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就已出现的门荫制,是如何被科举制取代的?

作者&投稿:房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文/文史花折扇 受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为安定人心和收纳人才,而在中国古代,主要出现了科举制和门荫制两种选官制度。科举制即是隋唐时出现的以考试为形式选拔人才,分为多重关卡。而门荫制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广义为恩荫,是指在封建制度下,朝廷为奖赏有功大臣的后代,特许此人后代在入仕为官方面享有特殊待遇。 门荫制在汉朝就已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朝。门荫制多是奖励征战胜利的功臣,或有重大政治成就的文臣。在中国历史上,门荫制的历史极其深远,在古代社会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门荫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冲突:科举寒门和官僚子弟分帮结派,明争暗斗 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世卿世禄制,根植于门阀士族的发展壮大。当时统治者维持着并不稳定的政权,面对着岌岌可危的形式,必须依靠这些门阀士族的支持。这是门荫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门阀士族得以兴盛三四百年的重要原因。门阀士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大权,得以繁荣发展。 世卿世禄制 这种门荫制度下的繁荣一直持续到隋朝。隋朝时期,统治者实行了不同于历朝的门第选官制,开创了科举制,科举制的出现使得众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入朝为官,士大夫阶层开始壮大。在这个过程中,科举与门荫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 门荫制度,导致了一些地方严重的社会不公,阻碍了寒门子弟的升官仕途,形成社会阶层冲突、政治扭曲。 *** 录取公职人员,本应唯才是举,但是某人有一个官父亲就会把他们远远甩开,赢在了起跑线上。 而科举考试内容不尽合理,考试内容多为专业的官员工作,考试重在法律文书等。由于寒门子弟没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贵族子弟在这一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因为贵族弟子有资源去学习,家中父辈多任官,故对律令、公文写作之类更得心应手。 科举考试 为照顾老功臣,就将官位作为奖励,赏给官员后代,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致使一些地区门阀制度发展,而败坏政治公平,妨碍人才的输入,从而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部分官员子孙形成了"拼爹"的不良氛围,致使靠科举制考上官位的士大夫阶层严重不满。这些科举寒门通常看不起那些官僚子弟,但明面上又不表现出来,暗地里分帮结派,明争暗斗。 二、门荫制的存在意义:拉拢官僚集团、选官具有优势 表面看来,门荫制是一种对官僚大族的妥协,事实也是如此,但到了盛唐等盛世王朝,官僚对统治者而言制约力已不足为俱。但门荫制还是被统治者重视,其原因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门荫制是对官僚集团的拉拢。为使大臣心甘情愿,全心全意为统治者服务,门荫可以作为统治者调整上层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使大臣们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以达成光宗耀祖的祖训,被历代子孙所铭记,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是一种鼓励,也是皇帝对大臣们的一种奖励和信赖。而这些受到封赏的大臣则会铭记皇恩,不负皇帝的期望,门阀士族在中国古代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有时甚至是国家的统治基础,门荫制度又是建立在门阀士族这一阶级基础上。所以门荫制可以达到维护国家统治,巩固皇帝地位的作用。 其二,门荫制在选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不像人们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官僚子弟顽固不化,调皮任性,仗势欺人。当然,部分官僚子弟的确如此。但官僚子弟在入朝为官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在唐朝初期乃至隋朝时期,并没有系统的完整的选官流程和方案,导致选官的程序十分混乱,官员质量也是鱼龙混杂。这时,门荫制度就成了极其重要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能接受教育的一般都是富有人家,教育是一门奢侈的活动,书也是极其贵的。而能拥有很好的资源去学习的一般都是官僚子弟,他们从小受父辈的影响,熟悉 *** 业务和工作,对 *** 内部较为了解,在官场容易生存,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与那些科举寒门对比,拥有更加丰富的政治经验。 门荫制作为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拥有科举制不具有的灵活性,并为朝廷选拔了一些人才,以推动国家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并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说,门荫制的存在是符合社会需要与发展的。 手绘《科举登第》 三、门荫制的衰败:门阀士族的排斥与轻视和科举制的发展 即使门荫制度在古代繁荣过一段时间,但到唐朝后期,门荫制度无可避免的衰败了,究其原因,大体上有两点。 1、科举制的发展。在唐朝后期,一些高官显贵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似乎开始不推崇门荫制度,他们鼓励自己的子孙通过科举来入朝为官,这些门阀士族对门荫制度的排斥和轻视直接导致门荫制的衰败。 其实科举制并非绝对的公平,在科举所提供的名额中长安占数较多,而天子脚下,多聚集士家大族。而且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从「 ”进士为时所尚久矣,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激扬身价”可以看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需要与上级官员打通各种关系,并来往于高官显贵之间,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 而"打通关节"十分重要,而那些贫寒子弟,没有人脉与经济的支撑,就算有才学,也只能被遗忘。而那些高官子弟可以凭借父辈的关系,金钱来贿赂考官,所以有权有势的家族中,往往进士及第较多。 在科举考试中聚集着大量贵族子弟,即使有些已经没落,但由于教育和血缘的原因,他们在科举中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而平民相比之下竞争力就很弱。 其实,门荫制并不能保证贵族子弟一定能升入高官,它只能帮助这些高官子弟优先入朝为官,至于升入高官,还得靠他们自己。据《唐书》记载,唐朝前期有177以门荫制入官,官至宰辅有48人,占整个唐朝宰辅的13%,而唐后期却寥寥无几,这正是门荫制的衰败。 2、官僚功臣集团的衰落。门荫制本质上是以官僚功臣为基础的,可发展到后期,国家开始重视文才,并且国家由于长期的发展,军阀政治开始过渡到平民政治,军阀士族开始衰落,庶民地主地位提高并不断壮大,这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士族的衰败是无可避免的顺应了历史趋势。 朝廷中通常有不同的集团,而科举有一定的门槛。因为利益关系,高官显贵们为保证利益,也会照顾同党派的子弟,而科举制更能保证官员后代的政治经济前途,因此许多显贵们希望子孙通过科举如朝为官,一是门槛较低,有人脉,二是带来的收益比门荫制更多。这些大族放弃门荫而选择科举,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军阀大族的衰弱。 科举考试稿本 唐朝时期是门荫制反应最强烈的一个朝代,唐朝跨越了门荫制的繁荣和衰败。在当时,教育并非只是为了教育,教育是和官员的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门荫制与科举制都为朝廷选拔了许多人才,而门荫制与科举制都是相互渗透和发展的,两者都在一定时间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总之,门荫制和科举制都是一定时间社会的产物,都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的一种手段,而同样受社会变化的影响,门荫的衰弱同时也是科举制的发展,也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史记》 《唐书》 《资治通鉴》




隋唐科举制的特点
所以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重门第不重才学的九品中正制已不再 适 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因此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新的取士制度已势在必行,...于是从唐代中叶起就出现了以凭仗门荫为主的旧官僚贵族集团与主要依靠科举入仕的新官僚集团之间的激烈党争.这种激烈的党争一直贯穿了整个唐朝中后期,而科举制度...

两宋时的官僚制度
同时大量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通过恩荫补官进入官场,加速了官僚的腐败。官员高俸禄必然使朝廷负担日益沉重,至英宗时,已经出现了财政赤字,仅平治二年(1065)年...但皇帝和朝廷的一伙文官却害怕岳飞功高难制,下令各路宋军撤退。韩世忠岳飞皆退兵,皇帝更是下12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高宗以赏功为名晋升张俊、...

古代科举考试每3年考一次,录取的人数也很少,朝廷会出现官位空缺吗?
第一,世袭制门荫依旧流行。虽然说“官阙矛盾”这种状况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存在,尤其是自唐代开始,随着新入仕途径的逐步兴起,与此同时,旧有的入仕途径,比如世袭制,门荫依旧在人数上占着非常大的份额,固然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的人数少,但是留给参加考试中举入仕的人的官位...

北宋官僚制度
同时大量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通过恩荫补官进入官场,加速了官僚的腐败。官员高俸禄必然使朝廷负担日益沉重,至英宗时,已经出现了财政赤字,仅平治二年(1065)年...但皇帝和朝廷的一伙文官却害怕岳飞功高难制,下令各路宋军撤退。韩世忠岳飞皆退兵,皇帝更是下12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高宗以赏功为名晋升张俊、...

各位高手帮看一下,不需要全答,答对一题就加分
2. 魏晋南北朝士族制度的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优点...

隋唐科举制
所以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重门第不重才学的九品中正制已不再 适 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因此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新的取士制度已势在必行,...从而对于凭借门第荫封取得官位的权贵子弟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于是从唐代中叶起就出现了以凭仗门荫为主的旧官僚贵族集团与主要依靠科举入仕的新官僚集团之间的...

七年级历史小作文
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重门第不重才学的九品中正制已不再 适 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因此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新的取士制度已势在必行,在这种宏观历史 背 景下科举制应运而生,她以暂新的姿态,蓬勃进取的精神,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她以自由报考("投牒自进")为特点,以考试优劣为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

隋唐科举制
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重门第不重才学的九品中正制已不再 适 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因此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新的取士制度已势在必行,在这种宏观历史 背 景下科举制应运而生,她以暂新的姿态,蓬勃进取的精神,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她以自由报考("投牒自进")为特点,以考试优劣为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

概括我国汉朝,魏晋,唐朝时期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

清河崔氏在唐代的发展状况分析
然而也由于世家大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具有的一些特权丧失了,清河崔氏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现了改变。此种改变主要体现在清河崔氏家族成员的出路上,出现了家族成员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 期,九品中正制和门荫制度的实行,为世家大族成员进入仕[2]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4.[3] [4] 李延寿....

惠济区17847342477: 什么是门荫入仕 -
莘学鹿胎: 门荫入仕,或称为恩荫入仕,或称为门资入仕,异名同义,主旨就是藉父祖官位循例入官.门荫制度初始于两汉,完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南朝的门荫制度是两晋门荫制度的继续与发展;北魏的门荫制度前后期有别,前期是古代世卿世禄制与两汉任子制二者的结合,后期则基本上是晋宋门荫制度的翻板.北齐、北周对北魏门荫制度多加革易,以致“门资取士,日渐式微”.直接导致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

惠济区17847342477: 关于恩荫制请问恩荫制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内容?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
莘学鹿胎:[答案] 两种说法,一是自宋朝,一是在秦汉. 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其门客等享受此特权.恩荫制的机会有: 1 圣节荫补,每年逢皇帝诞辰一次 2 大礼荫补,每三年逢郊祀时一次 3 致仕荫补,...

惠济区17847342477: 汉朝到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简述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影响 -
莘学鹿胎: 从察举制变为了科举制,隋唐时期在官吏选拔上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科举制.科举制与察举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察举制是由他人推荐,考试为辅;而科举制为自我推荐,以考试定取舍.科举制度在唐代起了重要作用.他改变了前代选官制度中权...

惠济区17847342477: 唐代有哪些官吏选拔方式? -
莘学鹿胎: 唐代官吏的选拔方式主要有科举?门荫和入流?科举即“分科举士”,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武举?门荫是指因父祖为高官,子孙无须经过考试而直接取得做官的资格? 入流就是流外官员经过考铨,升职为流内官员?其中科举是选拔人才的主...

惠济区17847342477: 古代的官吏选任制度 -
莘学鹿胎: 古人任官,必先具备“出身”,诸如门荫任子,察举征辟,吏道军功,科举及第,都是出身.有了出身,还须经过人事部门举办的考试才能正式授职.

惠济区17847342477: 在科举考试实行前,我国先后有哪些选官制度 -
莘学鹿胎: 秦朝以前都是贵族世袭 秦朝: 按军功赐爵 皇帝任命 汉朝: 察举制 选各地有才能的人 三国两晋时期: 九品中正制 隋朝: 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已经出现科举制度 唐朝完善科举制度 武则天时设立殿试

惠济区17847342477: 科举制度对维护封建统治有什么作用? -
莘学鹿胎: 作用:1、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 2、着力于打破官僚贵族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为庶族中小地主以至出身寒微的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从而大大扩展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3、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的一体化,有利于维护封建王权 4、有利于选拔各式各样的人才 5、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举,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而且有利于对官吏的操守品行素质形成相应的约束,从而促成官吏队伍的稳定和统治行为的稳定.

惠济区17847342477: 唐朝选官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
莘学鹿胎: 士族力量被大大的削减,科举制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门第高的士族腐败,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地...

惠济区17847342477: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选官的唯1制度? -
莘学鹿胎: 固然不是,乃至唐代初年和中期,科举出来的官员其实不是很受重视,遭到重视的仍然是贵族的门客、门下和世家子弟.比如武后时期,主要的官员基本都来自太平公主、武3思、武承嗣、相王门下,当时科举出来的远远不如收到这些人推荐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