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道教净明派历史背景怎么来的?

作者&投稿:智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教净明派在大陆 法术有没有传承?~

有,净明道崇信以江西为最,现在供奉净明道教主许逊许天师的万寿宫、观等,在全国都很多。而且,净明道归人正一道后,其弟子仍以火居道士身份,为人做道场法事、画符消愆等形式在民间流传!其对中国民俗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容小觑的。

根据封神演义里叙述,阐教和截教同属于鸿钧老祖门下,所以说,阐教和截教是同属一门的。但两者修行的指导思想却截然相反。

阐教的主导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强调社会道德、建立更加文明的人类社会。而截教的主导思想是保持自然形态、强调个人修行、漠视道德和生命。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自然而然产生了矛盾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教理和教义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历史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藉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另外,诸如韩国融入坛君神话的天道教或日本结合日照天神、崇仰天皇思想、祭祀神灵的神道教。不过,除越南道教尚存其道教本质外,韩国天道教或日本神道教就其宗教内容等,与道教已大相迳庭。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

道教神仙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发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的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发展出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庭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节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道术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主要典籍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於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

教派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此图非道士正统服饰表现,正统道士服不是排扣旗装样式,而是交领汉装式样)

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於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只、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於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麼,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道教净明宗,源自闾山派, 形成於宋代。该派奉东晋道士许逊为祖师,以江西南昌西山为中心。
  净明道 , 奉许逊、胡慧超等为祖师,不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还建立相当系统的教义理论,如度人济世、净明思想、忠孝伦理等,注重理学特色, 融合北方全真派的内炼丹法,与上清派‘黄庭’学说;同时对闾山派的符法咒术, 依然继承和发挥,亦援引许多佛教密宗的真言,显示了该派兼融并收的思想。
  盛行于宋元时期的净明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宣扬“由真忠至孝,复归本净元明之境”。一般认为,净明道是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笔者通过细究《净明忠孝全书》等道书,认为净明道不但热切地奉行儒家的忠孝观,而且还吸取了佛教的修行解脱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儒佛道相融会的新道派。本文将通过对净明道如何以“忠孝”为修道之基、“净明”的内涵以及达到净明之境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的分析,来说明净明道通过融合儒佛道三教思想而促进了传统道教的更新与发展。
  宋元时期在江西南昌西山兴起了一个奉许逊为祖师、宣扬“由真忠至孝,复归本净元明之境”的道教新派别──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一般认为,净明道是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就称净明道为“儒道融合的典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8页)。笔者通过细究《净明忠孝全书》等道书,认为净明道不但热切地奉行儒家的忠孝观,而且还吸取了佛教的修行解脱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儒佛道相融会的新道派。本文将通过对净明道如何以“忠孝”为修道之基、“净明”的内涵以及达到净明之境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的分析,来说明净明道通过融合儒佛道三教思想而促进了传统道教的更新与发展。
  一、以忠孝为修道之基
  “忠孝”本是儒家伦理纲常的核心,它调整的主要是世俗的人伦关系,属于“人道”的范畴,但净明道却对它作了特殊的强调与发挥,并把它作为“仙道”的基础。净明道提出,“忠孝,大道之本也,是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不务本而修炼者,若太匠无材,纵巧何成?”追求“仙道”的净明道为什么如此强调“人道”,以忠孝为修道之基呢?净明道的解释是“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成,何以致仙道?“非忠非孝,人且不可为,况于仙乎?”因此“净明之道,必本于忠孝。”
  由于“忠孝”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标识,这就使净明道在一开始就与儒家有了割不断的亲缘性。其实,道教与儒家伦理的亲缘性并不自净明道始。净明道之所以将“忠孝”作为修道之基,成仙之据,这一方面是对道教自身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是对时代发展需要的回应。正是传统与现实的结合,使净明道最终选择了以孝道孝行而闻名的历史人物许逊为教主,并突出地强调“真忠真孝”、“真践实履”。
  从道教自身的传统来看。道教创立于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后的汉代,因而它在初创之时就将忠孝等儒家伦理的内容融会到了道教思想中来,并将其与道教的修仙之道相结合。现存最早的一部道书《太平经》里就有“人生之时,为子当孝,为臣当忠”的要求。晋末南北朝时出现的天师道的教戒科律《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则说:“道以冲和为德,以不和相克,是以天地合和,万物萌生,华英熟成;国家合和,天下太平,万姓安宁;室家合和,父慈子孝,天垂福庆。……奉道不可不勤,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道藏》第18册,第232页)东晋著名道士葛洪更是提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对俗》,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页)在道教看来,“学道以致仙,仙非难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而冀乎仙,未之有也”。道教虽然奉老子为教主,并在很大程度上以道家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持,但将人道与仙道结合,将儒家伦理巧妙地融合到道教的修仙之道中,这形成了道教区别于道家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
  从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看。宋代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尖锐的民族矛盾使统治者一方面希望借助于本民族所崇拜的神灵来保佑自己,另一方面又希望本朝的人民能够通过忠君孝亲而团结一致,保卫国家。正是在这样的统治意识指导下,北宋皇室中掀起了崇道的狂潮,例如宋太祖利用道士的符命来神化自己为真命天子,宋真宗在与辽国纳币屈辱求和后,借道教假造天书行封禅之事,以镇服四海,夸示戎狄。与此相适应地,道教中也出现了一些颇具宋朝特点的新神灵──赵玄朗、玉皇大帝等。而在融合儒佛道三教的基础上兴起的理学,将“忠孝”为代表的儒家伦理纲常奉为至上之天理,由于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在意识形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给予道教的发展以重要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许逊为教主的净明道应运而生。
  许逊(239-374年),一般认为是一个历史人物,为东晋道士,以真诚的孝行和神异的仙术而著称。据传,许逊为汝南(今属河南)人,久居江西南昌,“逊年七岁,无父。躬耕负薪以养母,尽孝敬之道。与寡嫂共田桑,推让好者,自取荒者,不营荣利,母常遣之:‘如此,当乞食,无处居’。逊笑应母曰:‘但愿母老寿尔。’”。许逊“真君弱冠,师大洞君吴猛,传三清法要,乡举孝廉,拜蜀旌阳令”。西晋“太康元年(280),起为蜀郡旌阳县令,时年四十二”。后因晋室纷乱,许逊弃官东归,周游江湖,后与吴猛一起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播孝道,在当地留下了许多斗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相传东晋宁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据《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记载则为元康二年(292),见《道藏》第6册,第843页),许逊因修道成功,带全家42人拔宅飞升,鸡犬悉去。这就是脍炙人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的由来。许逊仙去后,其弟子们仍在西山的许宅立祠传道,并将西山许宅的故居改建为游帷观作为祭祀场所。此后,每年许逊升仙之日,“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
  二、以净明为理想之境
  光讲忠孝,并不足以充分展示净明道的基本特色,因为净明道毕竟是一个道教的派别,它以忠孝为修道之基,而“修道”还是为了实现道教的终极理想。从道教的发展来看,净明道实际上是从道教灵宝派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道派,它将忠孝与净明密切结合,将“净明”奉为修道的终极理想之境。
  何为净明?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净明”一词出现较早,而在净明道书中,则首次出现于何真公托“六真”之神降授的《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之《序》中。何真公说:“炎宋中兴,岁在作噩,六真降神于渝川,出示灵宝净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可见,“灵宝净明秘法”起先是依附于道教灵宝派的一种“化民以忠孝廉慎”的教法。今天的《道藏》中载有净明道的著作二十多种,其标题大多冠以“灵宝净明”的字样,这也标示出了净明道与灵宝派之间的密切关系。灵宝派是以传《灵宝经》而形成的一个道派,汉末葛玄传古《灵宝经》,经葛洪等传葛巢甫,《灵宝经》不继增益繁衍多达五十五卷。南朝陆修静将其中可信的三十五卷加以增修,立成仪规,灵宝之教大行于世,信徒也日益增多。后灵宝派主要以江西阁皂山为本山,运用符箓科教和修斋诵经劝世度人,成为道教三大符箓派之一(上清派、灵宝派和正一派)。净明道与灵宝派在地域上相近,在道法上也有一脉相承之处。《太上灵宝净明道元正印经》中说:“孰为符篆,孰为真经,心定神慧,是为净明。”即认为符篆真经的精要是助人“心定神慧”,而“心定神慧”也就是“净明”。
  既然净明就是“心定神慧”,因而南宋时的净明道在将“忠孝”作为净明教法的主要内容的同时,也比较强调“磨礲智慧”,并有将之与人的心性炼养联系起来的倾向,认为“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愚智皆仰之为开度之门、升真之路,以孝悌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行持之秘要,积累相资,磨礲智慧,而后道气坚完,神人伏役,一瞬息间可达玄理。”“净明”既是“无幽不烛,纤尘不污”的极净极明的理想境界,又是助人“积累相资,磨礲智慧”以达到这种境界的津梁,而这种境界的最终实现,还是要在自我心性上下功夫,因为“人禀乎静则性达,得乎明则心通,性达心通,故交感于日月之宫。道本圆虚,圆者气之体,虚者气之用,得圆虚之道,故谓之净明。净明则适正得中,合于有情。”“净明”就是“性达心通”而“得圆虚之道”。这一对“净明”的看法为从人心性上寻求“升真之路”开辟了道路。
  元初时,刘玉、黄元吉和徐慧等人在融会儒佛道三教的基础上对净明道进行了改革,特别是对“净明”之内涵作了进一步的理论开掘,使“净明”具有了更丰富的多重意蕴。
  首先,“净明”包蕴了儒家的名教纲常和道德修养的内容,具有伦理学的意义。刘玉在《玉真先生语录内集》开篇,就针对“或问古今之法门多矣,何以此教独名净明忠孝”的疑问而提出“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但世儒习闻此语烂熟了,多是忽略过去,此间却务真践实履。”“正心诚意”是得到理学家高度重视的《大学》中的重要思想,指的是一种内心的道德修养。“净明”只是“正心诚意”,这就意味着净明道将儒家的道德修养引进了自己的修道实践和终极理想。“正心诚意”的“净明”与“扶植纲常”的“忠孝”是相表里而存在,并相互为用的,“正心诚意”才能“真忠真孝”以扶植纲常,而极净极明则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奉行“忠孝”之后所达到的无私欲、心澄明之理想境界。净明主内,忠孝主外,内外相合,反映了道教内以修身养性,追求长生成仙;外以治国经世,追求社会太平的终极理想。这也是净明道之所以被称为净明忠孝大道的原因之所在。刘玉批评世儒虽倡言忠孝,但只是空谈义理,只有净明道这里才不仅高扬忠孝精神,而且还真践实履。这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对真践实履儒家忠孝名教的需求以及道教对此的积极回应。
  其次,净明道对理学“无极而太极”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发挥,用“无极”来阐释“净明”,使“净明”又具有宇宙本体的特点。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根据华山道士陈抟的《无极图》而作《太极图说》,提出了“无极而太极”,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但周敦颐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体,“无极”仅是对“太极”特性的描绘。后来,朱熹与陆九渊虽曾就“无极”与“太极”的关系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都站在儒学的立场上,以“太极”(理或心)为世界本体,淡化道教思想在理学中的地位与影响。净明道则站在道教的立场,对“无极而太极”作了合乎传统道教观点的发挥,认为无名、不动的“无极”才是本体,同时受理学“理一分殊”思想的影响,认为万物各具太极:“无极而太极,无极者,净明之谓也。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自太极判,两仪立,人斯生,而人于天地间为最秀,此所以并天地曰三才。”“寂然不动是无极,感而遂通是太极。无极者,净明之谓,三界上者也。……万物之中,各具太极。非知道之深不可语此。”净明道不仅将“无极”视为无名无形无象的宇宙之本,而且认为“无极”就是“净明”的另一说法,并沿着老子“复归于无极”(第28章)的思路,将复归于“净明”作为修道的终极境界。
  第三,净明道还沿袭老子的境界论和气化说的理路对“净明”作了具体的说明。净明道作为一个道派,它在对“净明”的阐释发挥中更多地采用了先秦道家的名词术语和运思方式。在黄元吉编集的《玉真灵宝坛记》中,“净明”就被说成是贯串于天地人的“无形大道”,是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净明者,无形大道,先天之宗本也。在上为无上清虚,在天为中黄八极,在人为丹元绛宫。此三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明此理者,净明也。清则净,虚而明,无上清虚之境,谓之净明。”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以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来说明道之特质,净明道也认为“净明,先天大道,原于一气,一气运行,昼夜不息,周流升降,物资以始,……天地万化,人民品物,自生自化,自存自亡,昭然一理,孰为主宰?”从天人一体同源于道、同化于气的思路出发,净明道将“净明”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又以气的“周流升降”来解释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强调“净明大道,同理同源不同形。同理者,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同源不同形者,是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之中,(中)惟人最贵,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蝼蚁乎?不能净明者,不如蜣蜋饮露乎?”“净明”虽然清虚飘渺,无形无象,先天地而存在,但却是“众妙之门”,它既是万物之本,又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复归于道而达到的理想境界──“无上清虚之境”。
  最后,净明道深受佛教禅宗心性本净本明之思想的启发而以“净明”二字明教,因而“净明”又具有浓厚的心性论的色彩。禅宗六祖惠能认为“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知惠常明。”众生的自心本性是净且明的,而生活于凡尘中人的当下之心却是可正可邪,可净可染的,因此,只有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才能顿悟成佛。受此启发,净明道也提出:“人之一性,本自光明”,“净明道法,忠孝雷霆,心地上顿悟本净元明性。”这种从人的自心本性上来定位“净明”,将“顿悟本净元明性”奉为终极理想成为净明道的重要特征。
  总之,净明道融会儒佛道三教而使“净明”一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但无论是得道反本、复归无极,还是顿悟本净元明性,都是净明道追求“净明”终极理想的不同说法而已,都体现了净明道“于三教之旨了然解悟,而以老氏为宗”的基本特色。
  三、去欲正心以至净明
  基于净明道对终极理想的设计,其所达到终极理想的步骤也分为三:“始于忠孝立本,中于去欲正心,终于直至净明。”首先以儒家的忠孝伦理作为修道之基,然后再采用去欲正心的修道方法,最后以复归人的本心净明之境为修道的终极理想和最高境界。在净明道的修道三步骤中,以“去欲正心”为核心的修道方法显然深受佛教的影响。
  佛教将贪瞋痴视为众生沦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净明道也将“忿欲”看作人达到净明之境的主要障碍,认为人的心性本自净明,但人生活在尘世之中,“渐染熏习,纵忿恣欲,曲昧道理,便不得为人之道。……所谓忿者,不只是恚怒嗔恨,但涉嫉妒小狭偏浅,不能容物,以察察为明,一些个放不过之类,总属忿也。……所谓欲者,不但是淫邪色欲,但涉溺爱眷恋,滞著事物之间,如心贪一物,绸缪意根,不肯放舍,总属欲也。”这种“忿欲”对人而言,如影随形,难以摆脱,不仅蒙蔽了人的“本净元明性”,而且时刻给人当下的生命存在带来莫名的痛苦。在珍惜生命的同时又要摆脱生命的痛苦,这成为道教追求的理想,净明道也不例外。当有人向刘玉请教净明道之法门的紧要处时,刘玉根据自己的修道体会回答说:“某自初年修学以来,只是履践三十字,年来受用甚觉得力,今以奉告。所谓三十字者,惩忿窒欲,明理不昧心天;纤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顷邪言,必犯禁空之丑。”他认为,“忿欲”会使人心蒙昧不明,先天之性难以发扬,从而使生命陷于困顿之中而难以自拔。因此,如何“惩忿窒欲”就成为修道的首要工夫。
  在修道的方法上,净明道也深受佛教禅宗影响。从地域上看,与净明道所在地西山相去不远的江西南昌隆兴府黄龙山,曾是禅宗临济宗黄龙派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黄龙派的开创者慧南(1002-1069),俗姓章,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县)人。十七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后遍历丛林,皆推上首。景祐三年(1036)始,慧南在黄龙山举扬一家宗风,学徒云集,门庭极盛,世称“黄龙慧南”。黄龙派继承发挥了临济宗的思想,并以著名的“黄龙三关”接引学人,强调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在北宋时曾盛极一时,成为当时最活跃、最有影响的禅宗派系。虽然南宋以后,黄龙派逐渐为临济宗的另一支“杨岐派”所取代而趋于衰落,但其影响力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从净明道将“去欲”与“正心”相联系、甚至主张“不用修炼,自然道成”等来看,其受黄龙派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
  禅宗黄龙派比较强调道不可修,佛无待求,无心任自然即一切圆满。受此影响,净明道也对传统道教所执著的种种修道方法作出变革,强调“正心”的重要性,而所谓“正心”,就是“夙兴夜寐存着忠孝一念在心”,认为只要“平居暇日,存守正念”,时刻以忠孝德性立本,就可使“心如镜之明,如水之净”,如此,则欲自然去,道自然成,方寸自然净明。因此,净明道的“去欲”以“正心”为要。心正,欲即可去。正心去欲,即谓解脱真人,所以说:“净明教中所谓真人者,非谓吐纳、按摩、休粮、辟谷而成真也,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配天地而为三极,无愧人道,谓之真人。”
  根据这种“正心”而“明理复性”的内在超越理路,净明道也像惠能禅宗那样,破除对出家、诵经等各种外在化、形式化的修行方式的执著,强调修道应该在心上下工夫,追求心的解脱。“道由心悟,玄由密证,得其传者,初不拘在家出家”。因为在家、出家仅是修道者生活方式的差异,关键在于修道者是否能够以忠孝立本,是否能够“去欲正心”,从而觉悟本心之净明。同样,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乎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
  《道藏》诸经,无非教人舍恶归善,弃邪顺正,所以曰:经者,径也。是入道之径路,每见世人不肯力除恶习,克去私己,却于晨昏诵念不辍,此等圣贤不取,譬能言之猩猩也。我诸法子,要得此心,如镜之明,如水之净,纤毫洞照,日以改过,崇行为第一义,积种种方便,去道不远矣。胜如念千百卷经也。若不务修德而求道,前程难望有成。”
  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诵念道经等方法,也都不如“忠孝立本,方寸净明”来得重要。即使讲忠孝,也要从“正心”入手,因为“忠者,忠于君也,心君为万神之主宰,一念欺心,即不忠也。”忠孝等都是“正心”的自然结果,或者说是“正心”的外在表现,心正必然行正,行正才能成道,若能心正,“不用修炼,自然道成”。因此,只有在心上修德求道,舍恶归善,才能“复归本净元明之境”。
  同时,净明道又认为,“去欲正心”的修行既是将内在的“净明”之心转化为外在的“真忠真孝”之行,也是以外在的“忠孝”之行来推动内在之心达到“不染不触”的“净明”之境。因此,净明道不仅将忠孝道德修养置于炼精气、诵道经、符箓役使鬼神等道术之前,而且还制定了“日知录”、“功过格”等以作为对信徒日常正心修身的行为的督导,要求于当下的念念之中“去欲正心”,使自己的行为时时处处符合于忠孝之道。“净明大教,大中至正之学也。可以通行天下后世而无弊。紧要处在不欺昧其心,不斫丧其生,谓之真忠至孝。事先奉亲,公忠正直,作世间上品好人,旦旦寻思,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不怍于心。当事会之难,处处以明理之心处之,似疱丁解牛底妙手,处教十分当理著。步步要上合天心,只恁地做将去,夙兴夜寐,存著忠孝一念在心者,人不知,天必知之也。亦莫妄想希求福报,日久岁深,自然如所愿望。要识得此教门不是蓬首垢面滞寂沈空的所为,所以古人道是不须求绝俗作名教罪人。又道是欲修仙道,先修人道。每见世间一种号为学道之士,十二时中使心用计,奸邪谬僻之不除,险詖倾侧之犹在,任是满口说出黄芽白雪,黑汞红铅,到底只成个妄想,(去)所以千人万人,学终无一二成,究竟何以云然?只是不曾先去整理心地故也。”。虽然净明道对世俗“忠孝”道德的依持表现出了与禅宗的不同特色,但其“去欲正心”即是要保持无求之心,无欲之心,无作之心,从而使自心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喜怒哀乐所主,这却与禅宗的“平常心是道”的精神十分相似。“大道无名无形无情,所以曰:‘平常心是道’。又曰:‘万般祥瑞不如无,平常安稳却合道’。学者但当行持,能净能明能忠能孝,久久至于真净真明真忠真孝。”净明道“去欲正心”的修道方法飘逸着浓厚的禅化色彩。
  总之,“净明大教是正心修身之学,非区区世俗所谓修炼精气之说也。正心修身是教世人整理性天心地工夫。……此教……必欲后之学者,由真忠至孝,复归本净元明之境,修炼之妙,无以易此矣。”这样一个道派,显然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产物。刘玉在《净明忠孝全书》卷五中曾说:“何谓一?太上之净明,夫子之忠恕,瞿昙之大乘,同此一也。……立言虽殊,其道则一。
  净明道对道教发展的突出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和出世与入世,既树立了超凡脱俗的净明之境,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弥了封建文人追求忠孝两全、不愿抛弃世俗生活的心理障碍;二是以忠孝为修道之本,以净明为理想之境,在理论上协调了传统道教与封建国家的关系;三是对儒佛道三教的融合促进了传统道教的更新与发展。

净明派为三山符派之一,发源于阁皂山,为灵宝门下,祀许天师,以度亡为主.


宋末明初道教在我国的分布地区、地位、代表人物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但是道家分类可谓门派众多,现在比较多人公认的正教是正一道,源自五斗米教。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

正一净明派法字辈是多少代
关于正一净明派的法字辈代数,由于缺乏确凿的历史文献依据,目前无法提供精确的答案。正一派作为中国道教的重要分支,其辈分和法号体系有着严谨的规定。然而,要了解净明派法字辈的确切代数,通常需要深入研究历史文献、道教经典或派内流传的秘录,这些资料可能藏于专业的道教组织或历史研究者的收藏中。正一派...

正一净明派法字辈是多少代
您提供的信息有误,关于正一净明派法字辈的具体代数,因缺乏确凿的历史文献支持,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正一派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有着严格的辈分和法号体系,但具体到净明派法字辈的代数,需要查阅具体的历史资料和道教内部的记录。通常,道教各派的辈分传承是有详细记录的,这些记录可能包含在道教...

道教有哪些门派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

道教字辈顺序是怎么样的?
3.正一净明派字辈:天德高无量,照明自古今。玄元闻见处,总合圣贤心。道德宏清静,法源广大成。东汉有章数,功果保忠祯。道教: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

道教历史道教分化
但后来因佛教与道教矛盾而一度衰落,直至元成宗时期才再次兴盛。道教各派在元朝时相互融合,如正一道的形成,龙虎宗的分化,以及茅山宗、净明道、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的活动,都体现了道教的多元化与适应性。最终,正一道在元成宗时期确立了主导地位,标志着道教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现在的道教都分什么派,各派加入的要求
道教主要分为符箓派和丹鼎派两大派别。符箓派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特点,而丹鼎派则追求通过炼金丹来求得仙道,分为外丹和内丹两派。道教的派别划分,一般认为始于宋元时期。道教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五大派别包括:1. 正一道:分为灵宝派、正一派和净明派。2. 全真道:南宗和北宗之分,以及多个支派,...

道教派生出了五个主要的派系,分别是哪些派系?
4、正一派 正一派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5、净明派 ...

有关中国道教历史及文化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

现在的道教都分什么派,各派加入的要求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

淅川县17128361846: 净明道的简介 -
明狮参芪: 道教教派之一,又称净明忠孝道,始创于中国南宋初 .相传东晋时江西南昌西山道士许逊修道有灵验,举家拔宅飞升. 隋唐时当地出现神化许逊的信仰 .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加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许逊信仰在南昌西山一带更为盛行...

淅川县17128361846: 元初净明道是如何形成的?
明狮参芪: 南宋何守澄所创净明道,流行一时后,很快就湮灭了.直到元朝初年,江西 西山道士刘玉称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宣告净明大教将兴,尊奉《净明忠教全书》为经...

淅川县17128361846: 道教文化详解:净明道的创建者是谁 -
明狮参芪: 净明道的形成前后经历近千年,创建者是谁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净明道也叫净明忠孝派.都远绍许逊许真君,崇兴孝悌之教,发展为忠孝并举.在许真君合宅飞升的故地西山游帷观(后来叫玉隆观,再后来叫万寿宫),历代以来,南方的百姓都会在飞升纪念日举行盛大隆重的法会.唐朝,复兴孝道的是江西道士胡惠超.南宋净明道的创始人是何守澄(即何真公).元代,洪州隐士刘玉(玉真子)开创净明忠孝派.其传人即著名的黄元吉.黄元吉是第三代,他们没有将南宋净明道计入他们的传承,但与胡惠超有联系,刘玉是遇见胡惠超,才受到启发的.附带说明,这个黄元吉与清代飞升的黄元吉同名同姓同籍贯,是否同一人,历来有争议.以上关联人物,跨代很远,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淅川县17128361846: 南昌晚上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
明狮参芪: 如果去公园玩的话,就可以去去: 1、海洋公园 (郊区,有直达公交车) 2、人民公园 3、动物园 4、环球公园(在昌北,相对远点,里面是各国的代表建筑) 5、天香园(也在郊区,里面侯鸟很多的)如果去购物的话,就可以去比较热闹的...

淅川县17128361846: 介绍一下江西南昌有什么景点
明狮参芪: 南昌旅游景点: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八大山人纪念馆(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姓朱名耷,僧名个山、传启 ,别号八大山人),滕王阁(重建)...

淅川县17128361846: 大家谁知道道教的起源和分支情况 -
明狮参芪: 热心问友 2011-01-29道教在东汉晚期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祖天师张道陵创五斗米道为始.现今主分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正一内有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宗,西山净明道,阁皂山灵宝道(说是民国的时候失去传承了)四大宗坛为主,其它门派众多.全真以龙门等为主.现今至二零一零年注册在案的正规道士约为五万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