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孙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作者&投稿:台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兵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的代表作以及主要思想是什么?~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膑,代表作《孙子兵法》,主要思想就是自己的强度去攻击对方的弱处。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扩展资料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孙膑的战略上。在战争观上,孙膑主张谨慎对待战争的重要性。他强调,战争是解决国家政治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手段,只有强大的力量作为保证,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但他反对军国主义,指出胜利可以拯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失败也会导致失去土地和国家的伤害,好战必然导致灭亡和自取灭亡。因此,必须谨慎对待战争,不加以利用或滥用。孙膑主张积极备战,以战制胜,以战制胜。

他指出,政治和经济状况是决定战争结果的基础。“强军”必须先“富国”,只有有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后盾,才能“有备而来,后发制人”。他还指出,人民群众的士气是赢得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士气,才能“赢得群众”,“赢得群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兵家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十一、兵家

  兵家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孙武的主张,就是要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
一、兼并

  春秋时代政治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兼并:不但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大国吞灭小国:而且各卿大夫之间也在你争我夺,互相兼并领地。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开导吴王,用兵、必须考虑周密,决不能当作儿戏。可知,谨慎地对待兼并战争,是孙武对各国君主的一贯要求。
  孙武一方面主张慎战,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持有利可得的掠夺性的兼并战争。他制定出了这样一些作战原则:"侵掠如火";这就是说,在战争中要权衡敌我形势。相机而动,尽量多掠夺财物,多开拓土地,取得最大的利益。
  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危"的时候,他在兼并战争中是"慎"字当头,大敲"警"钟,主张一定要加强战备,三思而行;但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利"的时候,他就"掠"字当头,拔城扩地,大肆兼并,争当天下的"霸王"。孙武对待兼并战争的两个态度、两种主张,前后判若两人,看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这样的态度和主张,正反映了孙武所代表的封建领主统治集团,他们既害怕在战争中被别人兼并,又汲汲于想兼并别人的矛盾心理。
二、修道

  壮大军事力量,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兼并别国的土地,成为诸侯国中的霸王,这是孙武给当时各国领主贵族统治集团指出的一条发达之路。要实现上述目标,孙武认为必须"修道"。他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力胜败之政。"显然,孙武把"修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条件。孙武还一再强调:判断战争双方的胜负,要"经之以五事",其中第一件就是"道"。
孙武所谓"修道",从广义来讲,就是国君实行开明的政治,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政治的好坏对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从狭义来讲,孙武的"修道",就是长官关心、爱护士兵,用"仁义"去笼络人,以达到军队内部的和谐一致。
孙武用仁义"修道"主张的提出,是有其特定的背景的。春秋后期,由于各国领主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人民困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纷纷出逃至野外山林川泽,有的已经组织起来,与统治阶级展开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这就必然会削弱领主统治集团的力量,使其在频繁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很明显,孙武在当时提出"修道"的主张,就是要领主统治集团改善政治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与上同意",取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稳固封建领主政权,使全国"上下同欲",从而成为兼并战争中的强者。孙子这个"修道"主张,虽然其真实目的,是要人民为领主统治集团的兼并战争拼死出力,所谓"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有其欺骗性的一面;但它毕竟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处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免遭别国的蹂躏,从客观上讲,是有其相当积极进步的意义的。
三、保法
  孙武另一个与"修道"并列的政治主张是"保法"。《孙子.形篇》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所谓"修道"是要修明政治,宽以待众,使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所谓"保法"则是要健全和加强法制,以保证官吏的情廉和军队的建设。二者对于国治兵强,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有完善的制度。官吏制度的健全和严密,必然会使政府部门和军队内部秩序井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把"曲制、官道、主用"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看,孙武"保法"的主张,显然是要在政府和军队的各个部门,全面建立健全的制度。
  用严明的赏罚去保证法令的施行。"他认为,对土卒"赏"以财货,能使其听从命令,奋勇作战,保证"取敌之利"。在《行军篇》中,他又强调"罚"的重要,为严肃军纪,对士卒施用惩罚的手段,"齐之以武",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保证在战争中"必取"敌人。
  孙子还主张,赏罚的施行不可拘泥于已公布的法令。将帅如果能随时随地施用赏罚,传达号令,而不拘泥于已成文的法律,那末三军之众就会服从指挥,动作整齐,像一个人一样。显然,赏司严明,立功者受奖,违纪者受惩,是孙武"保法"主张的重要内容。
废止贵族特权,在施行赏罚过程中一视同仁。他不但强调法令严明,令行禁止,而且主张贵者加"君将"也可以有"罪",赏罚应该没有贵贱等级之分。为了矫枉过正,改变过去"赏贵罚贱"的积习,孙武一反常规,提出了"赏善始贱,罚恶始贵"的倡议。孙武这种废止等级特权,在军事、政治上进行改革的主张,不能不说是非常大胆的。
  总之,孙武的"保法"主张,内容相当丰富,含义十分深刻。在春秋战国的大变动时期,孙武力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赏罚制度,罚不避贵,赏不遗贱。他坚决站在改革的一边,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和军队建设的完善。他的"保法"思想,在春秋战国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反映了当时以法治军治国的普遍要求。

孙武的主张,就是要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
一、兼并
春秋时代政治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兼并:不但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大国吞灭小国:而且各卿大夫之间也在你争我夺,互相兼并领地。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开导吴王,用兵、必须考虑周密,决不能当作儿戏。可知,谨慎地对待兼并战争,是孙武对各国君主的一贯要求。
孙武一方面主张慎战,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持有利可得的掠夺性的兼并战争。他制定出了这样一些作战原则:"侵掠如火";这就是说,在战争中要权衡敌我形势。相机而动,尽量多掠夺财物,多开拓土地,取得最大的利益。
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危"的时候,他在兼并战争中是"慎"字当头,大敲"警"钟,主张一定要加强战备,三思而行;但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利"的时候,他就"掠"字当头,拔城扩地,大肆兼并,争当天下的"霸王"。孙武对待兼并战争的两个态度、两种主张,前后判若两人,看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这样的态度和主张,正反映了孙武所代表的封建领主统治集团,他们既害怕在战争中被别人兼并,又汲汲于想兼并别人的矛盾心理。
二、修道
壮大军事力量,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兼并别国的土地,成为诸侯国中的霸王,这是孙武给当时各国领主贵族统治集团指出的一条发达之路。要实现上述目标,孙武认为必须"修道"。他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力胜败之政。"显然,孙武把"修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条件。孙武还一再强调:判断战争双方的胜负,要"经之以五事",其中第一件就是"道"。
孙武所谓"修道",从广义来讲,就是国君实行开明的政治,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政治的好坏对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从狭义来讲,孙武的"修道",就是长官关心、爱护士兵,用"仁义"去笼络人,以达到军队内部的和谐一致。
孙武用仁义"修道"主张的提出,是有其特定的背景的。春秋后期,由于各国领主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人民困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纷纷出逃至野外山林川泽,有的已经组织起来,与统治阶级展开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这就必然会削弱领主统治集团的力量,使其在频繁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很明显,孙武在当时提出"修道"的主张,就是要领主统治集团改善政治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与上同意",取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稳固封建领主政权,使全国"上下同欲",从而成为兼并战争中的强者。孙子这个"修道"主张,虽然其真实目的,是要人民为领主统治集团的兼并战争拼死出力,所谓"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有其欺骗性的一面;但它毕竟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处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免遭别国的蹂躏,从客观上讲,是有其相当积极进步的意义的。
三、保法
孙武另一个与"修道"并列的政治主张是"保法"。《孙子.形篇》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所谓"修道"是要修明政治,宽以待众,使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所谓"保法"则是要健全和加强法制,以保证官吏的情廉和军队的建设。二者对于国治兵强,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有完善的制度。官吏制度的健全和严密,必然会使政府部门和军队内部秩序井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把"曲制、官道、主用"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看,孙武"保法"的主张,显然是要在政府和军队的各个部门,全面建立健全的制度。
用严明的赏罚去保证法令的施行。"他认为,对土卒"赏"以财货,能使其听从命令,奋勇作战,保证"取敌之利"。在《行军篇》中,他又强调"罚"的重要,为严肃军纪,对士卒施用惩罚的手段,"齐之以武",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保证在战争中"必取"敌人。
孙子还主张,赏罚的施行不可拘泥于已公布的法令。将帅如果能随时随地施用赏罚,传达号令,而不拘泥于已成文的法律,那末三军之众就会服从指挥,动作整齐,像一个人一样。显然,赏司严明,立功者受奖,违纪者受惩,是孙武"保法"主张的重要内容。
废止贵族特权,在施行赏罚过程中一视同仁。他不但强调法令严明,令行禁止,而且主张贵者加"君将"也可以有"罪",赏罚应该没有贵贱等级之分。为了矫枉过正,改变过去"赏贵罚贱"的积习,孙武一反常规,提出了"赏善始贱,罚恶始贵"的倡议。孙武这种废止等级特权,在军事、政治上进行改革的主张,不能不说是非常大胆的。
总之,孙武的"保法"主张,内容相当丰富,含义十分深刻。在春秋战国的大变动时期,孙武力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赏罚制度,罚不避贵,赏不遗贱。他坚决站在改革的一边,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和军队建设的完善。他的"保法"思想,在春秋战国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反映了当时以法治军治国的普遍要求。

孙武的主张,就是要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
一、兼并
春秋时代政治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兼并:不但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大国吞灭小国:而且各卿大夫之间也在你争我夺,互相兼并领地。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开导吴王,用兵、必须考虑周密,决不能当作儿戏。可知,谨慎地对待兼并战争,是孙武对各国君主的一贯要求。
孙武一方面主张慎战,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持有利可得的掠夺性的兼并战争。他制定出了这样一些作战原则:"侵掠如火";这就是说,在战争中要权衡敌我形势。相机而动,尽量多掠夺财物,多开拓土地,取得最大的利益。
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危"的时候,他在兼并战争中是"慎"字当头,大敲"警"钟,主张一定要加强战备,三思而行;但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利"的时候,他就"掠"字当头,拔城扩地,大肆兼并,争当天下的"霸王"。孙武对待兼并战争的两个态度、两种主张,前后判若两人,看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这样的态度和主张,正反映了孙武所代表的封建领主统治集团,他们既害怕在战争中被别人兼并,又汲汲于想兼并别人的矛盾心理。
二、修道
壮大军事力量,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兼并别国的土地,成为诸侯国中的霸王,这是孙武给当时各国领主贵族统治集团指出的一条发达之路。要实现上述目标,孙武认为必须"修道"。他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力胜败之政。"显然,孙武把"修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条件。孙武还一再强调:判断战争双方的胜负,要"经之以五事",其中第一件就是"道"。
孙武所谓"修道",从广义来讲,就是国君实行开明的政治,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政治的好坏对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从狭义来讲,孙武的"修道",就是长官关心、爱护士兵,用"仁义"去笼络人,以达到军队内部的和谐一致。
孙武用仁义"修道"主张的提出,是有其特定的背景的。春秋后期,由于各国领主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人民困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纷纷出逃至野外山林川泽,有的已经组织起来,与统治阶级展开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这就必然会削弱领主统治集团的力量,使其在频繁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很明显,孙武在当时提出"修道"的主张,就是要领主统治集团改善政治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与上同意",取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稳固封建领主政权,使全国"上下同欲",从而成为兼并战争中的强者。孙子这个"修道"主张,虽然其真实目的,是要人民为领主统治集团的兼并战争拼死出力,所谓"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有其欺骗性的一面;但它毕竟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处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免遭别国的蹂躏,从客观上讲,是有其相当积极进步的意义的。
三、保法
孙武另一个与"修道"并列的政治主张是"保法"。《孙子.形篇》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所谓"修道"是要修明政治,宽以待众,使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所谓"保法"则是要健全和加强法制,以保证官吏的情廉和军队的建设。二者对于国治兵强,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有完善的制度。官吏制度的健全和严密,必然会使政府部门和军队内部秩序井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把"曲制、官道、主用"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看,孙武"保法"的主张,显然是要在政府和军队的各个部门,全面建立健全的制度。
用严明的赏罚去保证法令的施行。"他认为,对土卒"赏"以财货,能使其听从命令,奋勇作战,保证"取敌之利"。在《行军篇》中,他又强调"罚"的重要,为严肃军纪,对士卒施用惩罚的手段,"齐之以武",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保证在战争中"必取"敌人。
孙子还主张,赏罚的施行不可拘泥于已公布的法令。将帅如果能随时随地施用赏罚,传达号令,而不拘泥于已成文的法律,那末三军之众就会服从指挥,动作整齐,像一个人一样。显然,赏司严明,立功者受奖,违纪者受惩,是孙武"保法"主张的重要内容。
废止贵族特权,在施行赏罚过程中一视同仁。他不但强调法令严明,令行禁止,而且主张贵者加"君将"也可以有"罪",赏罚应该没有贵贱等级之分。为了矫枉过正,改变过去"赏贵罚贱"的积习,孙武一反常规,提出了"赏善始贱,罚恶始贵"的倡议。孙武这种废止等级特权,在军事、政治上进行改革的主张,不能不说是非常大胆的。
总之,孙武的"保法"主张,内容相当丰富,含义十分深刻。在春秋战国的大变动时期,孙武力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赏罚制度,罚不避贵,赏不遗贱。他坚决站在改革的一边,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和军队建设的完善。他的"保法"思想,在春秋战国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反映了当时以法治军治国的普遍要求。

兵家



市正兴封建领土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孙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孙武的主张,就是要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一、兼并 春秋时代政治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兼并:不但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大国吞灭小国:而且各卿大夫之间也在你争我夺,互相兼并领地。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孙武和孙膑到底是不是一个人?
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孙膑和孙子并不是同一个人。孙子,又名孙武,他生活在春秋战国的初期,是当时著名的大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至今让大家津津乐道的三十六记,就是孙子的兵法思想的代表战例,相传,孙膑是孙子的后代,至于两人究竟隔了几辈,已无从考证,孙膑和孙子的具体生卒年月史书上都没有记载...

孙武、孙膑和孙子这三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孙武和孙子是同一个人,孙斌是孙武的后代。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孙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国到吴国,经过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

兵家简介及详细资料
兵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其主要宗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四类:兵权谋类侧重于军事思想、战略策略;兵形势类专论用兵之形势;兵阴阳类以阴阳五行论兵,且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兵技巧类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 兵家主要代表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他们的...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他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二人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唐德宗时位列古今七十二名将之列,到了北宋宣和年间二人仍旧配享武庙。孙武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被称为百世兵家之师,孙武年轻时阅读了大量兵书,学成之后南下...

孙武是什么家
问题三: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孙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孙武的主张,就是要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 一、兼并 春秋时代政治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兼并:不但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大国吞灭小国:而且各卿大夫之间也在你争我夺,互相兼并领地。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

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产生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什么时期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吴起(公元前440-公元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 著名政治改革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做官,军事、政治才能卓越,兵家代表...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历史上,那么多军事天才,孙武的名声那么大?
首先在历史的记载上,孙武并没有瑕疵,不像白起坑杀降卒,不像吴起杀妻。其次是宣传的需要,就像孔子一样,孔子一生不得志,那个时期比他优秀的政治家多的去了,思想家也不少,为什么他影响我们这么大,就是为了树个大旗,你问刘邦他靠什么治国,他总不能说他靠他自己治国吧,他得说他靠儒家治国,这...

孙武是哪里人
孙子故里是山东广饶,本来毫无争议,但山东惠民突然跳出来抢,才有了孙子故里的争议。这正应了鲁迅那句话:世上本没有争议,争的人多了,也就有了争议。孙子即孙武,被称为“兵圣”,兵家始祖,所著《孙子兵法》是世界闻名的兵书,拥有极为广泛的影响力,这样一个超级人物,当然很容易成为...

广饶县19622971020: 孙武是什么派别,时期,什么主要思想 -
称信元治:[答案] 兵家 春秋 思想: 第一是"利危",第二是"环境",第三是"求不胜",第四是"求胜

广饶县19622971020: 孙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称信元治: 孙武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广饶县19622971020: 孙武 主张了什么 -
称信元治: 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

广饶县19622971020: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的观点 -
称信元治:[答案] 儒家——孔孟荀——仁政 道家——老庄——清静无为 法家——韩非等——主张严刑峻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兵家——孙武——兵法 杂家——博采众长 农家——注重农业技术 纵横家——苏秦张仪——合纵连横 阴阳家——阴阳五行学说

广饶县19622971020: 文学常识A孙子原名孙武,是春秋末期兵家学派的代表.字长卿.他的思想主要是“改革图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不战而屈人之兵”.B《日出》是曹... -
称信元治:[答案] 《日出》应该主要表现了潘月亭与李石清之间的明争暗斗这一方面,但是黄省三这个任务也很有特色,应该不是主要表现的方面

广饶县19622971020: 孙武主张在战略上,什么在具体作战时,什么在战争指导上,什么在作战中,什么 -
称信元治: 孙武主张在战略上依靠政治、天时、地利、将领、制度、用间.在具体作战时主张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在战争指导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作战中避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正合、以奇胜、奇正循环变化无穷,夺敌粮草补己所需.(才疏学浅只能总结出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广饶县19622971020: 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最好有他们的句子! -
称信元治:[答案] 1、道家思想 (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

广饶县19622971020: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孙武、孙膑的主要思想 -
称信元治: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 流派 人物 历史时期 主要思想 代表作品及影响 儒家 孔子 仁的学说,爱人,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言论收在《论语》中. 孟子 战国时期 民贵群轻,仁政,保护资源 言论收在《孟子》中 荀子 战国时期 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道家学派创始人,著《道德经》 庄子 战国时期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 著《庄子》 墨家 墨子 战国初期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战国末期 反仁政、倡法治、中央集权 著《韩非子》 兵家 孙武 春秋晚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膑 战国时期 战胜而强立,敌天下服

广饶县19622971020: 先秦时代的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与思想主张? -
称信元治: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

广饶县19622971020: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观点 -
称信元治: 春秋时候思想家太少了,真正的百家争鸣是战国时形成的,春秋时就这些 孙武,战争对孙武来说是政治手段,故他说兵者,国之大事.上兵伐谋等 老子,完全反对战争,直接说 唯兵不详. 孔子,对战争比较反对,特别反对不仁义的战争,而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