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薛仁贵忠君报国,他的孙子为何起兵造反,失败投降为何又被封王?

作者&投稿:钊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名将薛仁贵忠君报国,他的孙子为何起兵造反,失败投降为何又被封王?~

薛刚因为家族遭受迫害不得不跟着谋反,但被镇压后,朝廷也并未追究其责任。薛刚和安禄山反唐是两码事,薛刚是为李家江山,安禄山是为自己的野心。而朝廷能够优待薛刚这样的叛党,无非从内部瓦解叛军,加快战争步伐。
叛军大势已去之后,薛刚为了家人归降朝廷,本以为会受牢狱之苦,结果朝廷大赦他们的罪行,并对他们加官进爵,此等大赦,实属罕见你说薛刚能不感激涕零嘛,自此忠心侍奉李家。

薛刚本名叫薛嵩。薛刚乃其孙,他的父亲排行第五,名叫薛楚玉。也许是薛仁贵的福泽,早年薛楚玉非常受朝廷重用,一度担任范阳、平卢两地的节度使。但是树大招风,枝高易折,嫉妒眼红薛家权势地位的人比比皆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最后薛楚玉及其兄长被人抓着一个小把柄就被免官了 。



薛刚从小跟着薛楚玉,身强力壮,性情粗犷,不喜念书,武艺倒是不错,也学了不少兵法,却无用武之地,当时唐玄宗已晚年,沉浸于盛世太平完全不理朝政,朝政大权被杨国忠把持。整个大唐盛世其实就是空壳子,外部光鲜亮丽,内部一片浆糊。


薛刚的父亲伯父被免官,已经是憋屈至极,还不能一展抱负,征战沙场,安禄山的造反叛变给了他投戎的机会。头脑发热的就跟着叛军反叛了。但安禄山最终兵败,薛刚突然清醒,想到家人的安危,选择了投降。当时代宗为了稳定和收买人心,放了薛刚一马,也是为了大局考虑,不过后来证明整个决定是正确的,薛家为李家尽职尽责。

提起薛仁贵,你不会不知道,那但是唐朝期间有名的大将,薛仁贵的一生阅历大小战争很多,凭着立下的很多军功,最终被封为瓜州长史,加封为平阳郡公。纵观唐朝期间的闻名将领,这似乎已经是最优厚的待遇了。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名望还没有他大呢,造反以后兵败屈服,却被封了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玄宗期间,政治不怎么清明,皇帝也没什么作为,成天围着杨贵妃转,这时薛仁贵的孙子薛嵩仅仅一个小官,他是很有志向的,希望能为朝廷出力,干成一番工作。可时代背景在这摆着呢,他就郁闷不得志。
安史之乱的时分,薛嵩活跃相应安禄山,跟着起兵造反,还未安禄山立了不少劳绩,被安禄山所器重,封为相州刺史。这可比之前唐朝封他的官大多了。
随着安禄山力气的不断削弱,唐朝也开端收复失地,薛嵩看到这些也为自个的前程忧虑,要是被动地被朝廷打败一定不得善果,所以他就归顺了朝廷。
其时的大唐为了收买人心,加速叛军分裂,对屈服的将领都给予有待,这么薛嵩就被封为检校刑部尚书,还做了四州节度使。最终还做了刑部尚书,这可真是了不得了,比他的爷爷薛仁贵的官职但是大多了。
最终这薛嵩感恩朝廷对他的优待,非常勤勉,最终直接封王海做了宰相,比起薛仁贵出生入死多年才当了那么小的官,他的孙子参与造反还能封王封宰相,可真是命运啊。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薛刚反唐的故事,此故事最早见于清代的《反唐演义全传》。在演义故事中,薛刚是大唐名将薛仁贵的孙子,薛丁山和樊梨花的儿子。说是薛刚在元宵节闹花灯,一脚踢死了太子李奇。本来皇帝中宗李显打算按律处罚薛刚,不累计薛家众人,不过武则天夺取大权,将薛氏一门处斩,下令捉拿外逃的薛刚。后薛刚结连一帮豪杰,起兵讨伐武氏,最终灭了武氏一族,为家人平反昭雪。这是小说演绎的故事,薛刚本人也是不存在的,而他的原型人物-薛仁贵的孙子薛嵩,也不像小说当中那样为了报仇雪恨、匡扶李唐皇室而起兵,而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走上造反之路。 史书记载,薛嵩和父亲生活在燕、蓟之间,气度豪迈,疾恶如仇,他凭借门荫当了个不大不小的官。


网络配图

  但他显然不满于现状,毕竟他“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从这九个字当中就可以看出来他是想要通过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来取得功名的。但是现实却是那么的残酷,此时的唐朝皇帝唐玄宗已经走向暮年,整日与杨贵妃厮混,朝政被杨国忠掌控,薛嵩不善于逢迎,想要升迁是不可能的了。正当薛嵩为升迁无望而苦恼时,一个“机会”出现在他的面前。


网络配图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因家族被排挤,自身被压抑,早就对李唐王朝深为不满的薛嵩参与了这场叛乱。由于薛嵩作战勇敢,后来被安禄山提拔为相州刺史,了却了自己想当大官的欲望。但在薛嵩任刺史后不久,安史叛军的情况急转直下,史朝义被唐军击溃。李唐王朝派遣仆固怀恩率军收复河朔地区。薛嵩闻讯大惊,为了保全家族,薛嵩选择向朝廷投降。


网络配图

  而仆固怀恩心怀二意,平定河朔后,他上奏朝廷要求封赏归降的安史叛将。朝廷降旨封薛嵩为检校刑部尚书、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薛嵩从叛将摇身一变,当上了军区司令。薛嵩感念朝廷恩义,奉职谨慎,颇有治名。大历初年,朝廷加封薛嵩为高平郡王、检校尚书右仆射等职,薛嵩直接变成了王爷,比他祖父当年还风光。

  公元772年,薛嵩病死于任上,归葬山西运城。薛嵩的两个儿子也历任大将,次子薛从更是掌管朝廷的禁军。从薛嵩这个例子来看,造反然后被招安,或者自己投诚,往往比在战场上玩命获得的好处更多。怪不得宋江想造反,不过自己的皇帝是怎么一个人,这就由不得自己了,没准他秋后算帐呢?



因为这是当时薛嵩投靠安禄山之后,见朝廷很快扭转局势,自觉安禄山必败,于是他就率军归降朝廷,后来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所以起兵造反、归降之后又能封王。

说起薛仁贵,大家都知道是大唐有名的将军,但其一生征战沙场,最后也只得了个将军的头衔。最后来加封了平阳郡公,这可以说已经是唐朝将军里面待遇最好的了。因为薛仁贵的关系,其孙子薛嵩也被封了官,但官职很小。薛嵩与那些纨绔子弟不同,他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想要跟薛仁贵一样,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因为当时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奸臣当道,即使做得再好,自己的官职也一直没有得到提升,让他很是不满。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薛崇认为也许跟着安禄山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在前期的时候,凭借自己的能力,立下了不少功劳,得到了安禄山的重用,还被提拔为相州刺史,算是对于实现自己的抱负更接近了一步。但好景不长,随着唐肃宗的掌权,安禄山一党逐渐被消灭,薛崇见大势已去,朝廷必不得灭亡,于是薛崇便率领大军归降了朝廷。

朝廷出于快速瓦解敌军的目的,再加上朝廷重赏投降军队的政策,虽然是归降,但薛崇仍然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之后,为了感激朝廷的恩典,更是兢兢业业,政绩十分突出。所以,朝廷为了嘉奖他的功劳,将其封为了安平郡王。不仅如此,他的两个儿子也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所以说,在旁人看来要杀头的罪名,却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而因祸得福。



实际有些历史的是无法评论的,孙子造反肯定是逼的没办法,逼急了肯定要造反,最后我投降了,朝廷认为用他比杀了他还有用处,更何况并不是为了反朝廷而造反的。

他的孙子被奸人陷害,逼迫起兵反唐,后来拥护李显有功,才被封王

薛仁贵那是大唐的名将,一生历经百战,在血里、火里拼杀多年,靠军功累积,最后朝廷勉强封其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最后加封了一个平阳郡公,这已经是唐朝名将的最高待遇了。但是,他的孙子,没啥本事,为了私利起兵造反


名将薛仁贵忠君报国,他的孙子为何起兵造反,失败投降为何又被封王?_百...
薛刚本名叫薛嵩。薛刚乃其孙,他的父亲排行第五,名叫薛楚玉。也许是薛仁贵的福泽,早年薛楚玉非常受朝廷重用,一度担任范阳、平卢两地的节度使。但是树大招风,枝高易折,嫉妒眼红薛家权势地位的人比比皆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最后薛楚玉及其兄长被人抓着一个小把柄就被免官了 。薛刚从小跟着薛楚玉,...

薛仁贵忠君报国,一代名将,为什么他的孙子却做了卖国贼??
薛嵩是薛楚玉的儿子,薛仁贵的孙子,是一个典型的官三代。薛嵩为人豪迈,讲义气,以臂力骑射闻名,但不懂文墨。薛嵩没混个一官半职,此时的薛家空有名望,但家势衰落。朝廷中的各色贵族和官僚排挤打压薛门一家,年少轻狂的他就开始对唐王朝积聚怨气了。薛嵩怨气日积,索性心一横,在“安史之乱”中...

名将薛仁贵忠君报国,他的孙子为何起兵造反,失败投降为何又被封王?_百...
后薛刚结连一帮豪杰,起兵讨伐武氏,最终灭了武氏一族,为家人平反昭雪。这是小说演绎的故事,薛刚本人也是不存在的,而他的原型人物-薛仁贵的孙子薛嵩,也不像小说当中那样为了报仇雪恨、匡扶李唐皇室而起兵,而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走上造反之路。 史书记载,薛嵩和父亲生活在燕、蓟之间,气度豪迈,疾恶如仇...

薛仁贵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赵匡胤:猛悍一矣 开耀元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的一句话更是极力的肯定这位大将军的功绩:“汉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细细的感受一下这句话的意思,中国北方和东北的少数民族可以听从朝廷的指挥这都是你的努力啊,多么伟大的贡献。《唐书》评价: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

历史上的薛仁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薛仁贵在民间也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唐朝军事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叱咤风云的重量级战将。薛仁贵本是名将之后,但是家道衰落,生于乱世的他,自小习武,也称得上壮志在胸。薛仁贵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因为到30岁的时候他才告别妻子,应征入伍,直到去世。作为山西老乡,为家乡有这样一位将军而自豪。

薛仁贵有什么品质值得学习
足智多谋,体恤士卒,英勇奋战,身先士卒,忠信仁义,恩怨分明,重情重义···尤其是经过现在各种影视剧作品文学作品的演绎,他的性格品质值得学习太多了。

杨家将的精髓是什么?
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仅在山西,还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呼延庆的呼家将。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唐朝历史有薛仁贵吗?
薛仁贵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忠君爱国,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死后,他儿子李治继承了皇位,有一年秋天下的雨非常的大,眼看着雨水都快要把皇宫给淹没,当时的皇帝非常的害怕,他怕自己就这样被淹死。但是这时候薛仁贵却突然出现,背着他从大雨中逃了出去。帮助李治死里逃生。事后,唐高宗李治感恩道:&...

薛家被武则天灭门是真的吗
其实这些并不是真的。薛丁山的原型人物是薛仁贵的儿子薛讷,薛讷并没有被武则天处死,薛家也没有遭受灭门。实际上在唐朝历史中,薛家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把薛家带到如此高度的人就是鼎鼎大名的薛仁贵。大家只要了解了薛仁贵的生平,也就知道薛家为何会有如此影响力。1、薛仁贵 薛仁贵的祖上是十分...

中国历史上,最有军事天赋的将领,是谁
大唐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时代之一,期间涌现出很多历史名将,李靖只是代表之一,其他唐朝名将还包括李勣,薛仁贵,郭子仪,李光弼等等。 岳飞:字鹏举,生于河北西路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随父亲在农田劳动,体格健壮,臂力过人。他沉默寡言却很有志气,劳作之余师从射箭名师周侗和枪手陈广,练得武艺超群...

肃州区13012108194: 安史之乱时,薛仁贵之孙薛丁山乃安禄山手下大将,后与幽云十六州降唐,并大力参与平叛. -
劳厚力坦: 薛讷,字丁山,是薛仁贵的儿子,战功卓著,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安史之乱投安叛军的是薛仁贵的孙子薛嵩.史朝义兵败,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在大乱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昭义镇很快恢复了生气.薛嵩好蹴鞠,后被隐士劝,遂止,并图其形于座右,以时时提醒自己.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病死.与《薛刚反唐》中的薛刚相比,他们还是颇有几分相似的,毕竟都反过大唐.程咬金,秦琼,尉迟恭等的后人到安史之乱的时候,都没有记载了

肃州区13012108194: 唐朝时,薛家共有几代名将? -
劳厚力坦: 薛仁贵其子薛丁山和其孙薛刚纯属虚构,不过历史上薛仁贵的后代的确多任武将.其中最有名的是儿子薛讷,曾长期领军,专责东北事务,但似无特别出色的战功.薛仁贵的第三代,也确实出现过反唐的人物,即其孙薛篙,曾在安史之乱时投向反政府一方,占据相州一带,后归顺仆固怀恩的勤王军,似乎并无什么损失,照样任职升官,可见薛氏一族的影响力.到嵩之子薛平、薛从之后,就湮没无闻了.

肃州区13012108194: 薛仁贵的子孙都有谁是元帅 -
劳厚力坦: 薛仁贵的儿子薛讷,薛楚玉,孙子薛嵩都是节帅(薛讷薛讷(649—720年),字慎言,绛州万泉(今山西万泉县南)人,唐朝大将.薛讷是唐朝名将、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之子.薛讷初为城门郎, 后任蓝田(...

肃州区13012108194: 关于薛仁贵君子之交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劳厚力坦: 说唐朝名将薛仁贵,因立了大功被李世民封为“平辽王”,都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于是登门送礼之人络绎不绝,薛仁贵都一一婉言谢绝了,然而,他却收下了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一坛清水.薛仁贵言道:“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人是群居性动物和社会性动物,不可能不与人交往接触,也不可能不交朋友,同理,作为党员干部,既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也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但如何把握好正常社会交往的度呢?笔者认为,薛仁贵这个故事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和启迪,那就是当“

肃州区13012108194: 薛仁贵的祖先是谁 -
劳厚力坦: 薛仁贵的祖先是我国南北朝时的名将薛安邦,后来家道中落而成为贫苦农民.薛仁贵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是因为他膂力过人,武艺出众,英勇善战.

肃州区13012108194: 隋唐英雄辞仁贵的家境到底怎样的 -
劳厚力坦: 薛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大业九年(614年)出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曾祖父薛荣,官至北魏新野、武关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县公.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父薛轨,隋朝襄城郡赞治,其父薛轨早丧,因此家道中落.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卑微,以种田为业,娶妻柳氏.

肃州区13012108194: 薛万彻和薛仁贵是什么关系? -
劳厚力坦: 1、薛万彻和薛仁贵没有血缘关系. 2、人物简介 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

肃州区13012108194: 薜仁贵生平事迹? -
劳厚力坦: 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大业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父亲薛轨早丧,虽自幼家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

肃州区13012108194: 薛仁贵的军事实力? -
劳厚力坦: 三箭定天山,利用擒王之略,仅3支箭就几乎摆平13万人. 新城救援战,天降神兵,防止了败局的发生 金山之战,2000人对阵20万人,虽然后面有大部队,但是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这2000人了,而且后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