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

作者&投稿:路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五蕴----色、受、想、行、识”

    十二处(六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 +

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六识(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十二处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佛教重要的理论范畴,合称“三科”。

  “蕴”也作“阴”,《俱舍论》谓“聚义是蕴义”,即是“积聚”的意思。佛教认为, 有情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积聚构成的,称为“五蕴”。于中,色蕴相当于物质现象,它包括四大(地、水、火、风)和四大所造。四大所造是由四大所构成的各种物质现象。如轻性、重性、湿性、涩性等物质特性,以及冷暧饥渴及触觉等各种现象。

  受蕴相当于感觉,是有情众生在与外界事物接触时所产生的各种感受。由于认识的器官不同,受蕴一般分成六种,即眼根所生受、耳根所生受、鼻根所生受、舌根所生受、身根所生受、意根所生受,包括了有情众生的一切感受。而各种感受从道德性质上又可分成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相当于知觉或表象认识,是一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认识活动。如人们所了解的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都是想蕴的内容。

  行蕴相当于行动意志,是人们通过分析思辨以后形成的判断性的意向活动。

识蕴相当于意识,即统一各种心理认识作用于一身的根本意识。

  “五蕴”就是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总括,是一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合。由于众生皆是由五蕴构成,故五蕴又是有情众生的代名词。从某种角度讲,五蕴就是全部佛教教义的研究对象,因此佛教各派都运用它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对五蕴的解释又有所不同。小乘佛教认为,五蕴依靠缘起的法则(六因四缘)生起万物。人只是五蕴的因缘和合,是一种暂时存在的假象,故一切众生皆非实在,世界上实在的只是构成五蕴的具体的法,故称“人无我”而“法有我”。大乘佛教则主张,既然五蕴和合的“人我”并不真实,五蕴自身也就是不真实的。因此整个世界的一切万物皆非真实,全部世界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由此又得出了“法无我”的结论。

  “十二处”,是佛教解释人生的又一理论范畴,分成“内六处”与“外六处”两种。佛教从人的生理特点和认识活动出发,将分属人身六个部分的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处”或“六入”(六入是六处的古代译法),实际上是人的六种感觉认识器官。此为“内六处”,又称为“六根” 。佛教对“内六处”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它们是众生一切知识的主要来源。《俱舍论》谓“生长门义是处义”,意为“六处”能通过自身对外界事物的摄取与认识,以促进人的身心功能的发展。

  按照佛教的说法,“内六处”的认识对象与认识能力各有不同,眼、耳、鼻、舌、身五种是生理器官,能分别认识色、声、香、味、触五种对象,认识对象是单一的,只能分别自己所对的对象。第六意处则是一种纯粹综合的认识,它以五根所得的知识为基础,能对事物现象进行全面综合的认识,对事物进行总体把握。与“内六处”相对的是“外六处”,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处”一方面是“内六处”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则是“内六处”的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感受知识。其中,色指事物的形体、颜色等方面的特征;声指外在的声音;香指外界事物香气;味指外界事物的的气味;触指身体所接触到的外物;法则泛指外界的一切万物,被认为是意的认识对象。

在佛教看来,人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意识的活动,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同时也能对五根活动所得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认识分析。此六种对象是认识的六种外界知识,佛教称为“六境”。它们与“内六处”一一对应,互为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两者合在一起称为“十二处”,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的生长过程。

  除“五蕴”、“十二处”之外,“十八界”也是佛教理论的一种重要范畴。所谓“十八界”,就是在“十二处”的“内六处”(六根)、“外六处”(六境)之外加上“六识”构成十八种法,称为“十八界”。《俱舍论》谓“种族义是界义”,也就是说,“十八界”是指一切万法可分为“六根”、“六境”、“六识”等十八种诸法种族。“六识”即是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佛教认为,人的六根并不具有直接的认识能力,不过是认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感官而已。所以,认识活动如要顺利进行,还必须有作为实体的认识能力存在,这就是“六识”。一般说来,“六识”中的前五识只能分别认识各自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而第六识意识则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不仅能直接认识自己的对象,又能统摄前五识,以构成一种综合认识,整体把握事物现象。佛教认为,六根、六境和六识之间存在着一种因缘和合的关系,根境和合而生起识,只有六根与六境之间和合作用,人的认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佛教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被合称为“三科”,意为佛教徒必须学习的三种基本理论。

  一般来说,“三科”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除“五蕴”内容略窄而外,“十二处”与“十八界”的内容可以说是完全相同,“十二处”中的“意处”,就是“十八界”中“意界”与“六识界”全部内容。可为什么佛教不厌其繁,又将之分成“三科”呢?佛教认为,这是由于信徒的根机不同,故佛陀对机说法而分为“三科”,上等根机的人以“五蕴”就能解脱;中等根机的人听了“十二处”解脱;下等根机的人以“十八界”解脱。

  这是佛教自身的说法,实际上,“三科”的确立,有着自身特殊的意义,“五蕴”是用以分析众生的生命现象;“十二处”则用以分析认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十八界”则是以认识活动为中心,对一切万法进行总的概述与说明。“三科”的侧重点与作用是不同的。故佛认为,“三科”之间相互依存,不可缺少。而学习“三科”的目的在于破除我迷,掌握无我的真理,掌握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
每个范畴代表一种认识或存在的界限。《楞严经》详细解析了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的内涵,旨在帮助修行者破除妄见,显现真如,从而达到佛教的觉悟之境。该经典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内容全面,涵盖了显密性相诸多教义,指导修行者从发心到最终的成就,包括对各种境界和魔难的辨析与对策。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有...
六根: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是佛教用来指代六种感觉器官及其相应的功能。眼根对应视觉,耳根对应听觉,鼻根对应嗅觉,舌根对应味觉,身根对应触觉,意根则是思维和意识活动的所在。六尘: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是与六根相对应的六种外界事物。色尘指视觉所感知的色彩和形态,声...

佛教中的“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别是什么意思,有...
在佛教中,"五蕴"、"六根"、"六尘"和"十八界"是理解生命现象和宇宙法相的重要概念。首先,"五蕴"包括色蕴(物质现象)、受蕴(感觉和苦乐)、想蕴(思想和概念)、行蕴(意志与行为)以及识蕴(认知和意识)。它们分别代表有为法的五个基本类别,涵盖了生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五蕴被用于区分有为法...

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视、听、嗅、味、触、意——六识。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五蕴分别是色...

四大一身假合六根五蕴阴邪一元阳处是吾家休认形骸野马是形容什么
5. 一元阳:指人的本性、真如,也就是人的本质、核心。6. 形骸:指人的肉体,野马:在佛教中,野马是指风的比喻,这里用来形容肉体如同不断变化的风一样,不是永恒不变的实体。这段话的大意是: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暂时聚合形成的假合之身;我们的六根和五蕴构成了我们的身心,这些...

心经是什么
心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这部经典旨在阐述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即通过洞察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来实现超越生死轮回的目标。心经内容简洁,篇幅短小,但涵义深远,被广泛传播和诵读。心经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五蕴、六根、六识的阐述,以及对人生苦谛...

...六根和五蕴什么关系?八苦之一是五蕴藏还是五阴炽盛?
“五蕴”把“色受想行识”,其中色对人而言指人的生理,属于色法范畴;“受想行识”则是指人的心理,属于心法范畴。所以,六根与五蕴,就其外延来说,是交叉关系。八苦,一般指的生死病死四苦与求不得、受别离、怨憎会和五阴炽盛。所谓“五阴炽盛”,就是指身心的痛苦与烦恼。

佛教的五蕴是指哪些?
佛教的五蕴(五阴)指的是佛教中对于人存在的五个基本要素或实相。这些要素构成了我们对于“自我”或“个体”的错觉。以下是五蕴的概括:1. 色蕴(色阴):指身体和物质的方面,包括我们的身体、感官和物质世界。色蕴与身体相关,但并不等同于身体。它代表了身体的形式和物质的存在。2. 受蕴(受阴...

佛学禅理中的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与六根清净都包括哪些
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六根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

...概念是什么?六根和五蕴什么关系?八苦之一是五蕴藏还是五阴炽盛?_百 ...
六根与五蕴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其中色蕴指身体的物质形态,受、想、行、识蕴则指心理活动。六根与五蕴在外延上有所重叠,六根是感知外界的工具,而五蕴是感知后的心理反应和认知过程。八苦是佛教中的基本痛苦,其中五阴炽盛被认为是其中之一。五阴炽盛指的是身心方面的痛苦...

思南县18035927822: 十二处十八界是什么意思 -
鄞咸迪尔: 十二处十八界是指佛教中的十二处和十八界.十二处即六根、六境、六识,合称十八界.六根是能对色声香味触法产生感觉的六个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又称六种认识功能.六境指认识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法的含义与前相同).六识则是前...

思南县18035927822: 什么是佛家五蕴
鄞咸迪尔:五蕴 一、五蕴: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 (Skanb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思南县18035927822: 六根六尘分别指什么? -
鄞咸迪尔:[答案] 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思南县18035927822: 请具体说明一下什么是五蕴?
鄞咸迪尔: 五阴又称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

思南县18035927822: 五蕴是指什么?
鄞咸迪尔: 【五蕴】 ﹝出大乘广五蕴论﹞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

思南县18035927822: 修行中说“六根未净”的六根是什么意思啊? -
鄞咸迪尔:[答案]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

思南县18035927822: 佛学基础: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 -
鄞咸迪尔: 外六尘(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相应的六种对境,也是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六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

思南县18035927822: 有谁可以释义的?!有奖~~ -
鄞咸迪尔: 色受想行识,是五蕴,已如上说.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合称十二处.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十八界.蕴处界在佛教中称曰三科,是对宇宙人生一切现象所作的三种不同形式的...

思南县18035927822: 佛语中,六根清净的六根是指什么? -
鄞咸迪尔: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

思南县18035927822: 佛家常说“六根清净”六根指的是什么? -
鄞咸迪尔: 什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