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短的成语故事,越短越好

作者&投稿:桐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短的成语故事(越短越好)~

成语故事一:邯郸学步
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据说这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有位少年不辞辛苦来到邯郸要学这里的人走路。他一边观察邯郸人的走路姿势,-边学习模仿。可没有几天,他就坚持不下来了,越学越别扭,越走越不自然。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动作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邯郸学步:学步:学走路,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闹出笑话。
成语故事二:买椟还珠
战国时,有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卖珠宝。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一个盒子,然后用香料来熏烤,再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图案,镶嵌上翡翠、珠玉等装饰物,把这个盒子装扮得无比精致,然后才把一颗极其珍贵的珍珠装在里面。不-会儿,一个买主来了,他看到这个盒子,喜欢极了。于是,他买下了它。可是,这位买主却打开盒子,取出珍珠还给商人,只拿着盒子走了。
买椟还珠—椟:木匣。比喻舍本逐末,或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三: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他担心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吃不香,睡不好。后来,他的朋友开导他:“天不过是一团积聚起来的大气罢了,不用担心它会塌下来。”那个人听后更加担心了,说:“照你这样讲,太阳、月亮岂不都要掉下来吗?”朋友说:“日、月、星辰,不过是大气积聚而成的一些会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伤不到人。”那人听后,又问:“那么地会陷下去吗?”朋友又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石块罢了,怎么会陷下去呢!”这下,那个人才放下心来。
杞人忧天—忧:担心。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成语故事四:黔驴技穷
很久以前,黔地无驴,后来有人从外地买回-头,在当地没什么用,只好放在山下。山里的老虎也没见过驴子,以为是个怪物,根本不敢接近,只是远远地观察。有一次,驴子突然吼叫一声,老虎吓得掉头就跑,但是日子一长,考虑发现驴子没什么本事,就吃了它
黔驴技穷—黔:今贵州一带。穷,完。比喻炫耀拙劣的伎俩而本事有限。
成语故事五: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要买一双鞋子。他先用一根绳子量了量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尺码的绳子放在座位上。可走的时候忘记带了。来到集市上,走进一家某鞋店,这才发现那根绳子忘在家里,赶忙回家去取,可等他回来,集市早已散了,鞋也没买成。有个过路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后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呢?”那个郑人却说:“我宁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郑:郑国。履:鞋子。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成语故事六:自相矛盾
从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他先是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世界上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穿它。”见没有人买,就放下盾,拿起矛,又说:“我这把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固的盾,它都能刺穿。”周围的人都很纳闷儿,又觉得吹得很可笑,就问:“既然这么说,那么,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这个卖兵器的人被问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自相矛盾—相:相互,比喻自己说话、办事前后矛盾,相互抵触。
成语故事七:叶公好龙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叶子高,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有个嗜好—喜欢龙。他的武剑上画着龙,屋子内外的墙上绘着龙,柱子上雕着龙,连衣服、被帐上也都绣着龙。有一天,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来到他家里,把头伸进窗户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真龙来了,吓得转身就跑,失魂落魄。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喜欢外表像龙而实际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叶公好龙—好:喜欢。比喻表面上喜欢或赞赏,实际上并不爱好。
成语故事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传,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蟠桃会,途经东海的时候,见水深浪高,无法通行。这时,吕洞宾提议 ,他们各自向海投一样东西,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渡过东海;韩湘子把自己的箫投到海里,箫韩湘子渡海而过;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剑、驴、鼓、玉朝笏、莲花投到海里,站在上面排浪而过。八位神仙各自依靠自己的本领渡过了东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互相比赛,各自展示自己的本领。
成语故事九:百发百中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神箭手名叫养由基。他射箭技艺精湛,在楚晋两国的战斗中,曾一箭射死晋国大将魏錡。于是,有人提出要和养由基比试比试,看看谁能射中百步之外柳树上的叶子。养由基听罢二话不说,选中三片柳叶作为靶子,走出百步,拉弓放箭,三箭都命中了柳叶。一旁观看的人都惊呆了。想和养自基比试的人也连连称赞道:“真是百发百中啊!”
百发百中—中:射中。比喻射箭或射击技术精湛、高明。
成语故事十: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有个叫乐(yuè)羊的人,他到邻国求学,准备成就一番事业。可学习不到一年,他就因为想家而弃学回来了。回到家中,妻子正在织布,得知他回来的原因后,妻子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织线全部剪断了,然后说:“布是一丝一丝织成的,如果从中间把它剪断了,那么,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乐羊听到这里.明白了妻子的意思,马上告别了妻子,回到邻国继续求学,直到七年后学有所成才回家。
半途而废—废:停止。比喻工作没做完就停止了。
成语故事十一: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叫公明仪。他善于弹
琴,而且弹得非常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在弹琴的时候,抬头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于是就决定弹一首曲子给牛听。一曲终了,牛却毫无反应.照样原地吃草。他又弹奏了几首,牛还是不加理会。最后,公明仪明白了,不是牛听不见琴声,而是牛听不懂这种曲调。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大讲道理,白费口舌。
成语故事十二:比肩接踵
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见晏子身材矮小,就傲慢地对他说:“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么矮的人来呢?”晏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们齐国的人比肩接踵,伸开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挥汗水就像下雨一样。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定,派贤能的出使君主贤能的国家,无才无能的人出使君主无才无能的国家。像我这样其貌不扬的人,只能派来见您。”
楚王不知
成语故事十三:病入膏肓
春秋时,晋国国君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去泰国请一位叫缓的医生来看病。当缓还没有到晋国的时候,晋景公在病床上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儿在谈话。一个说:“来的这个医生很厉害,我们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看他怎样?”缓来后,看了看晋景公的病情,说:“大王的病医治不好了。病魔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药力是达不到的。”不久,晋景公就去世了。
病入膏肓:比喻危机不可挽救。
成语故事十四:不可救药
周厉王时有一个大臣名叫凡伯。凡伯能文能武,不仅把国事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诗文也写得极为漂亮。他经常劝说周王任用贤人,远离小人。可昏庸的周厉王是非不分,常常把凡伯的话误解为挑拨离间,渐渐地疏远了他。此时,小人得志,把持朝政。凡伯气怒之下,写了一首诗,痛斥奸臣作恶多端,无法挽救。
不可救药:药:治疗,比喻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十五:恶贯满盈
商纣王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作恶多端,民愤极大。因此,周武王兴兵讨伐纣王,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极大欢迎。大军打过黄河后,周武王向全体将士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泰誓》中写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思是说,商纣王作恶太多,就像用绳子串钱一样.已经串满了一根绳子。这样的人,天意一定要让人杀了他。
恶贯满盈---贯:串物或钱的绳子。盈:满。比喻罪大恶极,到该受惩罚的时候了。
成语故事十六:奉公守法
战国时,赵国有个叫赵奢的人。当他担任田部吏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征收租税,平原君赵胜拒不交租。于是,赵奢依法杀了平原君手下的九个打手.平原君大怒,耍杀掉赵奢。赵奢毫不畏惧,他对平原君说:“你身为贵国的贵公子,纵容家人拒不交租,这是无视国家法律的行为。以你的地位和权势,如果能够奉公守法,那么上上下下都会敬佩你、效法你。”平原君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让家人交上租税。
  奉公守法—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
成语故事十七:华而不实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臣名叫阳处父,喜欢高谈阔论。有一次,宁赢前去投奔他。可没过几天,宁赢就回来了。妻子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他说:“阳处父这个人好讲空话,不办实事,这就好像一棵树,花开得虽然好看,可不结果实.你想想看,像这样华而不实的人.别人一定都怨恨他,积怨多了,我再跟着他,必定会受到连累的。”果然,一年后,阳处父就被人杀了。
华而不实—华:开花。实:结(果实)比喻徒有漂亮的外表,而无实际内容。
成语故事十八:狡兔三窟
战国时,齐国相国孟尝君门下有一个食客名叫冯谖。有一次,他对孟尝君说,为了躲避灾难,狡猾的兔子都为自己准备三个洞穴。他建议孟尝君也为自己多找几个藏身的地方,并亲自为孟尝君开辟了三个藏身的“洞穴”: 一是把薛地人们欠孟尝君的债券全都烧了,叫人们记住孟尝君的好处;二是向梁惠王鼓吹孟尝君的才能,等到梁惠王来请时,又劝说孟尝君不去,使齐王用更隆重的礼节再度请孟尝君做相国;三是劝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先王传下的祭器,放在薛地,建立宗庙,以保证薛地的安.全。冯谖说,当这“三窟”建好后,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狡兔三窟—狡:狡猾。窟:洞穴。比喻掩蔽的方法要多有几个上,才便于逃避灾祸。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1.上行下效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
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
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
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
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
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
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
看了摇摇头,说:
“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
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
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
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
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2.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3.士别三日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
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
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
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位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
“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4.三折其肱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
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
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
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
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
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所以
“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
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
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
“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盗铃

English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有什么短的成语故事,越短越好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

关于成语取长补短的典故
22) 英雄和浪子,取长补短。23) 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笨鸟先飞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取长补短。24) 在困难中,赤诚相见,以沫相濡;在事业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25) 这是一个查找缺点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要好好把握。26) 大家多包涵,取长补短。做美丽优雅快乐女人是我们的理想。27) 爱是...

取长补短什么意思 取长补短的成语故事
1、取长补短的意思: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2、取长补短的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

简短的成语故事
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

含长和短的四字成语故事
长嘘短叹、 家长里短、 发短心长、 长材短用、 争长争短、 较短量长、 舍短录长、 鹤短凫长、 日短心长、 面长面短、 持人长短、 七长八短、 3. 含长和短的成语 【裁长补短】指吸收别人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寸长尺短】比喻人各有长处和短处。亦指微才薄技。 【断长补短】截断长的...

《取长补短》的成语故事
取长补短的成语故事资料 【注音】 qǔ cháng bǔ duǎn 【解释】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出处】 《吕氏春秋·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三长两短有什么成语典故
31) 假如我有什么长两短,德国便没有领袖了。32) 你要有个长两短,我也不想活了.33) 杨天已经出了事,若是杨过再有个长两短,郭靖可真就要抱憾终生了。34) 爹,要是叶无有个长两短你一定要让朱家给他赔帐!看了三长两短典故的人还看:1. 三长两短如何成语接龙 2. 三长两短如何造句 3....

最短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美人迟暮——《离骚》。“美人迟暮”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离骚》中,作者以美人喻楚怀王,以香草自喻,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或劝慰君王勤于政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希望楚王趁着年华正当,改掉以前治国中不好的方法,走向更好的...

家长里短是什么意思家长里短成语故事
家常里短、家长礼短、家长里短反义词 家破人亡、家长里短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5回:“这一关了门,他再问我家长里短的事,我对不来,却不弄走了风,被他拿住?”家长里短造句:这一关了门,他再问我家长里短的事,我对不来,却不弄走了风,被他拿住?(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五...

有什么短一点的成语故事?
不自量力 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二连浩特市15747227910: 简短成语小故事我需要30个故事, -
漳颜参苓:[答案]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二连浩特市15747227910: 求帮我找几个成语故事,要简短的.我想找几个简短的成语故事,不要那种大家都懂的 比如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等.希望是不到1分钟就可以讲完的(也希望能有... -
漳颜参苓:[答案] 疑邻盗斧——李嘉林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二连浩特市15747227910: 谁有几个超短的成语故事,求求了!智子疑邻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 -
漳颜参苓:[答案]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刻舟求剑 ...

二连浩特市15747227910: 简短的成语小故事20个 -
漳颜参苓: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

二连浩特市15747227910: 求超短的成语故事200字左右 -
漳颜参苓:[答案]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刻舟求剑 ...

二连浩特市15747227910: 四字词语(成语) 故事短一点四字词语(成语),短一点的 -
漳颜参苓:[答案] 拔苗助长 在宋国有个担心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的人.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我精疲力竭,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

二连浩特市15747227910: 谁知道成语故事?越短越好 -
漳颜参苓: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English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

二连浩特市15747227910: 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给我5篇,越短越好. -
漳颜参苓: 简短的成语故事: 1、雪中送炭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

二连浩特市15747227910: 急!!求成语故事,越短越好,要寓意.最好100字以内 -
漳颜参苓: 卧薪尝胆------越国被吴国打败以后,越王被俘虏后励志报仇,在柴草上睡觉,经常尝苦胆,以次来提醒自己报国未酬,激励自己,经过长期准备以后,越国终于打败了强大的吴国, 好像字数还差点,你自己写的更加生动具体些就行了,加几个形容词展开全部

二连浩特市15747227910: 谁知道简短的一点成语故事? -
漳颜参苓:[答案]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 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