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比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
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扩展资料
选自《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
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上德不德

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如下的章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对于这两句经文,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在老子的概念里,上德就是“无为”的德。那么什么是德“无为”呢?我们以前讨论过,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具体到德无为,那就是指德支持着实际的社会秩序,使天下大同。此时德是有作为、有贡献于社会的,所以是功于社会的,但它却不因自己对社会的莫大贡献而争处社会之前之上,反而隐藏在社会之下之后。德无为就是德于社会功而不居或功成身退。其实我们这个解释似乎并不比经文更容易理解。
老子
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来帮助我们理解这段经文的含义。设想我们来到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这个社会里所有成员的社会行为都符合理想的德的标准,而且他们依据这些标准生活动机是出于纯粹的本能,而不是通过教育而后天习得的。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我们将永远看不到不仁不义不真不善的行为和现象发生.所以我们也将无法形成关于不德的任何知识和概念。依据老子第二章所建立的定理,没有不德的知识和概念,我们也将无法形成任何关于德的知识和概念。所以,当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时,我们将学不到任何关于德的知识。事实上,在这个社会环境里,它的社会成员并没有关于德与不德的知识和观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德,什么是不德,因为这些知识对他们的生活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但他们却又实现着真正有德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当中德支配着实际的生活秩序,但又不将自身显示给社会成员,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实现着有德的生活反而不知道德是什么。德功于社会反不高高在上,这幅理想的图象便是德无为的状态。德无为的意义在于,德规范着社会行为,使该社会实现着真正有德的生活,但并不将德本身显示给社会。这个社会的成员不知道什么是德,也不知道有德的存在。在这个社会的成员看来,天下安定太平不是因为有德的结果,而是自然的本性就该这样。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指在上德的社会状态中,形成不了德的知识和概念,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德,甚至不知道是否有德的存在,但整个社会却实现着真正有德的生活。所以,德功而不居就是德无为。
老子出关图
上德是指德无为,也就是德功于社会而不居社会之前。那么下德自然是有为之德了。什么是德有为呢?无为的定义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那么有为的定义必然是“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它?假想我们将置身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在这里到处都能听到关于真善美和仁义孝悌的知识的说教,看到那些导师们谍谍不休,不知疲倦地辛苦宣传,他们要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得什么是德,什么是不德,并要求人们遵循着德的标准而行为而生活。很显然当下的人们必然还过着不德的生活,否则德的宣传还能有什么意义?根据老子建立的定理,即互为对立面的两组观念和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生成的关系,如果没有不德现象的发生,也就不会发生规范道德,以正视听的必要。如今关于德的说教泛滥,必是由于社会中不德现象普遍存在的缘故。德之所以现身说法,就是为了纠正和补救当下社会的不德之偏。这充分说明了该社会并未真正实现有德的生活。所以“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在下德的社会状态里,我们能够学到关于德的知识,知道什么是德,什么是不德。但正是由于在下德的社会里有不德的普遍发生,所以才离不开德的知识和说教.
老子
在上德的社会状态下,没有德的知识和说教,是因为在上德的社会里根本就不存在不德的行为和现象,没有德现身说法的理由。德只为不德而生,没有不德也就不存在德。所以,上德社会的德不作为是因为没有什么原因可以令它有所做为。这就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含义。相反的,在下德的社会状态下,离不开德的知识和说教,正是由于该社会中不德现象和行为普遍存在的缘故,德之所以现身说法只为纠正现世不德之偏。这就是“下德为之有以为”,即这里有令德有所为的原因。
老子像
对于这段经文的解读,诸家多是再搞文字游戏,什么上德不表现为德之类,讲了半天,不能让人信服。将无为定义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就能够获得对经文内容较为统一的解释。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

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扩展资料

选自《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

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上德不德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

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扩展资料

选自《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

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上德不德



上德的人没有德的概念,行事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是从人的本心出发,因此可称为有德。这里的本心就是人在消除了欲望和情感后呈现的一颗真心。也就是菜根谭里面说的:文章做到极处,无有它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它异,只是本然。其实无论是做人还是做文章,能做到恰如其分的恰好,便是最高的德。儒家则把这个恰如其分称为“中庸”。老子认为人要想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必须要忘掉自己,因为自己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干扰聪明才智的发挥。所以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孔明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要想达到上德,必须先忘掉德与不德的概念。
下德的人认为没有失德就好,在老子看来这本质上是一种无德,在我们今天看来这至少是一种下德。比如赡养父母时,只是给老人一些钱认为自己已尽了赡养义务(不失德),而没有真正从父母生活上认真考虑,其实父母生活得并不开心,这就可称作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以上是我自己的理解。

真正的有道者,其德行是出于自然、淳朴、简单、内在、主动,所以表面上看是没有“德”的痕迹,实际上是德的随时运行。所以这样的德才是真正的上德。
普通的人完成德的操守,其表现都是受其他因素左右的,是表面的、外在的、形式的、被动的,所以虽然有“德”的种种表现,其实已经与真正的“德”的自然性质相差很多。这样的德则是下德。

你救了蜘蛛网上的蝴蝶,你以为你救了蝴蝶,自己就是有德之人,但蜘蛛却因你而饿死。
这就是下德,你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还没有失去道德,实际上你不过个因美丑而起分别心的无德之人。
下德是伪德,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赞,或者表现出自己还没有失去道德而做的行为。

上德的人懂德,懂道德,所以他顺应道德,顺应道,顺应自然规律。一饮一啄自有天定,上德之人一切行为都是合乎自然的,道法自然,虽然他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德之事,但是我们却会说他有道德。此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善若水的反义词
语见《易经 坤卦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有大恩德者,能容纳万物,承负重任也。《老子》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

谁有《读本》八年级上册中的《藤野先生》《学问之趣味》《愧疚》呢...
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排斥赌钱。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

说以前做过腩尾手术没有告知,现在德了妇科重疾保险公司德不德理赔!
如果以前的病因,不是导致妇科重疾理赔的必要前因,现在申请理赔应该不会被拒,如果保司以未如实告知为由拒赔,你也可以上诉申请自己的合理权益,只不过打官司比较周转,比较耗时费力,所以建议大家投保的时候还是要如实告知,阑尾切除术投保的时候一般不会影响核保,为啥不告知呢?如果让保险公司抓住了把柄,...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
4、道家与道教的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
道家与道教之间的“道”有何关系?又有何区别?

道德低下的人的人怎么称呼
刁民、小人、卑鄙龌龊无耻之徒、歹人、强人

刘邦打败项羽后,没有黑项羽是哪几个原因呢?
以这两条原则为分析工具,就能解答刘邦为什么不黑项羽的问题。01.刘邦为了黑秦朝也不能黑项羽 秦人讲求五德终始说,于是以周为火德而水能克火,所以认为自己为水德。汉朝呢?汉朝刚开始就没管什么德不德的,直接全盘接手秦朝的典章制度。刘邦入咸阳,直到汉武帝时代,汉朝人才按照五德终始说,确定自己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通俗来讲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无德”的意思是:“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

广南县13387474214: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怎么解释? -
勇青瑞呋: 老子的《道德经》说:“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

广南县1338747421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什么意思!?? -
勇青瑞呋: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 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

广南县1338747421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译文 -
勇青瑞呋:[答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广南县13387474214: 古文翻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 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 礼为之而莫... -
勇青瑞呋:[答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

广南县1338747421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什么?谁写的. -
勇青瑞呋:[答案] 些语出自《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

广南县1338747421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勇青瑞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真正的有道者,其德行是出于自然、淳朴、简单、内在、主动,所以表面上看是没有“德”的痕迹,实际上是德的随时运行.所以这样的德才是真正的上德.普通的人完成德的操守,其表现都...

广南县1338747421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
勇青瑞呋:[答案] 这讲得是乾坤两种状态,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个观念,上德与下德都是符合大道的,只是对大道的不同应对,都是君子的行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天行刚健,而变化莫测,具创造力与创新能力,这是符合道的行为.下德不失德,是以无...

广南县13387474214: 《道德经》中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勇青瑞呋:[答案] 我写的文章,看看有没有用?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广南县13387474214: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勇青瑞呋: 上德:盛德.上等的道德无意于形式 上的道德,这才是真正有德;下等的道德 执守着形式上的道德,所以不是真正有 德.这句话出自《老子》三八章:“上德不德,是 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 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广南县13387474214: 《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 -
勇青瑞呋:[答案] 三十八 上德不德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