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的故事

作者&投稿:乐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炼字的故事~

古人炼字的故事:
1、僧敲月下门。
有一次,贾岛骑蹇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
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又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于是乎贾岛便被众卫士拥至韩愈跟前,贾岛具实禀报事情原委后,韩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议他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
于是二人又并辔而行,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之交。

2、王勃一字千金。
相传,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当时,诗人的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辞,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
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3、苏小妹一字生辉。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4、王安石炼字。
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5、昨夜一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当我们去欣赏文学作品、读鲁迅的作品时,千万不要绕过语言文字。要去看所谓语言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
有一种说法很流行,说鲁迅的著作思想固然深刻,但是语言形式不理想,文白夹杂、佶屈聱牙,而且是属于白话文还没有定型的阶段。言下之意就是不成熟。所以很多人就会觉得很疑惑,读了鲁迅的书,我们的语言文字会不会变得很怪,变得不够通顺,变得不够与时俱进?但我的体会恰恰相反,鲁迅的书不仅不佶屈聱牙,而且相当通顺。
鲁迅说他自己写文章、写小说,都是所谓一挥而就。但事实上,一挥而就之后,他还不断修改,一定要读起来朗朗上口才罢休。曾在鲁迅家借住过的一位浙江籍女士就曾回忆说,到了晚上,经常会听见鲁迅的房间里面有人在高声讲话。她以为鲁迅家来了客人,结果一看,鲁迅一个人在朗读自己刚刚写好的文章,不是自己欣赏、不是臭美,而是看能不能读得起来。鲁迅说,半通不通的东西他都不要,只有自己懂的、别人不懂的词语他也不要。有些时候实在不行,白话文没法表达的,他就加一点方言和文言,务求通顺。
中国很多作家用字是不那么准确的,但鲁迅是少有的例外。我们很多研究者的感受都是鲁迅先生用字很巧妙。我看过鲁迅的手稿,发现他不仅在草稿上修改,当他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以后,当他准备编单行本(如《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等)时,他还在修改,而且改的还不是思想、不是句子,而是标点符号和个别字句,密密麻麻的。所以,鲁迅先生在语言的锤炼上是花了大工夫的。
我并不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用我们今天一般所说的规范来规范它。中规中矩的、主谓宾定补状都全的,那种语言不是好的语言,而是很呆板的语言。真正好的语言是活的,可以相互照应、可以省略、可以加强、可以弱化、可以强化。所以,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应该能够欣赏他的语言,而不是怀疑鲁迅语言不过关。
鲁迅的话,我当然不用举那些朗朗上口的——“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当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多么朗朗上口,而且对仗得很。在五四时期,我们知道有一种说法叫做“恶劣的欧化”。鲁迅的大弟子胡风就是这样。他的语言让人读起来很难过。鲁迅的著作中也有很多很长的欧化的句子,但他的欧化让人读起来很舒服。
比如,他有一篇文章,是骂一个年轻的学者,后来成了他的好学生,也成了我们中国现代很有名的语言学家,叫做魏建功。这个故事起因很简单。鲁迅有一个好朋友,是俄国诗人爱罗先珂。他是一个瞎子。当时北京大学学生请他去看他们演的话剧,这个爱罗先珂人很热心,就写了一篇文章,请周作人翻译后,发表在北大的学刊上。魏建功当时还是一个学生。他不满意,说这个瞎子不会看戏,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不敢盲从》。这个不敢盲从本来是个成语,但是魏建功在“盲”上面做文章:你是个瞎子,怎么知道我们演得不好呢?鲁迅看了以后勃然大怒,认为这个是人身攻击,是我们新青年不该犯的错。于是,鲁迅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因魏建功君而说的几句话》。前面他交代了事由,最后他说:“临末,我单为了魏君的这篇文章……我敢将唾沫吐在生长在旧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了新艺术的名而发挥其本来的旧的不道德的少年的脸上!”“少年”前面加了一个很长的定语,但多么准确啊,而且这个定语中间有起承转合的语气的变化,让你读起来不觉得累赘。
又如,鲁迅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些人说这个题目为什么那么怪啊?但这里面其实很简单,是七个字、七个字组成的,就像中国的七言诗——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不是很清楚吗?所以,我有的时候开玩笑说,考验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你就看他记手机号码怎么记。有些人记手机号码的方法很奇怪,两个字两个字记,三个字三个字记。他报给你听的时候,你就很难过。其实,如果你三个字、四个字地记,就很容易了。因为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七言、三言、四言已经固定成了一种形式,念起来很自然。
总而言之,当我们去欣赏文学作品、读鲁迅作品时,千万不要绕过语言文字。要去看所谓语言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如果你把语言文字这一关跳过去,那微言大义就没有附着之物了。你就感受不到它是怎么表现出来的、怎么思考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读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立人怎么立?他认为,就是要立这个人的精神、立这个人的心和内部世界。后来,这成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毕生矢志不移的主题
第二点,我觉得我们读鲁迅要有一个主题。
有一个日本的鲁迅研究家说得很妙。他说:“鲁迅先生一辈子就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鲁迅全集》。”什么意思呢?鲁迅从提笔开始写文章、发表开始,他就始终抓住了一个主题。所以他的文章在以后编辑出版的《鲁迅全集》中,都有固定的位置,不是那么乱。鲁迅生前出版的单行本从来不重复。这很不容易。一方面,说明他安排得很从容;另一方面,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就只有一个目标、一个主题。什么主题?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国民性改造”。
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在他1925年给许广平的信(后来叫《两地书》)中说:“中国最重要的是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他在1922年写就的《呐喊》的序中有另外一个说法:“(中国)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这个话说得有点过分,但也是鲁迅自己说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这个思想从一开始就有。他在日本时的那些作品(比如《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中,就是讲这个道理的,就是要立人。立人怎么立?他认为,就是要立这个人的精神、立这个人的心和内部世界。后来,这成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毕生矢志不移的主题。所以,读鲁迅的著作,我们要留一个心。除了欣赏他的语言文字之妙,还要看他是怎样触及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
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都是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撷取的几个故事。他在给年轻作家沙汀、艾芜的通信中写道:“一个作家写小说,选题要严,开掘要深。”你不能什么都写的。你要选一个最好的题目,而且开掘的深度要越深越好。大家熟知的《祝福》就是这样一个好例子。他为我们普通中国人内心的恐慌、满足,提供了一个他自己的认识。鲁迅并没有说他写的这个祥林嫂是真的还是虚构的,他只是提供一个画面而已。怎么认识要靠我们读者自己跟作品对话。
鲁迅先生写于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里面有一个观点,对我影响很深。他认为,世界上的各种文学都能够启示人生的秘笈、奥妙,但是这个人生秘笈不能够通过纯粹的学者说出来,只能够通过诗人和文学家。为什么呢?他说,好比热带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冰。那么,假如你从物理、化学的角度解释冰是什么,他永远不知道冰是什么。最好的办法是拿一块冰让他去摸一摸,事情一下子就讲清楚了。文学就是这样。它与人发生直接的接触,然后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把它描写出来。当然,因为作家的水平参差不齐,描写的结果会不一样。高手就传神于章句之中,把人的精神全部写出来。
鲁迅的小说是写改造国民性的。如果我们读鲁迅小说,读不出其中人物内心的汹涌澎湃、深度,那你就没有读懂。不仅是一篇《祝福》,还有很多。后来,鲁迅很自豪地说,“我在小说中审查的国民性,现在都在我的杂文中了。”所以他的小说和杂文的主题其实就只有一个——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我们的国民性的问题。抓住这一点,鲁迅的著作就有整体性。而且鲁迅不仅写别人,他也写自己。他连翻译别人的东西都是为了借西方的火,烤自己的肉,看看是什么味道。鲁迅先生一辈子都是这样的追求。既然他有这样的追求,我们就按这样一个线索来看他的书。这样所得到的就不像一般看闲篇那样不着调、不得要领。

北宋汴京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於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的字都脱落了。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什麼字。
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写出「度」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意。
后来,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那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不过。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2
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然后还有很多....... 回答者

其实只要是喜欢的文字都可以拿来练字的。

1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2
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然后还有很多.......
下面那个剽窃我的答案

其实只要是喜欢的文字都可以拿来练字的。

推敲


关于汉字的小故事
汉字的由来小故事

体现汉字特点的故事是什么?
体现汉字特点的故事如下:一、唐代有个武则天,她做了皇帝之后,想要取个新的名字,却又觉得现有的这些字都不足以表达她现在的光辉,于是她想要自己造一个字,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

关于字有关的故事
耳’,要我命啊?!”第六个汉字故事:团字和圆字的汉字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员”说:“我不认识你啊?”“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中国古代关于造字的故事有哪些?
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么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

汉字小故事20字简短
1、古时候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珍贵,就把它当做饰品带在身上,不易损坏,古人还把贝壳当成钱币,所以用备注偏旁的字,大多与钱有关。2、小王的女朋友小李叫小王戒烟,叫小王写检讨不然就跟小王分手。写好后交给小李,小李看了一半后,就生气的跟小王分手了。小王是这样写的:从今往后我再也不买烟了...

汉字的故事30字简短
1、在古代,人们因为觉得贝壳美丽且珍贵,常将其作为装饰品佩戴。此外,贝壳曾被用作货币,因此带有“贝”字旁的汉字大多与金钱有关。2、小王为了迎合女友小李的要求,假扮成女友劝他戒烟。小李要求小王写一份检讨书,承诺戒烟,否则就与他分手。小王写完后交给小李,小李看到一半便生气地与他分手了。

有哪些造字的故事?
1、嬴政造字。传说,秦始皇的秦字原来是写作琹,他统一中国后认为琹是两王并肩坐在木椅上,所以决定重立国号,众臣说: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劳大小《春秋》上都有记载,嬴政听了说:“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为一个秦字,以代琹”,提笔写了秦字,从此,便立国号为秦。2、杨坚...

汉字故事10个字?
1、在很久很久以前,农民种的庄稼由于受到鼠害的影响,收成很少。后获悉有一动物“狸”,也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野猫,善抓老鼠。故农民就开始养“狸”来保护庄稼,为了区别家养和野生的差异,根据其工作是保护庄稼的缘故,后古人就造了一个字“ 犭”+“苗”,就是现在的猫,而其叫声称呼为“喵”。...

汉字的故事有哪些
1、唐代有个武则天,她做了皇帝之后,想要 取个新的名字,却又觉得现有的这些字都不足 以表达她现在的光辉,于是她想要自己造一个 字,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 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 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 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2...

汉字的小故事
汉字有关的小故事2 国 甲骨文中的“国”(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可以理解为:由人口组成军队,由军队来保卫人口,这就是国家。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国”字多了一个四周的“囗”,表示国家有边境四周;隶书、楷书中的“国”字还多了“一”,表示“土地”。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15842355202: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 炼字 的故事 -
谷影怡平: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另人刮目...

香港特别行政区15842355202: 三则炼字的小故事,请你概括出来 -
谷影怡平: 以下三则是我们初高中学习中比较经典的: 1、僧敲月下门有一次,贾岛骑蹇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

香港特别行政区15842355202: 古人炼字的故事 -
谷影怡平: 古人炼字的故事 古代名人学士不仅阅读时字字推敲,反复研究,而且在写作时,更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一)王安石炼字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

香港特别行政区15842355202: 有哪些诗文(炼字)的故事? -
谷影怡平: 1.“推敲”一词的典故, 贾岛(779-84³)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 告还了俗,当过小官.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15842355202: 举出一~二个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 -
谷影怡平:[答案] 月下僧敲门,月下僧推门

香港特别行政区15842355202: 举出1 ~2个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 -
谷影怡平: 谢道韫,东晋女诗人,王凝之之妻,世称“咏絮才”.“柳絮因风起”就使谢道韫名垂千古.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 韩愈,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 在文辞上下功夫提炼,叫做炼字.一字的精当,往往流传千古.

香港特别行政区15842355202: 古人写文章锤炼字词的故事王安石用“绿”和贾岛用“推敲”的故事都说明了古人在写文章时锤炼字词的认真,你还知道类似的故事吗? -
谷影怡平:[答案]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 ——(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

香港特别行政区15842355202: 古人锤炼字词的故事 -
谷影怡平: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15842355202: 古今中外的炼字故事各一篇.越快越好 -
谷影怡平: 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 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