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色

作者&投稿:苦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写作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写作特点:
1、结构层次分明:
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是第三层。
2、采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
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
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
3、语言和句式的变化莫测:
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表达方式】

  记叙和议论

  【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5.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的作者是同一个人(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由于两书内容比较接近,故《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有人甚至认为《左传》和《国语》本是同一部书,原与《春秋》并存,互不相干,后人为了要把它同《春秋》拉上关系,便把其中与《春秋》有关的史实抽出来,分别附在《春秋》的各条之下,称之为《左传》;而容纳不进去的剩余部分,便是现存的《国语》(参看近人钱玄同《〈新学伪经考〉序言》。这个说法我以为不可信。第一,从内容看,今本的《左传》和《国语》有不少重复的地方,个别叙述还有出入,不可能出于同一个作者之手;而《国语》更不是被编写《左传》的人挑选之后的剩余部分。第二,从文笔看,《左传》的作者显得才华洋溢,文思畅达,因此在叙述史实时文学味道很浓,有不少夸张虚构的描写,韩愈在《进学解》中称为“左氏浮夸”,是有道理的。而《国语》的文章朴实无华,谨严拘束,没有《左传》那样锋芒外露,才气纵横。从文章风格来看,《左传》往往出奇制胜,而《国语》则多以平正见功夫,显然不是一个作者写的,更不是一部书的两个部分。这篇《召公谏弭谤》系从《国语》选出,足以说明其文章平正朴实的特点,以见出它与《左传》异趣之处。

这篇文章的确写得简洁朴实。召公进谏的一段话恳切扼要,并不像《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或《战国策》中的游说之词那样变化驰骋,纵横捭阖。他只是要把阐述的意见老老实实、有条有理地讲了出来,这同样也起到应有的感人作用。周厉王暴虐无道,没有接受召公的劝谏,所以遭到可耻的下场;但作者记载这段历史,却是为了警告后来的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点,多听听底层社会的意见,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

第一段写弭谤的由来。厉王所以要“弭”谤,是由于“国人谤王”;而“谤”的由来则缘于“厉王虐”,可见乱由上作,社会真正动乱的原因仍出于高高在上的专制君主。这一段写厉王共四层,只用了四个字,暴君的面目就勾画得一清二楚了。一是“虐”,二是“怒”,三是“杀”,四是“喜”。作为矛盾对立面的“国人”,作者着墨更少。开始是“谤”,不过是口头上的不满而已;而在厉王的淫威之下,人们最后只能用“道路以目”来表达内心的愤怒和悲怨。至于这些被迫害者身受的痛苦,作者却借召公的口说出“民不堪命”来点明,笔墨经济而有力。由于厉王用杀头的办法堵住了“国人”的口,从而感到高兴,正写出昏暴的统治者因取得暂时的成功而心满意足的浅见陋识。厉王得意忘形地说的那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的狂妄之言,正与上文的“道路以目”相呼应。把一场严峻的社会矛盾只用这短短几句话交代得如此周详而深刻,不能不说作者的文字素养是相当卓越的。

第二段的一、三两节先后用了两个比喻,这是借助于形象思维加强说服力。金圣叹在他选批的《才子古文》中说:“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原隰。”前一层以“川”喻“民之口”,是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以“土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即不仅不应消极被动地“防”,而且应该积极主动地“宣”。前一喻以“防川”与“防民之口”对举;后一喻则把土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分作两层说,以与“宣言”对举,文势亦见出畸侧之姿态。从修辞用字看,“防”有双关义,挡水称“防”(由名词堤防转为动词),堵嘴也称“防”(用其引申义);召公说“防”,以与厉王所说的“弭”相对照,其所以用“防”而不用“弭”,正是借“防”字的双关义为喻以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性。然后更用“壅”“溃”和“决”“导”为喻:“壅”和“溃”与“宣言”的性质是对立的,是从反面对照着说;而“决”和“导”与“宣言”的道理是相通的,是从正面对照着说。最后一节是结论,总承以上三节全部的内容,说明民之“言”只能“宣”而不能“壅”,在上文“弭”“障”“防”“壅”这几个词义近似的字里独选出“壅”字来用,其目的在于暗中点醒厉王,“壅”的结果乃是“溃”,一溃则不可收拾,王朝的政权也就不存在了。这正是作者用字遣词大费斟酌、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第二节是正面陈述,用以结上一喻,启下一喻,最见出说理文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特点。“故天子听政”句以“故”领起,是承上启下;接着用了个“使”字,然后罗列若干结构相同的并列句,至“耆艾修之”,用一“之”字截住。再用“而后”“是以”两个转折连词把道理讲完,显得很周密完整。这里面又分几个小层次。“献诗”“献曲”“献书”,这是使王览读的;“箴”“赋”“诵”“谏”,这是使王聆听的。这些见和闻的内容,都是在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一般性意见,是从正面指出一个做国王的应当怎样怎样做。下面的“传语”“尽规”“补察”以及带有小结式的“教诲”和“修”,却是由于国王有了过失而进言,是在非常情况下不得不讲的特殊性意见,从反面指出做国王的一定不能怎样怎样做。可见这些句子虽同属于并列的动宾句型,依旧有微细的差别,却又层次井然,有条不紊。如果“听政”的统治者真能把这些意见“斟酌”采用,自然会“事行而不悖”。至于相反的情况则略去未说,这是由于第一节已用比喻点透,无须重复了。

召公说的“天子听政”一节话,我以为是有根据的。这大约是西周初年为了巩固王朝政权,统治阶级才如此周详地设官立法,从各个不同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对“天子”加以告诫和监督。到厉王时,这些规定可能早已废堕不修了。召公之所以不惮烦地仔细陈述,其目的不外两个:一是希望周初的既定之法重新恢复,二是对“文武之道”、“成康之治”有所憧憬,看似“发思古之幽情”,实带有理想愿望的成分。具有正统儒家思想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提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与此正是一脉相承的。

最后一段写厉王不听召公之谏而一意孤行所造成的后果,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最末一句说明国人和厉王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被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联合起来对暴君进行了惩罚制裁。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局告诉了读者,文笔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鲁迅先生提倡写文章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实际上意味着文章应该“浓缩”,即用最精练的语言写出最丰富的内容来。这篇文章在这一方面适足以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选自《古文精读举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有删节)

七、《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陆明)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是《国语》中的名篇之一,体现了《国语》记言重于记事的艺术特色。

文章以明快而简洁的笔调记述了春秋时期一则历史事件:周厉王施行暴政,激起国人的不满和指责。召穆公劝谏周厉王不能壅民之口,要“宣之使言”,而周厉王“弗听”,继续用高压政策强禁舆论,结果国人奋起反抗,把周厉王流放到彘地。这一历史事件,文章叙述完整,不仅有事件发生的前因,而且有发展和结果。但是作者并不满足于叙述,而是立足于对历史事件的评述,表达了“民言不壅”,必须“宣之使言”的真理。基于这样的立意,文章把立意放在召公的谏词上,充分发挥了对话与记言的艺术功力。全文共260多字,用于对话和记言的多达200来字,而召公的谏词又是泼墨的重点所在,是全文的精华之笔,体现了《国语》用记言来评述人物与事件的特色。

厉王强禁舆论,采用“监谤”和“杀之”的残忍手段来消除谤言,从而引出召公的劝谏。召公全部谏词的中心论点是:“民言胡可壅?”“为民者宣之使言”。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这是谏词要加以论述的。召公以治水设喻的方式,连用两个比喻来阐述这一道理。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喻,用“防川”来喻“防民之口”,说明民言不可堵。接着又用“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作喻,说明用高压手段堵塞民言将会产生的危害有多大。召公将民比作水,自然贴切,将洪水决堤泛滥的一般规律作喻,浅显易懂。显然,召公清楚地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犹如奔腾而来的大水,任何东西无法阻挡它,任何堵的办法,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所以聪明的治水者“决之使导”,采用放的办法,疏通河道,使水流得欢畅,水自然地滋润了两岸的土地,养育了百姓,国富民泰,化水害为水利。故“决之使导”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上策,由此过渡到“为民者宣之使言”,合乎逻辑,既自然,又中肯,言简意赅,说清了道理。光有道理是不够的,还需有“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这措施是广开言路,让各种人献言议政。召公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各种人的进言职责和方式,“王以此斟酌”,才能“事行而不悖”,大治天下。

“宣之使言”到底有多大好处?召公觉得还需推进一层,于是他用土设喻来说明民言之重要。他说:“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以土之有“山川”“原隰衍沃”来比喻民之有“口”,“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可见民之“口”的重要。这样的比喻形象明了,其含义又很深刻、警策。

召公以水设喻,以土设喻后紧接着用了两个反诘句:“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从反面又将论述推进一层,天衣无缝地将两个设喻融合成一股逻辑严密的强流,产生振聋发聩的作用,使得人们不断地去思考。

这里,形象的比喻,使人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

本文偏重记言,善于用精彩的对话来描述事件,阐明主旨。但文章在叙事上又别具特色,全文叙事,无一字之累赘,至简至练,极其概括,富有表现力。文章开头用了40个字,交代事件发生的前因。请看:“厉王虐”,一个“虐”字概括了厉王残忍的所作所为。“王怒”,一个“怒”字浓缩了这个暴君的专横而愚蠢,没有理性,视忠言为逆耳的个性特点。“使监谤”,“以告,则杀之”,描绘出城内笼罩着的白色恐怖。“道路以目”形象地点出国人敢怒而不敢言的国情。而在结尾的18个字里,只用了“流王于彘”四个字,点明了厉王不听劝谏的结果。这四个字隐含了多少史实?国人三年来忍无可忍的生活,国人暴动前的准备,暴动时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活捉厉王的精彩情景等等,作者都没有写,只用了这四个字来概括厉王的结局,真是精练到了极点。

此外,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也很生动,特别是暴君周厉王,文章完全略去了外形的描写,重在内在性格的揭示。用“怒”“监”“杀”三个动词写出厉王的残忍、暴虐,用“怒”“喜”写出了厉王的愚蠢。文章的结尾“国人莫敢出言”与开头的“国人莫敢言”照应,仅多用一个“出”字,国人反抗的程度有了质的变化。从思想价值来看,本文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民者宣之使言”的思想,具有民主因素,尽管其立足点是为了维护厉王的统治,但在两千多年前能提出这样的观点,看到民言的重要,要求广开言路,这本身就有重要的价值。 2798希望对你有帮助!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最给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结构层次分明:文章从头到尾一直紧紧围绕“三比三思”来写,线索十分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而且完整、自然。采用设喻说理:文章通过设喻说理的方法,以事喻理,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以上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主要写作特点,供...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在深入地询问之后,徐公又暮寝思考出三种结果:“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于我也。”在这一段中,作者巧妙地暗含了三项“三”,结构精巧,丝丝入扣,为下文作好了铺垫。再看第二段,此段是邹忌进谏,他用了三个类比。第一,他把妻子对自己的偏爱与宫妇...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作品赏析
2012-04-14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31 2016-12-16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及作品 3 2017-10-24 如何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形象 2016-12-10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作品 1 2016-05-21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作品原文 2017-02-01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 4 2012-03-09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及翻译 403 更多...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特点和邹忌劝谏的高明之处
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一改妻、妾那种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正面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表现了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以上三问三答,语意相同,但句式、语气不同,表现了不同身份的人的心理状态 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全文共4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___答: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邹忌讽齐王纳谏》运用了设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一、作品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撰 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言文中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方面
1.表现在他的语言“善”上,一个字就写出了他的从善如流2。表现在他的政治路线的实施上。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段大意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一是他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邹忌讽齐王纳谏 ...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今:诽谤,嘲讽)2、窥镜而自视(古:照,看。今:偷看)3、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4、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指责。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5、谤讥于市朝  (谤,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回民区18086771215: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言的语用和文字的叙述上最大的特色是 -
语念菲悦: 邹忌用委婉的语气,以自己为例向齐王提出建议. 语言运用:委婉 文字叙述:真实亲切.

回民区18086771215: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言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
语念菲悦:[答案]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

回民区18086771215: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写作特点 -
语念菲悦: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写作特点: 1、结构层次分明: 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是...

回民区18086771215: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作特点 -
语念菲悦: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

回民区18086771215: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特点和邹忌劝谏的高明之处 -
语念菲悦:[答案] 本文在语言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如第一段中的三问三答,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口吻.用语不多,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具体说来,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美于徐公,但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

回民区1808677121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这种向君王进谏的方法有何特色 -
语念菲悦: 一个“讽”字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讽,就是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讽谏,不同于直谏或劝谏,关键在于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去启发、开导被谏者.良药而不苦口,便于对方接受.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

回民区1808677121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
语念菲悦:[答案] 示例一:面对邹忌“与徐公孰美”的问题,妻、妾、客的“三答”,语意相同,句式、语气各不相同,生动地写出了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不同心理. 示例二:把进谏的进程分为“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回民区18086771215: 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说明 -
语念菲悦: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和齐威王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告诉我们只有广开言路,...

回民区18086771215: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谏有何特点? -
语念菲悦: 讽:古:规劝 今:讽刺 艺术特点是针对齐王性格特点,先以闺房小事谈体会,然后以类比方式委婉进谏.

回民区1808677121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
语念菲悦: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