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生活环境(想象)

作者&投稿:郗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恐龙的生活环境~

恐龙主要生活在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
1、三叠纪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
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三叠纪时的气候炎热干燥,这形成了现在可以看到的当时留下来的典型的红色沙石。当时季节分明,有强烈的雨季。在两极比较潮湿温和。
2、侏罗纪
整个侏罗纪时期,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
劳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
3、白垩纪
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的变化大。陆地生存着恐龙,海洋生存着海生爬行动物、菊石、以及厚壳蛤。新的哺乳类、鸟类出现,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

扩展资料:

恐龙的种类很多,体型和习性也差别较大。从体型来说,大个头的恐龙,可能会有几十头大象加在一起那么大;小个头的恐龙,却只有一只公鸡那么大。从食性来说,恐龙中既有温顺的草食者,也有荤素都吃的杂食者。
在全球陆地系统中,恐龙支配了超过1.6亿年之久的时间。它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时期,距今约23亿年。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由于发生了灭绝事件,所以恐龙也跟着灭亡了。地球上过去所存在的生物,都被记录在了化石中。
恐龙化石就是在中生代的地层中被发掘到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不过,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不见恐龙化石的踪影。这说明恐龙在中生代已经灭绝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

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的岩层下埋藏着一个震惊世界的秘密。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的岩层范围里,生物学家竟然意外发现了200多个恐龙化石的个体。它们形态各异,被叠加在上下四个不同的岩石层中。这里似乎是这些亿万年前地球霸主的集体坟场。
让我们从大山铺上推6500万年,回到恐龙即将灭绝的年代,去一同感受恐龙所看到的那个世界末日。
死亡的威胁
白垩纪末期陆块逐渐形成今日的模样。地壳不断运动引发全球火山活动,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持续了数百年,地表到处是喷发物,大气中充满有毒气体和灰尘。荒凉的地球仍由恐龙统治着,它们已经称霸了1亿6千万年。但如今恐龙气数已尽,地球生物开始窒息死亡。
在恐龙统治的最后时期,出现了最凶暴的掠食者暴龙。肉食的暴龙有5吨重,高4米以上,成为其他恐龙的杀手。
专家告诉我们,恐龙灭绝的原因非常多,主要是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在6500万年恐龙灭绝的时期,地球上分布着大规模的火山熔岩爆发。我国辽西地区发现的生物化石里有大量恐龙,保存精美,而这些恐龙的死亡都是火山爆发所致。专家在野外发掘或进行修复时,发现恐龙骨骼上都有一层火山灰,而且化学数据显示恐龙的骨骼里还有火山喷发带来的有害元素,含量极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火山爆发导致恐龙突然集群死亡。当然,这种情况可能并不是导致恐龙灭绝的真正杀手,但火山爆发对恐龙的巨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贫瘠的熔岩流中仍有绿地点缀,白垩纪末期,气候暖湿,阔叶植物取代了针叶植物。显花植物的演化是这场无声革命的功臣,而这些美丽植物却极有可能成为杀死恐龙的罪魁祸首。
专家认为,食植物的恐龙往往是群集的,可能对某一种植物比较适应,比如说蕨类植物。恐龙对食物有一个长时间的适应过程,阔叶植物大量出现,而恐龙的食性改变可能滞后于植物发展的速度,这会为它的生存带来致命影响。
暴龙的爱情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6500万年前。
母暴龙开始呼唤求偶,暴龙地盘广达数百平方公里,它得设法吸引游荡的公暴龙,这一段爱的呼唤可能持续数周。
母暴龙的呼叫终于有了回应。公暴龙杀了一只它们最爱吃的小角龙,不是为了充饥,而是准备送礼。母暴龙较大,攻击性较强,公暴龙送食物表示友好,免得遭母暴龙攻击。
母暴龙出现了,它们当晚进行交配,这只是第一回合的交配,只要母暴龙允许,公暴龙将继续停留,防止其他公暴龙靠近。
3天之后,角龙已经尸骨无存,母暴龙开始下逐客令,公暴龙则识相地离开。这种场面发生的几率在白垩纪晚期越来越少,因为雌性恐龙的存活率越来越小,这可能直接导致了恐龙的灭亡。
专家分析,现代爬行动物海龟和鳄鱼,温度一旦发生变化,孵化出的雄性和雌性比例就会严重失调。同属于爬行动物的恐龙也可能出现类似现象。在中生代时期,火山爆发及可能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外星球撞击,都会导致温度剧变,恐龙孵化出来的幼崽比例严重失调,最终导致恐龙的灭绝。
在当时的天空中,偶尔还会看到风神翼龙在海岸边滑翔觅食。从8000多万年前开始,翼龙逐渐凋零,到6500万年前,只剩下13米长的风神翼龙存活。不久的将来,风神翼龙也会绝种,天空将属于强势的鸟类。
残酷的童年
交配后数月,母暴龙筑了新巢。由于孵化期长达2个月,母龙不离巢也不进食。恐龙蛋是奔龙等食腐动物的最爱,暴龙必须严防奔龙的偷袭。日落后,母龙还将面对另一波的威胁,由于食物渐少,哺乳类会铤而走险。
母暴龙通常极力保护恐龙蛋,但仍会出现不少废弃的恐龙蛋巢穴。因为哺乳动物儿齿兽经常设法钻进去掠夺,不过暴龙蛋很大,儿齿兽不易搬动它。哺乳类的时代即将来临,但此时哺乳类体形很小,顶多10公斤重。
除了儿齿兽等的掠夺,白垩纪末期地球环境恶劣,也导致许多恐龙胚胎无法存活。洪水、狂风等对恐龙蛋的破坏非常明显,大部分恐龙蛋在小恐龙孵化出来前,就被破坏掉了。
而那些此时已充满生机的哺乳动物们是胎生的,在母体内,小婴儿能够安全地发育。而当它们出生后,母亲能主动地哺乳照顾。从这个角度看,哺乳动物要比爬行动物进步得多,后代生存的机会也大得多。
巨大的天灾
一颗大彗星坠落于今天的墨西哥湾,撞击时发出强光,随即转为寂静。
震波随后传来,接着狂风大作。最后黑暗的天空降下熔岩雨,这次撞击的威力相当于100亿颗广岛原子弹。全球气候骤变,使65%的生物灭亡。这次撞击被今天的众多学者认为是造成恐龙灭亡的最主要原因。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其实在此之前,恐龙已经走上了灭亡之路。
对于恐龙的绝灭,现在一个主流观点认为,是外星球撞击地球,导致地球生物大量绝灭。撞击地球的外星球被认为是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后,导致地球的整个结构发生变化。现在已在墨西哥等地找到陨石撞击坑,另外,在地质剖面里,6500万年这个时期有一层全球性分布的黏土层,其中一些外星球元素含量非常高。
6500万年过去了,我们只能从岩石中去寻找这些巨兽的影子,让我们再次回到大山铺,这里留下的种种疑团我们仍未解开。为什么会有如此大量的恐龙集中在这里,为什么它们有的支离破碎,而有的却保存异常完好呢?
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大山铺在亿万年前是一个低洼的河谷,每当洪水暴发,上游因各种原因死亡的恐龙就会被顺流冲刷而下,积聚到这里。泥沙迅速堆积,掩埋了恐龙。经过长达亿万年的时间,最终变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同时,正是由于它们所留下的众多信息,才让我们有机会去回顾恐龙所经历的那段如地狱般的日子。
残酷的杀戮
数周后,在灿烂的日落景观中,天空暗藏着警讯,预告大灾难即将来临。流星雨飞散,是超级彗星撞击地球的预警,星空下的恐龙对此却未有所察觉。
此时,由于环境污染严重,食物太少,作为哺乳动物的儿齿兽大概是当时惟一兴旺的动物。恐龙长期统治地球,如今却将遭受一连串的致命打击。由于此时恐龙已进化得体形巨大,适应环境的能力减弱,已很难和这种体小的哺乳动物和其他动物相抗衡,竞争新的生态空间,所以恐龙的灭绝其实也是它自身进化的结果,所谓物极必反。
母暴龙结束禁食后大开杀戒,为了刚出生的孩子,它急着觅食。12个蛋只孵化出了3个,三只小暴龙正等着母亲带回的食物。小暴龙4周大时体长不到1米,但手足间却已开始为食物展开竞争。它们还需要母暴龙保护2个月以上,之后母子将分道扬镳,否则搞不好母龙还会吃掉小暴龙。
不久,吵闹的小暴龙开始离开母龙,去探索四周的环境。因不放心跟随在小暴龙身后的母暴龙意外撞见甲龙,甲龙头壳硬,遭遇危险会猛烈攻击。遇到强壮的甲龙,暴龙通常会撤退,但此时母暴龙不肯抛下幼龙。为保护孩子,母暴龙在激烈的战斗中受重伤,不久便横尸在炙热的荒漠。
天亮了,小暴龙站在母龙尸体旁等候,数小时后,小暴龙还不肯离去。而此时,一场巨大的灾难正朝它们袭来。

在恐龙统治世界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毛茸茸的小型哺乳动物们生活得并不得意。它们跟体形稍大一点的哺乳动物一起在庞然大物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谋生,既要防止被吃掉,还要相互间争抢小猎物。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亿6千万年,贯穿着恐龙统治世界的全过程。恐龙之间也不完全相安无事,肉食恐龙对素食恐龙也是致命威胁。这样,哺乳动物一代代聆听着惊天动地的嘶吼声, 胆战心惊地照顾着下一代,看不到出头之日。
鸟类的霸主时代
6500万年前,火山活动开始了,频繁爆发的火山对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污染,恐龙和小型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再健康。更糟糕的是,受到伤害的不仅是环境,地球本身也遭受了致命性的重创——宽达10公里的陨石突然撞击地球,短时间内毁灭了所有的森林,恐龙全部灭绝,很多小型哺乳动物也都不复存在,整个世界似乎就此了无生机。
多亏被称之为我们祖先的小型哺乳动物的身材足够小,才得以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劫后余生。 根据化石复原后的模型证明,当时的哺乳动物相当于现在的鼠类那么大。经过漫长的修复期,到49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地球渐渐恢复了元气,森林重新繁茂, 森林里已经繁衍出许多珍禽异兽,有鳞爬行类的统治一去不复返。哺乳类适应新世界的速度很快,种类也迅速增多,但体形依然较小,受制于大型危险动物,比如大型鸟类——戈氏鸟。
戈氏鸟是恐鸟的后代,高度和成年男子一样,体重达到甚至超过半吨,其庞大的体形取代了恐龙,统治着陨石撞击后的地球。这是史上惟一一次鸟类统治地球。
那是一个鸟吃马的奇妙世界。现代马的祖先名为远古马,体态娇小,比猫略大,还没有发展出蹄,脚上只有四个像蹄的趾头。由于身体玲珑,防御能力较弱,远古马的胆子非常小,稍有动静就向密林深处逃跑。它们一旦被戈氏鸟强壮有力的喙噙住,就会被悬在半空中,在无数次大幅度左右甩动中晕倒或者死去,最后成为鸟食。远古马非常喜欢吃发酵的野葡萄,饱食后感官变得迟钝,更增加了送命的几率。
霸主戈氏鸟并非处处得意,由于身材的限制,它们只能在树下做窝、孵蛋。在其外出捕猎的时候,如果小戈氏鸟破壳而出,那势必不能活着跟它的父母见面。这是一个奇妙的链条:最庞大动物的天敌竟是最渺小的动物。戈氏鸟幼鸟的天敌是蚂蚁,确切地说是蚂蚁的一种——食肉蚁,史上最大的蚂蚁之一。食肉蚁成群围攻小戈氏鸟无毛的身体,喝干它的鲜血。
哺乳类的迅猛发展
在恐龙统治世界的1亿6千万年中,地球的气候一直比较稳定。恢复元气后的地球为哺乳动物提供的气候不再保持单纯的温暖潮湿,而是变化无常。后来哺乳动物的飞速壮大证明,这对哺乳动物来说是个绝好的消息。如果气候一直维持不变,那么将继续鸟类称霸的世界。
事实上,哺乳类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求发展的机会,鸟类统治世界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开始了水下生活。有蹄肉食动物演化成游泳高手的过程十分奇妙,松开脊骨、缩小四肢、尾巴改变形状直至更适合游泳。在鸟类势力不及的水下,哺乳动物长得非常大,并形成新的物种。 现代鲸鱼就是这样发展来的,它们的始祖游走鲸就是一种水陆两栖的大型动物。游走鲸的先祖是纯粹的陆生动物,而它们在水中行动更加灵活。
森林中的陆生哺乳动物也不示弱,尽管它们在鸟类威胁下身体曾经十分微小。从化石中可以看出,青草最早是在3000~4000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并且在出现之后开始四处生长。当时受南极大陆影响,全球雨林大面积缩小,其他生态形势逐渐增多,许多哺乳动物选择在森林之外生存,成批迁往平原,进入飞跃发展阶段。
当时气候开始变得干燥,大陆的中心变成平原,草原越来越广阔,丛林面积减小。后迁居的哺乳动物在平原上猎捕小动物,身材与日俱增,并且开始奔跑。最主要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逐渐变成食草动物。但仅仅吃草很难生存,于是哺乳动物的演化更增进一步:有些物种开始长出不同用途的牙齿,腿开始增长,得以迁徙到遥远的草原。巨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我们人类还够不到它们的腿。 相对应的,猎食动物也分化出来,比如猫科动物。现在体积最大的老虎跟其祖先相比,也只相当于一只猫。剑齿虎就是史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它们著名的长齿足有20公分。
100万年前,剑齿虎的种群生活改变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它们从北美洲来到南美洲,统治着南美草原。当时的恐鸟不再占有优势,沦为吃剑齿虎残剩猎物的地位。直到现代人出现之前,恐鸟才灭绝。而剑齿虎一直活到100万年前,活到世界再次发生剧变,气候越来越干冷,它们猎取的大型动物都消失,缺乏食物才灭绝。
冰河世纪
南极大陆越来越冷,覆盖在大陆之上的冰帽已经成为永久性的,冰层从北极蔓延到整个北半球,进一步改变着气候模式。终于在250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越来越干冷,进入冰河世纪。这意味着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极为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脂肪厚的热带巨兽们的外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仅以长毛象为例,它们的耳朵开始缩小,身上长出厚厚的长毛,腿增粗,有效减少热量散失;它们的长牙变为上翘型,帮助它们清理积雪,搜寻雪下的青草和其他小植物。长毛象最杰出的演化体现在鼻尖上,竟然演化出两个指头一样的触角,权作掘草的工具。这些变化足以帮助长毛象应付北方的寒冷气候。长毛牛、巨角鹿等都是进化成功的大型动物。
但这些大自然造就的优势物种在3万年前逐渐减少,在大约1万年前突然全部灭绝。原因何在?答案令我们含羞:是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当作猎物猎杀绝种的。
灵长类在恐龙时代就存在,当时为了生存,躲避哺乳动物是其生存的手段。它们是夜行动物,有点像现在的夜猴,在树上独居、跳跃、觅食。这是类人猿的始祖。数万年以后,他们的后代中的一支发展为现在人类的祖先。经过演变发展出个体优势后,南猿体格开始强壮,脑容量增大,并逐渐离开非洲扩展到全世界。有的到达美洲,与长毛象同期生活,成为尼安德塔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使用工具和火,猎杀大型哺乳动物。
当然,长毛象等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并不排除另外一个原因:环境突变。在几十年内,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冰河期很快结束,动植物无法迅速演化,不适而终。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2742/12305/1107203.html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迷,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较为流行的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其丰富的多样性更是表现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灾难引起了恐龙的灭绝,那么为什么乌龟、鳄鱼和蜥蜴这些与恐龙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的爬行动物能够度过劫难而一直生存的现在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现代科学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同时,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积在地层里,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机或无机的过程以各类碳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沉积是一直进行的。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这种大气成分的变化是否与恐龙灭绝有关呢?
众所周知,每种生物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才能够正常地生活,环境的变化常常能够导致一个物种的兴衰。当环境有利于这一物种时,它就会兴旺发展;反之,则会衰落甚至绝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水等因素,还包括大气的成份。那么,大气成份的变化会不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处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下会有生命危险,而有些动物甚至比人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更为敏感。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也许这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它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象瘟疫一样蔓延。2、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而那些孑遗的爬行动物则是少数既能适应旧环境,又能适应新环境的少数爬行动物物种。

因此,对于恐龙绝灭来说,小行星的撞击也许起了一定作用,但看来并非是最关键的因素。

大气成分变化造成恐龙灭绝这一理论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中生代的大气成份与现代不同。现代科学已能证明这一点。另一个是每种生物需要合适的大气环境才能生存。现代科学也不难对此进行验证。

远古时代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后来由于生物的出现,在光合作用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氧的含量逐渐增加的这一过程也许可以解释生物进化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这也是进化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迷。大气成份变化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因为动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后于植物的起源,必须发生于大气中的氧含量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因此,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必须以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这一点已经被科学所证明。
一些科学家认为,目前关于恐龙绝灭的理论多强调了外因,如小行星撞击、宇宙事件、地球臭氧层破坏、大规模火山群爆发、气候巨变、等等,这些外因论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毕竟有许多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种类为什么却没有灭绝?它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食物链在大灭绝之前与恐龙的并没有什么截然的不同,然而它们不仅躲过了这场劫难,而且还演化出了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这种情况使得一些科学家考虑,造成恐龙灭绝更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恐龙自身的问题,比如说,大多数恐龙的巨大身躯与冷血的性质很可能与它们的灭绝有关。

在引起某一生物家族大规模死亡的诸多可能因素中,新的烈性传染病是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因素。现代某种病原生物引起特定的养殖业出现绝产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的,而人类免疫缺陷对人类自身的危害也是众所周知的。当野生动物遇到类似的病魔时对其种群的灾难性破坏同样不可避免。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恐龙绝灭有烈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做背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由于微生物是造成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原因,而生态环境的变化又最容易引起它们的变异,因而,即使恐龙的灭绝由灾变引起,那么其机制也极有可能是通过病原生物的变异造成恐龙免疫机能的失效而实现。

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生死存亡始终是生物进化史上物种更迭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病原生物的威胁,动物的抗感染能力对其存亡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生物学已经证明,脊椎动物的抗感染功能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天然的防御(免疫学上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由皮肤、粘膜、血液等构成的外部和内部屏障,以及各种吞噬细胞和体液中能够杀灭病原物的因子等。这道天然的防御系统在起源上非常古老。其二,是特异性的免疫系统,主要由可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免疫活性细胞构成。这道特异性的免疫系统是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以后才出现的新的功能系统,到了哺乳动物和鸟类才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

虽然目前还无法直接了解恐龙的免疫系统功能状况,但是通过比较生物学的方法,科学家还是可以推测有关的情况。乌龟、蜥蜴等与恐龙同属于爬行类的现代动物的免疫系统是很不完善的,它们体内没有完整的淋巴管道,也没有淋巴结,而且胸腺这一仅有的免疫器官也不很发育,一般没有皮质和髓质的明显分化。鸟类在胸腺组织分化不明显这一点上与爬行类相似,这也是二者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的一个佐证。但是鸟类其它的免疫器官却很发达,其免疫功能大大强于爬行类。爬行类体液中的抗体缺乏多样性,不可能胜任全面应付千差万别的各种病原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工作。另外,爬行动物的冷血性质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免疫细胞的增殖速度,因此它们很难适应不同病菌的侵袭。现代生存的冷血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在抗感染方面的效应较为有限,它们一般主要靠天然防御系统去非特异性地抵抗病原生物的侵袭,并在某些方面功能有所加强,例如鲨鱼有角鲨胺、青蛙有麦格宁等高效防御肽,可以使细菌结构破坏,从而弥补了免疫系统方面的缺陷,保证了种群的延续。但是这种强化因素依然无法与哺乳动物体内完善的特异性免疫系统相比美。

作为已经绝灭的爬行动物的典型代表,恐龙的免疫系统肯定是不很完善的,如果它们的天然防御系统功能又不很强的话,如果遭遇到其防御系统无法克制的病原生物的侵袭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因此,有些科学家推测,在白垩纪末期,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灾变)造成了地球上忽然演化出了多种可突破一般动物防御系统的新型病原生物,造成了疾病大流行,恐龙等大量免疫系统有缺陷的动物因无法抵御而灭绝了。结果,冷血动物中只有一些天然防御系统强化的种类得以度过了劫难,而温血的鸟类和哺乳类则因为拥有了完善而高效的免疫系统就更容易避免恶运,并借此在后来的新生代里脱颖而出,成为了地球上新的主导动物。

没有草,花,大片都是蕨类植物


霸王龙适合生活在哪里?
周边地区仍然存在霸王龙时代的针叶植物和相关植物,当时的景观类似于现今的佛罗里达州或乔治亚州南部。该地区树木较小,高度大约在15-25米之间,树干直径不超过0.3米。在霸王龙生存的时代,所有现代植物的种类都已经出现。而且,相较于侏罗纪时期,恐龙的种类有所减少,因此霸王龙的生活环境是可以想象的。

想象龙都有哪些行态傍写
蛇身、鹰爪、鱼须、鹿角

我国传说中的龙真的存在吗?它是怎样被人们想像出来的?如题 谢谢了_百 ...
生活 职业 母婴 三农 互联网 生产制造 其他 日报 日报精选 日报广场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日报作者 知道团队 认证团队 合伙人 企业 媒体 政府 其他组织 商城 手机答题 我的 我国传说中的龙真的存在吗?它是怎样被人们想像出来的?如题 谢谢了  我来答 1...

霸王龙的生活习性 霸王龙的生活习性分别介绍
2、生活环境:在霸王龙发现地的附近,仍然有霸王龙时代的针叶植物和它的亲缘植物,当时的景色与佛罗里达州或乔治亚州南部相似。这个地区有一些小树,大约15-25米高,树干直径小于0.3米。在它的生命时代,所有家庭的现代植物都出现了。3、而且恐龙的种类也比侏罗纪时期少,所以霸王龙生活的环境并非不可想象...

龙的作文400字
我龙的传人,“龙的传人”表示我们都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将龙文化发扬光大就弘扬中华民族奋勇向上、自由欢腾的民族精神! 关于龙的作文400字4 龙,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龙的龙的工艺品,如:龙的雕刻,龙的饰品,龙的风筝……但在我的心目中,龙是这样子的。 我想象中的龙是这样子的:首先它有一...

霸王龙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这些地区的景观与现今的佛罗里达州或乔治亚州南部相似。该地区树木的平均高度约为15至25米,树干直径小于0.3米。在霸王龙生存的时代,许多现今的植物种类已经开始出现。尽管恐龙的种类相比侏罗纪时期有所减少,但霸王龙的生活环境并不难以想象。

恐龙生活时代的一个场景
随着巨型火山爆发、海平面上升和其他的环境威胁的增加,恐龙生态系统被推到了悬崖边缘。许多恐龙族群在撞击事件后仅存数百年,最终消失了。即使像霸王龙等更强壮的种群也难以承受寒冷、压力和资源的短缺。许多生态系统也没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极大地减少了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据科学家估计,约75%的...

龙在生活中的原型是哪几种动物?
扬子鳄生活在河湖沼泽地带,《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就是指龙(即扬子鳄)与蛇是同样生活于类似环境之中,习性相近的两种动物。扬子鳄在水边打造迷宫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时也多栖息水中,故人们想像出“龙王居住在水底龙宫”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当发洪水时扬子鳄因洞穴被冲毁...

霸王龙生存在什么时候?
霸王龙发现地的周围地区发现了与其时代相符的针叶植物和与其有亲缘关系的植物。当时的环境与现今的佛罗里达州或乔治亚州南部相似,有高度在15至25米之间、直径小于0.3米的小树。在霸王龙的生活时期,现代植物的雏形已经出现,而且相较于侏罗纪时期,恐龙的种类有所减少,因此霸王龙的生活环境是可以想象的。

龙是怎么被想象出来的?
雷电、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运用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鱼、鳄、蛇、蜥蜴,以及猪、马、牛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先民们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将自己的对身外世界的畏惧、依赖、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模糊集合中了。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

贡觉县15635915789: 恐龙生活的环境
舟习西维: 恐龙主要生活在侏罗纪中晚期.侏罗纪时期全球各地的气候都很温暖,涌入裂缝而生成的海洋产生湿润的风,内陆的沙漠带来雨量.植物延伸至从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布...

贡觉县15635915789: 恐龙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
舟习西维:[答案] 大地植物茂盛,所以食草恐龙的食物充足,因此食草恐龙大量繁殖,所以食肉恐龙的食物也充足了. 据说当时大气的含氧量高达40%,所以才能支撑起体型那么庞大的动物存在.

贡觉县15635915789: 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恐龙在远古森林里生活的情景,50字左右,急~~~~今晚就要!! -
舟习西维: 在浩瀚的原始森林中,到处危机四伏,因为那是大恐龙的天地,恐龙有好多种,会飞的,会走的,水中游的,占据着这个星球;恐龙有大有小,大的可达十几米,小的有人那么大,大都十分凶悍,其它动物的生活可以想象.

贡觉县15635915789: 想象恐龙时代的景象.(300多字的) -
舟习西维: 1)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

贡觉县15635915789: 原始的恐龙世界想象作文300字 -
舟习西维: 恐龙是地球上一个“巨无霸”的物种,理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很久很久以前它就灭绝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恐龙的化石和模型.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都想通过恐龙留下的蛛丝马迹,寻找恐龙灭绝的原因.但恐龙的灭绝,至今仍然是一...

贡觉县15635915789: 恐龙生活时代的景象!!! -
舟习西维: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五前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动.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陆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气候环境也跟着改变.陆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形成,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适应得很好.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后来,高大的针叶树林和低矮的苏铁丛林取代了蕨类植物的地位,成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观.不久后,第一批显花植物出现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观也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恐龙当时赖以为生的许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贡觉县15635915789: 恐龙生活环境
舟习西维: 恐龙时代全球各地的气候都很温暖,涌入裂缝而生成的海洋产生湿润的风,内陆的沙漠带来雨量.植物延伸至从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的恐龙(包括最大型的陆上动物)所需的食物.这样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当时温和的气候条件,使得地球完全成为了一个恐龙生存繁衍的“天堂”,成群结队的各类恐龙生活在植被茂密的平原上.

贡觉县15635915789: 恐龙的生活环境 -
舟习西维: 好象是中生代 大多数恐龙生活在潮湿浓密的热带雨林 也有一些在海洋及火山附近

贡觉县15635915789: 恐龙的生活环境经历了哪些变化? -
舟习西维: 代表三叠纪的典型红色砂岩向我们表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那时的地球两极并没有陆地或覆冰.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决定了各地的气候,靠近海洋的地方自然是比较湿润而草木茂盛,但是由于陆地的面积十分广阔...

贡觉县15635915789: 恐龙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恐龙灭绝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吗 -
舟习西维:[答案] 有着一定的关系.恐龙生存的环境和现在相比非常不同,当时蕨类植物占据大部分陆地,沼泽众多,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大,氧气含量也很大.当然最主要因素还是要在恐龙的内部上找,不要盯着小行星了.小行星撞击知识改变了外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