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作者&投稿:长孙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记承天寺夜游》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淡泊名利的心态。结合作者的遭遇,我认为,人的一生,应该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不要被当下所局限,困扰。而且,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拌,还有就是感悟自然,淡然处世了。。

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表达出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启示: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大家,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的游记中,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常常是结合得水乳交融。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是苏轼的著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作者想为朝廷效力,却没有机会,而且一直被流放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低的悲凉人生感慨赏月欣喜 漫步的悠闲——种种感情尽在其中
不知对与否,别怪我!

苏先生,您有博大的胸襟去乐观的生活,因为这样,您的诗歌才如此动人,优美,您的诗词字字都是积极的态度,从未抱怨,让我们深受教会!我们也会向您学习,用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之美!!

描写承天寺游时的月色美景的同时,抒发了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
远离世俗,自身清廉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句,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
去这看看也行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22.htm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了些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

苏轼夜游承天寺是在哪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冈县城南的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记叙了作者被贬黄州时与友人张怀民共游承天寺一事,全文不仅描绘了承天寺的月夜美景,也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记承天寺夜游》的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苏轼承天寺夜游的原因是“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见月光照进门内,就高兴的起身出门,想到没有一起享受这份快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起夜游。苏轼被贬黄州,依然有如此闲情逸致赏月夜游,更足以看出作者的豁达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何特点?急急~~
《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苏轼被贬黄州所写的一篇古文,文章是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描述。作者是去承天寺找朋友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看到了明月以及在月光照在庭院,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他将月光照在庭院里面,比喻为像积满清水清澈透明的水塘,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喻为水中的水藻、荇菜。透露出苏轼...

继承天四夜游作者被贬于什么地方
被贬谪到黄州任职。《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

记承天寺夜游什么文体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散文 散文释义:[sǎn wén]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辞海》认为 :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盖”字应如何翻译?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是什么
1、主旨:体现了诗人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简介:《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

苏轼什么时候写的《记承天寺夜游》?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西城区19238924844: 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 -
止强瑞美: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

西城区19238924844: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止强瑞美: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表达出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

西城区19238924844: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
止强瑞美:[答案]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有他的怀才不遇,也有在观赏了承天寺月夜美景之后的豁达和洒脱.

西城区19238924844: “《记承天寺夜游》表露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
止强瑞美: 《记承天寺夜游》 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望采纳,谢谢!~

西城区19238924844: 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流露出作者 -
止强瑞美: 通过描写作者夜游承天寺欣赏到的月色,表现了作者豁达、有宽广的胸襟,同时也流露出对'闲 人"境遇产生的苦闷,惆怅的心情和作者的自我安慰、自我开解.

西城区19238924844: 记承天寺夜游闲人流露作者怎样的情感 -
止强瑞美: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人生的感慨,自我排解的达观,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西城区19238924844: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传达作者内心的 -
止强瑞美: 编辑本段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

西城区19238924844: 结合记承天寺夜游,食荔枝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为人怎样
止强瑞美: 乐观旷达,随遇而安.

西城区19238924844: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止强瑞美: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西城区19238924844: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止强瑞美: 1.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