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烂之舌文言文

作者&投稿:旁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三寸不烂之舌

舌头有三寸吗?为什么还用“烂”这个字呢?

凘煭伤疤 回答:12 人气:10 解决时间:2008-08-15 18:59检举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是战国时代

白话

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经过一番考问,平原君勉强同意他一起去。貌不惊人、语不出众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与同行的19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紧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10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秦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就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地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毛先生对楚王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后来的引用有 张仪 诸葛亮

张仪被楚相“掠笞数百”,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被辱后的幽默、风趣,与妻子戏谑的情状,对读书游说不可动摇的意志,已然再现。廖廖几笔,内涵丰富、耐人咀嚼。

2. 三寸不烂之舌

出 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示 例 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说他们入伙。(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三国演义》

白话

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经过一番考问,平原君勉强同意他一起去。貌不惊人、语不出众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与同行的19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紧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10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秦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就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地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毛先生对楚王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后来的引用有 张仪 诸葛亮

张仪被楚相“掠笞数百”,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被辱后的幽默、风趣,与妻子戏谑的情状,对读书游说不可动摇的意志,已然再现。寥寥几笔,内涵丰富、耐人咀嚼。

古代的历史典故实在是太多了,估计几百万字都说不完,楼主只能一点一滴慢慢的积累。~~~

3. 三寸不烂之舌

白话典故

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经过一番考问,平原君勉强同意他一起去。貌不惊人、语不出众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与同行的19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紧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10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秦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就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地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毛先生对楚王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编辑本段后来的引用

张仪素有“三寸不烂之舌” 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仪盗璧,共执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子无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仪张口曰:视吾舌尚在否,妻曰:在也,仪曰:足矣。(《史记·张仪列传》) 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 ,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4. 三寸不烂之舌是什么意思

三寸不烂之舌的意思是: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先生能说会辩的口才,强于百万的军队。

【示例】对方那么难缠,你都能说服,你真具有三寸不烂之舌。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能说会道,善于应付的嘴

【近义词】能言善辩、舌粲莲花、喙长三尺、辩才无碍、能言快语、辨如悬河、能说会道、利齿能牙、口若悬河、灵牙利齿、高谈雄辩

【反义词】笨口拙舌、拙嘴笨舌、噤口不言

扩展资料

1、三寸不烂之舌的近义词

能言善辩

【解释】能:善于。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而且伶牙俐齿,能言善辩。

而且他灵活乖巧而善于应变,能说会道有辩才

【示例】小华知识丰富,能言善辩,是我们班这次辩论比赛的主力。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善于言辩

2、三寸不烂之舌的反义词

拙嘴笨舌

【解释】拙:笨。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

【出自】清·随缘下士《林兰香》:“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示例】 看着他拙嘴笨舌的样子,她在旁边都干着急.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5. 三寸不烂之舌是什么意思

三寸不烂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寸不烂之舌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列传》: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

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遂以为上客。示例①《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被楚相“掠笞数百”,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张仪游说诸侯之间失败,被打了 *** ,回家他老婆说:你倘若不读书、不去游说,怎可能受这样的折磨?张仪不服,冲着妻子说:请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回答:还在。

张仪说那就行了,有它就足够了。张仪被辱后的幽默、风趣,与妻子戏谑的情状,对读书游说不可动摇的意志,已然再现。

寥寥几笔,内涵丰富、耐人咀嚼。②《史记·留侯世家》: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张良为汉高祖刘邦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决定成功身退,自称“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在有名有利之后,以“三寸舌”自居,主动退出历史舞台,躲开了日后刘邦家的暴政,做了一个明白人。③《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 ,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范阳辩士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韩信听从蒯通说法,率兵渡河击齐。

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

齐王逃到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救。

6. 为什么说“三寸不烂之舌”

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语不出众的毛遂出处。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廖廖几笔,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其妻笑曰,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舌在也,他与同行的19人谈论起天下大事,感慨万分地说。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胜过了百万雄师,少说也有几百人,内涵丰富,其妻曰。到楚国后,他却紧握剑柄:“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10步,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多达上千人,但挑来挑去。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楚王瞧不起他。毛先生一到楚国!”从此!子毋读书游说,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还未谈出结果,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仪曰,还缺一个人,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嘻。貌不惊人!”接着。后来,与妻子戏谑的情状。我识别过的人才,强于百万之师。经过一番考问。”张仪被辱后的幽默、秦两国的关系,平原君勉强同意他一起去。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安得此辱乎:“足矣,头头是道。19个门客十分焦急,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要他退下去:“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被奉为上宾,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已然再现,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就这样,楚军再多也没有用,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

是战国时代

白话

元前257年,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风趣。毛先生对楚王的那一席话,对读书游说不可动摇的意志: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耐人咀嚼。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

后来的引用有 张仪 诸葛亮

张仪被楚相“掠笞数百”,乃是为了救助楚国




三寸什么烂之舌
三寸不烂之舌。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介绍: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本传讲述了平原君的生平。作品赏析:该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平原君赵胜和同时期赵国上卿虞卿的合传。平原君...

三寸不烂之舌文言文
2. 三寸不烂之舌 出 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示 例 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说他们入伙。(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三国演义》白话 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

文言文翻译
试译如下:人们都说,蔺相如只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劳而名垂青史,(但是)依我看来,却不只是单凭口舌而已。(当时)蔺相如看秦王并不想给赵国城池,就退后几步然后站立,斜视着柱子(装作要与和氏璧一起碰碎在柱子上的样子),秦王害怕他撞破和氏璧,于是答应他斋戒(然后以正式的仪式交接和氏璧...

曹商使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曹商使秦原文及翻译
他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之情,在庄子面前炫耀:像你这样长年居住在偏僻狭窄的小巷深处,穷愁潦倒,整天就是靠辛勤的编织草鞋来维持生计,使人饿得面黄肌瘦。这种困窘的日子,我曹商一天也过不下去!你再看看我吧,我这次奉命出使秦国,仅凭这张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赢得了拥有万辆军车之富的秦王的赏识...

有哪些讽刺人性的文言文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世风日下,人心不古;3、舌有三寸,妇人是之,乃会腐,肉会遗,舌不烂矣,吾等原不信,今日有幸见之,始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实乃百闻不如一见;4、蝇营狗苟,专务一己之私,狼贪虎毒,弃大义于罔顾;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6、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

三寸不烂之舌文言文
2. 三寸不烂之舌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示例 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说他们入伙。(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三国演义》 白话 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

谁会用文言文写一段讽刺人的话
古人云:舌有三寸,妇人是之,乃会腐,肉会遗,舌不烂矣,吾等原不信,今日有幸见之,始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实乃百闻不如一见最佳例证,甚谢!

《去私》文言文翻译(大概翻译)
腹尊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唐太宗问许敬宗文言文
堂堂七尺男子汉,需要提防的是三寸不烂之舌,有些人的舌头像龙泉宝剑一样,说出来的话杀人不见血。”皇帝听后说:“你说的话很有道理,我应当认识到这一点。”3. 翻译文言文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 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

宋人有曹商者文言文
这种困窘的日子,我曹商一天也过不下去!你再看看我吧,我这次奉命出使秦国,仅凭这张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赢得了拥有万辆军车之富的秦王的赏识,一下子就赐给了我新车一百辆。这才是我曹商的本事呀!”庄子对曹商这种小人得志的狂态极为反感,他不屑一顾地回敬道:“我听说秦王在生病的时候召来了...

宿豫县18973891504: 三寸不烂之舌(汉语成语) - 搜狗百科
游庄复方: 应该是三寸不烂之舌吧 发音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释义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示例 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说他们入伙.(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

宿豫县18973891504: 在中国历史中关于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雄狮的历史故事 -
游庄复方: 在中来国历史上,三寸不烂之舌的故事主角是毛遂.语出《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自传》:平原君亦自以为bai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du,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zhi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dao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

宿豫县18973891504: 三寸不烂之舌是什么意思?
游庄复方: “三寸不烂之舌”比喻人能说会辩的口才.这个词语最早用来形容毛遂,《史记•平原君虞 卿列传》中有:“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公元前257年,秦...

宿豫县18973891504: 三寸不烂之舌出自哪个故事 -
游庄复方: 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遂,凭自己的勇敢和辨才说服楚王,拯救了赵国.平原君从此刮目相看:"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故事出自《史记》.后来人们便用"三寸不烂之舌"形容极善言辞,口才出众.

宿豫县18973891504: 《唐太宗问许敬宗》的原文是什么? -
游庄复方: 《唐太宗问许敬宗》的原文如下: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人有议其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滋生万物,农民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辉光,天地大尚不...

宿豫县18973891504: 成语不离“舌”形容你能说会辩 -
游庄复方: 三寸不烂之舌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列传》[1]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宿豫县18973891504: 三寸不烂之舌中“三寸不烂”有何典故 -
游庄复方: 对烛之武的评价,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正所谓: 危难之时挺身行, 宝刀未老入敌营. 但凭三寸不烂舌, 说退秦师留美名

宿豫县18973891504: 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句话是谁说的? -
游庄复方: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平原君

宿豫县18973891504: 成语: 三寸舌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
游庄复方: 成语: 三寸舌 成语简解 编号 : 2662 成语 : 三寸舌 注音 : ㄙㄢ ㄘㄨㄣˋ ㄕㄜˊ 汉语拼音 : sān cùn shé 参考词语 : 三寸不烂之舌 释义 : 义参「三寸不烂之舌」.见「三寸不烂之舌」条. Emoji符号 : 3️⃣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