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那么好,为何佛教却能趁虚而入

作者&投稿:宗政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么越看庄子就越觉得有佛家的味道~

佛教传入中国之时,老庄之学,特别是庄子的思想,是翻译佛经和对佛教理解消化的重要媒介。从南北朝到唐宋的一代代高僧,哪位不是饱读老庄而后出家为僧的。这些高僧们在消化吸收印度佛教,并使之中国化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孔孟老庄思想在里面所起到的作用。
至明清时代,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开,有说禅宗是庄学,有说理学是外儒内禅。
达摩东来,称“东土有大乘气象”,指的就是中国的孔孟特别是老庄这一文化土壤。如果把汉传佛教中的糟粕和轮回等神秘主义去除掉,剩下的几乎就是庄子,而禅宗则是对庄子的注解。
我注意到,很多人在讨论儒释道三家文化时,总是将佛教典籍出现的时间定义为释迦牟尼在世时,这是错误的。
以佛陀与庄子为例:
先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明一下佛陀与庄子的生卒年。
由于阿育王已有相当明确的年代可考,推论佛陀年代有了更大可能。 日本小野玄妙据一切有部传佛灭后116年阿育王登位,又即位于公元前269年,故佛灭于前384年。宇井伯寿又以阿育王即位于公前271年,推算为前466—前386年。 宇井氏学生中村元又用新的希腊方面史料,订为前463—前383年。佛陀去世时,中国的孔子已去世了97年。(佛陀生卒年另有记点一说,学界早已认为可信度太低)
目前对庄子的生卒年,大多采用马叙伦先生的考证结果,即约前369年-前286年。庄子去世时,印度的佛陀已去世也是97年。
庄子在世时就已经写有著作,并流传于世。佛陀在世时期,印度还没有产生成熟的文字系统,所以也就没有佛经。佛经是在佛陀去世几百年之后至一千年之间,由后人陆续写出来的。虽然佛陀在世早于庄子,但佛经晚于《庄子》。
学界曾指出过,佛经在中土的翻译,不能用今天的“翻译”概念去理解,其很大程度上也是边创作边翻译。例如佛教《金刚经》中,由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这个概念,就是借鉴《庄子》的“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
对华夏文化的吸收,是佛教传播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坏事。但是,历史上每次佛教进入兴盛时期,就会出现强调佛教文化的印度原生性,与华夏割席的思潮,甚至还会有化华论(将华夏诸多文化宣传为源于佛教或受佛教影响),这就值得警惕。这也是人类宗教的局限性,宗教认同永远会高于国家和民族认同。

佛法是出世间法,如果没有修学过佛法,没有较好的基础,话题谈什么呢?这不是世间法,谁都谈得来。

庄子就是首家。佛教即是释家。
儒释道三家之别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由他人总结体会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说,什么事情你要干预,你要参与,要认真,要投入;倡导进取的人生, 奋斗的人生,拼搏的,竞争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说,要超然通达,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盾的理论其实是对立并统一的。我想人们应当有积极的生活,进取的态度,可是,也同样要用一个平常心,一个坦诚的心境。这样,人生才能过得快乐,洒脱。潇洒走一回。对待事业如此,对待感情也应如此,何必呢。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

儒墨之是是非非,争论不休,就庄子来看,是没有必要的,「莫若泯除是非,照之於天」。

——您试着想象,庄子会不会:只许自己好,不许别人好。或者,只愿自己家的优良学问发扬,不愿别人家的优良学问发扬?大道并行而不悖,在大道的境界里,一切都是平等的,庄子好,不代表佛法不好。佛法好,也不代表庄子不好——他们很可能都是好的。仙佛圣贤之心,如天如地,一切众生,但视因缘,平等度脱。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后世学人,自生高低分别,未悟一切法平等之理。各教存在,各有因缘,对机便是好。
我们中国人,天然地就会比较爱我国,我教,乃至于我们的文化,无可厚非。然真心学道者需知,大道无情,天地不仁,一切爱,若基于我,便是有人有我,有彼有此,心一旦有立场,便是有所执,入二元对立中,如是基于有人有我,便生善恶、是非、对错、好坏,乃至无穷分别争斗不休。而不能入大道之境界了。“人有美恶,我无彼此,一切掀翻,众泡归水。(道德会元)”不仁而至仁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秋水》)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知北游》)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齐物论》)
我和你争辩,你胜了我,我不胜你。你就确实对吗?我就确实错吗?我胜了你,你不胜我。我就确实对吗?你就确实错吗?是我们中间有一个对,有一个错吗?是我们都对,或者都错吗?我和你都不能判定,别人就更不清楚。我让谁来判定?让和你一致的人来判定吗?既然和你一致,又怎么能判定?让和我一致的人来判定吗?既然和我一致,又怎么能判定?让与我与你不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与我与你不同,又怎么能判定?让与我与你一致的人来判定吗?既然与我与你一致,又怎么能判定?因此,我和你和别人不能互相判定。
若您不是学道者,当我白说了,打扰,哈哈。


为什么佛教不能吃肉??
大慧!我之所有诸圣弟子,尚不食于凡夫段食,况食血肉不净之食?大慧!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尚惟法食,岂况如来?大慧!如来法身非杂食身。大慧!我已断除一切烦恼,我已浣涤一切习气,我已善择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观众生犹如一子。云何而许声闻弟子食于子肉?何况自食?作是说者无有是处。

佛教 积德是为了什么?
按照佛教的意思说一个人今生有好的福报,如:升官、发财、子孙新旺、 长寿、身体健康等等,都是因为之前或前世做了极大的善事,或有大的功德,虽然有的达官贵人,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坏事,但因为前世功德很大,所以还有很多福报没完,做坏事只是损福报。那么请问高人:佛教行善积德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自己能功德大,以后...

佛家有德之人,为什么死后会有舍利子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

关于佛教的因果报应问题
说明业报不是那么好超越。《优婆塞戒经》说,依佛法修行,只有修到阿那含果(第三果)和阿罗汉果,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轻业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转、消业报。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笼统肯定因果律可超越,忽略了可转、消宿业的条件,未能将真、俗二谛统一(依业空故必有因果...

佛教问题
我没有了凡那么好的运气,遇到给我算命极准的先生,倘使这些都应验了,我确实双手赞成佛教的存在。看到周围人有很多人信佛,他们还劝我,但是我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原因就是:亲身经历的才是事实。分只有这么多了,希望高僧给我透彻的解答。同志们,问题在这里: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仰佛教?我想问一问信仰佛教的人,你们...

《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为何要对孙悟空那么好?
6.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途中,得到了观音菩萨的多方面帮助。观音不仅指示唐僧去救孙悟空,还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和支持。7. 孙悟空对佛教的虔诚态度,如在遇到绿牛肉时首先崇拜佛,也得到了观音菩萨的认可和帮助。8. 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好不仅因为她是经文的所有者,更深层次的...

离幸福很近3——第三课 问佛陀情为何物
总之,在胜义层面,佛教认为一切不存在,包括感情也不例外;而在世俗层面,承认感情的存在,不反对正常的感情生活。不过,佛教会提醒人们:感情是无常的,也是痛苦之因,对此不要过于沉迷,不然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痛苦。其实,除了佛陀以外,孔子、庄子等古圣哲也有一些对感情的认识。如果你传统文化学得比较好,对感情也不会那么...

道教的影响力为什么不如佛教?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首先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作为一个统治者,我们会希望臣民非常有主见,率性而为呢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克己修身呢,要想少找点麻烦的人...可是后期抢着越来越多了,所以越要加强内部团结,佛家强调“与人为善”,也就是和周围的人相处好,与世无争,这样从间接上就是一个加强内部团结的方法,而且...

为何人们普遍对佛教认识偏差很多。。
同意hxin212 师兄所说。"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那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这的的确确是个现实的大问题。佛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的无上学问,分为"经 律 论"三大部分。"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讲的原著;"论"是佛的弟子们,这些菩萨与尊者们,根据佛法的修持著作。但不管是佛亲口...

佛教指导为什么有人不行善过的那么好呢?
《印光法师文钞》与卫锦洲居士书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

丰县17532717968: 庄子在世时,我国有佛教吗? -
左胆肝太: 庄子(公元前369-275),距今2385年的人物; 乔达摩·悉达多(佛祖的俗家名)是公元前563--483的人物,距今2579年,远比庄子出生得早,而且据汉史记载,秦始皇年代(公元前259-210)就有僧人进入中国传法,但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均以永平年间(公元58~75)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庄子在世时,佛教已经诞生,但是还没有传入中国.

丰县17532717968: 庄子为何只想出世,不想入世 -
左胆肝太: 首先,和你确认一点,庄子是百家诸子之一,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本来并不是什么道教人物,是过了几百年,到汉末时被五斗米教奉为祖师之一后,才慢慢成为道教人物的.所以,我要向你解释的出世入世,和道教的出世入世不...

丰县17532717968: 庄子的淡泊为何敌不过一个相位? -
左胆肝太: 庄子不想做官并不是他不想有所作为,而是他把时局看透了,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一直到汉初时道家的执政思想才有了用武之地,一句话统治者是为了统治而统治,所以时局慢慢变得象法家,和道家是完全相反的,庄子要是为官会很做到难淡定...

丰县17532717968: 人不以善言为贤的论据有哪些? -
左胆肝太: 1、贾平凹,在公众场合,他显现出他的“弱项”:不善言辞,说话对他是一种负担.他,没才吗?据说他年轻时,有一年竟创下了每周发表一篇作品的奇迹.这不但与“无才”丝毫联系不起来,而且简直可算得上天才了.用汪曾祺的说法,贾...

丰县17532717968: 为什么说庄子是审美主义哲学家?
左胆肝太: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最浪漫的一个,也是最偏于艺术审美的一个哲学家,只有庄子的文字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的.他大胆地挥洒想象,极尽夸张之能事,...

丰县17532717968: 庄子是神仙吗?为何会变成美男子试妻? -
左胆肝太: 不是.庄子的妻子小田女士是个高干子女,模样也长的很漂亮.庄子很喜欢她,她对庄子也是很欣赏. 有一天,庄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坟前,拼命摇扇,好像要把坟上湿漉漉的土煽乾.庄子不解她的用意,便开口问她.她表示,...

丰县17532717968: 庄子过着隐居生活,为啥名声这么大? -
左胆肝太: 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所做的贡献非凡,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也可能是庄子的思想符合人们的心理,被人们普遍接受!

丰县17532717968: 老子的思想和佛家思想有相通之处吗?以前上学的时候喜欢看老子道德
左胆肝太: 境界相同. 本质是分精化育. 联系也是分精化育. 不普遍. 证据见老子尹喜故事.老子西出关塞,尹喜提前望见紫气东来,知圣人将临,沐洁静候.见老子而恭敬求道,...

丰县17532717968: 唐朝的国教是道教,为什么他们又兴佛教呢? -
左胆肝太: 唐朝的宗教 唐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精神统治,积极提倡各种宗教.当时,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许多外国宗教在中国传播开来. 道教 祆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主要是在西域胡商中流传,唐人信仰的并不多.在唐朝流行的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