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发展简史

作者&投稿:牛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图学发展历史~

地图学史是研究地图和地图学的产生、历史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地图学分支学科。主要根据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地图科学内容、编制技术与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地图学理论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总结历史规律,促进现代地图学发展。据苏联学者考证,早在1万年前即出现用线画与符号表示事物的原始地图。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陶片地图。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地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王墓的“兆域图”。《管子·地图篇》最早论述了地图对军事决策指挥的重要性。马王堆汉墓出土的3幅地图说明距今2100年前中国地图绘制已达到相当高水平。古希腊著名天文、地理与地图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是最早的地图学著作,他还创造了地图投影方法并用普通圆锥投影绘制了世界地图。中国著名地图学家裴秀所创立的“制图六体”是关于地图编制原理的精辟论述。唐代贾耽、元代朱思本、明代罗洪先等历代地图学家都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现今保存的1136年石刻《禹迹图》与《华夷图》也是重要的古代地图代表作。世界著名地图学家墨卡托所创作的墨卡托投影至今仍为航海图、航空图与宇航图所采用。17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罗盘仪与望远镜结合的测绘技术发展,欧洲各国普遍开展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加上探险、考察的大力加强,促进了专题制图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航空摄影的出现又使地形测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加速了各种专题制图的发展。同时地图投影、地图概括、专题制图、综合制图的理论也逐步形成。70年代遥感、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引进,遥感制图与机助制图技术迅速发展,不到20年时间已从实验探索进入广泛应用。新技术的引进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导致地图信息论、地图传输论、地图模型论、地图感受论与地图符号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不断充实和发展着地图学的理论体系。地图学的发展经历了中世纪前的产生与兴起、17~19世纪的全面奠定基础和20世纪以后的不断飞跃等几个大的历史阶段。地图学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并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同时地图的内容也反映各阶段人类对周围环境认识的广度与深度。

地图有将近4500年的历史,再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会先后就地图的起源、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介绍。 地图的起源可追溯到4500年前,那时人们开始用各种方式,对自己周围的环境进行空间图像的原始记述。当时,地图的制作材料有陶片、纸草,铜版、椰枝、石块、兽皮等。现保存下来的最为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5~前23世纪巴比伦人绘制在陶片上的地图。社会的发展、实践的需要,尤其是源于埃及尼罗河季节泛滥和几何学的诞生;中国黄河下游平原的农田水利,与筑城工程对勾股弦定理和规矩等测绘仪器的应用,都推动了地图的发展。 中国《管子·地图》篇,是最早论述地图地理内容的专篇。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地图表明中国古代地图学理论与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当时,东西方地图的编绘和地图学的发展,明显地反映出海洋与大陆两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农业与航海贸易两种不同的社会生产的需求。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论证了地球是球形。以后有人开始测量地球的周长,并出现了圆柱地图投影。公元二世纪,托勒密编著的《地理学指南》,附有27幅世界地图,翻印达50版,在西方影响达一千年之久。公元三世纪,中国的裴秀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提出了“制图六体”,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地图编制原理的最精辟论述,形成东方独特的地图技术途径,在中国也影响了近千年。托勒密与裴秀两位古代地图学家,按照数学法则建立的描述地理位置的经纬线和方里网,至今仍然是地图数学基础。通过16世纪东西方的交流,两种坐标体系同时出现在一幅地图上。法国的地形图上出现了中国地图上的方里网;中国的《大清一统舆图》采用了西方地图上的经纬线。1405~1433年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反映下西洋情况的《郑和航海图》是中国现存最详尽的古代航海图,也在世界上开创了使用航海图的先河。此后,航海图也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各国的航海探险和海上霸权的争夺而得到迅速发展。1569年,墨卡托设计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第一次把东、西半球已知范围展现在一幅地图上。这种投影的地图能为航海者进行直线导航,为航海图所普遍采用,被命名为“墨卡托投影”,以后还出版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地图集。随着航空和航天的需要,多种横轴和斜轴的墨卡托投影相继出现。墨卡托的工作被誉为16世纪欧洲地图学的里程碑,他的地图集开创了世界全图的新投影,反映了当时欧洲地图发展的特点。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地图集的先驱是中国的罗洪先。他继承和发展了朱思本的舆地图,完成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集《广舆图》。图集采用划一的24种图例符号,以几何图案替代象形图案,这是地图集设计上的进步。罗洪先和墨卡托都以地图集的形式,分别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的历史成就,承前启后,对后代地图发展产生的影响延续了数百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沟通东、西方地图学知识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公元1600年以后,在中国学者的支持和合作下,他利用西方和东方的世界地理知识汇编成《坤舆万国全图》。该图标有当时新发现的大洋和大洲等区域概念,以及地中海、罗马、古巴、加拿大等中译名;同时把张衡浑天仪上使用的南极、北极、赤道等名词应用于地图。17世纪以后,欧洲各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了探寻海上通商航路、扩大殖民地,既需要航海图,也需要实测的地形图,以满足开发工矿资源和土地资源,以及军事战争的需要。为此,各国所进行的大规模地形图测绘,成为近代地图学的主流。1791年,英国成立陆军测量局。之后,西欧各国相继建立研究编制地图的国家机构,形成大规模的专业队伍和规范化的技术体系,并陆续完成了本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其中如瑞士的《都孚》地形图等就以精美细致而著称。欧洲的地图测绘技术,传播到了中国后,清朝测绘了《皇舆全览图》和《大清一统舆图》,这些奠定了中国近代地图的科学基础。19世纪中叶,中国采用梯形投影,绘制了当时较完善的亚洲地图。1909年,国际地理大会对地图分幅、地形表示、城镇分级、地名拼音等作出了统一规定。以后,又对分层设色、公制单位等标准作了修订,并拟定了独特的地图投影和全球的统一分幅编号。这些措施对地图的国际化和标准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部分国家也接受了地图统一的国际分幅编号。地质图、人口地图、土地利用图、森林图和土壤图的国际合作编制工作和分类,图例系统标准化的研究,都取得很大的进展。地图已进入工业化大生产和社会商品化的阶段。随着自然科学的分化和内陆探险的深入,专题地图的新领域不断得到开拓。19世纪末,德国再版的自然地图集,包括了地质、海洋、气象、地磁、植物、动物以及人种的分布图,反映出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中国的杨守敬费时15年,在前人基础上编制了《历史舆地图》,集中反映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丰富遗产,解决了许多有关水道变迁、州郡迁移的争论。20世纪的地图学,一方面继承丰富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又出现新的发展,即向综合制图方向发展。地图的内容强调反映自然综合体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作用,着重反映人地关系和环境生态效应。航空摄影、卫星遥感及计算机制图的问世,使综合制图得到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地图学发生了历史性变革。1932年第一次运用航空摄影制图,它使人类可以脱离地面利用高空平台来测绘地图,从根本上改变了近300年来形成的地形图测绘生产过程。航空摄影测量几乎完全取代了经典的平板测绘,广泛应用于国家基本地形图以及城市、农田水利、森林矿山的各种大比例尺地图的测绘。航空像片信息丰富,可利用红外、天然色、假彩色红外、微波等获取多谱段图像。通过判读或图像处理,用于编制地质、土壤、土地利用、森林资源等多种专题地图。航空摄影还超越地理环境的障碍,特别是人类难以活动的海洋滩涂。沼泽、湖泊、高山和荒漠,从而获得了原来地形图尚未覆盖的空白地区的地理资料。航空摄影作为地理景观的客观图像记录,为系列地图编制提供了统一的信息源,并反映了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在同一空间内的分布和相互联系。系列制图从根本上解决了部门专题制图统一协调的困难。如1969~ 1979年间,墨西哥采用分区彩色航空摄影,完成了全国1:50万地形、地质、土地利用、土壤和土地潜力的系列制图,建立了系统的国家土地档案。1972年,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勘测卫星发射成功,人类得以从外层空间来观测整个地球。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作为新型的地图信息源,具有快速、准同步和大面积覆盖的显著特点,可提供空前巨大的信息量,使地图学呈现新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的引进为标志,地图学进入信息时代,为适应计算机及信息传输工具的需要,便于输出、输入、处理、存储和更新,地图开始出现数字信息的新形式。地图概括理论和定量化研究,从本质上解决了地图容量和清晰度问题。借助地理数量方法的成果,为计算机辅助地图制图开辟了道路。计算机辅助制图的迅速发展,从试验阶段过渡到了应用阶段,它利用软件系统解决了地图投影变换、比例尺缩放和地图地理要素的选取与概括,实现了地图编辑的自动化。许多国家陆续建立了地图数据库。在地形图数据库基础上,欧美和日本等国又进一步发展了地理信息系统。这类系统具备多维信息复合功能,包括社会经济统计、地面观测站网记录、地球物理场数据、多时相的遥感数据、以及多种专业的数学分析模型或地图专家系统,具有进行数学模拟试验和预测预报的功能。至此,地图已不仅是描述和表达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信息载体,还是区域综合分析研究的成果,即地理信息系统输出的智能化产品。地理信息系统为地图学的区域性与综合性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保证。

地图学发展简史及现代地图学进展的基本情况

日常生活里形形色色的地图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地图最初肯定没有现在的这么花哨和全面,那么地图的发展历史怎样呢?地图经历了那些阶段才走到了今天的繁荣?现今的地图制作理论和技术发展又怎样呢?以后的发展趋势又如何?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请阅读本文.

本文将从四个大的阶段讲解地图学发展简史:原始地图,古代地图,近代地图和现代地图.

一、原始地图

地图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今天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约47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图1-5)。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地图(图1-6),是制作在粘土陶片上的,绘有山脉,四个城镇和流入海洋的河道。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从近代发现的太平洋海岛原始部落用木柱制作的海岛图,用柳条、贝壳编缀的海道图等,证明原始地图仅起确定位置,辨别方向的作用,可能都是些示意性的模型地图。

在中国,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夏朝的九鼎。九鼎是当时统治权利的象征。在九鼎上除了铸有各种图画外,还有表示山川的原始地图。后来在《山海经》中,也有绘着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在周代的《周礼》一书中,至少有15处提到有关的图籍,其中13处较明确地记述了地图。专题图中有全国交通图(“司险掌九洲之图,以周知其川林山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这是世界上记述最早的交通图。1954年江苏出土西周初期青铜器上的铸刻铭文,记载周分封诸候时使用到地图,谈及《成王、武王伐商图》与《东国图》。这是迄今所知最早明确记载地图的可靠文字史料。据史学家考证时间约在公元前1027年,河北平山和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文物,确凿的证明了我国记载古地图的历史事实。在平山县发掘出公元前299年左右的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铜版《兆域图》,图上标明宫垣、坟墓所在地点、建筑物各部名称、大小、位置和诏书。这是世界上现存发现最早的平面地图。放马滩古墓群出土的公元前239年7幅秦王政八年木板图,反映战国晚期秦国属地邦县(天水到宝鸡一带)的政区、地形和经济,是世界上最早的实测木板图。

这些地图已有了比例尺和抽象符号的概念,说明了这些时期我国地图发展已开始从模型地图向平面地图过渡。

二、古代地图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地图成为军事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管子.地图篇》

指出“凡宾主者,要先审之地图”,精辟阐述了地图的重要性。《战国策·赵策》中记有“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候之地,五倍于秦”,表明当时的地图已具有按比例缩小的概念。《战国策·燕策》中关于荆轲刺秦王,献督亢地图,“图穷而匕首见”的记述,说明秦代地图在政治上象征着国家领土及主权。《史记》记载,萧何先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反映汉代很重视地图。

我国发现最早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挖掘出的公元前168年的三幅帛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地形图内容包括自然要素(河流、山脉)和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道路),这和现代地图四大基本要素相似。山体范围、谷地、山脉走向用合曲线表示,并以俯视和侧视相结合的方法表示峰丛,近似于现在的等高线法(图1—7)。驻军图用黑、红、蓝三色彩绘,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彩色地图。城邑图上标绘了城垣范围、城门堡、城墙上的楼阁、城区街道、宫殿建筑等。用蓝色绘画城墙上的亭阁,红色双线表示街坊庭院,院内红色普染。城区街道分出主要街道和次要街道两级,宽窄不同。宫殿、城堡等建筑物均绘以象形符号,同现代城市图比较,在形式上几乎是一样的。该图是迄今我国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城市地图。马王堆汉墓地图充分反映了我国彩墨绘制地图的工艺水平,是世界史上罕见的一大发现。

对古代地图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希腊著名数学、天文、地图学家托勒密(公元87~150年)和中国晋代杰出地图学家裴秀。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西方、东方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古代地图科学的重大成就,对后来的地图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托勒密写的《地理学指南》,实际上是一部地图学论著。附带的27幅地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集雏形。他提出了编制地图的方法,采用了新的经纬线网,创造了两种新的世界地图投影;并绘制了新世界地图。该图在西方古代地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一直被使用到16世纪。中国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了18幅《禹贡地域图》及《地形方丈图》;总结前人和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六项制图原则即“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前三个即今天的比例尺、方位和距离,后三个即比较和校正不同地形引起的距离偏差。制图六体概况了古代地图制作的数学基础,其倡导的计里画方的方法,长期为中国古代编制地图所遵循,对我国古代地图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今的计算机栅格地图暗合了我国古代的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

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3世纪左右,在西方地图历史上是一个漫长的黑暗时期,神学代替了科学,地图成为宗教思想的俘虏,严重阻碍了地图学的发展。地图成为宗教思想的俘虏,当时的地图是辗转抄袭、粗略荒谬的作品。

盛唐杰出地图学家、地理学家贾耽,用了17年时间编制了表示全国的《海内华夷图》。这是继裴秀之后我国又一伟大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诗人王维,于天宝年间在帛、壁上绘制5幅《辋川图》,宋代刻石,明代郭漱六于公元1617年重摹刻制,表示蓝田辋川王维隐居处沿途风光20景,这是现存最长的早期导游图,现藏于陕西蓝田县文化馆。唐代曾组织人力绘制京都《长安图》。现存最大的古代城市图,是藏于西安碑林的《长安图》。宋元丰3年由吕大防题词主办,采用唐代《长安图》、《西京新记》资料。街区用平面图形表示,围墙等主要建筑用侧视象形符号表示,和现代城市图趋于一致。

宋代地理学家、地图学家沈括,查阅资料、去伪存真、实地考查,以亲身经历编制了《天下州县图》。宋代郑樵在《通志》一书中记有《诸路至京驿程图》,这是我国记述最早的交通图。

元代的朱思本经10年游历考证,汇编了大幅面的《舆地图》,成为明、清两代地图的范本;明代的罗洪先又对《舆地图》增补修改,编成《广舆图》。该图曾刊印8次,影响时间较长,范围较大。

公元16世纪,地图集的出现标志着地图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明代杰出地图学家罗洪先(公元1504~1564年)和荷兰著名地图学家墨卡托(公元1512~1594年),继裴秀、托勒密之后,用地图集的形式,分别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发展成就。罗洪先在总结前人地图的基础上,采用画方分幅法,以图集形式,编制了《广舆图》。墨卡托用等角圆柱投影编制世界图。在航海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一直沿用至今。他所编的地图集。是当时欧洲地图集发展的里程碑。

罗洪先和墨长托所编地图集,承前启后,对后代的地图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延续数百年之久。

三、近代地图

17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到了成年期,地图科学也在迅速发展,由于对内开发,对外掠夺的需要,测量学首先发展起来。18世纪,欧洲开始大规模地实测地形图,出现了大量精度高,内容丰富的实测地图。19世纪初,缩编地图、专题地图出现。20世纪初利用飞机进行航空摄影测量成图得到发展。地图的精确性、内容的丰富性、地图的品种,成图手段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17世纪以来,各国纷纷成立测绘机构,主管国家基本地形图的测绘。测绘地形图,以西欧为最早。公元1730—1780年,法国的卡西尼父子测绘的法国地形图颇负盛誉。1891年在瑞士伯尔尼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地理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由彭克提议的,合作编制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提案,并形成决议,对以后各国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编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世纪以来,各种专题地图出现。其中,德国伯尔和斯编制出版的自然地图集等,对当时专题地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虽然我国古代历史上出过一些著名的地图学家和一批有很高水平的地图作品,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外来的侵略,内部的腐败,国势日衰,我国地图制图水平比西方落后。尽管如此,我国地图制作也取得一定进步。

我国是亚洲最早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康熙年间,开展全国大规模测量。后编成《皇舆全图》。该图在绘制的方法、精度、范围和内容上,在当时都有较高水平。

明末,正是欧洲各国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西方为开拓世界市场,掠夺财富,开辟了欧亚之间的海上交通并开展传教活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介绍的西方世界地图和地图制作技术得到中国统治者的重视,从此新制图方法开始在中国传播。利玛窦对中国科技文化影响最大的是绘制世界地图和测量经纬度。公元1684—1719年清康熙年间,中国大陆测算经纬度630个点,奠定了中国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公元1708~1718年清康熙年间,《皇舆全览图》测绘完成。该图是我国首次全国性的实测地图,开创了我国实测经纬度地图的先河,对近代中国地图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公元1886年即清光绪十二年,开始了全国规模的《大清会典舆图》省图集编制工作,各省用了3~5年时间分别完成省域地图集的编纂。这次图集编绘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传统古老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向现代的经纬网制图法转变的标志。

清末地理学家魏源(公元1794~1859年)编制的《海国图志》,完全摆脱了传统的计里画方制图法,采用了经纬度控制等与现今世界地图集相类似的地图投影、比例尺选择等,是中国地图制图史上一部世界地图集编制开创性的工作。新中国建立后,地图学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成立了国家测绘局;在50年代开展大规模的测绘工作;编制并不断更新全国各省区不同比例尺系列地图;70年代完成了全国1:5万或1:10万地形图测绘任务;出版了国家及各省区地图集;各种不同专业、不同用途的专题地图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新理论受到重视和研究。我国地图制图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四、现代地图学进展

1.现代地图制图技术及现代地图

航空摄影测量制图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古老的地面测图技术的传统方法,使得航空摄影测量地图能够代替普通测量制图。1903年飞机问世,1910年莱特从飞机上拍摄了第一张照片,此后,德国和法国都进行了航空摄影测量的试验和研究。不到半个世纪,航空摄影测量从根本上改变了300多年发展起来的地图测制过程,标志着人类从高空进行测绘的新历史阶段。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进行了航空摄影测量制图,我国1934年开始了水利工程、地籍和铁路选线的测量制图。新中国成立后,经20多年努力,已完成覆盖全国的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形图制图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进行了《山西太原幅农业自然条件系列图》和《航空遥感腾冲试验区地图集》的航空遥感及系列制图试验。

航天遥感制图技术开创了人类从地球外空间进行全球性遥感制图的新纪元,使得遥感地图成为一种新的地图品种。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发射了5颗陆地卫星,提供地表陆、海的遥感图像和数据。遥感制图不仅开拓了动态制图的新领域;而且可超越自然障碍和国界限制,广泛用于直接编制或更新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从而改变了从大比例尺地图逐级缩小编图的工艺程序。1984年出版的《日本列岛地图帖》和《中国地学分析图集》,具体反映了这种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又取得明显进展,遥感图像的地面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具有立体图像,并朝着高分辨率、多波段、全天候和遥感信息国际共享以及商品化方向发展。遥感图像处理由光学处理向数字处理方向转变。我国1987年研究成功用于遥感图像制图的图像处理系统,把我国的遥感应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

1967年,美国编绘了月球影像地形图和地质图,标志着人类编制星球地图的开始。

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制图开创了手工制图向自动制图转变的新开端,使得数字地图成为最新、最现代化的地图品种。20世纪5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地图测绘。经过英国、美国、瑞典、日本、瑞士等国家,不断在原理、设备软件等方面的研发,到70年代已由实验阶段发展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加拿大、法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均以地形图为基础,建成地理信息系统,使地形图、专题地图和遥感信息汇集、存贮于统一的地理坐标之上,明显提高了地图更新、传输、编辑和应用领域。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及制图软件的不断发展,使数字制图展现出广阔和潜力巨大的发展前景。我国60年代开始自动制图试验;70年代研制了数字化仪和自动绘图机;80年代在城市、人口、农业、石油、地质等领域进行应用;90年代自动制图应用领域扩大。我国计算机地图制图开发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出现了数字地图、激光地图、多媒体地图、网络地图、全息地图、声像地图、光盘地图等地图新品种,充分反映了数字地图制图发展的日新月异。

2.现代地图学理论

由于地图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艺术科学等有着交叉及关联关系,它们的研究成果为地图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并促进了地图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地图信息论 地图信息表现为图形几何特征、多种彩色的总和及其相互联系的差别,可以说地图信息是以图解形式表达制图客体和其性质构成的信息。地图信息论就是研究以地图图形表达、传递、贮存、转换、处理和利用空间信息的理论。该理论有助于认识地图的实质,并深化了对地图信息的计量方法的研究。

地图传输论 是研究地图信息传输的原理,过程和方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客观环境——制图者——地图——用图者——再认识的客观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客观环境被制图者认知,形成知识概念,通过符号化变为地图,用图者通过符号识别,在头脑中形成对客观环境的认识。这个过程是一个地图信息流传输的过程,地图制作和使用都包括在这个传输过程中;地图符号能有效传输地理信息,但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噪声”干扰。该理论对于地图最佳制作和地图有效使用具有积极作用。

地图符号学 是研究地图符号系统的构图基础,感受方式及其设计使用的科学。提出了六种视觉变量:形状、亮度、色彩、尺寸、密度和方向是地图符号系统的构图基础;四种感受方式:组合感受、选择感受、等级感受和数量感受是制图过程中的视觉特点,该理论对于地图符号设计和地图生产有较大影响。

地图模型论 是研究如何建立再现的客观环境的地图模型,并以地图数学模型来表达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地图是客观世界的模拟横型。此模型是制图者的概念模型,并可用数学方法表达,经过抽象概括的制图对象的空间分布结构。该理论对于深入认识地图的实质,并对推动数字制图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地图认知论 是研究人类认知地图获取信息的手段,原理和过程的理论。该研究有两项成果。一是“地图认知环”学说,认为用图者首先接受到图像地图客体,进而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 获取,然后据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产生头脑信息图;再进一步通过对实地地理现象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所认知的地理实体,完成一轮认知环。二是“多模式感知和认知理论”,是指在虚拟地图环境下,用多种认知手段(如视觉、听觉)分别获取知识,并将其加以比较和想象处理,进而形成各自的知识库(如视觉、听觉知识库),最后将各知识库融合,产生综合知识库。该理论对制图手段、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使用有重要意义。

地图感受论 是研究地图视觉感受过程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方法,探讨地图是如何被用图者有效感受的理论。研究内容有分级符号、网纹和等值灰度梯尺的视觉效果,色彩设计客观性、视觉感受与 图形构成的规律、特点等。该理论对于地图设计有重要意义。

3.新世纪地图学发展趋势

智能化 包括地图信息源信息获取,地图制作过程和地理信息表达的智能化等。

虚似化 地图学将来表达的制图对象不一定都是实体的客观存在,很多内容将是虚拟的、模拟的、多维仿真式的。

功能多极化 地图功能从表达地理客体规律特征,扩展到知识发现、空间分析、动态显示监测、综合评价、预警预报等。

主客体同一化 随着科技发展,促进地图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地图制作将越来越简单,故既是地图制作者又是地图使用者将渐趋普遍,使主客体同一化。

全球一体化 随着数字地球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将实现全球化的地图无缝拼接和万维网联通,使地图在表达地球和研究地球方面,都可以整体化,全球 一体化形式出现。

地图、RS、GIS和GPS 一体化 数据库是链接数字地图、RS、GIS、GPS技术的共有基础,随着这些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将使其在信息科学的范畴内不断融合并趋向一体化,为地球信息科学、数字地球的成熟发挥作用。


地图学发展简史
在平山县发掘出公元前299年左右的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铜版《兆域图》,图上标明宫垣、坟墓所在地点、建筑物各部名称、大小、位置和诏书。这是世界上现存发现最早的平面地图。放马滩古墓群出土的公元前239年7幅秦王政八年木板图,反映战国晚期秦国属地邦县(天水到宝鸡一带)的政区、地形和经济,是世界上最早的实测木板图...

应用地图学简史
在这一时期,他们强调实用地图学中包含地图分析与地图应用这两个核心领域,并相继发表了多部专著,如《地形图读法》、《地图分析》、《地图应用》和《地图研究法》,详尽阐述了地图分析与利用的原理和方法。进入80年代初期,中国的地图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地图学理论,提出了由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

地图制图学的发展简史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地图制图学家G.墨卡托对地图制图学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17世纪以后,欧洲进行的大规模三角测量和地形图测绘,促进了地图制图学的更快发展。在中国,从清代开始,进行了国家规模的地图测绘,编制成带有近代性的《皇舆全图》和《大清一统舆图》。20世纪初兴起的航空摄影测量方法,...

谁知道中国国画的发展简史
在隋唐朝年间,宫廷人物画大为发展[2],从画家周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主题环绕皇宫的人物如皇帝、仕女等,无论是《虢国夫人游春图》还是《簪花仕女图》,都弥漫着华美堂皇之气[1]。在南唐年间,人物画的优美的写实手法发展至颠峰。在此时期,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出现为中国画的发展带来转变。吴道子利用...

地貌图的发展简史
中国地貌制图工作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展的,30多年来紧密地围绕生产或社会需要,编制了大量大中比例尺实用地貌图;结合各种区划和地图集编纂工作,编制了区域性或全国性中小比例尺地貌图。近年来结合全国性规划等任务的需要,开展了国家地貌图的编制工作。中国已在农业生产,水利和道路等工程建设,灾害...

地图概括的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 1921年德国M.艾克尔特最早论述了地图概括的实质。但他认为地图概括只能取决制图人员的主观认识和制图技巧,无法找出客观规律。苏联地图学家К.А.萨里谢夫于20世纪30年代末论述了地图概括的客观科学过程和一般原则。以后,苏联地图工作者对普通地图概括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并对专题地图概括进行了...

水文地质图的发展简史
国际上较早出版的水文地质图是1923年苏联的伊利因编制的《苏联欧洲部分潜水图》(1:2500万)。1960年国际水文科学协会的水文地质图常委会召开的会议上提出编制欧洲水文地质图,并于1962年开始编图工作。1962年9月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发表了《水文地质图国际图例》,196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自1970年开始按...

测绘学的发展简史
测绘学的发展简史:1、在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Isaac Newton)和荷兰科学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首次从力学的角度探讨地球的形状,并提出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略微扁平的椭球体的观点,这一理论被称为“地扁说”。2、进入19世纪,随着测量精度的不断提升,通过对不同地点弧度测量结果的深入研究,...

测绘学的发展简史
发展简史:1、17世纪末 英国牛顿(I.Newton)和荷兰的惠更斯(C.Huygens)首次从力学的观点探讨地球形状,提出地球是两极略扁的椭球体,称为地扁说。2、19世纪初 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通过对各处弧度测量结果的研究,发现测量所依据的垂线方向同地球椭球面的法线方向之间的差异不能忽略。因此法国的P.S....

动画发展简史
1998年,日本为发展动画产业,设立了“文化厅优秀电影作品奖”。2004年到2020年,致力于动画、漫画等日本软实力的保护和发展的“内容促进法”,进行了两次修改,作为现行法继续发挥着作用。日本动漫,在海外的年轻人中,有着超高人气。而曾有段时间,因为“廉价、激烈、暴力、露骨的性描写”等,被海外...

潢川县19433895940: 叙述地图学的历史发展.从分析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
贺吴慷定:[答案] 地图学史是研究地图和地图学的产生、历史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地图学分支学科.主要根据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地图科学内容、编制技术与表现形式的发展过程,以及地图学理论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总结历...

潢川县19433895940: 谁知道具体的地图发展史,包括发明时间,发明人等 -
贺吴慷定: 以前考试的时候,一篇社会科学小品文,介绍的就是地图的发展,好像开始的时候是刻在屏风上怎么的 地图学史是研究地图和地图学的产生、历史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的地图学分支学科.主要根据保存下来的地图作品、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对地...

潢川县19433895940: 地图制图学的发展简史 -
贺吴慷定: 地图的起源和地图制图学的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地理学家C.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就是一部地图制图学著作.托勒密认为地理学就是“以线画形式描绘地球上所有迄今已知的部分及其附属的东西”.他研究了简单的圆锥投影并绘制了...

潢川县19433895940: 地图学的发展趋势 - 地图学技术及理论发展有关地图学技术及理论的发展
贺吴慷定: 由于地图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艺术科学等有着交叉及关联关系,它们的研究成果为地图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

潢川县19433895940: 跪求测绘学的发展史!!!!!!!!!!
贺吴慷定: 测绘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测绘技术起源于水利和农业.古埃及尼罗河每年洪水泛滥,淹没了土地界线,水退以后需要重新划界,从而开始了测量工作.公元前2世纪,中国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叙述了禹受命治理洪水的情况:“左...

潢川县19433895940: 《管子•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地图专篇,“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东西方地图的编绘和地图学的发展,... -
贺吴慷定:[答案] (1)第一小问的贡献,依据材料一“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编着地理学着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多数... 原因是海陆丝绸之路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翻译介绍中外书籍等,...

潢川县19433895940: 地图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
贺吴慷定: 电子地图

潢川县19433895940: 英语翻译浅谈地图学的发展 -
贺吴慷定:[答案]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rtography “浅”字一般不用翻译,这是“中国式的谦虚”,外国人不买这套,所以不必翻译.外国人认为,既然是“浅”的,就没必要拿来,人家要求的是能得到启示的能有收获的作品.

潢川县19433895940: 为什么说地理学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学科?请重点谈古老,更多的从地理学产生的角度回答.推荐答案更象是回答地理学的发展史. -
贺吴慷定:[答案] 地理学是一门即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

潢川县19433895940: 人文地理的发展史 -
贺吴慷定: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3个阶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