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是商鞅收复的河西之地吗?

作者&投稿:中叔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收复秦国河西之地和首倡合纵的是谁?~

历史的存在就是让现在人借鉴,从而更好的成长或者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人们在看历史的时候,总是会带着自己的观点和喜好来思考,尤其是后来人关于历史小说的创作,总会过度追求艺术性,而在一定得程度上扭曲真实的历史,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知道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


战国的历史也是如此,尤其是秦国的逐渐强大一直到最后的统一,都无时无刻不震撼着我们脆弱的心灵,秦国的强大离不开秦国几代君主励精图治,当然更离不开商鞅变法的贡献,那么完全收复秦国河西之地的是商鞅吗?我们也都知道苏秦作为合纵的主要组织者,并且身佩六国相印,那么首倡合纵的是苏秦吗,其实收复秦国河西之地的不是商鞅,首倡合纵的也不是苏秦,而是公孙衍。
商鞅死后,公孙衍背负重任。
商鞅变法使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魏国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国力和兵力已经大幅缩水,这时候商鞅建议秦孝公进攻被吴起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并且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也亲自率军进攻河西之地,并且俘获了魏国上将军魏卯,各位看官注意,这时候商鞅其实只收复了河西之地的几个重镇,而并没有完全收复河西之地。


商鞅收复了几个重镇之后,秦孝公就去世了,紧接着嬴驷就继位了,然后车裂了商鞅,商鞅死后,秦惠文王重用的人是魏国的公孙衍,当时这个人在魏国任的是犀首这个官职,所以公孙衍又被人称为犀首,在秦惠文王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商鞅死后没多久,公孙衍就接任了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接任之后,也延续了商鞅的变法,为秦国的强大也做了一定得贡献。
积极伐魏,公孙衍收复河西。
商鞅收复了河西几个重镇之后,魏国认清了秦国才是最大的敌人,就和齐国和赵国讲和,然后积极筹划与秦国的大战,这时候商鞅建议把河西的几个重镇还给魏国,秦孝公也听从了商鞅的建议,又把河西之地还给了魏国,也就是说河西之地又重新回到了魏国的怀抱,商鞅死后,公孙衍就逐渐开始在秦国崭露头角。


九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已经在秦国站稳了脚跟,就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率秦军攻打现在属于魏国的河西之地,这时候得魏国已经在河西之地重兵把守,严防秦军,并且派的是以稳著称的龙贾老将军镇守,专门应对秦军的偷袭,但是公孙衍既然受命就必须进发,公孙衍率军经过两年激战,魏军大败死伤高达八万,并且俘虏了龙贾将军,魏王迫于压力在第二年将河西之地全部归还给秦国,自此公孙衍完全收复了河西之地。
败走魏国,公孙衍首倡合纵。
魏惠王忍痛割让了河西之地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抵挡不住诱惑的公孙衍,向秦惠文王建议放弃攻伐魏国,可以与魏和好,转而进攻别的国家,拓展版图,然而就在这时,张仪来到了秦国,对秦惠文王说,现在魏国千疮百孔正是进攻魏国的最好时机,公孙衍此人顾私利而忘公义,魏国有霸主根基,等他恢复起来,秦国就不好再对付魏国了,秦惠文王如梦初醒,就开始重用张仪,公孙衍就被秦国君臣排斥,只能败走魏国。


公孙衍到了千疮百孔的魏国,就被魏惠王任命为上将军,内外夹击的魏国已经经不起任何风雨,这时候公孙衍就对魏王提出合纵的主张,得到魏王的肯定,然后公孙衍就出使齐国,说服齐王出兵一起攻打赵国,齐魏联军果真把赵国打的大败,初尝胜果的公孙衍由此决定发动齐魏楚三国合纵来攻打秦国,这时候秦惠文王也看到了合纵的威力,就派张仪去瓦解合纵,由此张仪推出了连横对付公孙衍的合纵,由此可见张仪的对手始终都是公孙衍而不是苏秦。
两次为相,公孙衍无力回天。
公孙衍的合纵计划被张仪纷纷化解,魏国也把主张合纵的丞相惠施罢免,任命张仪为相,张仪名义上侍奉魏国,其实只是为了让秦国连横更加顺畅,果真身为魏相的张仪,先把魏国的道道给让开了,让秦国攻打齐国,谁知秦军大败,这时候山东六国合纵的心又被齐国给拉起来了,魏王也顺便把张仪驱逐出了魏国,任命公孙衍为魏相,公孙衍上台后又组织六国联军攻打秦国,结果一败涂地,公孙衍也被魏王驱逐出去魏国了。


离开魏国之后,公孙衍又去了韩国,并且被韩王任命为宰相,公孙衍合纵之心不死,在韩国执政期间也不忘紧锣密鼓的筹划再次六国合纵,秦惠文王害怕合纵攻秦,于是就出兵攻打韩国,但是结果是其余五国没有国家出兵救韩,两军相持一年多之后,韩军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再次逃走,逃走之后的公孙衍就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收复秦国河西之地的不是商鞅,首倡合纵的也不是苏秦,而是他!公孙衍,此人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几次合纵都让秦国忌惮,虽然合纵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不能说是公孙衍此人没有能力,只能说六国离心离德,终究没有统一思想,如果公孙衍不爱财,而一直为秦国所用,那么历史可能还得重写,至少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公孙衍的大名,只是历史不能假设。

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七雄鼎立,当时秦国正好因为商鞅变法而开始崛起之路,而对秦国有功的商鞅也被封为大良造,后来商鞅死后,大良造一职被公孙衍所接替,成为了秦国重臣,此后公孙衍为秦国夺回河西要塞,但是由于公孙衍不能他一心一意为秦国效力,而被张仪所取代。

首先,公孙衍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很高的评价。公孙衍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魏国,曾在魏国当过官,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正在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后来在商鞅去世之后,公孙衍便被秦惠王所重用出任大良造,积极为秦国谋划向魏国进攻,使得魏国割让了位于秦魏交界处的阴晋给秦国,然后公孙衍再度领军进攻河西之地,使得秦国实际占领了有着很重要战略地位的河西要塞。后来张仪得到秦惠文公的重用,公孙衍被排斥,导致公孙衍回到魏国任相。

然后,因为张仪指出公孙衍受贿赂一事,所以公孙衍便被张仪所取代。根据史书记载,在当时被夺走河西要塞的魏国花重金来贿赂公孙衍,公孙衍便向秦惠文公提议说趁着秦魏两国关系友好,可以去进攻别的国家。这样的提议很明显是有私心的,在当时的局势来看,如果继续进攻魏国是非常有利于秦国的,但是如果转头去进攻其他诸侯国的话,就是给魏国一个喘息的机会,同时也会导致秦国树敌更多,这对于刚刚开始崛起的秦国是非常不利的。于是当张仪来到秦国的时候,便马上向秦惠文公指出公孙衍的问题,这时秦惠文公立刻重用张仪,并且对公孙衍进行排斥。

最后,公孙衍遭到秦国弃用之后,回到魏国任官,此后便处处和张仪为敌。

  秦收复河西之战是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年至三十九年),秦国收复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作战。

  名称: 秦收复河西之战
  地点: 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
  时间: 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
  参战方: 秦国,魏国
  结果: 魏军败北,秦收复河西地区
  伤亡情况: 秦国不详,魏军损失11万
  秦国指挥官: 庶长国、商鞅、公孙衍
  魏国指挥官: 公孙痤、公子卬、魏错、龙贾

  第一次战争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后,进行了国内改革:取消国野界限,将在野农民按照军事组织形式以五家一伍编入户籍,使服兵役,扩大兵源,内地开始设置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便于征集兵员;将国都由远在关中西部的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东迁至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便于对魏作战。   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为秦所败。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南)击败来援的魏、韩联军。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亲率主力攻入魏河东腹心地区,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歼灭魏军6万,获得大胜。魏国惨败,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军在浍水(今山西省翼城县南)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派庶长国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大败魏援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占领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   在秦、赵、韩三国的夹击下,前363年,魏惠王被迫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同时修筑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省华阴县,经大荔西、澄城东、合阳北,在韩城南与黄河西岸相接),对秦采取守势。秦军一度围攻陕城(今河南省陕县),企图切断河东与魏新都大梁间的联系,但未成功。
  第二次战争
  秦献公死后,其子秦孝公继位,下令求贤。魏相家臣卫鞅(即商鞅),因未被重用离魏投秦,被秦孝公重用为左庶长,辅佐秦孝公进行改革。他以严吏峻法保障重农、重战政策的执行。军事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制及临阵有罪重罚等,将秦全国军民纳入战争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公元前355年,魏在大梁以西修筑了河南长城(南由今河南省密县北境,经郑州东、原阳南,向西与黄河南岸相接)。公元前354年,当魏军分别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南)与赵、齐作战时,秦军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歼守军7千人,并攻占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   公元前352年,魏国陆续与齐、赵两国讲和后,遂集中兵力反攻固阳。秦孝公用商鞅以退为进之策,与魏惠王在彤(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将安邑及河西部分土地归还魏国。为便于尔后东进中原,将国都又迁至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第三次战争
  公元前341年,魏10万大军在马陵之战被齐全歼,秦乘机于次年进攻河西,大败魏军,诱俘魏主将公子卬。公元前339年,秦军再由庞城渡河进攻,于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击败魏援军,俘主将魏错。同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继位,杀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任命公孙衍(犀首)为大良造,率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南),经过两年激战,魏军大败,被斩首4.5万,主将龙贾被俘。魏国被迫于次年将河西地区的剩余部分全部归还给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2]
  编辑本段战争后续
  秦国收复河西地区之后并未因此停止攻魏。公元前329年,秦两路出兵,北路以河西为基地,渡河攻魏河东,占领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皮氏(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南路以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县东)为基地,沿黄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占曲沃(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及焦(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直抵魏崤山长城。次年,秦军继续攻河东,又占蒲阳(今山西省隰县)。魏求和,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黄河以西全为秦有。秦亦将曲沃及焦归还魏国,不久又攻占陕城。至此,秦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秦收复河西之战是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年至三十九年),秦国收复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作战。

名称: 秦收复河西之战

地点: 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

时间: 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

参战方: 秦国,魏国

结果: 魏军败北,秦收复河西地区

伤亡情况: 秦国不详,魏军损失11万

秦国指挥官: 庶长国、商鞅、公孙衍

魏国指挥官: 公孙痤、公子卬、魏错、龙贾

第一次战争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后,进行了国内改革:取消国野界限,将在野农民按照军事组织形式以五家一伍编入户籍,使服兵役,扩大兵源,内地开始设置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便于征集兵员;将国都由远在关中西部的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东迁至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便于对魏作战。   

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为秦所败。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南)击败来援的魏、韩联军。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亲率主力攻入魏河东腹心地区,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歼灭魏军6万,获得大胜。魏国惨败,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军在浍水(今山西省翼城县南)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派庶长国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大败魏援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占领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  

在秦、赵、韩三国的夹击下,前363年,魏惠王被迫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同时修筑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省华阴县,经大荔西、澄城东、合阳北,在韩城南与黄河西岸相接),对秦采取守势。秦军一度围攻陕城(今河南省陕县),企图切断河东与魏新都大梁间的联系,但未成功。

第二次战争

秦献公死后,其子秦孝公继位,下令求贤。魏相家臣卫鞅(即商鞅),因未被重用离魏投秦,被秦孝公重用为左庶长,辅佐秦孝公进行改革。他以严吏峻法保障重农、重战政策的执行。军事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制及临阵有罪重罚等,将秦全国军民纳入战争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公元前355年,魏在大梁以西修筑了河南长城(南由今河南省密县北境,经郑州东、原阳南,向西与黄河南岸相接)。公元前354年,当魏军分别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南)与赵、齐作战时,秦军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歼守军7千人,并攻占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   

公元前352年,魏国陆续与齐、赵两国讲和后,遂集中兵力反攻固阳。秦孝公用商鞅以退为进之策,与魏惠王在彤(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将安邑及河西部分土地归还魏国。为便于尔后东进中原,将国都又迁至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第三次战争

公元前341年,魏10万大军在马陵之战被齐全歼,秦乘机于次年进攻河西,大败魏军,诱俘魏主将公子卬。公元前339年,秦军再由庞城渡河进攻,于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击败魏援军,俘主将魏错。同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继位,杀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任命公孙衍(犀首)为大良造,率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南),经过两年激战,魏军大败,被斩首4.5万,主将龙贾被俘。魏国被迫于次年将河西地区的剩余部分全部归还给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

编辑本段战争后续

秦国收复河西地区之后并未因此停止攻魏。公元前329年,秦两路出兵,北路以河西为基地,渡河攻魏河东,占领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皮氏(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南路以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县东)为基地,沿黄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占曲沃(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及焦(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直抵魏崤山长城。次年,秦军继续攻河东,又占蒲阳(今山西省隰县)。魏求和,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黄河以西全为秦有。秦亦将曲沃及焦归还魏国,不久又攻占陕城。至此,秦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惠文王时期才彻底收复。而且是打了好多次才收复。
前417年左右,魏文侯时期魏国就攻占了河西地,秦简公起兵五十万想收复,结果败给大将吴起和他给魏国训练的五万魏武卒(重步兵)。战国前期魏国非常强势,魏文侯、武侯父子都是一代英主,重用李悝实行变法,迎孔子弟子子夏,任用大将吴起,等等。
此后吴起在河西构筑要塞,甚至一度想灭掉秦国。但后期三晋同盟瓦解,魏国的主要国策变成统一三晋和争霸中原,所以秦国才有喘息机会。秦孝公的父亲献公就曾经在魏国做人质,魏国想利用他建立一个亲魏的秦国,但是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已。献公和孝公时期秦国为收复河西打了两三次,但没有完全收复。真正削弱魏国的是齐国,而惠文王时期秦国国力剧增,一次性收回河西并且趁势猛攻韩魏。

是商鞅


战国时,是商鞅收复的河西之地吗?
名称: 秦收复河西之战 地点: 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时间: 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 参战方: 秦国,魏国 结果: 魏军败北,秦收复河西地区 伤亡情况: 秦国不详,魏军损失11万 秦国指挥官: 庶长国、商鞅、公孙衍 魏国指挥官: 公孙痤、公子卬、魏错、龙贾 第一次战...

商鞅是哪个朝代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

七国那个时候 商鞅是用什么变法 是七国统一的?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人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

商鞅变法是在哪个国家进行的商鞅变法的实行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

国时魏国都城为什么迁都大梁 国时魏国都城迁都大梁的原因
而商鞅变法是在这之后发生。由此,就魏国来说,迁都大梁显然不是惧怕当时的秦国。就目前来看,不少史学家倾向于魏惠王六年,也即公元前364年迁都大梁的说法。就魏国从西边的安邑迁都到中原地区的大梁,存在魏国害怕秦国的说法。也即魏国是因为惧怕强大的秦国,所以才迁都到东边的大梁。

秦孝公时期秦国是在谁倡导的变法下成为最强盛的国家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

商鞅变法为战国时期哪一国的改革
【答案】:A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A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政治改革,主要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此次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

商鞅为什么去秦国?
第一,秦国是距离魏国比较近的国家,两国接壤,所以商鞅想要偷渡到秦国要比去其他国家方便得多。第二,秦国跟魏国之间的仇怨从未化解过。魏国到现在还占领着秦国五百多里的河西之地。所以这是报复魏国不用其才的好机会。第三,秦国此刻尚且还比较弱小,但是有强大的基础和潜力。这正是商鞅最想前往的国家...

商鞅变法是在哪国实行的,是谁提出的?
商鞅变法是在秦国实行的,是商鞅提出的。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2、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秦国七位国君是如何用九十年时间收复河西失地的?
秦国收复河西之战,是自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这36年间完成的。当年秦国被魏国夺取了河西地区,秦孝公便是四处寻访可以使秦国强大的人才,而商鞅便是秦孝公的选择之一。商鞅在来到秦国之后,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之下,在全国进行改革图治。但是商鞅在实行新法的时候,是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老秦国贵族的...

楚雄彝族自治州17665134587: 商鞅简介(100字内) -
斋季丽泉: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楚雄彝族自治州17665134587: 法家的思想先驱人物有哪些?
斋季丽泉: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学派,主要以法治为核心思想.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法家的代... 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著作. 商鞅简介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战国时期政治家...

楚雄彝族自治州17665134587: 《战国史》对后世的影响 -
斋季丽泉: 商鞅(?-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公孙鞅,不叫姬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楚雄彝族自治州17665134587: 商鞅变法期间打过仗吗? -
斋季丽泉: 商鞅曾经率领秦军收复了 河西之地

楚雄彝族自治州17665134587: 河西不是在大秦帝国一时被商鞅收回了吗?为什么大秦帝国二的宣传片中是犀首收回的? -
斋季丽泉: 第一部的时候没有收回全部,至于那个犀首是杜撰出来的,因为历史上的苏秦和张仪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小说里这2个人是对手戏,所以第二部对原著进行了大量修改,增加了犀首这个人

楚雄彝族自治州17665134587: 秦国历代国君和明臣武将 -
斋季丽泉: 一、历代国君(称号/名字/统治时间/在位时间) 1、 2、 3、 4、 5、 6、 二、文臣武将 1、百里奚 百里奚(?—前621年),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春秋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北)人. 原虞国大夫,后入秦做大夫,为秦穆...

楚雄彝族自治州17665134587: 商鞅和老子是一个年代的?? -
斋季丽泉: 商鞅是战国时代人.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1-3]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

楚雄彝族自治州17665134587: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
斋季丽泉: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措施 目的及作用 “开阡陌封疆”、“废井田”、“民得买卖”、承认土...

楚雄彝族自治州17665134587: 商鞅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
斋季丽泉: 是法家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楚雄彝族自治州17665134587: 战国秦魏河西大战是怎么回事 -
斋季丽泉: 河西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魏国自魏文侯魏斯继位后,政治上任用翟璜、吴起、李悝等人进行改革,使魏国国势逐渐强盛;军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