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还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作者&投稿:冯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农作物适合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为了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充分认识各地区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
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
①光热条件优越,地带性差异显著。中国国土共跨有8个温度带,各地带温度条件不同,宜种农作物种类及熟制差别很大。但除高寒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外,76.5%的地区温度条件均较优越。夏半年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各种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的种植北界为世界最北。暖温带及以南地区农作物均可复种(见中国的气候、中国土地资源)。
②水资源丰富而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水土资源不平衡,给农业带来重大影响。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约各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东南部地区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极有利于植物生长。全国 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降水不足,农业必须依靠灌溉。这就限制了农林业的发展,大部是草原和荒漠,成为天然的牧业地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国82.4%,而耕地仅占全国38%;北方黄淮海流域耕地占全国37%,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6.6%。
③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2/3,平地只占1/3。山地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方可发挥其生产潜力。特别是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的丘陵山地,全部位于多雨湿润地区,为世界所罕见,有发展林特产等多种经济的潜力(见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④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尤大。旱涝威胁交替出现。冬季寒潮降温可影响到海南岛。春秋低温也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外雹、干热风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对部分地区的农业也有重大影响(见中国的寒潮、中国的台风、中国的干热风、中国的冰雹)。
⑤ 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配合不甚协调, 各有利弊。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力高,气候不甚干旱,但气温较低,生长期短,易受寒害。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夏暖冬寒,水资源不足而变率大,旱涝碱面积较大。南方地区温度条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但丘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较少,降水变率大,易受洪涝威胁。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夏季温度高,但严重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和盐碱地分布很广。青藏地区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度为全国之冠,但气候寒冷,生长期短。
社会经济条件
由于各地区在农垦历史先后、民族生活习惯、人口密度、工业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需要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别,往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农业特点。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农垦历史已超过3000年,而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则不过一二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两地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差别显著。藏、蒙古、哈萨克、塔吉克等族是长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而汉、维吾尔、回族等则长期习惯以农为主。这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区,基本上也就是牧区和农区的所在地。朝鲜族擅长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稻分布区过去往往就是朝鲜族分布区。人口密度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保证程度和农产品的需要程度,从而影响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作物布局。全国大面积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并不在地处热带、人口较稀、灌溉不发达的海南岛和西双版纳,而却在人口稠密、灌溉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全国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往往即为人口最稠密地区。这同劳力充裕、精耕细作有关。但粮食商品率的高低,则不仅同粮食单产有关,更重要的是同人均耕地面积、当地粮食自给需要量的大小有关。因之,人均耕地最多的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也最高。至于一些不便长途运输的作物如甘蔗、甜菜及蔬菜、园艺、奶牛饲养等的分布,则和加工工业、交通条件、城市分布发生直接联系。
土地的农业利用与改善
据粗略估算,中国土地资源中,约有74%的土地已利用或可利用于农林牧渔生产。
① 耕地。全国耕地约 0.9567亿公顷,垦殖指数为9.97%,耕地分布极为不均,90%以上分布于大兴安岭经长城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线以东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垦殖指数可达50~60%,四川盆地40%,东北平原20~30%,长江以南的丘陵低山地区一般约10~20%。西部地区耕地少,主要集中于山麓平原的小块沃洲,广大高原山区耕地很少。 宜农荒地资源估计共0.3535亿公顷,其中质量较好的仅0.1亿公顷左右,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及新疆等地区,其余多为质量较差、开垦需要投资较大的土地,且大多又属于宜牧或宜林地,处置不当易引起农林牧业之间的矛盾。
从北到南,不同熟制之间耕地生产水平差别很大。东北、内蒙古、甘新、青藏及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等地区,约占全国35%的耕地,基本一年一熟,其中一部分尚实行轮歇撂荒,复种指数低于100%。华北地区大部实行二年三熟,复种指数为120~150%。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一年二熟至三熟,复种指数为180~250%。有些地区人口较稀、劳力不足,水利灌溉保证程度不高,虽位于生长期很长的亚热带或热带,复种指数并不高,甚至仍有一年一熟地。因此,无论南方和北方,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潜力都较大。但也有一些地区,人多地少,有机肥不足,片面强调提高复种指数,势必导致土壤肥力减退,或出现次生潜育化,实际是掠夺地力,这一情况亟需改善。
在中国水田较旱地、冰浇地较无灌溉地,单位面积产量往往高出50%,乃至200%以上。因之,兴修水利,解除旱涝威胁,是提高耕地生产力、实际稳产高产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以来,灌溉面积已从 0.153亿公顷发展到1990年的0.474亿公顷,约占全部耕地的49.5%,抗旱能力大大增强。旱涝保收面积约占耕地 1/6。全部旱地中,还有70%无灌溉设施(其中一般无需灌溉的南方旱地约占19%)。水田面积占耕地26.67%,约有90%分布于淮河泰岭以南地区,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无水利设施或水利保证程度不高。
现有耕地中,约有1/3以上为各种低产耕地,其中约50%是易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约20%是涝洼、盐碱地,约23%是风沙、干旱耕地,约7%为低产水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城乡居民点、交通、水利等的发展,占用耕地现象相当严重。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83.3万公顷,多年累计达0.31亿公顷,而同期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约0.32多亿公顷,二者大致相抵,全国耕地总面积略略超过20世纪50年代初期水平。
② 草地。宜牧草地占国土面积1/3以上。草场面积虽广,但类型很多,产草量和质量差别很大。北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场为中国主要放牧业基地。但长期以来,利用多而建设少,全国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面积仅占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的1.5%,绝大部分还是靠天养畜,草场产草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直接影响牧业生产,使牧区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状态。由于多年来牲畜头数增加远远超过草场载畜能力,大部分牧场出现超载过牧,局部地区草场兼受滥垦、滥樵和滥挖药材的破坏,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估计北部、西部牧区退化草场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3%,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且质量变坏,可食性牧草比重下降,毒草杂草增多。因此,必须大力改善对天然草场的利用和加强草原建设。中国中部和南部的草山草坡,产草量高而质量较差,粗纤维含量多,草场又大多分布零散,坡陡土薄,利用不当易引起强烈的水土流失(见中国草场资源)。
③林地。中国森林面积124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98%,与世界平均数22%比差距很大。地区分布极为不均。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一带为全国最大林区,次为西南地区的川西、藏东南、滇西北等山区。内蒙古东部,东北3省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森林覆盖率在25~30%以上,广大农区和牧区少林甚至无林。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率不及10%,西北地区不及1%。林地面积中,用材林占73.2%,次为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竹林等。现有林地利用,在交通方便的林区,普遍存在重采轻造、超采过伐、更新跟不上采伐的现象,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交通不便的边远林区,得不到开发利用,成过熟林比重大,自然病腐损失多;森林火灾也较严重。人工造林则一般质量较低,成活率不高,成林面积小。除已有林地外,尚有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及各种宜林荒山荒地,约占国土面积15.8%(见中国森林资源)。
④内陆水域。全国内陆水域约有0.266亿余公顷,占国土面积2.8%,是发展淡水水产的主要场所。其中江河0.126亿公顷,湖泊0.08亿公顷,池塘水库0.066亿公顷。约有92%分布于爱辉―兰州―腾冲一线的东南部,自然条件极有利于淡水水产业。 但多年来重捕捞、 轻养殖,人工养殖面积占可养面积的比例,池塘占73%,湖泊仅占25%。加以不合理的围垦,使湖泊池塘面积大为缩小,水域污染和水利设施的截流等措施,使鱼类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依中国农业用地的利用现状,宜牧地、宜林地远较宜农地(耕地及可垦荒地)广阔得多。但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上往往只重视对耕地的利用与改善;反之,对于广阔的宜牧地、宜林地和内陆水域,却是利用多而改良建设少,或进行掠夺式的滥牧、滥伐、滥捕,或者任其荒芜,或进行毁林开荒、毁草原开荒、围垦水面,从而破坏林牧渔业的资源基础。发展中国农业,必须着眼于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合理利用,从而发掘巨大的土地生产潜力。
农业生产结构
199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7662.09亿元,其中种植业占 58.49%,林业占4.31%,畜牧业占25.63%,副业占6.21%,渔业占5.36%,除西藏牧业比重大于种植业,青海、内蒙古牧业比重稍大外,其他各省区种植业均占绝对优势。这是长期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同中国人口多、粮食需要量特别大有关,也是多年来忽视多种经营发展的结果。
这种结构的主要缺点是:
①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很不适应,自然资源尚未充分合理利用。
②经济效益低,农业费用高,纯收入比例小。
③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经不起天灾(尤其水旱灾害)的考验,具有较大的脆弱性。1978年以后,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经济正转向多部门综合经营,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2037.5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6619.21亿元;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68.6%下降为46.1%,而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 商业和饮食业总产值则由 1978年的31.4%,上升到53.9%,全国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农业生产布局 可分为下列5方面:
①粮食生产布局。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全国各县市粮食作物各有其组合特征:第一,在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稻谷占粮食总产量70%乃至90%以上,平原地区有较多的双季稻,旱地以玉米、甘薯为主,但占比重不大。在丘陵山地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玉米、甘薯比重也较大。第二,淮河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次为高粱、甘薯、大豆、谷子等。第三,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春小麦、高粱、谷子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玉米扩大很快,而大豆、高粱、谷子等则缩减很多。第四,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带,粮食作物种类多而杂,以春小麦、玉米、谷子、莜麦、马铃薯、糜子、高粱、大豆等为主。第五,西北灌溉沃洲农业地区以春小麦为主,次为谷子、糜子等。南疆等地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第六,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春小麦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90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9倍。其中,1953~1990年平均增长2.7%,而1981~1990年则平均增长3.4%,但年际很不稳定,丰歉年起伏很大,1990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为3.93吨,各地产量水平相差很大,提高单产和平衡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1990年全国人均粮食社会占有量为393.1千克,粮食商品率为36.6%。为保证国家商品粮的需要,提高粮食商品率应在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同时,有重点地选建若干片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②经济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有所增长,1990年达14.4%,主要为棉花(占经济作物面积26%)和油料作物(占经济作物面积50.90%,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5大油料),其次为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烟叶(烤烟为主)、麻类(黄红麻为主)、药材等。此外还包括未计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茶、桑、水果、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虽远小于粮食,但产值和商品率均高,在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轻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经济作物各有一定较集中的分布区。20世纪50年代初期,多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量稳定增长。50年代后期起,经济作物面积缩减,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量降低,商品率下降,棉、油、糖均不能自给。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纠正了忽视经济作物的现象,经济作物面积又有所扩大, 大多数经济作物如棉花、 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甘蔗、甜菜、烤烟、茶叶、蚕茧、水果等的产量均已创历史最高水平(见中国经济作物地理)。
③畜牧业生产布局。1949年以来,全国畜牧业有很大发展,至1990年大牲畜达13021万头;猪36240.8万头;羊21002.1万只;大小牲畜总计达到70264.9万头(只),为1949年的3.39倍。但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产值比重低,人均畜产品很少。1990年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5.63%,人均年产肉量22.1千克,年产蛋量6.95千克,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年产奶量只有3.64千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牲畜头数多而产品率很低。1990年猪出栏率只有87.84%,牛的出栏率更低。第三,牲畜增长很不稳定,广大牧区基本上“靠天养畜”,抗灾能力弱,牲畜常年死亡率超过5%。
为加速畜牧业发展,农区要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和发展饲料工业,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和出肉率,改善畜禽结构,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半农半牧区要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牧区要大力加强草场的管理和建设,改善畜群结构,加速畜群周转。在城市郊区和工矿区要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增加肉、 奶、蛋、禽产品供应。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条件,逐步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现代化的稳定、优质、高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见中国畜牧业地理)。
④林业布局。1949年以来,历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0.28亿公顷,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0.326亿公顷。木材年产量由50年代初期的5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 5000余万立方米,提高9倍多。林产品产值增长17倍。但木材和林产品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业仍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十分薄弱的部门,在造林、育林、护林和木材生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见中国森林资源)。
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要把整个林业纳入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要重点建设好东北、西南两大林区;加强广大农区的绿化造林;充分发挥南方亚热带和热带丘陵山地的林业生产潜力;建设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和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在黄土高原和北方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林。
⑤水产业布局。 1990年全国水产总量 1237万吨为1949年产量的 26.5倍, 但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10.8千克。海洋水产占57.7%,以捕捞产量为主(占77.28%),养殖产量较小,(22.72%)。淡水水产中,养殖产量占84.92%,捕捞产量占15.08%。长江及淮河流域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群和最密的水网,淡水水产产量占全国60%以上,次为珠江流域。进一步发展水产生产,主要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重点建设一批海水和淡水养殖基地(见中国水产资源)。
农业区划概述
中国可综合地划分为以下10大农业区:
① 东北农林区。包括辽、吉、黑3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农垦历史短,可垦荒地广,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木材供应基地,也是重点开荒扩耕地区。大豆、甜菜、亚麻、温带水果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必须战胜自然灾害特别是低温寒害的威胁,改变粗放种植习惯,大力提高单产。同时合理开垦荒地,建设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采育并重,建设永续采伐基地。
②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及从辽宁至宁夏的长城沿线地区。草原辽阔,农牧兼营,在全国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坚持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状态;以草定畜,制止草原继续退化、沙化;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逐步实行粮草轮作;营造防风固沙林。
③黄淮海农业区。包括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的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地区,是中国小麦、高粱、谷子等旱粮的主产区和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旱涝碱,实现水利化,改良低产土壤,大大发掘增产潜力,实现稳产高产;因地制宜地建设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改变农业结构过分单一状况,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林果渔业生产。
④黄土高原农牧林区。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及秦岭以北地区,是重要的旱杂粮产区,但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是全国突出的低产、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把土地合理利用和治理措施结合起来,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川地、坪地、塬地建设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逐步把陡坡耕地退耕种草造林,尽快扩大草地林地比重,实行农牧林副综合发展;以流域为单位开展综合性水土保持工作。
⑤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包括淮可―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是全国稻谷、棉花、油茶籽、麻类、茶叶、蚕丝、木本油料、生猪、淡水水产等的主要商品基地或集中产区,农业经营较集约,复种指数和粮棉单产均为各大区最高。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加强水利建设,战胜洪涝渍害及伏旱威胁,改进耕作制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及淡水水域,大力发展亚热带经济林、用材林、家畜家禽及水产养殖业。
⑥西南农林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宜昌―溆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四川大部、滇黔地区及陕南、湘鄂西部,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菜籽、烤烟、甘蔗、生猪及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但大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增产潜力很大。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丘陵区水利事业,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产;充分合理利用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发展多种经济。
⑦ 华南农林热作区。 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盈江一线以南,包括闽南、两广大部、滇南及台湾省。农业经营较集约,大部粮食单产较高,是全国主要的蔗糖、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也是橡胶、椰子、剑麻、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唯一产区。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是要发挥本区的自然优势, 建设以橡胶为主的热作基地,蔗糖基地和热带水果、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大兴水利,战胜洪涝旱渍,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⑧甘新农牧林区。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一线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农业基本上完全依靠灌溉,农区小而分散,利用荒漠及山地牧场进行季节性游牧,甜菜、 瓜果、 长绒棉及畜牧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区内有限水源,改良盐碱地;调整季节牧场,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农牧结合;造林种草,防风固沙。
⑨青藏高原牧林农区。是国内最大的牧区,大牲畜和绵羊头数均为全国各区之冠,人均牲畜头数也为各区最多,南部和东南部拥有全国第二大林区,农业主要限于东部和南部的河谷低地,主要牲畜、作物和树种均带有高寒地区特点。地广人稀,农牧业经营较粗放,生产水平一般较低。进一步发展本区生产,必须加速建设巩固的草料生产基地,摆脱靠天养畜状态;提高牲畜质量,调整畜群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加速林业生产建设;提高作物单产,建设区内的粮食基地。
⑩海洋水产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太平洋西部5大海域,各海域鱼、虾、贝、藻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水产生产,要根据海洋水产资源增殖及变动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调整或减轻沿岸和近海捕捞强度,保护和增殖海洋水产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和建设海水养殖基地,积极发展外海及远洋渔业。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类:文化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宽广,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自走入高中校们,我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身边的文化与地理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后,这让我们想更进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诱人的文化------吃,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南西北饮食文化
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 , 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 , 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 , 人们能较为方便地 煮、调拌和收藏食物 , 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 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 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 , 并外传到中亚、西 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 , 都代表 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 内容又相当丰富。

(2)、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 , 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 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 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

烹、妙、煮、炸、煎、 涮、炖等 , 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 , 使我国 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 , 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型饮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下面我们以南方的海南,东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东北的哈尔滨为例进行介绍:

1、 独具风格的海南饮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长:琼州椰子蟹、椰奶鸡、椰液香酥鸭、椰汁东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窝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风味小吃:抱罗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锦山煎堆、糯米粑、红鱼粽等等。

(4)、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鸡 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文昌县潭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 家鸡啄食,体质极佳。

B、和乐蟹 "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以甲壳坚硬、肉肥膏满著称, "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C、东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产地火山口的荔湾酒乡的出品闻名遐迩。特点:色泽金黄,装盘整齐,肉质酥烂,润滑适口,气味芳香,十分鲜美。

D、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层脂肪,特别甘美。

2、丰富多彩的上海饮食:

上海历史悠久,早在东周,因其处于江南鱼米之乡,而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之说,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各省菜系云集上海,京帮、扬帮、四川、广帮和上海本帮菜系为主,兼容并蓄了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欧陆菜、美国菜、日本菜、意大利菜、印度菜、韩国采、越南菜、泰国菜等等汇集上海。各地名厨云集上海,技艺精湛,擅长煮、蒸、煲、拌、烧、煸、炸、爆、炒、炖、焖、烩、煎、贴、熏、烤、炙、扣、烟、扒、泡、浸等数十种烹调方法。

3、充满民族特色的新疆饮食:

新疆凉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馕、烤全羊、抓饭、拉条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会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制的餐车上,头系红绸,嘴含青菜,推至餐厅,任宾客随意切割品尝。待客时,奶茶是现烧现用。喝奶茶时,维吾尔、锡伯等民族喜欢用较大的瓷碗,而哈萨克、蒙古等民族则喜欢用小瓷碗,维吾尔族群众在给你端来大碗奶茶之后,往往还把馕饼掰成小块放入碗中,以示热情。

4、积淀北国特色的哈尔滨风味:

哈尔滨历史区域文化鲜明,烹饪原料得天独厚。不仅有金元文化的积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有大小兴安岭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还有来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餐饮文化,即哈尔滨风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罗”,黑龙江的鲑鱼,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这些都为形成哈尔滨的风味特色奠定了文化与物质基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朴实中透析出秀气,粗犷中蕴藏着精华”。哈尔滨大面包、酥合利、老鼎丰糕点、清汤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炖熬花鱼、镜泊鲤鱼丝、江海米蕨菜都是哈尔滨的特色美食。

三、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这几个月的研究调查,我们了解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色,认为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 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 尤其在牧区 , 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 , 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我们海南,“饭前喝汤”,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 , 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2)、社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上海扼长江入海口,腹地广阔,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从19世纪中叶上海被迫对外开埠,畸形繁荣经济刺激着上海菜的发展变化,各地风味为适应上海人员复杂,满足食客众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相互借鉴,形成了上海菜讲究五味调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饮食习俗:菜肴以清淡为主,讲究层次,虽有多种复和味,但口感平和,质感鲜明。具有清新秀美、温文尔雅、风味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强调低糖、低脂肪、荤素搭配及营养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紧紧跟随,改革各项操作技艺,创新菜肴,以适应时代生活的节奏,在开拓、趋时中发展,总之,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

(3)、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 56 个民族 , 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 , 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 , 地形和气候差异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 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 在饮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 , 耕作条件较好 , 盛产稻 米、小麦 , 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 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一样 , 以五谷为主食。朝鲜族人喜食米饭、冷面。羌族人喜欢将大米掺入玉米混蒸 , 称 " 金裹银 " 。壮族的 " 包生饭 ", 苗族的 " 乌米饭 "均颇具特色。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和牧区藏族 , 由 于居住在寒冷地区 , 又多水产和畜肉 , 为抵御严寒 , 故 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 , 鱼兽肉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为主 ,饮食分白食和红食 , 自食为各类奶制品 , 红食主要是牛 羊肉。维吾尔族则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卡等做的抓 饭 , 以及拉面、烤羊肉、镶等。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条件的约束 , 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 , 这同时 也影响到饮食 , 比如鄂温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猎熊 , 这样 尽管他们以肉类为主食 , 却也不会吃熊肉

•最主要的就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气候不同,温度差异大,生产的农作物就不同。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北方饮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细。你要听到一个北方人会做菜,那才奇怪,就跟听到一个南方人吃得随随便便一样。南方人一吃得随随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方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边占了绝大部份,流派纷呈,只给北边剩下京菜、鲁菜两个系,严格说来,还是为了保留北方人的粗犷风格才给划出来的,根本不能与粤菜、川菜、湘菜、淮扬菜相匹敌。南方人到北方开餐馆,是丰富和弘扬民族的食文化;北方人到南方开餐馆,不过是让鲜活玩艺儿吃腻了的乡亲们别忘了家常口味,有点象开忆苦餐。 北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南方人喜欢吃青叶子菜,几天不吃就屙不出屎;北方人无所谓,光吃肉也能拉屎。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方人喜欢吃馄饨。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方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夹”,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饮茶。南方人饮各种各样的茶,北方人只喝花茶就够了,觉得花茶既香且浓,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方人专门放进去骗北方人的。北方人不懂欣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龙井、碧螺春,以为太淡,要细抿慢嚼才似乎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 北方人吃得简单,与地域物产有直接关系。北方崇尚简朴,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看了会浑身燥热,还老去闻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方人喜欢毛皮,耐寒。南方人不喜欢,灰扑扑的见了就打喷嚏,容易生虫。南方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北方人洗澡叫搓泥,要积出泥一样的肥垢来了才去搓一次。南方人洗澡叫冲凉,一冒汗就去冲。南方人睡床,北方人睡炕。北方人来客都往炕上请,客人留宿与主人一大家子济济一炕。南方不兴这样睡觉,睡不踏实。最后南床统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 现在北方人来客,也不是动不动就请人家上床。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类:文化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宽广,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自走入高中校们,我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身边的文化与地理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后,这让我们想更进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诱人的文化------吃,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南西北饮食文化
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 , 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 , 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 , 人们能较为方便地 煮、调拌和收藏食物 , 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 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 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 , 并外传到中亚、西 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 , 都代表 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 内容又相当丰富。

(2)、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 , 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 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 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

烹、妙、煮、炸、煎、 涮、炖等 , 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 , 使我国 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 , 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型饮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下面我们以南方的海南,东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东北的哈尔滨为例进行介绍:

1、 独具风格的海南饮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长:琼州椰子蟹、椰奶鸡、椰液香酥鸭、椰汁东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窝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风味小吃:抱罗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锦山煎堆、糯米粑、红鱼粽等等。

(4)、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鸡 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文昌县潭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 家鸡啄食,体质极佳。

B、和乐蟹 "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以甲壳坚硬、肉肥膏满著称, "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C、东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产地火山口的荔湾酒乡的出品闻名遐迩。特点:色泽金黄,装盘整齐,肉质酥烂,润滑适口,气味芳香,十分鲜美。

D、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层脂肪,特别甘美。

2、丰富多彩的上海饮食:

上海历史悠久,早在东周,因其处于江南鱼米之乡,而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之说,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各省菜系云集上海,京帮、扬帮、四川、广帮和上海本帮菜系为主,兼容并蓄了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欧陆菜、美国菜、日本菜、意大利菜、印度菜、韩国采、越南菜、泰国菜等等汇集上海。各地名厨云集上海,技艺精湛,擅长煮、蒸、煲、拌、烧、煸、炸、爆、炒、炖、焖、烩、煎、贴、熏、烤、炙、扣、烟、扒、泡、浸等数十种烹调方法。

3、充满民族特色的新疆饮食:

新疆凉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馕、烤全羊、抓饭、拉条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会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制的餐车上,头系红绸,嘴含青菜,推至餐厅,任宾客随意切割品尝。待客时,奶茶是现烧现用。喝奶茶时,维吾尔、锡伯等民族喜欢用较大的瓷碗,而哈萨克、蒙古等民族则喜欢用小瓷碗,维吾尔族群众在给你端来大碗奶茶之后,往往还把馕饼掰成小块放入碗中,以示热情。

4、积淀北国特色的哈尔滨风味:

哈尔滨历史区域文化鲜明,烹饪原料得天独厚。不仅有金元文化的积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有大小兴安岭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还有来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餐饮文化,即哈尔滨风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罗”,黑龙江的鲑鱼,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这些都为形成哈尔滨的风味特色奠定了文化与物质基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朴实中透析出秀气,粗犷中蕴藏着精华”。哈尔滨大面包、酥合利、老鼎丰糕点、清汤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炖熬花鱼、镜泊鲤鱼丝、江海米蕨菜都是哈尔滨的特色美食。

三、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这几个月的研究调查,我们了解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色,认为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 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 尤其在牧区 , 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 , 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我们海南,“饭前喝汤”,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 , 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2)、社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上海扼长江入海口,腹地广阔,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从19世纪中叶上海被迫对外开埠,畸形繁荣经济刺激着上海菜的发展变化,各地风味为适应上海人员复杂,满足食客众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相互借鉴,形成了上海菜讲究五味调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饮食习俗:菜肴以清淡为主,讲究层次,虽有多种复和味,但口感平和,质感鲜明。具有清新秀美、温文尔雅、风味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强调低糖、低脂肪、荤素搭配及营养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紧紧跟随,改革各项操作技艺,创新菜肴,以适应时代生活的节奏,在开拓、趋时中发展,总之,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

(3)、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 56 个民族 , 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 , 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 , 地形和气候差异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 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 在饮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 , 耕作条件较好 , 盛产稻 米、小麦 , 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 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一样 , 以五谷为主食。朝鲜族人喜食米饭、冷面。羌族人喜欢将大米掺入玉米混蒸 , 称 " 金裹银 " 。壮族的 " 包生饭 ", 苗族的 " 乌米饭 "均颇具特色。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和牧区藏族 , 由 于居住在寒冷地区 , 又多水产和畜肉 , 为抵御严寒 , 故 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 , 鱼兽肉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为主 ,饮食分白食和红食 , 自食为各类奶制品 , 红食主要是牛 羊肉。维吾尔族则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卡等做的抓 饭 , 以及拉面、烤羊肉、镶等。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条件的约束 , 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 , 这同时 也影响到饮食 , 比如鄂温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猎熊 , 这样 尽管他们以肉类为主食 , 却也不会吃熊肉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我国东南部地区,在冬夏季风的进退变化影响下,在降水量方面显示出四个显著特点。
雨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
我国的雨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气候上也表现出从湿润逐渐变为干燥的特点。我国的台湾、海南两岛以及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多雨地区。初夏,东南季风到来,我国的宝岛台湾省首当其冲,年雨量最高,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都在2000毫米左右,北端的基隆港,年降水量接近3000毫米,被称为“雨港”。而仅次于基隆南面不远,比基隆地势约高400米的火烧寮地方,平均年降水量是6489毫米,是我国雨量最大的地方,东南沿海的粤、闽、桂、浙等省,年雨量为2000毫米左右,长江流域在1200-1400毫米上下,到了淮河。秦岭一线。大体上减至1000毫米左右。位于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以及山东半岛一带,雨量已减至600-800毫米。在整个东北地区,降水量仍能明显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的趋势。面对海上湿润气流来向的长白山地迎风一侧(东西坡)是东北地区的多雨中心,年降水量竞有1000-1200毫米,由于地形对降水的显著影响,位于长白山地背风一侧(西北坡)的东北平原腹地,降水量已大大减少,愈住西去减少得愈见严重。东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一般都只有600-700毫米,靠近内蒙古的东北西部地区,则已减少为400毫米了。雨量分布山地多于平原 山地迎风面多于背风面 我国的雨量分布山地多于平原,山地的迎风面多于背风面。例如,在台湾,北、东、南三面都是迎风坡,面对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暖湿气流。由于高山地形的抬升、滞留作用,迎风一侧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在2000毫米以上,而位于背风一侧的台湾省醅平原和澎湖列岛的马公(即澎湖)就只有988毫米了。 海南的东面、东北面是迎风坡,年雨量高达2200-2400毫米,而西南背风坡,年雨量已减至1000毫米以下。我国东南丘陵的南岭、武夷山脉、罗霄山脉以及云开大山、十万大山等山地,迎风一侧的东坡、东南坡的降水量,普遍比背风一侧的北蚾、西北坡的雨量更高达2400毫米以上,而后者一般要比迎风坡少500毫米左右。我国东北长白山脉的东南坡,面对海洋湿润气流的来向虽然地理位置已经偏北,年降水量仍然高达1200毫米以上,而背风一侧的辽河平原只有600毫米左右了。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冬夏不均
我国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冬夏不均,夏季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雨量的一半以上。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大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夏季雨量的过度集中,易于发生冬干、春旱现象。我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的集中程度一般都比较低些,大致在35%-40%之间,而距离比广东、福建稍远些的江西省低至25%以下。这些地区,夏季降水量的集中程度比较低。说明年雨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雨季起止时间 各地先后不同
我国雨季的起止时间,各地先后不同;雨的开始时间,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沿海地区早,西部内陆地区迟;雨季的结束时间,北方早,南方迟。这一特点,显然与我国冬、夏季风的进退变化有密切关系,每年春季,随着夏季东南季风的前进和冬季偏北气流的减弱后退,我国的大雨带,从南向北有两次大的跳跃过程和三次长时期的停滞过程,这是我国东南部地区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我国气候上具有重要意义。两次跳跃进程,反映了我国大雨带从南向北的迅速推进;三次停滞过程,分别形成了我国的华南雨季、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我华北北部、东北南部的雨季。第一次停滞进程:大致在五月中旬至六月上旬之间,饱含暖湿气流的东南季风与寒冷干燥的偏北风交锋于华南南岭一带,停滞的时间比较长(约20天至一个月),形成华南地区的雨季。华南雨季的第一次停滞进程就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温带大陆气团之间极锋的第一次停滞过程。


中华共和国地理
中华共和国位于中国东南部,其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东海,东南与台湾海峡相接,西和西北与江西、东北与浙江、西南与广东接壤。该地区总面积约为12.14万平方公里,1933年的人口数量为1085.32万。中华共和国的地理环境多样,覆盖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山地丘陵占据了全国土地面积的90%,其中武夷山脉横贯西部,全...

中国东南部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还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我国东南丘陵的南岭、武夷山脉、罗霄山脉以及云开大山、十万大山等山地,迎风一侧的东坡、东南坡的降水量,普遍比背风一侧的北蚾、西北坡的雨量更高达2400毫米以上,而后者一般要比迎风坡少500毫米左右。我国东北长白山脉的东南坡,面对海洋湿润气流的来向虽然地理位置已经偏北,年降水量仍然高达1200毫米以上...

中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为什么
1、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大陆东南部,濒临海洋,空气湿润;和外界来往便利。西北地处内陆,水分少。2、东南自然条件好,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地形为平原和丘陵,土壤肥沃。西北部为干旱地区,沙漠广大,自然条件叫恶劣。3、东南历史条件优越。东南地区历史悠久,开发早,经济基础好。西北地区开发晚,经济...

中国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
从海陆分布看,我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与最大海洋之间,因而季风气候显著,加以青藏高原的影响,使季风气候更加发达,季风在一年内的交替与进退,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地域差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东部海洋性湿润气候至西部大陆性干旱气候间水平变化使得自然景观的经度方向的干湿带性差异颇为显著。我...

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的地缘环境特点:1、三面陆地,东面海洋。陆地三面北边是荒原和冰冻之地,西边是戈壁、沙漠,南边是崇山峻岭、大河和热带雨林,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2、陆海兼备,陆地边界和海岸线漫长。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哪四个?
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
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又被称为“天府之国”)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断山脉和秦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中国四大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工农业生产特点、经济发展水平。_百 ...
区域地理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全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其中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此全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江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什么
1、地形、地貌、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因唐代属江南西道管辖,得名“江西”。2、地质,江西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3、植被概况,江西森本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可分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复绿阔叶林、竹林、暖性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山顶...

南岭(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及周围群山)详细资料大全
南岭是中国东南部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北向南贯穿湖南、广西、广东等省份,地势起伏,山脉纵横交错。其最高峰是位于广西的独竖尖,海拔达到2141米,是中国东南部最高峰之一。而最长的山脉则是位于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连绵山脉,全长约1000多公里。南岭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由于地势复杂,南岭形成了丰富...

朗县19844656498: 中国东南部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还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
善熊达立: 我国东南部地区,在冬夏季风的进退变化影响下,在降水量方面显示出四个显著特点.雨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 我国的雨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气候上也表现出从湿润逐渐变为干燥的特点.我国的台湾、海南两岛以及东...

朗县19844656498: 求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天气特征的介绍 -
善熊达立: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热多雨 地理特征 丘陵

朗县19844656498: 地理中国三大自然带的特点??(地形、气候、降水、农作物、河流等)
善熊达立: 由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势高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中国可以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地理区(又称为三大自然地...

朗县19844656498: 我国东南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势 -
善熊达立: 处在东南季风区的丘陵地带,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平坦.

朗县19844656498: 我国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是怎样分布的? -
善熊达立: 中国南部丘陵山区大致可以从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南划定,包括滇、黔、川、渝、湘、鄂、赣、浙、闽、桂、粤、琼、台以及皖、苏、豫、陕、甘、藏等19 个省( 自治区)的全部、大部或部分地区的热带、亚热带以及少部分暖温带的...

朗县19844656498: 中国的地理气候特点与资源 -
善熊达立: 中国只要是季风(包括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同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最高的国家.有大量矿产、水、人力、光能、地热等诸多资源.

朗县19844656498: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是什么气候和什么气候,西北部地区主要是什么气候 -
善熊达立: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朗县19844656498: 中国东部南方和北方气候的主要差异
善熊达立: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内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他们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北是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为:沿大兴安岭南下至燕山一带再向西向长城遗址至祈连山东麓,基本...

朗县19844656498: 安徽省的地形及气候 -
善熊达立: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45%.乡镇1850个,省会合肥市.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安徽省地形地貌...

朗县19844656498: 我国东南部与红海沿岸地区是什么气候
善熊达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