浑身淌着黑汗的农民,警告其儿子说:“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和他们一样!”
农民,成了人生一个可怕的命运归宿。
在更多的不发达地区,农民的人生地位已被那些城市孩子的母亲言喻得再准确不过。
少时在乡下,听说有的罪犯刑满释放后不肯回来,宁愿申请留在劳改农场。这不仅仅是他们无脸再见乡亲,而是那里无论怎样辛苦,总有一口饭吃,劳动总有点节奏。为了得到一份比农民略好的待遇,他们宁肯终生与罪犯为伍。
很早听人说过,城里出商人,出科学家,出艺术家,而乡村仅仅出作家。
许多作家是从乡村长大的,又有许多作家是曾经“到广阔天地经过风雨”的。
这么说来,黄土地黑土地石板地上不但长庄稼,而且也长诗歌长散文长小说。
只是由于种种条件和机遇的限制,广阔天地上许多可能长出文章的脑袋终于未能长出来。因为能够孕育作品的土地,需要的只是生计,而不是文章。



正如长期处于舒适优越的生活状态而不知幸福的人一样,生来就处于辛勤劳累境况下的人们,环境或多或少淡化了劳苦的感受。虽然他们在痛苦的折磨下怨过苍天,但他们毕竟没有过舒适的体验。或者说,他们生来都得认命。否则,那种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不可停顿,也永无尽头的辛勤耕作,就真正成了无法摆脱的痛苦。
父亲辈是这样过来的,爷爷辈也是这样过来的,爷爷的爷爷辈以至许多辈人都是这样走完一生的。实如故事中一个流亡的 封建君王在路途上与庄稼人的对话中所说的那样,“我家世世代代做皇帝,你们家世世代代种地。”好在他没有说出这只是分工的不同。
世世代代与泥土作伴的人,谁如果对痛苦有着强烈的感受,那才是他不幸的命运又遭不幸。
本来不属于这种命运的人,因为政治运动或别的某种原因,曾被迫到乡间生活过,去或多或少地见识和体验过这样的劳动。尔后,这段日子在他们笔下竟如炼狱般不堪回首。
土地,只属于出生在土地上的人们。
一个狂热的年代结束之后,云南西双版纳的知青为了返城,曾有过万人罢工,千人绝食,哭声恸地的壮举。
“不回城,毋宁死!”这坚定的誓言同时也宣告着:土地不属于我们!劳苦不属于我们!
他们用生命和血泪换取了胜利。
当年,有两三个将校自愿重新回到土地,有热血知青主动要求下乡,都曾被歌为壮举。
此时,千万知青挣脱土地也是如此悲壮。
当初,全国城市的无数学生在领袖巨手的挥动下潮流般上山下乡的壮举,曾令亿万庄稼人感动不已;后来,在他们急切回城的一列列身影甩去的后面,亿万庄稼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
并非是他们到乡村做出了什么贡献,也不是因为他们给乡村带来了负担和麻烦,而是广阔天地的毒日、寒风、泥泞,以及那里的土炕黑灶,不应该让城里的孩子们来忍受。
在刚刚结束的世纪末,京城的新闻曾爆炒“老三届”。
那会儿,首都有人办起了“知青酒家”,那里悬挂着“雄文四卷”和鲜红的“忠”字,还有镰刀、镢头和草帽等烙着历史印记的实物。
当年的知青们相邀光顾,重返那个特定的时代,忆起痛苦的磨难,心中的滋味无以名状。
苦难刻在人们心头的痕迹,比幸福更深。
于是,不少人把盏哭了,一个时代便浸泡在一代城市人的泪水中。
而一个远远望不见边际的时代,不知曾经浸泡和还将浸泡于多少代乡下人的汗水之中,似乎上帝没有赋予他们知其劳苦的资格,他们走不出田亩的境界,也不会有“老三届”们悲酸的复忆。
农人对土地的告别也是对生命的告别。



土地是万物之母,更是人类的母亲,而世界上最无私的就是母亲。
但在城里人面前,乡下人眼神中往往会自然地流露出一种谦卑,一种难以形容的凝望。即使是更多的并不愿俯视他们的城里人,见了那眼神也会马上意识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生活在界限分明的另一种境地的人们。
这种眼神是独特的、只属于中国农民的眼神。
连稚童都可以通过肤色和衣着,一眼分辨出城里人和乡下人,大概这也算是中国的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国情。
在穿着高贵的某些城里人眼中,乡下人不但土气肮脏,而且短识、狭隘、自私。是的,他们可能为两个红薯或两个玉米棒子和村干部大吵一架。然而,他们能够视修桥补路为己任,视救助他人为积德。当过路人饿得精疲力竭时,某位老人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梁上挂了半年而舍不得吃的干肉割下一块为他煮面。这是许多连楼道都不肯扫,住集体宿舍铺面一个比一个干净平整,而相互把垃圾往别人床下踢的城市哥们姐们所不可理解的。如果把二者的位置颠倒一下,老人的那种行为将被奉为精神文明的典范而大加表彰。
土地的天职是奉献,从来没有奢望。
在偌大一个中国整日价忙着造神造反,“红色海洋”波涛迭起的年代,亿万乡下人始终没有忘记,只有土地能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基本条件。他们至少不能糊弄田野,像一些吃俸禄的造反派那样,去单位领了工资,去粮店买了米,就去上街闹“革命”。
旧时代,老爷太太和公子小姐们将侍候他们的女孩子称作“丫环”,后来又被称作“佣人”。一九四九年以后许多旧名称都改了,到城里人家来干活挣口饭吃的女孩子也改称“保姆”;改革开放后,有些街道的职业介绍所又美其名曰“家政服务员”。而东南亚等地,则一直称“女佣”不变。
名称往往能够掩饰实质。但是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城市女青年也在给他人当“家政服务员”,即使在今天,城里下岗女工加入钟点工和“月嫂”队伍的,也是极少数。
我总记得有部电视剧叫《我爱我家》,“我家”有个聪明善良的小保姆。某次全家一起吃饭,革命老干部的父亲忽然提到“儿子容易勾引小保姆”的话题,他两个儿子立即恼怒地申辩,其中老大故意把这种嫌疑往其弟弟身上引,竟站起来指着小保姆吼道:“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这本是一个闹剧,没有多少人作真。然而,现实生活中遭此精神凌辱的,除了乡下姑娘还会有别人吗?
这部电视剧中,以小保姆的人格作笑料的戏似不止这一处。如此表现生活,显然是一种故意的滑稽和夸张,但这种缺德的创作,却可能唤醒一些人的人格意识。从这一点看,我们反而应该感谢该剧的编导。


记得是高中的时候看到的一篇文章,大概讲的是一个人的死去,被埋葬,被后 ...
记得是高中的时候看到的一篇文章,大概讲的是一个人的死去,被埋葬,被后代所遗忘,记不清是在读者还是其他杂志看到的,如果有正好看到的请告知一下,谢谢关于乡村的遗落。... 记得是高中的时候看到的一篇文章,大概讲的是一个人的死去,被埋葬,被后代所遗忘,记不清是在读者还是其他杂志看到的,如果有正好看到的请告知...

高中时最美好的瞬间你还记得吗?
高中老是有女生向我表白,还是女生们经常讨论的焦点,那个时候不懂,现在发现真的是不食人间烟火。

你高中时最美好的一个瞬间是什么?
那天天气很好,万里无云班上有人拿着手机开黑,有人小声讨论八卦,有人讨论课上的物理题喜欢的女生就在眼前,最好的兄弟就在身边,提笔就是希望和未来当时的我却以为,这只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午后。高二冬天晚自习说话被老师揪出去罚站,很冷却很开心,因为终于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结果那天正好需要...

高中的时候哪一瞬间让你觉得可怕?
高二的时候,隔壁高中有一对情侣晚上偷偷约会被发现了,叫了家长闹了几天,女的受不了压力分手了,好像是当天晚上男的就从六楼跳下,当场死亡。大家似乎都很兴奋,压低着声音热烈的讨论着,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欢乐。

高中哪一个瞬间最可怕,你怎么感觉呢?
高中天没亮的时候大家早起读书那个瞬间最可怕,我觉得这个时间段所有人都在提着一股气,这种感觉让人很不爽。其实高中本来就是一个大家拼搏的时候,拼搏对了那么就是前途光明,未来一片美好。但是如果在拼搏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最后就是崩溃。很多人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分岔口,...

高中时候一个女生看到我特别疯狂得喜欢我请问我该怎么办?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一个女生看到你特别的疯狂,特别的喜欢你,还跟她闺蜜说喜欢你这件事情,并且看到你就特别开心,说明这个女生是真心的喜欢你,已经爱你爱到了骨髓。因此,如果你喜欢这个女生,你应该接受这个女生的表白,或者作为男生,你应该主动一点去追求这个女生,那么你们成功在一起的几率就...

你印象里的高中生活是什么样的?
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总是孤独的,初入高中谁都不认识,总想着能有一个朋友陪着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记得那时候我还是短发,有一天,在班级走廊的窗户底下,站着一个同学,她正在和其他人说笑,我的同桌转头看见了她,就跟我说你看那个同学长得跟你多像,我扭头一看,她也是短发圆脸儿,侧面看是...

你高中最值得回忆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高中最值得回忆的就是和同学们一起奋斗的时光,虽然很辛苦,但是真的很值得,也很开心,因为在最后大家付出了都得到回报,还回忆老师陪伴我们的时光,觉得过的很快。

高中同学再相见时,你是怎样的感觉呢?
如果有一天偶然和高中同学再相见的时候,我一定会觉得很惊喜。我们真的好多年都没有见了,我也曾经想过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也许会很好。我也曾无数次想象和他们见面的场景,那一定会很美好!如果有一天我们能重回教室,那更会是一个完美的人生。一切都回不了头,我们每个人都在一路向前,为自己的...

你最怀念的是高中生活还是大学生活?
我最怀念的是高中生活,因为相对于我个人来说,高中的生活是比较充实幸福的。在高中的时候,会在一个班级里学习,大家都有固定的位置,都是和固定的一堆人相处。经过两三年的接触得到的友情很深,同学之间的那种纯粹的友情是现在大学无法获得的。在高中,我会和同学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大家都能有...

赞皇县15281339151: 记得高中的时候看过一篇文章 挺感人 写的是一位老母亲唯一的儿子去部队当兵了 后来在部队牺牲了 母亲去部 -
悟霞盖瑞: 该老母亲在他的儿子牺牲在老山前线20年后第一次终于见到了自己唯一的儿子的坟墓!!!为什么20年他没有来坟墓来看儿子?,答案就是他连去云南烈士陵园的车费都没有.照片被发到网上后,那死去战士的其他一个还在生还的战友看到了,于是在千心万苦的努力下找到了烈士的家,想看看夕日战友的老母亲,没有想到,他站在那老母亲家门口惊呆了.她家里除了一口破锅一个土炕一碓棉花套子什么都没有,他儿子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也在前线牺牲了,老伴当年就伤心的离开了人世.....老人当地民政每个月给的28元过日子今天28元能做什么,他儿子为国家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国家难道就用28元来打发这烈士的母亲.

赞皇县15281339151: 记得高中时学过一篇古文,内容是某个君王的母亲一直偏袒其弟,企图谋 -
悟霞盖瑞: 题:记得高中时学过一篇古文,内容是某个君王的母亲一直偏袒其弟,企图谋害他以扶植其弟上位,后来他登上皇位后就把母亲投入大牢并声称从此断绝往来不认她.后来经大臣劝谏,才假仁假义把母亲接回宫,母亲也配合他演绎一出母慈子孝...

赞皇县15281339151: 有谁知道“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那篇文章的内容? -
悟霞盖瑞: 朱自清的

赞皇县15281339151: 高中时看过的一篇科幻小说,一棵能结出生命的树.谁知道原文?
悟霞盖瑞: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指书中主人公霍尔顿说:“我老是想象,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部在那混账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

赞皇县15281339151: 古文故事里讲过的一种专吃老虎的怪物,我记得貌似长得像马记得读高中时看过一篇文言文.大概故事是有人偶遇了一头这怪物,别人警告他那是种专吃老虎... -
悟霞盖瑞:[答案] 象虎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 他日,豕曝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

赞皇县15281339151: 找一篇散文,题目好像叫《分别时,我们不说再见》突然想起高中时看过一篇散文,好像叫《分别时,我们不说再见》,想再看一次,开头是几个排比句,... -
悟霞盖瑞:[答案] 这是《语文世界 高中版》上的一篇散文,你看看是不是~文章名字不太一样,不过有排比有日历.当时光的脚步踏着冬天的脊背走完了一年,当季节的风送来了一个美好的祝愿,当我们用生命的又一个里程在这岁月的末...

赞皇县15281339151: 演讲稿(内容贴近学生的) -
悟霞盖瑞: 3分钟的 小号手的忧伤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一定还记得高中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经历了病痛的折磨,亲人的离去,残疾的苦恼,但是仍然以积极态度面对人生,写给读者一篇有一篇清透的文章.下面我要给大家讲的就...

赞皇县15281339151: 记得高中时有一篇文言文的最后一段中有句话是“今人笑话古人,后人也会笑话今人”,请问这句话的原文是什么呀? -
悟霞盖瑞:[答案]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赞皇县15281339151: 有没有人记得高中的一篇英语书上的文章? -
悟霞盖瑞: 高二下的 unit5 reading 老板名字:Harry Saleem 不是紫色的哦.是a small green orchid

赞皇县15281339151: 中学时的一篇古文,大意是借助外力来提高效率,比如把木头加热用来做弯曲的弓箭还是车轮.原文怎么一句也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学过这样一篇文章,大意是... -
悟霞盖瑞:[答案] 是《劝学》中的一句: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意思是: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