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景故事

作者&投稿:仲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背景~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时代背景一致认为: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工具,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当时的政府软弱无能、贫穷落后,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着百姓。

背后故事的挖掘: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谁说的
1910年,12岁的周先生在学堂读书,一天,先生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学生回答为了知晓道理而读书,也有人回答是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人说是为了赚钱继承家业而读书,只有周先生严肃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不忘伟人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先生12岁读书时立下的宏大志向,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个时期的中国虽然处于腐朽落后的时期,但是有一大批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承担起复兴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个人感悟
在现代,大概首先是为了家族崛起而努力,当你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才会觉醒,为中华,为世界,为全人类吧。人的认知层次决定人的思想,思想境界决定人对事物的看法,但是认知层次跟社会层次不一定成正比。
一个12岁的少年,居然立下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怪不得连魏校长也喝彩“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少年时代的周恩来生活在政府腐败无能,人民饱受欺凌的清朝末年,但他没被混浊的社会环境所污染,反而激起了他对旧社会的憎恨,从而立下了要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崇高理想。他的爱国心,真是强烈啊!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是的,周恩来总理在小时候就有了这样伟大的志向,何况我们呢?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

背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党的六大以后,他作为实际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人,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机智勇敢地保卫党的中央机关,保护党的大批领导骨干,发展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支持工农武装割据。
他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明确提出“乡村中心”的思想,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同朱德同志等一起成功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歼灭战的新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背后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

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扩展资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
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
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
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
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
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
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
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这才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典范,其实那个时代的革命者,学者恐怕都有这样的决心和历史使命感,只不过周总理这句话是少年之说,有据可查,他的一生更能应证这句话。我觉得这样的演讲稿除了回顾历史,更需要问问当今我们学习的目的。为了个人成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都没错,但是男孩子应该有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个多么艰辛漫长的过程,这也许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任重而道远。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可以去网页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景故事
背后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背景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是什么?
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背景
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时候是什么历史背景
。既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又不敢得罪外国洋人,在制止双方的冲突中没有做不到公正,又没有约束力,致使矛盾升级,酿成大祸。周恩来耳闻目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们国家,霸占中国领土,还让中国赔款。国内局势混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在中国人自己的领土上被外国人欺负,却都敢怒不敢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背景故事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背景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是当时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了我们被迫与西方列强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朝的无能以及以此为的退让妥协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子民,当时的统治者没有勇气和西方列强国家做正面的冲突,以至于矛盾开始升级。一、清政府的无能软弱 当时清朝的懦弱无能,没有...

周恩来说在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许多年轻人对于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感到困惑。3. 魏校长在东关模范学校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为“立命”,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理想。4. 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立志目标,包括为父母报仇、成为大学问家、知书明礼、改善家庭生活等。5. 周恩来在同学发言后,坚定地表示自己的立志目标是“为中华之崛起”。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混乱时期,各路军阀混战不断,民众生活陷入困顿。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为了使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上重新站起来,许多有识之士不懈努力。周恩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受启发,坚定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那时的旧中国贫穷落后,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外国...

无棣县19333587335: 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的时代背景 -
鱼乳适迪:[答案] 生 平 年 表 1898年 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 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 1910年 春,随伯父离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 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1913年 春,到天津.8月,考入天...

无棣县1933358733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时社会背景 -
鱼乳适迪: 帝国主义以在我们中国居住和经商为名,用武力威胁和欺骗的方式强迫清政府,允许他们永久或长期(比如30年)占用我们中国的一些地段.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就叫租界.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等16个市区强占有“租界”. 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其领土主权虽然仍属中国,但帝国主义依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清政府的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在租界的洋人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无棣县19333587335: 语文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一件什么事 -
鱼乳适迪: 共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他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他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他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无棣县19333587335: 近代爱国主义故事,要加题目的. -
鱼乳适迪:[答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

无棣县19333587335: 有没有关于一些人生价值的名人故事啊?说人生价值的名人故事简单的说一下,尽量说多点人的故事. -
鱼乳适迪:[答案]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