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古代有几个意思?

作者&投稿:墨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之在古代有几种意思~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w
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第三,“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如“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邺》);“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
“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
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赤壁赋》),可不译出。⑤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②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
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


邻人之父亦云(“之”是助词) (意思:的)
人皆贺之(“之”是人称代词 ) (意思:他(她) )
学而时习之 (“之”是人称代词) (它)
使之冲烟而飞鸣(“之”是人称代词 ) (它)
作人称代词时,根据语境才行!
参考资料:httphanbing960py.blog.163://.com/blog/static/2220947200732471044813/

古代印度数学最大的成就之一是数码的发明。2世纪时古代印度人发明了1至9的数码,用梵文字头来表示。
除1至9的数码外,印度人还发明了零号。在8世纪算术书中的一些算题,有小点“。”的记号,叫做“空”。“空”有两个意思,或为尚不清楚的东西,有待于发现填补上去;或为位值记数法,如3与7中间空一格为3口7,表示307,为了避免不清楚,空格外加上小点为3.7,也就是说十位数一无所有,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零号。小点写作0,至少在9世纪中叶就定下了。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w
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第三,“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如“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邺》);“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
“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
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赤壁赋》),可不译出。⑤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②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
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

邻人之父亦云(“之”是助词) (意思:的)
人皆贺之(“之”是人称代词 ) (意思:他(她) )
学而时习之 (“之”是人称代词) (它)
使之冲烟而飞鸣(“之”是人称代词 ) (它)
作人称代词时,根据语境才行!
参考资料:httphanbing960py.blog.163://.com/blog/static/2220947200732471044813/

的,之前古文中的人或物,其他的大概就不知道了。

1)代词,指前面提到的人或物
2)动词,有到什么地方的意思。

1。到 2.代词 3.无实义,主谓之间舒缓语气


哪些字在古代有不同的意思呢?
古今意思不同的汉字如下:1、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2、去: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去。3、金:古义是金属,今义是金子。4、烈士:古义是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今义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5、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6、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

古代是什么意思
古代释义:1. 在我国历史分期上泛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时代大洪灾、就是古代也是有过的2. 历史分期。指原始公社制时代和奴隶时代。通常把奴隶制时代称古代、封建社会称中世纪。古代 [拼音] [gǔ dài]

有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有”还有一种特殊的含义,那就是“作为”。比如,“有公”指的是担任公职的意思。“有吏”则表示担任官员的意思。此外,“有司”表示担任官方职务的意思,“有功”则指的是在某个方面有成就或贡献。这种用法在古代常见,而在现代中已经不太出现了。除此之外,“有”还有一种表示存在的意思...

古代的意思古代的意思是什么
古代的词语解释是:古代gǔdài。(1)过去,年代已久远。词性是:形容词。结构是:古(上下结构)代(左右结构)。注音是:ㄍㄨˇㄉㄞ_。拼音是:gǔdài。古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在我国历史分期上泛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时代。特指...

以字在古代有多种意义到底有几种
“历”字的在古代有几种意思? 解释 历、歴 lì [动] (1) (形声。字从止,从历(lì),历亦声。“历”本指“山崖边的庄稼”,引申指“庄稼地的尽头”。“止”意为“停步”。“止”与“历”联合起来表示“走到庄稼地尽头停步”。本义:走到庄稼地尽头停步。转义:经过每一块庄稼田。 转义的引申: (空间...

古代词语的意思
冠,甲,魁等词都可以表示第一的意思 问题二: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象征意义的词都有哪些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

之在古代有几个意思?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

则在古代有几个意思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④位卑则足羞,...

三在古代代表什么意思?
古代的三表示意思有以下三种:1、据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成三。2、“三”不仅作为一个数的概念,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称宇宙中有三材: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伏羲、神农、皇帝。文人中有:曹操、曹丕、曹植。古歌曲咏唱有“三叠”,等等。3、...

“可以”在古代中有哪些意思?
同北方现代口语中“行”的意思。如,“您帮我把这件行李搬下来,好吗,小伙子?”“行,没问题。”4、犹言不坏;还好。夏丐尊叶圣陶《文心》四:“在这封信清楚明白,末了两节又有活泼趣味,也就可以了。”丁玲《母亲》一:“现在家里规矩究竟松多了,就是于五妹也算可以。”5、犹很,厉害。鲁...

平江区19637328111: 之在古代有几种意思 -
驹刚今多: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

平江区19637328111: 《之》在古代包含那几种意思.[要求完整] -
驹刚今多: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

平江区19637328111: 古代“之”字有哪些意思 -
驹刚今多: 1.有结构助词“的”的意思2.有动词“到”,“往”,“去”的意思.其实你看语文高考的参考书讲古代文言文的,都会有详细的解释.会有多种意思.

平江区19637328111: 古今异义词解释.1 可以为师矣 的可以 古:【】 今:【】2学而时习之的之 古:【】 今:【】3吾日三省吾身的三 古:【】 今:【】 -
驹刚今多:[答案] 古:可:可以 以:以之 是两个词 在今天是一个词 之 在古代有很多意思,在这句话里的之 是个代词,代学过的知识 在现代多用作助词“的” 古代的“三”表示多次,是个约数,今天的就表示三次,是确定的

平江区19637328111: 之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 -
驹刚今多: 之: 1. 可以做结构助词,意思等同于“的” 2. 可以做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含义 3. 到、往 的意思 4. 音节助词,无实际含义 5. 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无实际含义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

平江区19637328111: 古代汉语“之”与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比较分析
驹刚今多: 应该说,“之”的意思比“的”涵盖的范围要广. 古代汉语中,“之”有几个用法:1.取消句子独立性2.结构助词,相当于“的”3.实词,去,往,到的意 思,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觉得已经够详细了,如果你还有什么不清楚,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下,只说“详细”很难说呢

平江区19637328111: 古今异义词解释. -
驹刚今多: 1. 古:可:可以 以:以之 是两个词 在今天是一个词 2. 之 在古代有很多意思,在这句话里的之 是个代词,代学过的知识 在现代多用作助词“的” 3. 古代的“三”表示多次,是个约数,今天的就表示三次,是确定的

平江区19637328111: 兰亭集序里边的21个“之”的意思 -
驹刚今多: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

平江区19637328111: 引酒且饮之 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
驹刚今多: 之:指示代词,指酒 这句话意思是拿过酒来将要喝它(指酒).[原文]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

平江区19637328111: 古代汉语中 而 之 以的用法和意思有哪些? -
驹刚今多: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