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的做法?

作者&投稿:微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你是怎样看待“欧阳修的母亲话荻教子”这种做法?~

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拥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阎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

母亲的教导有方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母亲的教导有方也是一个促使他成长的原因等。画荻教子 [huà dí jiào zǐ]画荻教子(读音是huà dí jiào zǐ)是一个古代民间传说故事。是指用荻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该成语与欧阳修有关。中文名画荻教子拼音huà dí jiào zǐ性质古代民间传说故事释义称赞教子有方或称述刻苦学习成语释义画荻教子【发音】 huà dí jiào zǐ【释义】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教子有方。出处《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典故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1]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画荻教子的图片他的好学、懂事值得我们学习。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母亲的教导有方也是一个促使他成长的原因等。注释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  4资:财务,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办法  8书:写。  9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  10士人家:读书人家  11或:有时。  12因: 借:……机会。  13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14务:致力,从事。  15文字:文章  16资:财务,钱财。启示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有所成就。一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典故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将他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还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生平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成为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 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在颍州(今属安徽省)的家中,留下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集古录、一张琴、一局棋和一壶酒,溘然长逝。苏轼评价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卒溢文忠。

文学创作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他的一些诗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如《食糟民》、《答杨子静祈雨长句》。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现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对昏庸误国的统治者的谴责。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但多数作品,主要学习韩愈“以文为诗”,即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虽然他以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避免了韩愈的险怪艰涩之弊,但仍有一些诗说理过多,缺乏生动的形象。

欧阳修还有一部分诗作写得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读〈徂徕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气势豪放,却近于李白,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更多的写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丽,或平淡有味,如《黄溪夜泊》中的“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的“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等。总的来看,他的诗歌风格还是多样的。

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他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他的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把感情抒写得非常深挚。他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平,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当然,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

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成就。在经学方面,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了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他勤于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于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静军等地,至乾宁军合御河入海。当时因年荒民困,没有立即堵口。皇佑三年(1051年),北流于馆陶郭固口决口,四年堵塞后流势仍不畅,引起了北流和恢复故道东流的争论。至和二年(1055年),欧阳修极力反对回河东流,连上两疏陈述不能回河的理由。在第一疏中,他分析了当时“天下苦旱,京东尤甚,河北次之”,“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后,继以凶年,人户流亡,十失八九”的严重形势,认为在“国用方乏,民力方疲”之际,以“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不但人力、物力不允许,而且会引起“流亡盗贼之患”,危及宋王朝的根本利益。在第二疏中,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会,首先从分析黄河淤积决溢规律出发,阐述了不宜回河的原因。他说:“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常也。”接着他又分析了京东、横陇河道的具体情况,指出:“天禧中,河出京东,水行于今所谓故道者。水既淤涩,乃决天台埽,寻塞而复故道;未几,又决于滑州南铁狗庙,今所谓龙门埽者。其后数年,又塞而复故道。已而又决王楚埽,所决差小,与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终以壅淤,故又于横陇大决。是则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所复不久终必决于上流者,由故道淤而水不能行故也。及横陇既决,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至庆历三、四年,横陇之水,又自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梗,乃决于上流之商胡口。然则京东、横陇两河故道,皆下流淤塞河水已弃之高地。京东故道屡复屡决,理不可复,不待言而易知也。”同时,欧阳修还认为,河渠司李仲昌等议开的六塔河,宽仅五十步,“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并断言六塔河“于大河有减水之名,而无减患之实。今下流所散,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之,则滨、棣、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胜其患,而又故道淤涩,上流必有他决之虞,此直有害而无利耳,是皆智者之不为也”。

欧阳修的奏疏未予采纳,朝廷命加紧堵口,开六塔河。嘉佑元年(1056年)四月,商胡决口塞而复决,回河失败。

欧阳修与滁州的不解之缘
欧阳修知滁,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庆历八年闰正月朝廷诏徙知扬州,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滁州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给滁州留下了许多建设遗迹,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文,留下了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他留下的建设遗迹和诗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留下的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为滁州人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
承继前人开发滁州

如今说到滁州,人们自然会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琅琊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远近闻名。琅琊山最有名的景点是醉翁亭,被誉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名扬海内外。与醉翁亭隔山相望的丰乐亭,也是令许多探幽访古之士向往的胜迹,与醉翁亭一起被称为“姊妹亭”。丰乐亭下的“紫薇泉”,则与醉翁亭的让泉合称为“姊妹泉”。这些,都是欧阳修知滁时开发、建设而遗留下来的。正是这些建筑,加上他亲自撰写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才使滁州琅琊山的名声大震起来。

追溯琅琊山之名,应自东晋始。东晋以前,琅琊山本无名,其主峰当地人称摩陀岭,其他都是些小山头。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因避乱驻跸于此,后来,司马睿成了东晋元帝,借其曾在此山一住之光,才有了琅琊山这个名称。但是,司马睿本人,乃至整个东晋时代,并未给琅琊山带来多少变化,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岭。直到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L山司兴建宝应寺(即今日之琅琊寺),琅琊山才打破历史的沉寂,开始起步向着繁荣与发展迈进;琅琊山这个名称也是这个时候才叫起来的。而这从司马睿驻跸山间时算起来,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

宝应寺的兴建,改变了琅琊山多年寂静的状况,但只是个开始,而且仅限于琅琊寺这一块,影响仍不是很大。琅琊山真正鹊起,是在它又经历了200多年以后,北宋的著名文士欧阳修知滁开始的。
“宽简”知滁政绩斐然

欧阳修知滁的第二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了丰山脚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经过实地察看,“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开始在这里进行美景胜地的建设。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取名为“丰乐亭”,并亲自撰文作记。同年,与丰乐亭一山之隔的醉翁亭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记》记之。两亭的建成与《两记》的问世,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尤其是《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以其生动的文字,精美的语言,为滁州展示了一幅风光绚丽的大自然画面;又因为文章中深邃的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怡然情怀,一时震动整个学界。文章一出,远近争传,滁州琅琊山从此热闹起来。此后,琅琊山、丰乐亭、醉翁亭,各景区陆续扩展,内容逐渐丰富,虽经历史沧桑,但屡废屡兴,久而不衰,终成今日之规模。追本求源,都是欧阳修打下的基础。欧阳修是唐代李幼卿之后开发滁州琅琊山最有力的奠基人,可以说,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之今日。

欧阳修在滁州时,除了开发幽谷泉,兴建丰乐亭及醉翁亭以外,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建设,如在丰乐亭景区建设了醒心亭,特请曾巩作《醒心亭记》;在丰乐亭附近辟建练兵场,作训练民兵之用,以保卫地方;又维修损毁严重的滁城,使滁州之城更加坚固和壮观。有人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他悠游山水、饮酒作乐的表现,以为他因受贬守滁,是处于不问政事的消沉状态,显然是不正确的。欧阳修在滁州,对于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所谓宽简,顾名思义就是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了。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他后来曾权知开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铁面老包”,即包拯,威严得很;而他则持以宽简,办事往往不动声色,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清朝时,有人曾将他与包拯相比较,在开封府衙东西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

文学名篇名扬天下
欧阳修知滁时,已在文学上卓有成就,是当时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虽然做了官,并且在仕途上屡历坎坷,但始终未忘文学,写诗作文仍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他在滁州时期,写出许多文字生动、情景交融的作品,其中直接写滁州的,除了著名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菱溪石记》以外,还有大量的诗篇及短文。仅描写琅琊山自然景色及名胜景点的诗,不完全统计就有30多首,如《永阳大雪》、《题滁州醉翁亭》、《琅琊山六题》等。

欧阳修所写滁州的诗文,对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极其生动、实在的描绘。如在《醉翁亭记》中写琅琊山,以“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概括,同时以简练的笔触写出了琅琊山早晚和四时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他在《丰乐亭记》中则写道:“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他的许多诗,写景寄情,语言精美,读后同样令人留连。如他在《题滁州醉翁亭》中写道:“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人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真是美不胜收!因此,后人在醉翁亭不远处建了听泉亭,让人们不断体会这美好的诗意。又如他的《琅琊山六题》,对琅琊山归云洞、琅琊溪、庶子泉等各个景点都作了生动的描绘。虽然每首诗只有四句,但尽用了点晴之笔,字字珠玑。他是用对滁州山水的真爱之情写作出来的。
欧阳修描写滁州及琅琊山的诗文,以其诗文的质量及其个人的人品、地位,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竞来滁州探幽访胜。欧阳修在滁时,有的是直奔欧阳修而来;欧阳修离滁后,则以欧公之诗文以及欧公之遗迹而来。他们在这里,不仅留下足迹,也留下墨迹,日积月累,描写琅琊山及滁州的诗文已难以计数。1988年《琅琊山志》选录欧阳修及其以后的各代诗篇150余首(包括部分当代诗歌),依然只是全部琅琊山诗文的一部分。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现代词汇来说,欧阳修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给滁州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知滁两年结下不解缘
欧阳修在滁州两年多的时间,不仅给滁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产,也与滁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滁州这块古老的地方,与他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

欧阳修离开滁州之后,再也没有来过滁州,但他的心中却时刻想念着滁州。

《寄答王仲仪太尉素》:作于熙宁三年 (公元1070年)。这年他已64岁,离开滁州22年了,依然念念不忘他在滁州的一段生活。诗一开头便写道:“丰乐山前一醉翁,馀龄有几百忧攻。”始终把自己和滁州联系在一起。

如今,欧阳修离开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但他的名字仍然时刻与滁州紧紧地相连着。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的响亮名声,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醉翁亭自欧阳修知滁时建成后,历经沧桑,但屡废屡兴,数百年不败。醉翁亭大门原有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联中的“翁”即指欧阳修。当时制作这个大门及其对联的时间,是清光绪七年(公元 1881年),离欧阳修知滁已经800多年,人们没有忘记他。至今日则已900多年,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今后也永远不会忘记他。1998年新编《滁州市志》(原县级市)的《人物传》中,所列第一人便是欧阳修,俨然把他当作了滁州人。

数十年含辛茹苦,终教出一代大师,欧母此举,可歌可泣,实为当今我流辈女子之典范,堪称中华第一母可以矣!!

她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孩子,她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为欧阳修将来的成就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是欧阳修的严师兼慈母

是伟大的母亲 很艰苦的条件还能让孩子学习
没有画地教子 也就没有伟大的文学家欧杨修了
自然 我们也不用背那么多诗词了
不过 呵呵 中国历史包括政界包括诗词世界
都少了很多精彩

  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欧阳修的母亲是怎么教育儿子学习的?
他4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草,就用草秆在泥地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读书。

欧母是指谁的母亲,陶母是指谁的母亲﹖
一年大一年的欧阳修逐渐懂事了。他很体谅母亲,一边读书,一边尽力分担家务。欧阳修尽管已经懂事了,但他不明白母亲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抚养自己。一次,欧阳修问起了这件事。母亲深情地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品德高尚。我爱他,也爱你,我决心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

古代名人母亲教育故事
没钱买纸笔,就用芦杆代替,把沙铺在地上当纸,一笔一画教欧阳修写字。一年大一年的欧阳修逐渐懂事了。他很体谅母亲,一边读书,一边尽力分担家务。欧阳修尽管已经懂事了,但他不明白母亲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抚养自己。一次,欧阳修问起了这件事。母亲深情地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守寡抚孤,是...

盘点中国古代史上最令人敬佩的七位母亲
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于是家庭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欧阳修的母亲郑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把刚满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接到随州,让孤儿寡母在随州由叔叔欧阳修照顾。欧阳修的母亲郑石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她只学了几天,却是一个有毅力、有见识、勤劳的母亲。她不停地给年轻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

欧阳修的母亲怎样教育他的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公四岁而孤》太夫人指的是欧阳修的母亲,她画荻教子的故事体现了她...
母亲的教导有方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母亲的教导有方也是一个促使他成长的原因等。画荻教子 [huà dí jiào zǐ]画荻教子(读音是huà dí jiào zǐ)是一个古代民间传说故事。是指用荻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该成语与欧阳修有关。中文名画荻教子拼音huà dí ...

欧阳修是个怎样的人
欧阳修是个怎样的人 欧阳修性格受他父母的影响很大,欧阳修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她母亲言传身教的原因。他的母亲是大家闺秀,识字懂礼节。他和母亲从小寄居在叔父家里,知道叔父家里拮据,他母亲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和儿子,并 教育 欧阳修一定要有志气,千万不能看不起自己,要学会苦中作乐。他的母亲...

怎样看待画荻教子的这种做法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

欧阳修幼年时的家庭环境如何?
先公四岁而孤,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白话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欧阳修的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及稍长,而家贫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白话文...

如何看待欧阳修眼中的忠孝
关于如何看待欧阳修眼中的忠孝如下:孝道的开始乃是照顾好自身,因为身体发肤皆是父母给予的,珍爱自己便是遵守孝道;孝道的终点则是建功立业,扬名于世,让父母也跟着为后人敬仰,从而流芳百世。欧阳修“以儒学卫道士的身份出现在北宋学坛” ,主张整饬道德,维护纲常,推行儒家忠孝礼义之道。自景祐二年(...

将乐县13454839588: 你怎么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的做法? -
爱新觉罗馥替波: 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将乐县13454839588: 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
爱新觉罗馥替波: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

将乐县13454839588: 初二语文题!《欧阳公事迹》解释句子及其稍长,家无书读.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
爱新觉罗馥替波:[答案] 1,等到他又长大一些,家里没有书可以给他学习或他不能上学接受知识 . 2,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

将乐县13454839588: 你怎么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的做法?
爱新觉罗馥替波: 是伟大的母亲 很艰苦的条件还能让孩子学习 没有画地教子 也就没有伟大的文学家欧杨修了 自然 我们也不用背那么多诗词了 不过 呵呵 中国历史包括政界包括诗词世界 都少了很多精彩

将乐县13454839588: 怎样看待“欧阳修祖母画荻教子”的做法 -
爱新觉罗馥替波: 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启蒙教育的生动教材,能激励后学晚辈、少年学子勤学苦练,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是中国母教文化的典范,是激发伟大母爱、造就贤能母亲、建立和睦家庭、创建和谐社会的动...

将乐县13454839588: 你是怎样看待“欧阳修的母亲话荻教子”这种做法?
爱新觉罗馥替波: 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拥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阎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

将乐县13454839588: 你怎么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的做法?
爱新觉罗馥替波: 她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孩子,她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为欧阳修将来的成就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是欧阳修的严师兼慈母

将乐县13454839588: 怎样看待画荻教子的这种做法 -
爱新觉罗馥替波: 她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孩子,她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为欧阳修将来的成就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是欧阳修的严师兼慈母

将乐县13454839588: 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以荻画地教子”这种做法 -
爱新觉罗馥替波: 是伟大的母亲 很艰苦的条件还能让孩子学习没有画地教子 也就没有伟大的文学家欧杨修了自然 我们也不用背那么多诗词了不过 呵呵 中国历史包括政界包括诗词世界都少了很多精彩

将乐县13454839588: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
爱新觉罗馥替波: 1,1)写,2)用,凭借,3)到,4)有时2,A3,1)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书可以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2)(他)自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荻,意为芦苇杆.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杆教他读书认字,足见欧母重视教育,培养子孙后代,让人钦佩的,用现在一句话说,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