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镇南关大捷双方的伤亡情况怎么样啊?还有就是如果中法战争继续打下去,中国真得能够打赢法军吗?

作者&投稿:郎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镇南关大捷真的这么不堪吗~

  不能。

  镇南关战役中,清军以两万人之众据守镇南关,以守代攻,迎击总兵力约为人(能真正作战的约为人)的法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代价,不能不说这场战役赢得其实是很勉强的。

  总体上讲,清军地武器装备比起法军,差距不算太大,但清军的战斗力却十分虚弱,面对虽然气焰嚣张,但是却面临着远离后方补给基地,失去了游弋于江河中的炮艇火力支援且兵力十分薄弱的法军,在法军指挥官出现重大指挥失误地情况下,也没有能够达到全歼法军的战役目标,这其实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而且,镇南关战役结束后,法军吸取了战败地教训,很快集中了一支强大的兵力,而此时彻底倒向法国的越南也出兵数万支援法军作战,清军所面临的战场形势其实并不容乐观,而且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虽然取得了胜利,而战场上,重要城基隆却被法军夺占,对中国来说,“乘胜议和”争取以最小地代价结束这场战争,是必然的选择。

  中法战争中清帝国“全局大败,局部小胜”罢了。看地图就知道了,当时法国占领和经营越南已经是既定事实了,镇南关只是把侵略者挡在国土外面而已,没有阻止法国通过战争达成自己的既定目标。

  说到中法战争的结局,大中学教科书几乎都是这样表述:在中法战争中,中队英勇战斗,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并收复了谅山,就在前线胜利进军声中,软弱、一味求和的清“乘胜即收”,与法国侵略者加紧谈判,最后竟在年6月9日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历史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从当事人的一些记载来看个究竟吧。

  如果把中法战争分解为“海战”和“陆战”两个领域的话,大的结局摆在那里——海战全败;陆战呢,胜败其实不太好评估。那种全景的、教科书式的叙述往往是空洞的。我们不妨通过个别当事人的视角来透视那段历史。——唐景崧可以说是中法战争陆路战场的见证人,从年,“请缨”出关,到年战争结束,唐景崧一直活跃在抗法前线。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汇辑成《请缨日记》,虽有失实之处,但不失为一部中法陆路战场的实录,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其。

  中法战争是由法国侵略越南引起的,起初是法国人跟越南人打仗,面对法国坚船利炮的进攻,越南军队节节败退,大半国土落入敌手。法国人不断寻找着通往中国南疆的交通要道,探测到红河可以直通云南,于是派兵往越南北部进攻。越王见本队不中用,便把流落到越南的刘永福黑旗军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刘永福是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年组织黑旗军,三年后进入越南,驻扎在保胜,并将黑旗军扩充成一支很有实力的队伍。年应越南国王的请求,率军抗击法军,击毙法军头目安邺,因功被越王封为兴化保胜防御使。

  这一仗使刘永福声威大震,也给远在的一位广西籍小京官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小京官就是时任礼部候补主事的唐景崧。唐景崧在年考取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经考核担任礼部候补主事。但此后的仕途并不顺利,在吏部主事的位子上一“候补”就是十五年,这令他非常郁闷。年4月,法国海军上校李威利率军占领河内,越南北部告急,中国南疆告急。“乡关消息近苍黄”,出生于广西灌阳的唐景崧看到家乡面临的危机再也坐不住了。在苦苦思索应敌之策时,他想起了刘永福这位曾经打败过法国人的老乡。于是,上书光绪帝,提出为“绥藩固圉”,自愿“请缨”出关,联络刘永福的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者。清面对南方的局势束手无策,想不出什么好的应对办法。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收到唐景崧的书,皇帝自然高兴,很快就下了批示:“吏部候补主事唐景崧,着发往云南,交岑毓英差遣委用。”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批示,并没有明确派唐景崧到越南去。但唐景崧认为,云南离刘永福控制的地区近,朝廷怕引起外交纠纷,故派他去云南,有“暗寓用刘之意”。唐景崧按照自己的理解,辗转进入越南,与刘永福取得了。这是清介入越南抗法斗争的开始。

  唐景崧到越南后,一面拜会越南官员,一面做刘永福的思想工作。据他记载,他为刘永福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以保胜为基地,扼守山西,控制北宁等北方七省,自立为王;中策是主动出击河内;下策是株守保胜。参照其他史料,唐景崧当时并未劝刘永福自立为王,而是劝说他不要株守保胜,一定要固守山西,并通过主动进攻河内的方式来达到保卫山西的目的。在唐景崧的策动下,黑旗军主动出击,进驻到河内以西不远的纸桥附近。年5月15日,派黄守忠突袭河内城外教堂,并攻击其中的一个营垒。这可惹恼了法军将领李威利,他于19日率军倾巢出动,直扑刘永福营地。当时,刘永福有三营共两千多人,驻扎在纸桥以西。右营管带黄著恩请任前锋,刘永福告诫他与洋人作战不要操之过急,黄著恩慨然说道:“见洋人而能耐,就不是人了。我就是战死也要担任先锋。”于是把部队开到纸桥分三队应敌:一队据守桥旁关帝庙,二队埋伏在庙后,自己带亲兵为三队扼守直通河内的大路。刘永福派左营管带吴典凤率部埋伏路左,前营管带黄守忠驻扎大路,刘永福率亲兵在后督战。法军在猛烈的枪炮掩护下,向杨著恩的右营发动猛攻,先后突破一队、二队,对三队形成夹击之势。面对敌人炮火的猛烈轰击,杨著恩沉着应战,鼓励战士要拼死抵抗。当敌人的子弹打伤他的双腿,士兵们劝他退出阵地时,他誓死不离开,他痛坐在地上指挥战斗,一次又一次向敌人射击。右手受伤就用左手持枪,继续射击,最后胸部中弹而壮烈牺牲。法军继续进攻前营,黄守忠力战不退却,吴典凤从路左杀出,直冲法军,两军“纷搅成团”,一片混战,黑旗军乘乱割下李威利首级,法军溃退。刘永福因黄著恩中弹身亡、吴凤典受伤而停止追击。据《请缨日记》载,此役,毙法军头目三十余,士兵二百多,黑旗军死亡三十余人。此数似有夸大之嫌,有研究者认为法军死亡人数为32人,这可能比较可信,但黑旗军击退了法军的进攻则是事实。黑旗军后来又阻法军于怀德,冒雨胜法军于丹凤,声威大震。

  刘永福的黑旗军武器准备差,并不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是在几乎作战的情况下,能够在抗法战斗中屡屡获胜,除了作战英勇外,还与其战术得当有关。他们往往采用伏击战来偷袭敌人,讲究的是出其不意,这是在武器装备大不如人的情况下的取胜之道。但是,包括黑旗军在内的中队,由于装备差,在城池的攻守上与法军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在随后的山西战役、北宁战役中连连失利,城池一座座被法军攻占。以山西保卫战为例,当时的守军有黑旗军、清军以及越军六千多人,法军也有约六千人。战斗的经过我们无需描述,中队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后还是因战局不利弃城逃遁。撤退部队慌不择路,颠沛流离,用狼狈不堪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果说山西战役,法军遇到了中队的顽强抵抗,那么,在北宁战役中,法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守卫北宁的桂军和黑旗军共五十余营一万多人,散布在各据点。进攻北宁的法军两个旅也有近万人。他们用大炮轰击中队阵地,一些守军不战而溃。这一仗,法军死伤五十余人,而清军则伤亡惨重,仅黄桂兰所部左路军就伤亡七百多人。自清军直接介入战争后,战事接连失利,除武器装备等硬件不如法军外,官兵素质、战术素养以及协同作战能力都有很大差距;清军内部闹不团结,各自为战。这些都是清军失利的原因。

  这场陆路战争,中方始终处于退势和守势状态,被法军从红河边步步压到了自家国门口下。战争的总体态势是很明显的。

  法军攻城略地,占领宣光等城镇后,大清国焦虑不安。为了扭转中国在海战中的不利局面,清于年8月命令各军进攻北圻,以牵制法国海军的行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后,命唐景崧自带四营,称“景军”。他亲率景字军四营“行无人之地千余里”,与滇军、黑旗军合力围攻宣光城。黑旗军驻扎在左育拦截援军,景军和滇军负责攻城。当时,宣光守军不多,只有六百多人,但宣光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守军有先进的武器。而担负攻城任务的滇军和景军,因缺乏攻城大炮,只能采取比较落后的“滚草龙”、“挖地洞埋”等办法,不断地向宣光发起进攻。后因粮草匮乏,以及刘永福把守的左育失守,敌援军将至,不得已解围而去,致使宣光战役功败垂成。清军的出击不但没能扭转败局,反而让法军扩大了战果:他们接连攻下谅山等地,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直至以偏师直取镇南关,轰毁关门后扬长而去。至此,清军已经到了已无退路的地步。

  在关键时刻,清起用了老将冯子材,他经过精心准备,率军在镇南关设伏,打败了法军,乘胜追击,收复了谅山。这段历史,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我们不必复述。但是,清军取得镇南关战役胜利后,是不是从根本上扭转了陆路战场的不利局面了呢?从当时的情况看,镇南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仍被法军占领,据前线指挥官报告,诸军军心不稳,“军民多怨”,法军也不断添兵,企图夺回谅山,而特别能打硬仗的黑旗军经左育失利后,军心涣散,仅剩五百多人,后多方招募也不足一千人。此外,法军对的进攻,也吸引了清的注意力,是保还是保越南,成了两难的抉择。在陆战无胜算绝对把握,又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乘胜即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法国从清朝手里拿到了越南作为保护国,不过没拿到更多的利益(赔款割地),胜利了不过比较起中国近代遭遇的其他战争对手的话,不算全胜。
中国(清国)丢掉了越南,失去了福州水师,基本上是失败,不过比起其他遭遇的战争而言没那么惨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这能算打平,还美其名曰“不败而败”“不剩而胜”,窝大清南洋的海军全部报销,陆军被雄鸡的加长版刺刀赶得一路败仗几乎丢掉了整个越南,最后胜了一两次局部战役,也好意思说自己“不败”,果然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风格。
另外,镇南关战役主要是黑旗军,说实话,黑旗军这种反清起家的武装到底算不算清军还是只算同盟,那真是不太好说的一件事。
战争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民族、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使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
广义来说,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战争。蚂蚁和黑猩猩等等生物都有战争行为。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最暴力的手段,是在自然界解决问题的办法手段之一,通常被认为是原始社会才会使用的方法,由于其造成生命的消失,在现代人类社会不被认可。
战争是极端的行为,战争的产生是由主导者为了自己或者集团的利益而发起的行为,这种获取利益的行为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获得。

  不能。

  镇南关战役中,清军以两万人之众据守镇南关,以守代攻,迎击总兵力约为7000人(能真正作战的约为4000人)的法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代价,不能不说这场战役赢得其实是很勉强的。

  总体上讲,清军地武器装备比起法军,差距不算太大,但清军的战斗力却十分虚弱,面对虽然气焰嚣张,但是却面临着远离后方补给基地,失去了游弋于江河中的炮艇火力支援且兵力十分薄弱的法军,在法军指挥官出现重大指挥失误地情况下,也没有能够达到全歼法军的战役目标,这其实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而且,镇南关战役结束后,法军吸取了战败地教训,很快集中了一支强大的兵力,而此时彻底倒向法国的越南政府也出兵数万支援法军作战,清军所面临的战场形势其实并不容乐观,而且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虽然取得了胜利,而台湾战场上,重要城市基隆却被法军夺占,对中国来说,“乘胜议和”争取以最小地代价结束这场战争,是必然的选择。

  中法战争中清帝国“全局大败,局部小胜”罢了。看地图就知道了,当时法国占领和经营越南已经是既定事实了,镇南关只是把侵略者挡在国土外面而已,没有阻止法国通过战争达成自己的既定目标。

  说到中法战争的结局,大中学教科书几乎都是这样表述:在中法战争中,中国军队英勇战斗,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并收复了谅山,就在前线胜利进军声中,腐败软弱、一味求和的清政府“乘胜即收”,与法国侵略者加紧谈判,最后竟在1885年6月9日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历史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从当事人的一些记载来看个究竟吧。

  如果把中法战争分解为“海战”和“陆战”两个领域的话,大的结局摆在那里——海战全败;陆战呢,胜败其实不太好评估。那种全景的、教科书式的叙述往往是空洞的。我们不妨通过个别当事人的视角来透视那段历史。——唐景崧可以说是中法战争陆路战场的见证人,从1882年,“请缨”出关,到1885年战争结束,唐景崧一直活跃在抗法前线。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汇辑成《请缨日记》,虽有失实之处,但不失为一部中法陆路战场的实录,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其真相。

  中法战争是由法国侵略越南引起的,起初是法国人跟越南人打仗,面对法国坚船利炮的进攻,越南军队节节败退,大半国土落入敌手。法国人不断寻找着通往中国南疆的交通要道,探测到红河可以直通云南,于是派兵往越南北部进攻。越王见本国军队不中用,便把流落到越南的刘永福黑旗军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刘永福是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1864年组织黑旗军,三年后进入越南,驻扎在保胜,并将黑旗军扩充成一支很有实力的队伍。1873年应越南国王的请求,率军抗击法军,击毙法军头目安邺,因功被越王封为兴化保胜防御使。

  这一仗使刘永福声威大震,也给远在北京的一位广西籍小京官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小京官就是时任礼部候补主事的唐景崧。唐景崧在1865年考取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经考核担任礼部候补主事。但此后的仕途并不顺利,在吏部主事的位子上一“候补”就是十五年,这令他非常郁闷。1882年4月,法国海军上校李威利率军占领河内,越南北部告急,中国南疆告急。“乡关消息近苍黄”,出生于广西灌阳的唐景崧看到家乡面临的危机再也坐不住了。在苦苦思索应敌之策时,他想起了刘永福这位曾经打败过法国人的老乡。于是,上书光绪帝,提出为“绥藩固圉”,自愿“请缨”出关,联络刘永福的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者。清政府面对南方的局势束手无策,想不出什么好的应对办法。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收到唐景崧的请愿书,皇帝自然高兴,很快就下了批示:“吏部候补主事唐景崧,着发往云南,交岑毓英差遣委用。”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批示,并没有明确派唐景崧到越南去。但唐景崧认为,云南离刘永福控制的地区近,朝廷怕引起外交纠纷,故派他去云南,有“暗寓用刘之意”。唐景崧按照自己的理解,辗转进入越南,与刘永福取得了联系。这是清政府介入越南抗法斗争的开始。

  唐景崧到越南后,一面拜会越南官员,一面做刘永福的思想工作。据他记载,他为刘永福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以保胜为基地,扼守山西,控制北宁等北方七省,自立为王;中策是主动出击河内;下策是株守保胜。参照其他史料,唐景崧当时并未劝刘永福自立为王,而是劝说他不要株守保胜,一定要固守山西,并通过主动进攻河内的方式来达到保卫山西的目的。在唐景崧的策动下,黑旗军主动出击,进驻到河内以西不远的纸桥附近。1883年5月15日,派黄守忠突袭河内城外教堂,并攻击其中的一个营垒。这可惹恼了法军将领李威利,他于19日率军倾巢出动,直扑刘永福营地。当时,刘永福有三营共两千多人,驻扎在纸桥以西。右营管带黄著恩请任前锋,刘永福告诫他与洋人作战不要操之过急,黄著恩慨然说道:“见洋人而能忍耐,就不是人了。我就是战死也要担任先锋。”于是把部队开到纸桥分三队应敌:一队据守桥旁关帝庙,二队埋伏在庙后,自己带亲兵为三队扼守直通河内的大路。刘永福派左营管带吴典凤率部埋伏路左,前营管带黄守忠驻扎大路,刘永福率亲兵在后督战。法军在猛烈的枪炮掩护下,向杨著恩的右营发动猛攻,先后突破一队、二队,对三队形成夹击之势。面对敌人炮火的猛烈轰击,杨著恩沉着应战,鼓励战士要拼死抵抗。当敌人的子弹打伤他的双腿,士兵们劝他退出阵地时,他誓死不离开,他忍痛坐在地上指挥战斗,一次又一次向敌人射击。右手受伤就用左手持枪,继续射击,最后胸部中弹而壮烈牺牲。法军继续进攻前营,黄守忠力战不退却,吴典凤从路左杀出,直冲法军,两军“纷搅成团”,一片混战,黑旗军乘乱割下李威利首级,法军溃退。刘永福因黄著恩中弹身亡、吴凤典受伤而停止追击。据《请缨日记》载,此役,毙法军头目三十余,士兵二百多,黑旗军死亡三十余人。此数似有夸大之嫌,有研究者认为法军死亡人数为32人,这可能比较可信,但黑旗军击退了法军的进攻则是事实。黑旗军后来又阻法军于怀德,冒雨胜法军于丹凤,声威大震。

  刘永福的黑旗军武器准备差,并不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是在几乎独立作战的情况下,能够在抗法战斗中屡屡获胜,除了作战英勇外,还与其战术得当有关。他们往往采用伏击战来偷袭敌人,讲究的是出其不意,这是在武器装备大不如人的情况下的取胜之道。但是,包括黑旗军在内的中国军队,由于装备差,在城池的攻守上与法军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在随后的山西战役、北宁战役中连连失利,城池一座座被法军攻占。以山西保卫战为例,当时的守军有黑旗军、清军以及越军六千多人,法军也有约六千人。战斗的经过我们无需描述,中国军队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后还是因战局不利弃城逃遁。撤退部队慌不择路,颠沛流离,用狼狈不堪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果说山西战役,法军遇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那么,在北宁战役中,法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守卫北宁的桂军和黑旗军共五十余营一万多人,散布在各据点。进攻北宁的法军两个旅也有近万人。他们用大炮轰击中国军队阵地,一些守军不战而溃。这一仗,法军死伤五十余人,而清军则伤亡惨重,仅黄桂兰所部左路军就伤亡七百多人。自清军直接介入战争后,战事接连失利,除武器装备等硬件不如法军外,官兵素质、战术素养以及协同作战能力都有很大差距;清军内部闹不团结,各自为战。这些都是清军失利的原因。

  这场陆路战争,中方始终处于退势和守势状态,被法军从红河边步步压到了自家国门口下。战争的总体态势是很明显的。

  法军攻城略地,占领宣光等城镇后,大清国焦虑不安。为了扭转中国在海战中的不利局面,清政府于1884年8月命令各军进攻北圻,以牵制法国海军的行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后,命唐景崧自带四营,号称“景军”。他亲率景字军四营“行无人之地千余里”,与滇军、黑旗军合力围攻宣光城。黑旗军驻扎在左育拦截援军,景军和滇军负责攻城。当时,宣光守军不多,只有六百多人,但宣光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守军有先进的武器。而担负攻城任务的滇军和景军,因缺乏攻城大炮,只能采取比较落后的“滚草龙”、“挖地洞埋炸药”等办法,不断地向宣光发起进攻。后因粮草匮乏,以及刘永福把守的左育失守,敌援军将至,不得已解围而去,致使宣光战役功败垂成。清军的出击不但没能扭转败局,反而让法军扩大了战果:他们接连攻下谅山等地,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直至以偏师直取镇南关,轰毁关门后扬长而去。至此,清军已经到了已无退路的地步。

  在关键时刻,清政府起用了老将冯子材,他经过精心准备,率军在镇南关设伏,打败了法军,乘胜追击,收复了谅山。这段历史,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我们不必复述。但是,清军取得镇南关战役胜利后,是不是从根本上扭转了陆路战场的不利局面了呢?从当时的情况看,镇南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仍被法军占领,据前线指挥官报告,诸军军心不稳,“军民多怨”,法军也不断添兵,企图夺回谅山,而特别能打硬仗的黑旗军经左育失利后,军心涣散,仅剩五百多人,后多方招募也不足一千人。此外,法军对台湾的进攻,也吸引了清政府的注意力,是保台湾还是保越南,成了两难的抉择。在陆战无胜算绝对把握,台湾又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乘胜即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中法战争伤亡版本太多,英文基维百科的数据相对比较可信,是法国被击毙或伤亡共4222人,病亡或事故死亡5223人,清朝死亡1万人以上,根据越南的万忠墓估计,大概在1.2万阵亡或伤亡。

虽然数据比国内粗制滥造的版本好看,但是法国作为资本主义强国,清朝作为落后的农业国,法国比中国的承受伤亡的能力大得多,清军一场战争承受伤亡的能力大概就是1万到2万人,入关战争是如此、7次清准战争是如此,两次鸦片战争也是如此,就甲午战争有3万多的伤亡,但是那时候中国已经有铁路了,运力有所上升。都说法国内阁倒台,实际上法国内阁经常倒台,而且内阁倒台原因并不是惧怕中法战争的失败,反而新内阁追加了5000万法郎的军费并增兵了25000法军要继续打下去,而清朝方面此时兵力已经有点跟不上了。



镇南关大捷,清军伤亡大于法军的。如果继续打下去,中国不能打赢法军的。双方的武器 兵员素质 国力等相差太远。

当然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镇南关大捷对中法双方有何深远影响?
探索镇南关起义的历史深度,视角各异,揭示了多重历史意义。从宏观上看,镇南关大捷犹如一道历史的分水岭,它直接导致了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垮台和清朝越南藩属国地位的终结(这一战果象征着国际格局的微妙转变)。军事层面上,法军的惨败动摇了其在远东的殖民野心,清军的胜利则犹如一道曙光,暂时驱散了此前...

请问一下镇南关大捷双方的伤亡情况怎么样啊?还有就是如果中法战争继续打...
看地图就知道了,当时法国占领和经营越南已经是既定事实了,镇南关只是把侵略者挡在国土外面而已,没有阻止法国通过战争达成自己的既定目标。 说到中法战争的结局,大中学教科书几乎都是这样表述:在中法战争中,中国军队英勇战斗,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并收复了谅山,就在前线胜利进军声中,腐败软弱、一味求和的清政府“乘胜即...

镇南关大捷消灭了多少法军?
法军在镇南关大捷中阵亡74人(包括7名军官),受伤213人。1883年,法国军队进攻越南顺化,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使其成为法国保护国,此举激起了清朝的强烈不满。慈禧太后对此深感愤怒,遂派遣军队前往越南,中法战争随之爆发。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处境不利。在英国调解下,双方在天津签订了《中法新约...

镇南关大捷过程是怎样的
公元1885年,中法交战正酣。六十七岁的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率领三万余名清军将士在中越边境的广西镇南关大破法军,沉重打击了西方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取得了收复镇南关战役的重大胜利,史称“镇南关大捷”。此一战为中国近代难得的一场对外胜仗,因而大涨民族志气,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镇南关大...

镇南关大捷名词解释
镇南关大捷是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其相关内容如下:1、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于1885年3月23日发生。这场战役是中国军队在中法战争中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成功抵御外国...

镇南关大捷的指挥者是()。
根据历史记载,镇南关大捷的指挥者是明朝名将戚继光。戚继光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军事统帅,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他曾先后在东北地区、辽东卫、边疆等地从事防御工作,并被任命为山西总兵官。在镇守山西期间,他实施了一系列有力的防御策略,保卫了边疆的安全,并被朝廷赞赏和奖励。镇南关大捷发生在明朝万历四十...

什么是镇南关大捷?
什么是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爆发后,1884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务。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24日越墙进犯,冯子材率士卒冲出墙外,激励将士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遏阻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窥伺。清军乘胜追击,连破...

镇南关大胜的结果是什么?
因此,镇南关的胜利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辉煌成就。镇南关的胜利虽然结果是惨败,清军伤亡巨大,但其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的辉煌战绩仍然值得国人骄傲。镇南关大街地图1885年3月底,旷日持久的中法战争随着镇南关的硝烟落下帷幕。败选的结果是法国总理菲勒菲的内阁倒台,法国政坛也面临全面洗牌...

镇南关大捷是怎样取得的?
在得知宣化危急后,法军主力便从东线撤回,支援西线,只留一部兵力守卫郎甲、船头,积极做下一步进攻谅山的各种准备。1885年1月底,法军主力返回西线,驻扎于船头,开始转守为攻,准备向谅山、镇南关大举进军。2月初,法军从船头出发,向谷松发动进攻。清军顽强抵抗,伤亡甚众。12日,法军攻占了委坡。...

镇南关大捷消灭了多少法军?
1885年3月23日法军第2旅2,500余人从谅山出发,大举攻入镇南关,冯子材指挥1867年起就被清军赶入越南的“黑旗军”和“恪靖定边军”英勇作战,由于法将尼格里骄傲,法军以少击多攻击清军的防御工事,又天降大雾导致法军混乱,法军被逼下长城,进入伏击圈。3月24日,法军分三路发起冲击,冯子材带领两...

涉县19868416250: 镇南关大捷的伤亡记载 -
虿屠儿肤: 关于镇南关一谅山大捷的战果,,有清方奏报、法方记述、越南目击者的口碑资料可查考.由于清朝统兵将领的派系不同,清方奏报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一是广西巡抚潘鼎新通过李鸿章向清廷奏报的淮军系统;二是署广西提督苏元春和前...

涉县19868416250: “中法战争输在谈判桌上”的过程? -
虿屠儿肤: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一次重大对外战争.中法战争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主要负责外交事务的大臣,曾经与法国外交代表宝海、脱利古两次进行外交谈判.这两次谈判的背景、过程、气氛、结果均有所不同.这种不同的原因...

涉县19868416250: 在镇南关大捷中清军装备了什么比较现代的武器?他们对付的法军又装备的什么武器? -
虿屠儿肤: 中法战争的时候 淮军大部分使用的是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英国的步枪 具体什么型号步枪不详 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不仅质量低劣而且还炸膛 这对清军步兵无疑是种考验 中法战争的时候 清军主要还是以大刀长矛为主 火枪并不多 而且清军步兵并不懂得保养火枪 基本是坏的比丢的多 时间长了 射程 杀伤 精确度都会受到影响 镇南关的清军 基本是用三倍的伤亡来换法军一倍伤亡

涉县19868416250: 那位好心人可以大发慈悲发龙之战2017 -
虿屠儿肤: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部电影中很难再让人寻觅道其他人物的可圈可点之处,但其实却是一场惨胜.电影预想用家国民族来燃情热血的主旋律无可厚非,也有着精湛的演技,全片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场命题作文,让人倍觉尴尬,满目疮痍的...

涉县19868416250: 第四次长沙会战 - 谁来介绍一下长沙会战?在长沙地区先后发生过四次长沙会战,谁能都介
虿屠儿肤: 在抗日战争初期,湖南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后方基地.湖南以鱼米之乡的富裕,以有色... 四次会战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总计在数百万人次以上,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寇十余万人....

涉县19868416250: 急求:为什么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具体一点好吗
虿屠儿肤: 如何理解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思路分析 中法战争是中国边... 于3月23~24日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之后,东线清军乘胜克复谅...

涉县19868416250: 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和战斗英雄的故事 -
虿屠儿肤: 1.涿鹿之战:黄帝战蚩尤.英雄:黄帝,蚩尤等.过程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抵,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

涉县19868416250: 战狼2和龙之战电影怎么样啊好看吗 -
虿屠儿肤: 差强人意的战文/梦里诗书根据真实历史事件“镇南关大捷”的改编,使《龙之战》在先天上便占有了一腔热忱的家国情怀,而刘佩琦饰演的冯子材,更是将一位老将对国家民族的忠肝义胆演绎的淋漓尽致,但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能与之相媲...

涉县19868416250: 介绍一下昆仑关大捷的事?
虿屠儿肤: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陕西米脂人.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 中国军队终于攻克昆仑关,将敌大部歼灭,取得昆仑关大捷. 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