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选李治为太子?

作者&投稿:查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世民雄才大略,为何会选性格懦弱的李治为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选择懦弱的李治作为太子,是因为国舅长孙无忌的支持,不得不立罢了。
李世民是一位英明神武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李世民有十多个儿子,其实三儿子李恪和皇四子李泰是他最喜爱的儿子。而李泰是皇后的而子也是嫡子,李泰这个人文采特别好,礼贤下士,朝臣们都是对这个皇子都是很赞同的。而太子被废除以后,李世民就像要立李泰为太子的,所以一直都没有想过李治的,毕竟李治这个人是很懦弱无能的。

李治之所以能够被立做太子,其实就是因为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在支持他,长孙无忌是当朝的丞相,权势滔天。李承乾的太子被废除后,李世民就想好立太子李泰,当时的大臣岑文本、刘洎也都是很支持的,但是长孙无忌却不同意,支持李治。李泰、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应该没有区别的,但是长孙无忌却是支持李治反对李泰。

长孙无忌其实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李泰的支持者众多,而且不容易被控制,如果李泰登基自自己得不到利益。但是李治就不一样了,他为人懦弱,没有支持者,如果李治能做皇帝,就得自己支持他,他也得敬重自己,长孙无忌的支持,李世民也没有办法,而李泰在这时却出现了一些小错误,所以也就没有机会当了太子。

所以李世民立太子李治不是自己想要,而是由长孙无忌这个背后推动的人在没有办法才立的,实际他是不看好他的。

唐太宗是一个建储较早的帝王。早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他就立皇子中山王承乾为太子,当时的唐太宗年仅27岁,太子承乾也只有8岁。承乾的母亲是长孙皇后,和唐太宗非常恩爱。不知什么原因,唐太宗特别宠爱魏王泰。唐太宗宠爱魏王泰到了什么程度,仅举一例就可以说明,他听说三品以上的官员不尊重魏王泰,就把三品以上的官员召集起来,严加训斥。他对魏征等人说:“你们看不起他,我要是纵恿他,你们就会受到折辱。”在唐太宗的宠信之下,魏王泰有夺嫡之心是在所难免的。“魏王泰多艺能,有宠于上,见太子有足疾,潜有夺嫡之志,折节下士以求声誉。”在魏王泰的精心经营下,太子承乾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太子承乾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靠山,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他的母亲长孙皇后就已病死了,太子随即失去了母亲的呵护;另一方面,太子“失德”的报告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唐太宗跟前来。而魏王泰却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唐太宗知道“废长立幼”是大忌,开始比较冷静,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八月,他“以魏征为太子太师”,试图挽救太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天,朝野上下把太子承乾与魏王泰做比较,认为太子有足疾,魏王泰聪颖,唐太宗告戒群臣说:“太子虽有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他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太子就是不行,可以立太子的儿子!到了同年夏天,唐太宗突然改变了主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承乾被废以后,唐太宗马上就当面口头允诺立魏王泰为太子。可见,唐太宗废太子之心早已有之,不过,没有急于公开罢了。唐太宗既然口头立魏王泰为太子,为什么后来又改立李治为太子呢?魏王泰没有能够如愿当上太子,与太子承乾被废后发生的有两件事有很大关系。第一件事,唐太宗当面口头答应立魏王泰为太子的当天,魏王泰从唐太宗处出来,恰好碰到了去看望唐太宗的晋王李治。父亲已经口头许诺立自己为太子,魏王泰就神气起来,他教训李治说:“你和元昌关系不一般,元昌现在败没了,难道你一点也不忧愁吗?”李治当时就被吓哭了。元昌是唐高祖第七子,和太子承乾图谋不轨,被朝廷发现,受到了惩处。魏王泰意思是说李治和元昌同党,封建时代,同党是要受株连,一同治罪的,李治听了,当然很害怕。等到李治去见唐太宗,唐太宗见李治愁眉苦脸,满脸泪痕的样子,问为什么,李治如实把魏王泰对自己说的话说了,唐太宗听了很失望,开始后悔答应立魏王泰为太子了。第二件事,唐太宗当面责骂废太子承乾的时候,承乾辩解说:“儿臣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要谋求的,我被魏王泰算计,本来是要找一个保全自己的办法,没有想到,别有用心的人教我干了坏事。现在,魏王泰如果当了太子,正好遂了他的心愿,在他的计划之中。”承乾的话,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觉。太子承乾被废以后,立谁为太子,大臣们意见就很不一致,岑文本、刘洎劝唐太宗立魏王泰,长孙无忌坚决要求立晋王李治,这个时候发生的两件事,恰恰使魏王泰的凶险的本性暴露无遗,魏王泰和承乾关系紧张,和晋王李治关系也不协调,魏王泰和李治相比较,李治当然占了优势和先机。承乾的话,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觉。太子承乾被废以后,立谁为太子,大臣们意见就很不一致,岑文本、刘洎劝唐太宗立魏王泰,长孙无忌坚决要求立晋王李治,这个时候发生的两件事,恰恰使魏王泰的凶险的本性暴露无遗,魏王泰和承乾关系紧张,和晋王李治关系也不协调,魏王泰和李治相比较,李治当然占了优势和先机。所以,当长孙无忌再一次建议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唐太宗立即就同意了。李治被立为太子以后,唐太宗知道李治懦弱,难当大任,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冬天,唐太宗又要立吴王恪为太子,说:“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如何?”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唐太宗说:“吴王恪不是你的外甥你就不同意立他吗?”长孙无忌说:“太子李治仁厚,是守成的最好的人选,再说,太子不能经常更换。”唐太宗才放弃了另立太子的念头。宣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唐太宗向群臣们交代了不立魏王泰而立晋王李治的原因:他说:“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又说,“如果立魏王泰,说明太子的位置通过经营能够得到;从今以后,太子失德和藩王窥视太子位置的,一概弃而不用。立魏王泰,承乾和李治都不能保全,立李治,承乾和魏王泰都能够保全。”从唐太宗这段话看,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的原因已经很清楚了,他是出于不得已,他自己为了当上皇帝,兄弟之间兵戎相向,结果闹得兄弟被杀,父子关系不和,他不希望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悲剧在儿子身上重演。

居储君:凭“仁孝”得以立

太宗有14个儿子,李治排行第九,他是长孙后所生,小名“雉奴”。贞观二年(628)六月出生在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封为晋王,七年 (633),遥授并州都督。在他前面,不仅有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而且有四子李泰,均是他一母所生的同胞兄长。在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传统当中,嫡长子具有特殊的优越。李治以皇九子的身份能够最终被立为皇太子且能继承大统,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李承乾自幼聪明伶俐,太宗对他很是喜欢。武德九年(626)十月,太宗刚刚即位,便将年仅8岁的承乾立为太子。一开始,李承乾积极上进,能识大体,颇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但他生于深宫之中,自幼养尊处优,喜好声色,慢慢地,沾染了不少坏习惯,生活日益荒唐颓废。太宗便动了废立之心,开始属意第四子,也即是长孙后所生的次子、承乾的胞弟魏王泰。

魏王泰恃宠骄横,久有夺嫡之心。他一方面想方设法取代太子长兄,但是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收敛,这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满。而太子承乾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便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只是很快事机泄露,李承乾便被太宗废为庶人。

这时候,太宗有意立魏王泰为太子,但大臣们提醒他,如果坚持就这样立魏王泰,就必须先杀了晋王李治,否则,日后必有一场夺位大乱。

这期间,太宗还与李承乾有过一次面谈。承乾说:“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魏王久有夺嫡之心,只恐被他加害,才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一帮凶险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这是中了他的圈套了。”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的一天,太宗在两仪殿的朝会结束后,单独留下了长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世绩和褚遂良等,旁边侍立的是惴惴不安的晋王李治。他说:“我三子(齐王、太子和魏王)一弟(汉王),所为如此,我心实在失望已极,百无聊赖。”说罢,竟然自往御座之上,抽出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人无不大惊失色,争着上前,一面扶抱起太宗,一面夺下了他手中的佩刀,回手将佩刀递给站在一边的晋王李治。长孙无忌似乎明白太宗此举究竟为何,也不再绕弯子,请他将心事赐示。此刻,太宗才回答道:“我欲立晋王。”须知,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娘舅,他闻听此言,正中下怀,马上就毫不犹豫地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对晋王说:“你的舅舅应许拥立你了,还不快快拜谢。”晋王于是急忙下拜。太宗又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公等既符我意,不知道外面会有什么议论?”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归心久矣。乞望陛下试召问百官,必无异辞。若有不同者,乃是臣负陛下,罪当万死。”太宗见状,也就不再犹豫。于是聚百官于太极殿,询问诸子之中谁最适合被立为嗣君,众人异口同声:“晋王仁孝,当为嗣!”太宗见晋王李治居然成为众望所归,也一时龙颜大悦。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七日,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太宗在太子承乾被废以后没有选立魏王泰,是不希望使后世子孙看到储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谓经营而得。而李治能够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又是因为他的“仁孝”与不争。关于李治的“宽仁孝友”,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李治小时候刚一开始学习《孝经》,太宗就提问他有关书中的要义,李治这样回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十分满意,夸奖他说:“能够做到这一点,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事实证明,太宗凭借李治的“仁孝”而作出的这一决定,得到了长孙无忌等朝廷亲信大臣的拥护和支持。选立李治以后,太宗在当月下诏降魏王泰为东莱郡王,后来又改降为顺阳王,流放均州郧乡(今湖北均县北),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

太宗希望李治尽快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便把大量心血倾注到对他的教育上。每逢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使李治得到实际的政治锻炼。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借题发挥:看见李治吃饭,就说:“你要知道稼穑的艰难,不夺农时,才能经常有饭吃。”见李治骑马,就说:“你应知道不尽其力,才能常有马可骑。”见李治乘船,就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见李治在树下小憩,就说:“木要以墨绳为准才能正直,君要能够接受劝谏才会圣明。”李治每次听了这样的话,都会马上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父皇的教诲,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太宗晚年还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赐给李治,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方面总结自己,对李治循循善诱,要他明晰修身治国安危兴废的帝王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三月,太宗亲征高丽的大军返回长安。由于太宗病体虚弱,需要静养,政务暂由太子代理。然而在太宗晚年,皇太子李治的主要工作是照看他父亲的身体。太宗这次卧病以来,在他的寝殿侧安置了一处院落,让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寝宫外陪住了不少时日。就是这个时候,他和同样侍奉父皇的才人武则天有了私情。这是后话。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52岁的一代英主长逝在终南山的翠微宫。六月一日,22岁的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即大赦天下。

李治个人小档案

姓名:李治

出生:贞观二年(628)六月十三日

属相:鼠

卒年:弘道元年(683)

享年:56岁

谥号:天皇大帝

庙号:高宗

陵寝:乾陵

父亲:太宗李世民

母亲:长孙皇后

皇后:先是王皇后,后为武则天

子女:8子,3女(另外有一女被武则天扼死,无封号)

继位人:儿子中宗李显

最得意:借皇后废立,打击顾命大臣

最失意:没有活着从洛阳返回长安

最不幸: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

最痛心:王皇后和萧淑妃废死

最擅长:以柔克刚
居储君:凭“仁孝”得以立

太宗有14个儿子,李治排行第九,他是长孙后所生,小名“雉奴”。贞观二年(628)六月出生在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封为晋王,七年 (633),遥授并州都督。在他前面,不仅有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而且有四子李泰,均是他一母所生的同胞兄长。在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传统当中,嫡长子具有特殊的优越。李治以皇九子的身份能够最终被立为皇太子且能继承大统,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李承乾自幼聪明伶俐,太宗对他很是喜欢。武德九年(626)十月,太宗刚刚即位,便将年仅8岁的承乾立为太子。一开始,李承乾积极上进,能识大体,颇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但他生于深宫之中,自幼养尊处优,喜好声色,慢慢地,沾染了不少坏习惯,生活日益荒唐颓废。太宗便动了废立之心,开始属意第四子,也即是长孙后所生的次子、承乾的胞弟魏王泰。

魏王泰恃宠骄横,久有夺嫡之心。他一方面想方设法取代太子长兄,但是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收敛,这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满。而太子承乾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便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只是很快事机泄露,李承乾便被太宗废为庶人。

这时候,太宗有意立魏王泰为太子,但大臣们提醒他,如果坚持就这样立魏王泰,就必须先杀了晋王李治,否则,日后必有一场夺位大乱。

这期间,太宗还与李承乾有过一次面谈。承乾说:“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魏王久有夺嫡之心,只恐被他加害,才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一帮凶险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这是中了他的圈套了。”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的一天,太宗在两仪殿的朝会结束后,单独留下了长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世绩和褚遂良等,旁边侍立的是惴惴不安的晋王李治。他说:“我三子(齐王、太子和魏王)一弟(汉王),所为如此,我心实在失望已极,百无聊赖。”说罢,竟然自往御座之上,抽出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人无不大惊失色,争着上前,一面扶抱起太宗,一面夺下了他手中的佩刀,回手将佩刀递给站在一边的晋王李治。长孙无忌似乎明白太宗此举究竟为何,也不再绕弯子,请他将心事赐示。此刻,太宗才回答道:“我欲立晋王。”须知,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娘舅,他闻听此言,正中下怀,马上就毫不犹豫地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对晋王说:“你的舅舅应许拥立你了,还不快快拜谢。”晋王于是急忙下拜。太宗又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公等既符我意,不知道外面会有什么议论?”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归心久矣。乞望陛下试召问百官,必无异辞。若有不同者,乃是臣负陛下,罪当万死。”太宗见状,也就不再犹豫。于是聚百官于太极殿,询问诸子之中谁最适合被立为嗣君,众人异口同声:“晋王仁孝,当为嗣!”太宗见晋王李治居然成为众望所归,也一时龙颜大悦。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七日,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太宗在太子承乾被废以后没有选立魏王泰,是不希望使后世子孙看到储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谓经营而得。而李治能够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又是因为他的“仁孝”与不争。关于李治的“宽仁孝友”,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李治小时候刚一开始学习《孝经》,太宗就提问他有关书中的要义,李治这样回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十分满意,夸奖他说:“能够做到这一点,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事实证明,太宗凭借李治的“仁孝”而作出的这一决定,得到了长孙无忌等朝廷亲信大臣的拥护和支持。选立李治以后,太宗在当月下诏降魏王泰为东莱郡王,后来又改降为顺阳王,流放均州郧乡(今湖北均县北),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

太宗希望李治尽快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便把大量心血倾注到对他的教育上。每逢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使李治得到实际的政治锻炼。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借题发挥:看见李治吃饭,就说:“你要知道稼穑的艰难,不夺农时,才能经常有饭吃。”见李治骑马,就说:“你应知道不尽其力,才能常有马可骑。”见李治乘船,就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见李治在树下小憩,就说:“木要以墨绳为准才能正直,君要能够接受劝谏才会圣明。”李治每次听了这样的话,都会马上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父皇的教诲,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太宗晚年还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赐给李治,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方面总结自己,对李治循循善诱,要他明晰修身治国安危兴废的帝王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三月,太宗亲征高丽的大军返回长安。由于太宗病体虚弱,需要静养,政务暂由太子代理。然而在太宗晚年,皇太子李治的主要工作是照看他父亲的身体。太宗这次卧病以来,在他的寝殿侧安置了一处院落,让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寝宫外陪住了不少时日。就是这个时候,他和同样侍奉父皇的才人武则天有了私情。这是后话。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52岁的一代英主长逝在终南山的翠微宫。六月一日,22岁的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即大赦天下。

李治个人小档案

姓名:李治

出生:贞观二年(628)六月十三日

属相:鼠

卒年:弘道元年(683)

享年:56岁

谥号:天皇大帝

庙号:高宗

陵寝:乾陵

父亲:太宗李世民

母亲:长孙皇后

皇后:先是王皇后,后为武则天

子女:8子,3女(另外有一女被武则天扼死,无封号)

继位人:儿子中宗李显

最得意:借皇后废立,打击顾命大臣

最失意:没有活着从洛阳返回长安

最不幸: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

最痛心:王皇后和萧淑妃废死

最擅长:以柔克刚

居储君:凭“仁孝”得以立

太宗有14个儿子,李治排行第九,他是长孙后所生,小名“雉奴”。贞观二年(628)六月出生在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封为晋王,七年 (633),遥授并州都督。在他前面,不仅有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而且有四子李泰,均是他一母所生的同胞兄长。在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传统当中,嫡长子具有特殊的优越。李治以皇九子的身份能够最终被立为皇太子且能继承大统,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李承乾自幼聪明伶俐,太宗对他很是喜欢。武德九年(626)十月,太宗刚刚即位,便将年仅8岁的承乾立为太子。一开始,李承乾积极上进,能识大体,颇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但他生于深宫之中,自幼养尊处优,喜好声色,慢慢地,沾染了不少坏习惯,生活日益荒唐颓废。太宗便动了废立之心,开始属意第四子,也即是长孙后所生的次子、承乾的胞弟魏王泰。

魏王泰恃宠骄横,久有夺嫡之心。他一方面想方设法取代太子长兄,但是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收敛,这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满。而太子承乾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便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只是很快事机泄露,李承乾便被太宗废为庶人。

这时候,太宗有意立魏王泰为太子,但大臣们提醒他,如果坚持就这样立魏王泰,就必须先杀了晋王李治,否则,日后必有一场夺位大乱。

这期间,太宗还与李承乾有过一次面谈。承乾说:“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魏王久有夺嫡之心,只恐被他加害,才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一帮凶险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这是中了他的圈套了。”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的一天,太宗在两仪殿的朝会结束后,单独留下了长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世绩和褚遂良等,旁边侍立的是惴惴不安的晋王李治。他说:“我三子(齐王、太子和魏王)一弟(汉王),所为如此,我心实在失望已极,百无聊赖。”说罢,竟然自往御座之上,抽出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人无不大惊失色,争着上前,一面扶抱起太宗,一面夺下了他手中的佩刀,回手将佩刀递给站在一边的晋王李治。长孙无忌似乎明白太宗此举究竟为何,也不再绕弯子,请他将心事赐示。此刻,太宗才回答道:“我欲立晋王。”须知,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娘舅,他闻听此言,正中下怀,马上就毫不犹豫地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对晋王说:“你的舅舅应许拥立你了,还不快快拜谢。”晋王于是急忙下拜。太宗又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公等既符我意,不知道外面会有什么议论?”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归心久矣。乞望陛下试召问百官,必无异辞。若有不同者,乃是臣负陛下,罪当万死。”太宗见状,也就不再犹豫。于是聚百官于太极殿,询问诸子之中谁最适合被立为嗣君,众人异口同声:“晋王仁孝,当为嗣!”太宗见晋王李治居然成为众望所归,也一时龙颜大悦。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七日,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太宗在太子承乾被废以后没有选立魏王泰,是不希望使后世子孙看到储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谓经营而得。而李治能够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又是因为他的“仁孝”与不争。关于李治的“宽仁孝友”,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李治小时候刚一开始学习《孝经》,太宗就提问他有关书中的要义,李治这样回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十分满意,夸奖他说:“能够做到这一点,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事实证明,太宗凭借李治的“仁孝”而作出的这一决定,得到了长孙无忌等朝廷亲信大臣的拥护和支持。选立李治以后,太宗在当月下诏降魏王泰为东莱郡王,后来又改降为顺阳王,流放均州郧乡(今湖北均县北),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

太宗希望李治尽快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便把大量心血倾注到对他的教育上。每逢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使李治得到实际的政治锻炼。在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借题发挥:看见李治吃饭,就说:“你要知道稼穑的艰难,不夺农时,才能经常有饭吃。”见李治骑马,就说:“你应知道不尽其力,才能常有马可骑。”见李治乘船,就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见李治在树下小憩,就说:“木要以墨绳为准才能正直,君要能够接受劝谏才会圣明。”李治每次听了这样的话,都会马上毕恭毕敬地肃立,然后感激父皇的教诲,表示一定“铭记在心”、“永志不忘”。太宗晚年还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赐给李治,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方面总结自己,对李治循循善诱,要他明晰修身治国安危兴废的帝王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三月,太宗亲征高丽的大军返回长安。由于太宗病体虚弱,需要静养,政务暂由太子代理。然而在太宗晚年,皇太子李治的主要工作是照看他父亲的身体。太宗这次卧病以来,在他的寝殿侧安置了一处院落,让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寝宫外陪住了不少时日。就是这个时候,他和同样侍奉父皇的才人武则天有了私情。这是后话。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52岁的一代英主长逝在终南山的翠微宫。六月一日,22岁的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即大赦天下。

李治个人小档案

姓名:李治

出生:贞观二年(628)六月十三日

属相:鼠

卒年:弘道元年(683)

享年:56岁

谥号:天皇大帝

庙号:高宗

陵寝:乾陵

父亲:太宗李世民

母亲:长孙皇后

皇后:先是王皇后,后为武则天

子女:8子,3女(另外有一女被武则天扼死,无封号)

继位人:儿子中宗李显

最得意:借皇后废立,打击顾命大臣

最失意:没有活着从洛阳返回长安

最不幸: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

最痛心:王皇后和萧淑妃废死

最擅长:以柔克刚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18348.html?fr=qrl3

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贞观十七年(643年),由于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许以唐太宗将“杀子传弟”,表示将来将皇位传与胞弟晋王李治。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长孙无忌等出面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 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的才能。
——百科

太宗在太子承乾被废以后没有选立魏王泰,是不希望使后世子孙看到储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谓经营而得。而李治能够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又是因为他的“仁孝”与不争。关于李治的“宽仁孝友”,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李治小时候刚一开始学习《孝经》,太宗就提问他有关书中的要义,李治这样回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十分满意,夸奖他说:“能够做到这一点,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事实证明,太宗凭借李治的“仁孝”而作出的这一决定,得到了长孙无忌等朝廷亲信大臣的拥护和支持。

李世民跟长孙皇后感情好,选嫡出而不选庶出,太子李承乾废了,李泰犯错流放了,吴王李恪非长孙皇后亲生,换成吴王恪的话,长孙无忌就当不成国舅爷了,李治柔弱,正好长孙无忌可以控制。跟朱元璋不选朱棣是同一个道理,宁可给孙子,也不给嫡出。


李世民选太子的时候,为什么会选资质平庸的李治作为下一任皇帝?_百度知 ...
二是更注重科举选材。他知道朝中已经被权贵掌控,其中的利害关系盘根错节,只有平民老百姓,靠自己的实力当官的人才好掌控。所以,李治并不甘于平庸,他希望那个自己能有一番大作为,但是他的权力有限,最后不得不将大权全部委交于武则天。李治这么做,朝中的文武群臣当然很难接受。所以人们会说李治昏庸...

李世民有14个儿子,为何最后让最懦弱的李治当上了皇帝?
其实李世民他是在李治和李泰之间选择了李治、李世民器重的嫡长子,却想要对李世民发动叛乱,并且已经付诸了,实际的行动,虽然到最后这位嫡长子的行动全面宣告失败,但是不得不说,肯定给李世民的心里留下了非常深的阴影百姓的呼声也更加支持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因为他品德比较端正,而且没有什么逆反的心理,是的...

李世民为何选了懦弱的李治做了皇帝?
因为李治是皇后生的。李世民有十多个儿子,但是只有三个儿子能被考虑继承大统成为至尊:李承乾,李泰,李治。没办法,古代就是这么规定的,这就是制度,立嫡立长的制度。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只有这三个人是长孙皇后生的,因此就算李恪与自己非常像深得李世民欢心,也不能被考虑在内。剩的这三个呢,李承...

李治不是嫡长子,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让他继承皇位?
其实最开始是他同父异母的大哥太子李承乾是预定好的储君,但就是这位太子却十分着急想坐上皇位在私底下曾多次的想要去暗杀自己老师,也就是这样惹怒了世民,其实更是害怕儿子会像自己当时发动玄武门政变,发生那样的局面,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便选择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当时李治的另一位兄长李泰,凭借...

李世民立李治,是受长孙无忌所逼迫吗?
选择立李治为太子、选择让李治登基,都是李世民自己的选择,并非受长孙无忌逼迫。有人认为,长孙无忌是凌烟阁之首,一定有“势力”,事实并非如此。长孙无忌排第一,是因为他是外戚+玄武门第一功臣,当时虚衔排在第一。凌烟阁排名并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来的,而是在李世民选出24名功臣之后,按照当时的官爵...

李世民的儿子是谁
李泰本想进而取而代之,并答应死後李世民会杀光自己儿子,传为给皇九子李治,以博世民感动,世民当然也非常感动,但这种听在九皇子李治的支持者长孙无忌耳里就是笑话了,於是长孙无忌把李承乾与李泰暗斗之事告知李世民,世民听完後,非常伤心,长孙无忌建议李世民立皇九子李治为太子,李治才因此渔翁得利。

李世民为什么不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又是个怎样的
我一直恪守着这样的情景,当世民当着恪的面宣布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恪躬身向他行君臣之礼,李治扶住恪,他说的不是“免礼”,不是“请起”,他说“三哥,谢谢!”他是从他三哥手里接过了皇位,三哥把皇位心甘情愿的让给了他。我想恪他是痛苦的,他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应有的不该只是一个藩王的名号,一块小小...

李世民的儿子是谁
齐王李佑:妃韦氏,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蒋王李恽: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 越王李贞:母燕贤妃。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唐高宗李治:母...

非诚勿扰李治说的那段词
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

李治统治时期的生平功过500字
二十日,特进、英国公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七月三日,有关的部门请求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讳唐高宗的名讳。唐高宗因为贞观时先帝“世民”二字没有避讳,所以没有同意。有关衙门上奏道:“先帝两个名字,在礼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讳。皇上既是...

上犹县19660261371: 李世民为什么要传位李治 -
敞任肝泰: 因为他的大儿子卟务正业,而且是个同性恋,常在太子府和他的书童乱来,二儿子心机重,如果传给他二儿子,那么他势必会杀掉李治和李承前,为了卟让他们自相残杀他只好让位给心地善良的李治,但李治性格有点软弱,所以他叫长孙无忌等大臣辅助李治!

上犹县19660261371: 为什么会是李治当上皇帝
敞任肝泰: 唐太宗之所以选择李治是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因素在内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均为长孙皇后所生,太宗深爱发妻长孙后,对嫡出子女宠爱非常,对皇后家族也照顾有加.长孙后去世后,李世民更是对其所生的七个子女宠溺至极.在承乾和李泰已...

上犹县19660261371: 李世民为何传位给并无大才的李治? -
敞任肝泰: 首先他是嫡长子,其次对守成之人来讲老实保守反而是好事.野心大而能力不足反而会失败.而李世民希望他的江山可以千秋万代,所以他做了一个保守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

上犹县19660261371: 李世民为什么选李治做太子而不选李恪
敞任肝泰: 嫡庶尊卑,且李治听话

上犹县19660261371: 李承乾为何被废了太子之位?立李治只是因为其是嫡出吗?
敞任肝泰: 李治当皇帝是必然的结果.在皇子是只有他不参加宫廷的斗争和权力的相争加之李治有孝心这是李世民最看重的.李世民信奉儒家思想而儒家以孝为先.所以他能当皇帝.

上犹县19660261371: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选了李治当太子
敞任肝泰: 他是长孙皇后生的,又有舅舅长孙无忌辅佐,会比其他皇子强

上犹县19660261371: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 -- || -
敞任肝泰: 李世民选李治,是因为其他几个皇子争斗厉害,太子在自卫的时候也没有把握住火候,惹老头生气了.李治没有参与竞争,而且比较有心计,所以中了头彩. 李治肯定是爱上武则天了,但武则天是他老爸的女人,年龄虽然不大,却是他的长辈.所以他当了皇帝以后,就让武则天出家了.经过几年过渡之后,又命武则天还俗,还俗之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纳武则天,把她立为皇后. 和精明的武则天相比,李治性格比较软弱,加上身体不好,朝政慢慢落到武则天手里.李治死后,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立为皇帝,但武则天抓住权力不放手,先后废掉了两位皇帝,都是她自己的儿子,她杀了自己的好几位皇子,最后自己当了皇帝.但是她没有夺李治的皇位,夺的是中宗和睿宗的皇位.

上犹县19660261371: 李世民为什么会传为给李治? -
敞任肝泰: 希望对你有帮助: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太宗女高阳公主嫁房玄龄子遗爱,高宗即位,贬遗爱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高宗皇位由此得到巩固.

上犹县19660261371: 历史中李世民真正想立的太子是谁? -
敞任肝泰: 吴王恪,杨妃的儿子.不过因为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群臣反对

上犹县19660261371: 李世民怎么把皇位传给李治而不传给其它的儿子啊
敞任肝泰: 因为李治是正室皇后长孙无垢所生 因为皇位是有嫡传嫡,无嫡传长,李治是嫡出,李世明本想传给李恪,但李恪是庶出又是前朝公主所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