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者&投稿:狂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还是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不仅是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一道分水岭,而且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条分界线。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发挥主体性教育,把学生看作人,而不是看作物,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
一、创境激情,培养兴趣。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指导质疑,引导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
三、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适合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正在教师们的尝试和探索中逐渐形成。针对这种形势,课前预习则显得尤为重要。是否预习,预习的效果如何,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其次,要具体指导其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寻找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做适当的课后练习及习题,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及自学能力。但是,要防止把预习当成负担,应付了事,这样的预习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指导学生高效率听课: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所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疏导、辅导,使其更高效地学习。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认真进行预习,而且要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并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启发学生去发现预习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引导其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解答。同时,引导学生找出预习中所存在的不足,使其逐步学会预习、学会听课。
最后指导学生做阶段总结及复习:根据记忆的特点,知识的掌握是需要定期进行复习的,只有遵循了记忆的规律,知识才能被牢固掌握。另外,知识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只要总结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积极合理地做阶段总结及复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求学生不仅要对每节课小结,而且要对每一单元及每一章进行总结,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阶段复习。通过做阶段总结及复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知识更加规律化、系统化。

在许多不同的资料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鲜明对比的教学情景:中国教师表情严肃的站在讲台前,下面是正襟危坐的学生在听课;外国教师上课往往表情丰富甚至有些滑稽,学生更是活跃激动,不断发问。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能是这样:中国学生成绩高了,但创新意识弱,往往唯书唯师,外国学生则喜欢大胆质疑,相信自我。这也能反映出中外教育理念上的一点差别。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问题。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中国传统的教学不外乎是老师讲,学生听。其存在弊端是重视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教材的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重理论认识,轻实践环节。这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制约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提出要赋予学生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那么,确保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呢?我们认为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和领路人,创设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一、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应作到: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代替,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自主发展,如果没有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厌学、怕学、课堂上不敢发言,又如何自主发展,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外,还要作到: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要多一份关爱; 发扬学生间的平等互助的精神,不要让优生产生优越感,看不起后进生,也不要让后进生产生自卑感。如在教学中组成学习小组,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以小组整体水平进步与否为标准,而不是以个体去衡量。在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时,教师不指明个体发言,而是请第几小组回答问题。学生的发言代表一个学习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尊重学友。在学习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学友发表见解时,同组其他学生都要认真听取,并帮助校对,形成小组意见。在集体校对时,训练学生作到要先肯定他人优点,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产生对待学习的积极心态。三.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因此,要努力将强调结果变为强调过程,将提高学生素质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但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阻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一是教者主动传授和学生被动学习,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轻评价学习过程,重评价学习结果,阻碍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自我评价;三是纠正错误形式单一,影响学生形成自查、自纠的能力。因此,采用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哪些课堂教学结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呢? 1、学导式,即以引导学生自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对于学生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于教师是引导自学,帮助解难。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课。那么学生应该如何来自学呢?教师首先揭示自学目标,(即:弄清楚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物质分类的依据);教给自学方法,(阅读、归纳、讨论、总结);给予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学,将学生自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加以归类,在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组织自由辩论时,唤起学生的进取心。在辩论中评价自己或别人思维的正误,要求学生独立表述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并要求学生自我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自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这样既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利于学生间的多项交流,取长补短,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实验探究发现式,即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条件,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如:《研究氯气的性质》时,教师提供几瓶氯气,由学生先讨论探究其性质的程序,然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学生自己归纳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获得规律。这样,由学生观察发现得出的规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记得牢固。用实验方法去探究,而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3、迁移式,即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如:学习《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时,应先引导学生回顾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然后提出讨论问题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哪些离子?它们之间能发生怎样的反应?学生很快就会想到电解质溶液的反应,其实就是离子之间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教师再出提问题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怎麽写?学生就会给出不同的写法,师生再进行辨析并找出正确的写法,最后找出写离子反应的规律。这样就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自主迁移,不仅不感到困难,而且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上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还应注意个体差异。学生能力层次有高有低,接受速度有快有慢,这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要求上要特别注意因人而异,设置不同目标,分层要求,以避免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课堂提问和作业要求、作业量等方面,教师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各种类型学生的思维都得以活跃,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是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而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迷信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学生们无论多有创意的答案,只要不符合标准答案,就被老师否定。在注重创新的时代,教师既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又要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氛围。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我能行,充分展现自我,教师要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只有学生自己的参与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会,教师就不要去教;凡是学生自己会做的,就要充分让学生自己做,教师不要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教师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要替他说。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努力从根本上使学生具有生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并会运用的方法,实现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重视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学生的主体性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1、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在课堂上把学习任务一布置,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有个别学校的领导、老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比较片面,教学评价时把教师少说话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衡量,导致教师上课时不敢说话,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也不管什么教学对象,很少给学生提示和指导,都要求学生自己去理解概念,自己去发现规律和探索方法,致使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困难,教学效率不高。有的老师说,课改最重要的经验和收获是:以前是学生跟着老师走,现在是老师跟着学生走。其实,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方式。自己学习不等于教师放任自流。如果教师放弃了主导作用,成为课堂的一个旁观者,实际上就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自主式学习不是口号和形式,而是学生内心里具有自主学习的品质。因此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担当好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学过程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些适合合作讨论的教学中,发现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合作讨论几个问题,一下子课堂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的小组讨论内容可能早已偏离主题,有些组可能只是形式上围成圈,实际上还是各看各的,甚至有的学生羞于跟别人交流,唯恐说错了被人笑话。讨论结束后教师只指明正确的结论,而没有及时给出各组在活动中的中肯评价,对于一些组的不同结论也不进行辨析或拨正。显然这样的合作学习课学生以后肯定不愿上。上述案例中这些所谓的自主学习形式就会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而无法使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迷失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向,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总之,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关键。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常采用游戏、角色扮演、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针对学生对威尼斯异国他乡独特的地理风貌十分陌生的情况,笔者在导入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威尼斯的风光录像。通过录像直观地将水上城市的奇特风貌,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威尼斯有了大致的感性认识,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出求知全文的冲动,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引导质疑,以疑促思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是发挥其主体性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教师首先要创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在学生敢疑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善疑,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点提出来。在教学中对学生敢于质疑作出肯定后,我们可以再通过启发学生分析哪个问题提得好?为什么?来使学生逐渐把握住紧扣主题或重难点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题、文章关键词句、标点符号处等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了“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怎样和时间赛跑?结果是什么?”等问题,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为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贵的沉默》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学生围绕这个句子提出了这些问题:“现在教室里因为什么而热闹?”“沉默前的热闹是怎样的?”“两次热闹有什么不同?”笔者根据学生的提问相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哪些自然段在写沉默前的热闹场面?哪些自然段在写沉默后的热闹场面?从而使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在教学《杨桃》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文中对话部分的标点符号质疑“‘不……像’‘像……五……五角星。’”学生提出了“省略号在这表示什么意思”的疑问,通过本处质疑从而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质疑问难是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将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疑的活动中。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迅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一些因为学生读书马虎而造成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弄明白,对一些学生易于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还要善于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做到以学定教。

3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课内外学习要有效地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分析教材,找准课外延伸的点。

我们可以从写作背景入手,让学生在新课的预习时去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比如在小学课文中有不少像《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一类的红色经典文章,在学生预习的环节,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了解长征的背景,长征中的其他的感人故事,这样将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长征的艰难,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各种课外书籍,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出发点,由此延伸开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节选自古代名著中的故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们可以推介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经典故事,如《火烧赤壁》、《三顾茅庐》;在教学《猴王出世》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讲讲《三打白骨精》等章节,这样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地理解,同时也会激起学生阅读我国历史名著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亲自“下水”弄清楚从何处可以收集到这些信息,并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不同的途径去获取信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之上归纳、提炼。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将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研究,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还是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不仅是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一道分水岭,而且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条分界线。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发挥主体性教育,把学生看作人,而不是看作物,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
一、创境激情,培养兴趣。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指导质疑,引导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
三、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适合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正在教师们的尝试和探索中逐渐形成。针对这种形势,课前预习则显得尤为重要。是否预习,预习的效果如何,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其次,要具体指导其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寻找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做适当的课后练习及习题,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及自学能力。但是,要防止把预习当成负担,应付了事,这样的预习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指导学生高效率听课: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所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疏导、辅导,使其更高效地学习。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认真进行预习,而且要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并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启发学生去发现预习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引导其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解答。同时,引导学生找出预习中所存在的不足,使其逐步学会预习、学会听课。
最后指导学生做阶段总结及复习:根据记忆的特点,知识的掌握是需要定期进行复习的,只有遵循了记忆的规律,知识才能被牢固掌握。另外,知识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只要总结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积极合理地做阶段总结及复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求学生不仅要对每节课小结,而且要对每一单元及每一章进行总结,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阶段复习。通过做阶段总结及复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知识更加规律化、系统化。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思想。_百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并拟定预习重点,提高预习针对性。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但是方法不够科学,也制约了预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经过不断训练才能达到。新课改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实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运用新的理念,为学生搭建各种语言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谈谈怎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6、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人文性的东西,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及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养,前文第二个大问题已做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语文素养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概念一经产生,即被众多科研人员和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截至今日,这个...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
学生的成就动机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是培养良好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关键。首先,教师要不断的对学生加以鼓励、表扬、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取得成功。积极有效的表扬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完成学习内容的正确性;二是通过表扬来增加学生的成就动机。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按此结构,语文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机渗透学法指导。一、明确学情,备好学法通常,教师在上课时大多都把精力花在“教”的方法上...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小学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是掌握语言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认为通过以下几点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激励学生大胆说话,...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
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促使学生对全篇课文进行认真解读,带着问题,在解读中寻找答案,进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二、课中环节应认真仔细地探究问题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于备课环节充分地设置问题之后,便可在课堂中实行问题式语文教学,通过积极、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课堂学习中对问题...

教学中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健健的诗经常被大家传阅了,班上的小诗人也渐渐多了,学生学语文学做诗兴趣高了。因此我领悟到语文教学中(哪怕是一个字母的发音,一个词语的教学,一个细小的动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是形成孩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重要环节。二、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谈一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以学为主的有效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

绥宁县18380514807: 求问如何突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
韦例肝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变机械训练为积极实践呢?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一、充分认识主体性,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自主读书的时间1.课...

绥宁县18380514807: 如何在语文课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韦例肝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

绥宁县1838051480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导入新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韦例肝胆: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在导入新课这一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有些教师却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不少教师把导入新课的功效局限于激励、唤醒、鼓舞,实际操作时只注意发挥它由课间活动导入...

绥宁县18380514807: 如何让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
韦例肝胆: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

绥宁县18380514807: 语文教学怎样以学生为主体 -
韦例肝胆: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

绥宁县18380514807: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韦例肝胆: 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主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创设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要倡导自...

绥宁县18380514807: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 -
韦例肝胆: 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的做法是:使用学案,让学生多讨论,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做适当地点拨即可.

绥宁县18380514807: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韦例肝胆: 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举手大胆发表见解,朗读有感情,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听讲认真、造句生动……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师表扬和奖励的内容,表扬的话语要真挚,奖励的方式要多样,贴小红花、小星星都可.关注细节,才会有整堂课的成功.

绥宁县18380514807: 如何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
韦例肝胆: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其主体性.把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语文学习 学生的主体性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绥宁县18380514807: 3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
韦例肝胆: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程度.但是本次新教育改革将课堂的目的性变得更加明确,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小学语文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