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一百字以上 别复制

作者&投稿:运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都是省部级干部,他们在祭祀完毕,取下祭品的时候,却唱起“雍”,这一当时只允许天子行宗庙之祭的时候才可以用的颂章。孔子批判说,雍诗里有“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样的话,辟公就是诸侯,天子穆穆是形容天子在祭宗庙时候慎终追远的仪容的。这个和三家的实际地位完全不符合啊。这个道理和上面第一个例子是一样的。孔子举这两个例子,意在引出话题,人的行为,首先要符合当时当地的礼法制度,如果连最基本的守法观念都没有,那还谈什么道德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但是孔子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教条主义者。孔子恐怕是会同意“恶法非法”的法学观念的。紧接着,孔子就提出了礼法的本质问题,也就是礼法的核心价值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如果失去了仁爱的美德,那么形式上再完备的礼法又有什么用,又有什么意义呢?人如果失去了仁爱的美德,那么形式上再完美的乐又能有多少意义呢,这样的音乐,能起的作用恐怕也就是粉刷太平,自欺欺人而已吧?那么什么是礼法的本质,礼乐的核心价值?这个问题,接着由鲁国的另一个儒者林放引出话题。


广灵县18586097187: 怎么理解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一百字以上 别复制 -
绪费博尔:[答案] 三家是鲁国的大夫孟孙、叔孙、季孙.天子在宗庙之中,辅助祭祀的是列国的诸侯,主祭的是天子,他的面容慈祥而恭敬,幽深而玄远,所以说穆穆.这本来就是讲天子的事情,所以在撤去祭品的时候唱这样的歌,才是正道.如今这三家大夫,在自己的...

广灵县18586097187: 论语翻译(38)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
绪费博尔: 【原文】 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

广灵县18586097187: 翻译下面句子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绪费博尔:[答案] 三大家族(仲孙、叔孙、季孙)在撤出膳食时奏响诗篇“雍”.孔子说:“雝诗中说'诸侯们助祭在庙堂,天子的仪态严肃端庄',(这两句诗用”在这三家祭祖的大堂上,可取什么呢?”. 注意:雍,本作“雝”,《诗经·周颂·臣工之什》中的...

广灵县18586097187: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怎么翻译? -
绪费博尔:[答案] 鲁国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举行家祭,祭毕撤馔之时,也命乐工唱雍之诗.先生说:“雍诗中说:'口方诸侯都来助祭,天子仪容,那样穆穆地敬而美.'这在三家堂上唱来,有何意义呀!” 此章夫子用同上章,夫子好“固执”,过!

广灵县18586097187: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怎么理解? -
绪费博尔: 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

广灵县18586097187: 相维辟公 逐字解释,谢谢 -
绪费博尔: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译文] 仲孙、叔孙、孟孙三家用《雍》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说,诸侯恭敬助祭,天子肃穆主祭.怎么拿它用在这三家的厅堂上呢?” =======================...

广灵县18586097187: 论语第三篇第二段的意思?????????急 -
绪费博尔: 凿 彻——李零氏以为:“彻”,字本从鬲从又,象以手拿走鬲,撤除是它的本义,后世为了区别撤除之彻和通彻之彻,才加手旁和彳旁区别之(鬲也讹变为育).这里的“彻”,是指祭祀完毕后的撤祭.天子之礼,撤祭时,要唱《雍》,叫“歌...

广灵县18586097187: 论语的第二段和它的意思 -
绪费博尔: 你把论语第二段粘上来~是不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广灵县18586097187: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至少五句) -
绪费博尔: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

广灵县18586097187: "狄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出自于《论语》哪里? -
绪费博尔: 这句话见于《论语》的《八侑第三》,原句为“子曰: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一般可解释为:未开化的、文明程度比较低的人、民族和国家,虽然有他们自己的国体、政体(夷狄之有君),但由于没有遵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