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结合辛弃疾的经历,分析《水龙头登建康赏心亭》中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作者&投稿:籍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者经历,分析诗歌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

辛弃疾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眺望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哀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他如今流落南方,事业无成!岁月不待人,他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怆然泪下。他的“登临意”就是这种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上阕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开阔、苍凉的意境,触发了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恨。

  答: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与愤慨。
《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作于孝宗二年,作者辛弃疾归还南宋的第十二个春秋。
  此时此刻的他饱受仕途倾轧之苦,知音难觅,壮士心中蛰伏了十二年的大志何时得酬!
  此词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早期作品。赏心亭是当时建康城的游览胜地。然而这里在作者眼中不是一般文人墨客笔下动人心弦的良辰美景,不是一幅幅醉生梦死的歌舞升平画面,却是满目“献愁供恨”,是红巾翠袖难以挥去的英雄之泪。
  作者的胸怀,作者的志气,作者的无奈,作者的执著,这一切一切在词中表露无为。
  词的上片写景抒情。前三句是实写作者的登楼所见。开篇以山水起势,一个“秋”字直贯全景,虽然不失雄浑清丽,但充满了感伤,从而为全词定下了基调。这种驭情于景的写法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作者心目中,国耻一日不雪,美景给他的只是也只能是忧郁,伤愁。这种感情在“献愁供恨”一句中可见一斑。作者心怀的不是统治者苟安的半壁江山,更是昔日的广大失土,那里有他的故乡,有他的同胞,有他的祖国的种种气息。自小就饱受金人压迫的他,没有比“还我河山”更强烈的愿望。然而他的《美芹十论》《九列》等力陈复国的方略在“谈战色变”的年月里无一幸免地被驳回了一次又一次……但见“落日楼头”上,“断鸿声里”,形影孑立着这位“江南游子”。此句中在落日的结束,孤鸿的断声反衬之下,在作者心目中怕远不止于献愁供恨,而是直接引起孤独的悲慨了。
  到此为止我们不仿来领略一下词人非凡的大家手笔:从远景“楚天”到近景“遥岑”“落日”“断鸿”这一系列景物本是作者登楼远眺的实物,它们笼罩全词,正是写尽了登楼题意之际,作者在此时巧妙地逆笔倒入“游子”,刹时峰回路转,使这一切的景物成为了全词主人公出场的大背景,焦点一下由物定格于人身上,让人品起来意犹未尽,于是段末“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显得力透纸背,表现出非凡的感染力量,令人读后不由为之动容。一个满腹悲愤的爱国者形象跃然纸上,生动到了极致。
  前人有诗云:“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司空图《诗品悲慨》),正是此时此地作者心情的最佳写照。
  辛弃疾之祖父辛赞早年不得已在金国任官,每引儿辈“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因此辛弃疾早年便立志抗金报国。
  绍兴三十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之际,辛弃疾聚众二千树起抗金义帜,是年他二十一岁。
率军投耿京,谏义军归宋,妥建奇功,是年他二十二岁。张安国杀耿京叛变,他率五十骑奇袭金兵大营,生擒叛将。为此,“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是年,他二十三岁。
  血液中只有悲壮没有悲哀,这就是稼轩,一个名副其实的壮士!
  词的下片写情作结。国家风雨飘零内忧外患,自己备受贬斥壮志难酬控诉无门,不是有引退避世的忍者吗?不是有醉生梦死的士大夫吗?首句“休说”一词统领下面两句,通过反用张翰弃官南归的典故,孔武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不要跟我说此刻家乡的好,我绝不能一走了之!次句正取刘备斥许的故事,抨击了只顾苟安一隅寻欢作乐,无心为国家战斗热衷为个人谋利的当权派。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刘郎才气”的钦佩与推崇。我们可以感受到壮士在一片悲凉中仍豪气冲天地坚持着一份对国家民族的执著的热忱!这种炽烈的爱国激情,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次,即便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是永远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可惜”一句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焦灼。光阴一天天似水流逝,眼见已到壮年,如此蹉跎,何时才能拜表出师收拾山河啊!段末再次用典,并采用歇后的手法,在前半句缩住,后半句“人何以堪”含而不露却更加鲜明有力。达到“单句旋折,愈是激昂”的境界(俞陛云)。纵观全段,作者虽然内心郁闷之极但并没有直笔抒壮志空怀之悲,而连用三个故实,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手法出之,令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执著抗争的壮愈加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结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揾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其实任红巾再红翠袖再翠歌女再美,又如何能轻易安抚作者对国家沦丧凌云之志久久难酬之痛?”倩何人”?这个不也不可能得到。国难当前,没有人有如此本事唤出如此一个“红巾翠袖”轻而易举地化苦为甜化悲为乐。作者传达出的是一丝丝难言的孤独一阵阵难堪的悲愤。
  本词采用六朝骈文做法,纵观全词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眩目的修辞,但铸造语言多样。“遥目远岑”应看作远目遥岑,“供愁献恨”应放在句未看。“江南游子”是“把吴钩看了……”两句的主语。下片“树犹如此”重在省去的“人何以堪”。全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感人至深。  
  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罢,掩卷沉思。辛稼轩,一个真正的壮士,偏又生于一个悲剧时代,于是历史又成全一个悲剧人物。稼轩为光复故土孜孜不倦奋斗终生,卒后却被弹劾犯“为逆臣开边之罪”!稼轩泉下有知又该当如何?如果历史是一块块功过碑,那么碑上就绝不会遗下这个人这首词,绝不会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舎,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与愤慨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辛弃疾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篇1 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

结合辛弃疾的身世与经历,你如何理解“嫁轩英雄”词?
辛弃疾还有一首词《破阵子》,小序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表达他日夜梦求收复大好河山的壮志,原以此词与陈亮共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人们本来是借酒消愁...

关于辛弃疾的真实历史事件有哪些
这一壮举,显示了辛弃疾青年时期就有着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的品格和不平凡的军事才能。 辛弃疾在耿京的队伍中渡过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段生活,成了他实现抗敌报国愿望、充分施展才能抱负的最难忘经历。 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刻影响。 在他南渡以后,这段富有战斗意义的生活,便经常出现在他的记忆之中,反映...

历史上辛弃疾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呢?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早年时期辛弃疾的英雄形象,铁骨铮铮,抗金报国。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与他早年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追忆他的故事,让我们去看看这个曾经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跌宕起伏的成长经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人。在他出身前十几年,山东一带已经被金人占领,他...

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

历史上辛弃疾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辛弃疾的理想抱负、仕途坎坷而不得志,一腔热血无处洒,前前后后二十多年的职场生涯让他看明白了自己的老板根本就没有任何政治抱负,纵然有很多遗憾,但无奈现实如此,最终决定辞官回家安享自己的晚年。这就是辛弃疾前半生的经历。 隐居之后的辛弃疾却在64岁的时候重新被启用,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金国人打过来了。而宋朝本...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对其词作的影响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他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辛弃疾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文人,他是一位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是一位将帅之才。词,对他来说只是“陶写之具耳”。写词,只是...

试结合辛弃疾的经历,分析《水龙头登建康赏心亭》中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
答: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与愤慨。《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作于孝宗二年,作者辛弃疾归还南宋的第十二个春秋。此时此刻的他饱受仕途倾轧之苦,知音难觅,壮士心中蛰伏了十二年的大志何时得酬!此词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早期作品。赏心亭是当时建康城的游览...

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辛弃疾一生的四个阶段一、青少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

辛弃疾的一生,主要的经历,概括简单,50字以内
主要的经历概括为: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创制飞虎军,但仕途数次起落,开禧三年,辛弃疾抱憾病逝

胶南市13685774268: 1、 辛弃疾的词风是怎样的?请从其生活背景、生平经历、以及写作手法,联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严界人参: 他喜欢用典,他是壮志难酬的爱国将领,南宋诗人.词风沉郁顿挫.

胶南市13685774268: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作者经历,分析诗歌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怎样的意境?分析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
严界人参:[答案] 辛弃疾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十分失...

胶南市13685774268: 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①全词上片,下片的内容分析. ②上片有什么表现手法? ③找出上片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 ④下片写了哪些人物,事件? ⑤词人对这些人物有什么态度? ⑥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严界人参: 1. 内容分析: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胶南市13685774268: 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分析唐宋咏史怀古诗词有什么特征 -
严界人参: 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首先,辛弃疾的词拓展了词的意境,展现出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

胶南市13685774268: 辛弃疾所经历的阶段及其代表作品 -
严界人参: 辛弃疾一生四个阶段,分别是青少年阶段,青壮年阶段,中晚年阶段,晚年阶段.主要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求女儿悬赏

胶南市13685774268: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赏析 -
严界人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名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

胶南市13685774268: 辛弃疾《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赏析 -
严界人参: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所作.上片借景抒情,开头以无尽辽阔的楚天天际和滚滚的长江作为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作者的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同时“落日楼头”以下,则表现了作者像离群的孤燕、被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的郁闷.下片借...

胶南市13685774268: 论述辛弃疾的报国无门 -
严界人参: 辛弃疾生于宋金乱世,其亡国之恨,其才能志向,使他力主恢复国家统一;但长期的落职闲居,又使其壮志难酬.他虽然有如陈亮所说的“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动”[1]之才.但是,这...

胶南市13685774268: 关于辛弃疾的故事
严界人参:特多啊,老兄...比如比较有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的就是山河破碎,英雄落泪的情感.其中的名句也有很多啊,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语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贺新郎(同父见和)里的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然后还有些,“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等

胶南市13685774268: 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
严界人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献愁供恨”.愁恨为何? “落日楼头------登临意.”破空而来,从中经体会作者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南宋为自己的故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