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的神话传说

作者&投稿:叔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土地的神话传说~

1、沧海桑田: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部隐没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
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后人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比喻世间事变化很大,也作“桑田沧海”,又简称“沧桑”。

2、愚公移山:
愚公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在山的正对面居住的愚公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愚公决定要移去这两座山。邻居智叟说不能完成,嘲笑愚公顽固愚蠢,愚公说:“我移不完还有我的子孙后代,一代一代的移。”最终,愚公的举动感动天帝,天帝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盘古开天辟地:
一只鸡蛋包含着整个宇宙。鸡蛋里是一片混沌,漆黑一团,没有天地,没有日月星辰,更没有人类生存。可是,在这片混沌黑暗之中,却孕育了创造世界的盘古。
盘古在这只大鸡蛋里孕育成人以后,睡了一万八千年,才醒了过来。这时,他发现他生活在黑暗混沌的大鸡蛋里,心里憋闷得慌,浑身像被绳子束缚一样很难受,又看不见一丝光明,于是,他决心舒展一下筋骨,捅破这个大鸡蛋。

盘古胳膊一伸,腿脚一蹬,大鸡蛋就被撑碎了。可是,他睁大眼睛一看,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依然是漆黑一团、混沌难分。盘古急了,抡起拳头就砸,抬起脚就踢。盘古的胳膊腿脚,又粗又大,像铁打的一样。
他这一踢一打呀,凝聚了一万八千年的混沌黑暗,都被踢打得稀里哗啦乱动。盘古三晃荡、两晃荡,紧紧缠住盘古的混沌黑暗,就慢慢地分离了。
轻的清的一部分(阳)便飘动起来,冉冉上升,变成了蓝天;而较重的一部分(阴)则渐渐沉降,变成了大地。
天地一分开,盘古觉得舒坦多了。他长长地透了口气,想站立起来,然而天却沉重地压在他的头上。他意识到天若不高高地升到高空,那么地上就永远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于是他坐下来沉思默想,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最后,他断定,只有他把天托住,世上众生才能繁衍和生存。于是,盘古就手撑天,脚蹬地,努力地不让天压到地面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这中间,盘古吃的只是飘进他嘴里的雾,他从不睡觉。开始,他只能用胳膊肘撑着,伏在膝盖上休息,因为他必须竭尽全力,用双手把天推向天空,终于,盘古可以将身体挺直,高举双手把天空向上托了,他的身子一天长一丈,天地也一天离开一丈,天升得越高,盘古的身躯也变得越长。天地被他撑开了九万里,他也长成了一个高九万里的巨人。
天终于高高定位于大地的上方,而盘古却感到疲惫不堪。他仰视双手上方的天,接着又俯视脚下深邃的大地。他断定天地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他可以躺下休息,而不必担心天会塌下来压碎大地了。
于是盘古躺下身来,睡着了。他在熟睡中死去了。盘古是累死的,他开天辟地,耗尽了心血,流尽了汗水。在睡梦中他还想着:光有蓝天、大地不行,还得在天地间造个日月山川,人类万物。可是他已经累倒了,再不能亲手造这些了。最后,他想:把我的身体留给世间吧。
于是,盘古的身体使宇宙具有了形状,同时也使宇宙中有了物质。
盘古的头变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这五座圣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中心。它们像巨大的石柱一样耸立在大地上,各自支撑着天的一角。
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又圆又大又明亮的太阳,高挂天上,日夜给大地送暖;右眼变成了光光的月亮,给大地照明。他睁眼时,月儿是圆的,眨眼时,就又成了月牙儿。
他的头发和眉毛,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洒满蓝天,伴着月亮走,跟着月亮行。
他嘴里呼出来的气,变成了春风、云雾,使得万物生长。他的声音变成了雷霆闪电。他的肌肉变成了大地的土壤,筋脉变成了道路。
他的手足四肢,变成了高山峻岭,他的阳根化为伏羲,他的双乳化为女娲,骨头牙齿变成了埋藏在地下的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血液变成了滚滚的江河,汗水变成了雨和露。他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精灵,变成了鸟兽鱼虫。
从此,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树木、鸟兽虫鱼,天地间从此有了世界。
4、早期土地神后土:

早的土地神是后土,“后”的本义是君长的意思,所以后土意谓土地之长,土地之君,其实并非土地神的名字,而只是土地神的泛称而已。据说最早担任后土或土地神之职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为人身龙身,这作为土地神的句龙自然也是龙身。禹也曾担任后土一职,禹治水,平九州,禹其实就是大地的奠定者,其担任后土之神自然是实至名归。
后土原本只是土地之神的泛称,但用的多了,就逐渐演变为土地神的名字,而句龙、禹等后土之神反倒被忘记了,后土于是演变为一个具体的神。由于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属阳,地属阴,而阳为男,阴为女,因此后来后土逐渐变成了女性,民间称之为后土娘娘,后土庙中的神像也为女像。
由于人死后葬于土,所以土地之神有负责阴间的事情,因此,后土自古就有管理冥间的职责,后来各地的土地爷、土地公仍继承了这个功能,所以人死后,都要首先到土地庙报庙,因为让亡灵向土地爷、土地公报道。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5、土地公生日:
传说土地公最忠厚老实,他常常看到三癞子吃鱼吃肉,而自己连饭都吃不上。一次,他便问三癞子“你怎么天天有鱼有肉吃?我连饭都没有吃.”三癞子说:“我呀,有个箍子,把箍子箍在头上,人就会头痛,他就会做好吃的给我吃。如果你要吃的,我就把这个箍子借给你用。”   土地公借了三癞子的箍子,三癞子并告诉他要箍那些骑马坐轿的人头上。
一天土地公看见一个骑马的人,就把箍子箍到马头上,马立刻痛得要命,拼命往前奔。把个土地公累得要死,什么也没得吃。土地公把箍子取下来,把没有得到吃的情况告诉三癞子。三癞子说:“你不要箍在走的,要箍在没走的。”
一天,土地公看见稻草扎的人形,他以为是没有走的人,就把箍子箍在稻草扎的人形头上,箍了几天也没有得到吃的,回来又对三癞子如实说了一遍。三癞子又告诉他:“你要箍会慢慢走的人。”
一天,一个讨饭的人在路上慢慢走,土地公认为这次看准了,就把箍子箍到这个讨饭人的头上,谁知又箍错了,没有得到饭吃。本来讨饭人自己都没有饭吃,那有鱼肉给土地公吃!于是土地公把箍子还给三癞子。   
老百姓认为土地公很老实,一年到头总没有什么吃,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煎荷包蛋送给土地公吃。并把每年这天定为土地公的生日。

后土

早的土地神是后土,“后”的本义是君长 的意思,所以后土意谓土地之长,土地之 君,其实并非土地神的名字,而只是土地 神的泛称而已。据说最早担任后土或土地 神之职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为人身 龙身,这作为土地神的句龙自然也是龙身 。禹也曾担任后土一职,禹治水,平九州 ,禹其实就是大地的奠定者,其担任后土 之神自然是实至名归。

后土原本只是土地之神的泛称,但用 的多了,就逐渐演变为土地神的名字,而 句龙、禹等后土之神反倒被忘记了,后土 于是演变为一个具体的神。由于在古人的 观念中,天属阳,地属阴,而阳为男,阴 为女,因此后来后土逐渐变成了女性,民 间称之为后土娘娘,后土庙中的神像也为 女像。

由于人死后葬于土,所以土地之神有 负责阴间的事情,因此,后土自古就有管 理冥间的职责,后来各地的土地爷、土地 公仍继承了这个功能,所以人死后,都要 首先到土地庙报庙,因为让亡灵向土地爷 、土地公报道。

  一:土地神。
  土地神的由来: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单位 。《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 汉书》之 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东汉时即称社神为社公或土地,而称土地者更甚。社神初无姓名。东晋以后,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 。道经《道要灵只神鬼品经》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录》称,「 京 师 社 神 , 天 之 正 臣 , 左 阴 右阳,姓黄名崇。本杨州九江历阳人也。 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 。 明 清以后 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 。
  自东晋以后 ,随著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僚制度的逐渐完善 ,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东晋的《搜神记》 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后,蒋子文显灵说道 : 我 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
  二,补充土地爷
  地神在后世民间被称为土地,而祭土之神坛(社坛)则演变为土地庙。在中国民间驳杂浩繁的神圣家族中,土地神算得上是最有人缘的尊神了。旧时中国农村的村落里,可以没有其他神庙,但不能没有土地庙。土地庙里住着土地老爷,如果庙堂宽敞,供养丰足,他也会把土地奶奶搬来同住。土地爷是一方父母官,地头上的事,无论大小,他都得管,都管得到。魑魅魍魉、妖怪邪祟之流,也得到土地那里登记注册上户口,因此就连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有求到他的时候。孙行者保唐朝和尚西天取经,每到一地,碰到妖魔作怪捣乱,总是先唤出当方土地问一番究竟。【起源与形成】 在一般民间的信仰中,神明多半会有明确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处很多,传说之多不胜枚举,此举中之两例。
  一说为: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发展。
  另一说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张明德(或张福德),主人赴远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张明德带女寻父,途遇风雪,脱衣护主,因而冻死途中。临终时,空中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盖为忠仆之封号,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感动之余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三、句芒
  句芒(或名句龙)是少昊的后代,名重,为伏羲臣。死后成为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 生长。
  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来面目是鸟--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他:他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句芒的形象若何?据材料,春神句芒的原始形象,是鸟身人面。 《山海经·海外东经》 说: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句芒之鸟身人面,说明居住在东方的大白皋部族,原本是一个以鸟为图腾信仰的部族,而句芒神也许就是该部族的图腾神。春神句芒是女性,抑或男性?没有材料可以说明。但神话中的大白皋部族,已经是个男权部族社会了。还有材料说,句芒神的脸是四方形的。后世的句芒图,因受神话历史化和男权社会的影响,除了头顶上还保留着一些被称为“芒”的毛发而外,几乎完全变成了一个古代朝臣的形象。
  四、后土
  早的土地神是后土,“后”的本义是君长的意思,所以后土意谓土地之长,土地之君,其实并非土地神的名字,而只是土地神的泛称而已。据说最早担任后土或土地神之职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为人身龙身,这作为土地神的句龙自然也是龙身。禹也曾担任后土一职,禹治水,平九州,禹其实就是大地的奠定者,其担任后土之神自然是实至名归。
  后土原本只是土地之神的泛称,但用的多了,就逐渐演变为土地神的名字,而句龙、禹等后土之神反倒被忘记了,后土于是演变为一个具体的神。由于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属阳,地属阴,而阳为男,阴为女,因此后来后土逐渐变成了女性,民间称之为后土娘娘,后土庙中的神像也为女像。
  由于人死后葬于土,所以土地之神有负责阴间的事情,因此,后土自古就有管理冥间的职责,后来各地的土地爷、土地公仍继承了这个功能,所以人死后,都要首先到土地庙报庙,因为让亡灵向土地爷、土地公报道。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关于后土的记载很多,大多集中在《左传》、《礼记》、《山梅经》、《淮南子》中,文意大致称后土为共工氏之子,为中央之神。如: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礼记·月令》:“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郑注: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后土亦颛顼氏之子,曰黎,兼为土官。)
  《山梅经·梅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郭璞注:生十二子,皆以岁名名之,故云然。袁珂《山梅经全译》案:古神话当谓噎鸣生十二岁或噎鸣生一岁之十二月。
  《山梅经·大荒西经》:“黎(后土)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
  《山梅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见昭十九年《左传》,又见《山梅经》。
  《山梅经·梅内经》:“共工生后土。”袁珂《山梅经全译》案:《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即此经“共工生后土”之历史。
  《楚辞·招魂》:“君元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以上关于后土的记载,有的是作为神仙出现的,有的是作为一般人出现的,有的则记官名,均为男性。但是中国古代传统,以天阳地阴,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后”字均为女人形状。至于“土”,《释名·释天》曰:“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
  “后土”一词,最早见于儒家几部经典。如《尚书·武成》有“告于皇天后土”,《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礼·春官·大宗伯》有“王大封,则先告后土”等。从这些文句看来,后土是位享有很高权威的统治者。国家有什么大事,得先报告给他,请他管理。
  那么这位后土究竟是何职务?我们须从史籍上考察。《左传·昭光二十九年》说,“土正曰后土”。后土既云“土”,土正又云“土”,可见他是与土地大有关系。那么何谓“土正”?不妨先看“正”字是深谋远虑什么意思。正者,与副相对也。当是为正职者。《左传·隐公六年》有“翼九宗五正”句,西晋注家杜预注道:“五正,五官之长”,可见正者确系正职的长官,亦即长官中的最高位者。长官所干者何?自然是领导和管理之事。因而所谓“土正”就是管理土地的最高长官。既然如前所引,土正与后土是画等号的,那么这位后土亦即管理土地的最高长官了。可是又有了新的问题,这位最高长官何以冠个“后”字?原来也有其含义。《尚书·大禹谟》曾说,“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克艰者,战胜艰难之谓也,亦即完成任务之意。翻译出来是,后完成后的任务,臣完成臣的任务。这里的后与臣明显是相对的,而臣者,据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考证,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与民一样“同为锡予之物”,“均古之奴隶”,即广大劳动群众。后既然与群众相对,那当然是群众的主子了。《尚书》的同篇文字里又有“后非众”的话,也正好说明了这点。一句话,后就是君主的意思,与正没有区别,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用宋代杨照《重修太宁庙记》的说法,就是“后土为土地最尊之神”。
  这位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男性,还是女性?很值得研究一番。《左传·昭公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礼记·祭法》说:“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此两书皆把后土称为共工之子,子者,男子也,故尔后土当为男性。然汉武帝所立之后土祠中,后土的形象为女性,后人称圣母、娘娘,这又何故?原来古代典籍上也有后土为女性之记载。《文献通考》载:“汉元帝时祭地,以高后配”,高后者,汉高祖之妻吕雉也,以吕后与大地之神配飨,说明大地之神为女性。《后汉书·世祖本纪》栽:“光武中元元年······高皇后配飨地只,地只者,土地之神也,以高皇后与其配飨,又说明土地之神为女性。《通典》、《晋书》、《宋书》也分别有曹魏明帝、东晋成帝,宋武帝祭祀土神时以祖辈皇后配飨的记载。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人们把土地之神视为女性,亦即后土是女性了。
  至此,后土到底该是男性,还是女性?便成了问题。为了搞清它,须从著名的《周易》说起。《周易·系辞上传》第五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宇宙变化的法则,这里是说阴阳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宇宙变化的规律,从而最早提出了阴阳的概念及作用。《周易·系辞下传》第六章则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周易·说卦传》第十一章纪而又说:“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这就是说,苍天为阳,为男性;大地为阴,为女性。再者从卦象上看,象征天的乾卦为≡,象征地的坤卦为≡≡。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就此两种卦象说:“划一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也说明天为男,地为女。这种天阳地阴、天男地女的观点,是我国古典哲学对天地性质的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界定,直至今天还没人能否定。既然大地为女性,那么大地的至圣代表后土,自然应属女性了。这样,后土祠的后土形象为圣母女神,就是很有道理的了。这个由男性之神到女性之神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大地本质的反复曲折的认识过程,是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的表现。
  既然后土是最高的女性土神,那么她与女娲氏就自然连到一起了。记载我国远古传说的《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云,古代所谓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就分别是伏羲、女娲、神农。这里女娲既是地皇,她自然就与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一个人了。明嘉靖丙辰岁秋重刻的后土祠庙像图,有“后土皇地只”之言,亦径直称后土为皇,更说明后土与地皇女娲不可分开了。也就是说女娲即后土,后土即女娲。这种合二为一的说法能否成立?能。郭沫若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文中就说:“神话传说中人物,一人化为二人以上,一事化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他经过考证,就得出了“帝喾与帝舜实为一人”的结论。故我们也完全可以大胆地说后土、女娲确为一人之二称。这是最顺畅的推论,也是最合理的判断。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位于古汾阴今万荣脽上的后土祠。原来就是女娲 祠。我们从今日始,完全可以把这位土地最尊之神,即最权威的地皇,合称为后土女娲。
  五、城隍神(这应该归类为相关)
  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说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①《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②“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③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④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⑤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开元五年(717)张说首撰《祭城隍文》其后张九龄、许远、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继之。李阳冰、段全纬、吕述等撰有“城隍庙记”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习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祷焉”⑥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据《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载: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诏杭州护国庙,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兴德保闉王。汉隐帝乾佑三年(950)海贼攻蒙州,州人祷于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纳入国家祀典。据《宋史·礼志八》载:自开宝、皇佑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州县城隍,祷祈感应,封赐之多,不能尽录。宋赵与时《宾退录》谓宋代城隍:“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命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⑦赵与时还就闻见所及,列举有庙额封爵的城隍神达数十个之多

中国几千年下来,有许多可以归类到山神土地的仙神,一下罗列几个,可能不全。
一:土地神。
土地神的由来: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单位 。《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 汉书》之 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东汉时即称社神为社公或土地,而称土地者更甚。社神初无姓名。东晋以后,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 。道经《道要灵只神鬼品经》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录》称,「 京 师 社 神 , 天 之 正 臣 , 左 阴 右阳,姓黄名崇。本杨州九江历阳人也。 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 。 明 清以后 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 。
自东晋以后 ,随著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僚制度的逐渐完善 ,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东晋的《搜神记》 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后,蒋子文显灵说道 : 我 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
二,补充土地爷
地神在后世民间被称为土地,而祭土之神坛(社坛)则演变为土地庙。在中国民间驳杂浩繁的神圣家族中,土地神算得上是最有人缘的尊神了。旧时中国农村的村落里,可以没有其他神庙,但不能没有土地庙。土地庙里住着土地老爷,如果庙堂宽敞,供养丰足,他也会把土地奶奶搬来同住。土地爷是一方父母官,地头上的事,无论大小,他都得管,都管得到。魑魅魍魉、妖怪邪祟之流,也得到土地那里登记注册上户口,因此就连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有求到他的时候。孙行者保唐朝和尚西天取经,每到一地,碰到妖魔作怪捣乱,总是先唤出当方土地问一番究竟。【起源与形成】 在一般民间的信仰中,神明多半会有明确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处很多,传说之多不胜枚举,此举中之两例。
一说为: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发展。
另一说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张明德(或张福德),主人赴远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张明德带女寻父,途遇风雪,脱衣护主,因而冻死途中。临终时,空中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盖为忠仆之封号,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感动之余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三、句芒
句芒(或名句龙)是少昊的后代,名重,为伏羲臣。死后成为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 生长。
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来面目是鸟--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他:他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句芒的形象若何?据材料,春神句芒的原始形象,是鸟身人面。 《山海经·海外东经》 说: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句芒之鸟身人面,说明居住在东方的大白皋部族,原本是一个以鸟为图腾信仰的部族,而句芒神也许就是该部族的图腾神。春神句芒是女性,抑或男性?没有材料可以说明。但神话中的大白皋部族,已经是个男权部族社会了。还有材料说,句芒神的脸是四方形的。后世的句芒图,因受神话历史化和男权社会的影响,除了头顶上还保留着一些被称为“芒”的毛发而外,几乎完全变成了一个古代朝臣的形象。
四、后土
早的土地神是后土,“后”的本义是君长的意思,所以后土意谓土地之长,土地之君,其实并非土地神的名字,而只是土地神的泛称而已。据说最早担任后土或土地神之职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为人身龙身,这作为土地神的句龙自然也是龙身。禹也曾担任后土一职,禹治水,平九州,禹其实就是大地的奠定者,其担任后土之神自然是实至名归。
后土原本只是土地之神的泛称,但用的多了,就逐渐演变为土地神的名字,而句龙、禹等后土之神反倒被忘记了,后土于是演变为一个具体的神。由于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属阳,地属阴,而阳为男,阴为女,因此后来后土逐渐变成了女性,民间称之为后土娘娘,后土庙中的神像也为女像。
由于人死后葬于土,所以土地之神有负责阴间的事情,因此,后土自古就有管理冥间的职责,后来各地的土地爷、土地公仍继承了这个功能,所以人死后,都要首先到土地庙报庙,因为让亡灵向土地爷、土地公报道。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关于后土的记载很多,大多集中在《左传》、《礼记》、《山梅经》、《淮南子》中,文意大致称后土为共工氏之子,为中央之神。如: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礼记·月令》:“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郑注: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后土亦颛顼氏之子,曰黎,兼为土官。)
《山梅经·梅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郭璞注:生十二子,皆以岁名名之,故云然。袁珂《山梅经全译》案:古神话当谓噎鸣生十二岁或噎鸣生一岁之十二月。
《山梅经·大荒西经》:“黎(后土)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
《山梅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见昭十九年《左传》,又见《山梅经》。
《山梅经·梅内经》:“共工生后土。”袁珂《山梅经全译》案:《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即此经“共工生后土”之历史。
《楚辞·招魂》:“君元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以上关于后土的记载,有的是作为神仙出现的,有的是作为一般人出现的,有的则记官名,均为男性。但是中国古代传统,以天阳地阴,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后”字均为女人形状。至于“土”,《释名·释天》曰:“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
“后土”一词,最早见于儒家几部经典。如《尚书·武成》有“告于皇天后土”,《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礼·春官·大宗伯》有“王大封,则先告后土”等。从这些文句看来,后土是位享有很高权威的统治者。国家有什么大事,得先报告给他,请他管理。
那么这位后土究竟是何职务?我们须从史籍上考察。《左传·昭光二十九年》说,“土正曰后土”。后土既云“土”,土正又云“土”,可见他是与土地大有关系。那么何谓“土正”?不妨先看“正”字是深谋远虑什么意思。正者,与副相对也。当是为正职者。《左传·隐公六年》有“翼九宗五正”句,西晋注家杜预注道:“五正,五官之长”,可见正者确系正职的长官,亦即长官中的最高位者。长官所干者何?自然是领导和管理之事。因而所谓“土正”就是管理土地的最高长官。既然如前所引,土正与后土是画等号的,那么这位后土亦即管理土地的最高长官了。可是又有了新的问题,这位最高长官何以冠个“后”字?原来也有其含义。《尚书·大禹谟》曾说,“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克艰者,战胜艰难之谓也,亦即完成任务之意。翻译出来是,后完成后的任务,臣完成臣的任务。这里的后与臣明显是相对的,而臣者,据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考证,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与民一样“同为锡予之物”,“均古之奴隶”,即广大劳动群众。后既然与群众相对,那当然是群众的主子了。《尚书》的同篇文字里又有“后非众”的话,也正好说明了这点。一句话,后就是君主的意思,与正没有区别,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用宋代杨照《重修太宁庙记》的说法,就是“后土为土地最尊之神”。
这位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男性,还是女性?很值得研究一番。《左传·昭公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礼记·祭法》说:“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此两书皆把后土称为共工之子,子者,男子也,故尔后土当为男性。然汉武帝所立之后土祠中,后土的形象为女性,后人称圣母、娘娘,这又何故?原来古代典籍上也有后土为女性之记载。《文献通考》载:“汉元帝时祭地,以高后配”,高后者,汉高祖之妻吕雉也,以吕后与大地之神配飨,说明大地之神为女性。《后汉书·世祖本纪》栽:“光武中元元年······高皇后配飨地只,地只者,土地之神也,以高皇后与其配飨,又说明土地之神为女性。《通典》、《晋书》、《宋书》也分别有曹魏明帝、东晋成帝,宋武帝祭祀土神时以祖辈皇后配飨的记载。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人们把土地之神视为女性,亦即后土是女性了。
至此,后土到底该是男性,还是女性?便成了问题。为了搞清它,须从著名的《周易》说起。《周易·系辞上传》第五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宇宙变化的法则,这里是说阴阳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宇宙变化的规律,从而最早提出了阴阳的概念及作用。《周易·系辞下传》第六章则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周易·说卦传》第十一章纪而又说:“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这就是说,苍天为阳,为男性;大地为阴,为女性。再者从卦象上看,象征天的乾卦为≡,象征地的坤卦为≡≡。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就此两种卦象说:“划一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也说明天为男,地为女。这种天阳地阴、天男地女的观点,是我国古典哲学对天地性质的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界定,直至今天还没人能否定。既然大地为女性,那么大地的至圣代表后土,自然应属女性了。这样,后土祠的后土形象为圣母女神,就是很有道理的了。这个由男性之神到女性之神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大地本质的反复曲折的认识过程,是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的表现。
既然后土是最高的女性土神,那么她与女娲氏就自然连到一起了。记载我国远古传说的《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云,古代所谓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就分别是伏羲、女娲、神农。这里女娲既是地皇,她自然就与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一个人了。明嘉靖丙辰岁秋重刻的后土祠庙像图,有“后土皇地只”之言,亦径直称后土为皇,更说明后土与地皇女娲不可分开了。也就是说女娲即后土,后土即女娲。这种合二为一的说法能否成立?能。郭沫若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文中就说:“神话传说中人物,一人化为二人以上,一事化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他经过考证,就得出了“帝喾与帝舜实为一人”的结论。故我们也完全可以大胆地说后土、女娲确为一人之二称。这是最顺畅的推论,也是最合理的判断。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位于古汾阴今万荣脽上的后土祠。原来就是女娲 祠。我们从今日始,完全可以把这位土地最尊之神,即最权威的地皇,合称为后土女娲。
五、城隍神(这应该归类为相关)
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说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①《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②“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③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④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⑤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开元五年(717)张说首撰《祭城隍文》其后张九龄、许远、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继之。李阳冰、段全纬、吕述等撰有“城隍庙记”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习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祷焉”⑥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据《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载: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诏杭州护国庙,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兴德保闉王。汉隐帝乾佑三年(950)海贼攻蒙州,州人祷于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纳入国家祀典。据《宋史·礼志八》载:自开宝、皇佑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州县城隍,祷祈感应,封赐之多,不能尽录。宋赵与时《宾退录》谓宋代城隍:“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命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⑦赵与时还就闻见所及,列举有庙额封爵的城隍神达数十个之多对我有帮助

中国古代奉土祭社的礼俗


关于土地的神话传说
土地庙里住着土地老爷,如果庙堂宽敞,供养丰足,他也会把土地奶奶搬来同住。土地爷是一方父母官,地头上的事,无论大小,他都得管,都管得到。魑魅魍魉、妖怪邪祟之流,也得到土地那里登记注册上户口,因此就连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有求到他的时候。孙行者保唐朝和尚西天取经,每到一地,碰到妖...

关于土地的神话传说
【起源与形成】 在一般民间的信仰中,神明多半会有明确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处很多,传说之多不胜枚举,此举中之两例。 一说为: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贫...

关于土地的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1土地公生日传说土地公最忠厚老实,他常常看到三癞子吃鱼吃肉,而自己连饭都吃不上。一次,他便问三癞子“你怎么天天有鱼有肉吃?我连饭都没有吃.”三癞子说:“我呀,有个箍子,把箍子箍在头上,人就会头痛,他就会做好吃的给我吃。如果你要吃的,我就把这个箍子借给你用。” 土地公借了三癞子的箍子...

有关土地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
神话传说 铲草兴锄 传说,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变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草也不死了。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化铲着得劲。从此有...

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地方民俗,神话掌故 谢了!
。 传说土地公原名谷碧,夫妻俩都有一百二十岁,生有十个女儿,因为无子,就收留两只大蛇做儿子。一只起名“噫”,另一只起名“欧”。有一天,谷碧到山上去砍柴,两只蛇将他一坛子蛋偷吃了。他们怕碧谷回来会骂,就跟到金銮殿躲藏起来。皇帝见到这两只怪物非常害怕,就贴皇榜,看谁能除掉这两只妖...

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1.历史故事的话土地革命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西方的丕平献土,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

中国民间的土地爷是谁?有着什么传说?
土地神也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作为地方守护神,尽管地位不高,却是中国民间供奉最普遍的。以前为他们建立的神庙几乎遍布每个村庄。通常土地神是以一对老年夫妻的形象出现的,男的称为土地公公,女的称为土地婆婆。对土地神的崇拜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后来,这种自然崇拜开始走向人格...

土地神的传说【民间故事】
土地神也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作为地方守护神,尽管地位不高,却是中国民间供奉最普遍的。以前为他们建立的神庙几乎遍布每个村庄。 通常土地神是以一对老年夫妻的形象出现的,男的称为“土地公公”,女的称为“土地婆婆”。对土地神的崇拜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后来,这种自然崇拜开始走向人格化,逐...

泥土与石头:中国和西方造人神话为何皆取自于泥土?
一、中国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神话中,女娲造人是人类的起源。女娲是创世神之一,在沉睡多年之后醒来,发现周围只有一片混沌,没有任何生气,于是用柳枝浸染泥土,然后将泥土洒到地上便成了一个个的小人儿,这就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类起源。中国神话故事,多是人们发现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为了给自己...

关于土地的故事与传说
最初相传的社神有两个:一是句龙,《礼记·祭法》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千九州,故祀以为社”;一是禹,传说他勤劳天下,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 大地生长草木五谷,养育人类,故被视为无穷力量的神灵。东晋以後,中国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 《老子天地鬼神目录》曰“京师社神,天之正...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8419783335: 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
伯贪刻定:[答案] 1.历史故事的话土地革命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西方的丕平献土,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8419783335: 关于土地的神话传说 -
伯贪刻定:[答案] 一:土地神. 土地神的由来: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单位 .《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 汉书》之 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古人尊天而亲地,...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8419783335: 有关土地的神话传说 -
伯贪刻定: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8419783335: 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kkkkkkkkkk -
伯贪刻定:[答案] *《左传》记载了晋公子重耳光逃亡的故事:日夜兼程、疲饿交加的重耳,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一把... 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8419783335: 土地的神话传说 -
伯贪刻定: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 女娲造人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8419783335: 有关土地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以及土地有哪些丰富的含义麻烦要短篇、不要文言文、麻烦分开清楚点 -
伯贪刻定:[答案] 神话传说 传说土地公原名谷碧,夫妻俩都有一百二十岁,生有十个女儿,因为无子,就收留两只大蛇做儿子.一只起名“噫”,另一只起名“欧”.有一天,谷碧到山上去砍柴,两只蛇将他一坛子蛋偷吃了.他们怕碧谷回来会骂,就跟到金銮殿躲藏起来....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8419783335: 关于土地的神话故事 -
伯贪刻定: 多例如去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8419783335: 关于土地的神话短小的
伯贪刻定: 福德正神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一百零二岁辞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8419783335: 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 简短一点的我说了 要简短 一点呢 . -
伯贪刻定:[答案] *《左传》记载了晋公子重耳光逃亡的故事:日夜兼程、疲饿交加的重耳,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一把泥土递给他,一言不发.重耳正要发怒,却被随从劝阻,并耳语了几句.重耳突然跪倒在地,叩头感谢上苍,然后郑...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8419783335: 关于土地的神话故事怎么办呢? -
伯贪刻定: 1. 1土地公生日 传说土地公最忠厚老实,他常常看到三癞子吃鱼吃肉,而自己连饭都吃不上.一次,他便问三癞子“你怎么天天有鱼有肉吃?我连饭都没有吃.”三癞子说:“我呀,有个箍子,把箍子箍在头上,人就会头痛,他就会做好吃的给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