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合纵:被误解了两千年的政治家,一场理性对人性的必败之局

作者&投稿:貊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

这是关于苏秦的故事,但我们要从张仪说起。

公元前333年,溽热的楚国。汗流浃背的年轻人张仪接到了一封信。信是他的同门师兄苏秦送来的。

早些年,张仪与苏秦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术。张仪毕业后周游列国,却一无所获,困在楚国一处卑苦的所在,潦倒落魄,蹉跎岁月。

此时的他,没有钱,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体面的生活;而此时的苏秦,乃是赵国的高级干部,赵国国君跟前的红人。

我们不知道这封书信写了什么,但可以想象,不外乎苏秦自夸如今发达了,想拉扯师弟一把,邀请张仪到赵国发展。

对张仪来说,苏秦的这封信无异于一根救命稻草,他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他当机立断,马上收拾行囊,去赵国。

张仪本以为在赵国等待他的,是飞黄腾达的机会。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到赵国,就被苏秦狠狠地羞辱了一番。

张仪既惊恐又愤怒,发誓必有所报。但苏秦已经是赵国的高级干部了,想要报复,只有在比赵国更强大的国家,获得比苏秦更高的地位。张仪决定去秦国。

可是他没有钱,甚至连基本的路费都没有。更何况到了秦国,要打点关系,都需要钱。不要以为那个时代有才华就行了。有才华而没钱,可能连老板的面都见不到。

这时,一个土豪适时地出现了。土豪资助张仪从赵国到了秦国,资助张仪在秦国打点关系,直到张仪见到了秦王,得到秦王赏识,被封为客卿。

然而,当张仪准备报答这位土豪的时候,土豪亮明身份:他是苏秦派来的。而这一切都是苏秦的安排。

原来,苏秦正在下一盘大棋,而张仪只是苏秦这盘大棋上的一颗棋子。



苏秦正在下的那盘大棋在中国历史上有个赫赫有名的名字——合纵。

何为合纵?战国时代有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对抗秦国,就是合纵。

这是战国舞台上最波澜壮阔的剧情之一。

合纵成就了苏秦。最巅峰的时候,他是“纵约长”——合纵联盟的秘书长,堪比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盟主。他还“并相六国”——同时担任六国的国相。他的待遇与出行的仪仗“拟于王者”——与王者平起平坐。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令人人艳羡的成功者,而关于苏秦的故事也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但是,苏秦的故事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与苦涩。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成功来得快,去得也快。更重要的是,他在努力用理性来对抗这个世界的非理性,所以他注定要失败。

相比他的成功,他的失败更值得说。

而张仪的那个故事,就预示着苏秦伟业的脆弱与已逝。



苏秦,洛阳人。在那个时代,洛阳是周天子所在地,也就是首都。所以,苏秦是有首都户口的人。

不过,这个首都户口实在没有任何含金量。因为洛阳城里那位天下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周天子,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实在没有余力为首都人民谋点特权与福利。

天下名利场早已经转到了咸阳、临淄、邯郸等这些大城市。

所以,苏秦在鬼谷子那里毕业之后,他选择了秦国,到了咸阳,成了一名“咸漂”。因为当时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秦国很有可能会成为最终的赢家,苏秦大概也是这么认为的。

按照惯例,苏秦向秦王献上了一统天下、消灭六国的宏图大略。

但他得到的,只是秦王的“呵呵”。史书中说:“秦王不用其言。”——没有采纳苏秦的谏言。就这么简单,没有想象中王的赏识与器重,更没有传说中的火箭式晋升,甚至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其实,我们应该理解秦王。此时的秦王是秦惠文王,正是那个杀了商鞅的秦王。商鞅伤秦惠文王实在太深了,以至于王虽然车裂了商鞅,灭了商鞅全家,依然不解恨,连带着对六国来的人都有了看法,尤其见不得那种夸夸其谈、张口闭口踏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嘴炮。

但对于苏秦来说,这就意味着,在秦国,前途基本到头了。



苏秦离开秦国,来到燕国。在燕国,他开始谋划他的合纵大棋。

合纵这盘大棋,令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拆解开来,大致可拆解为四步。

第一步,获得一个合适的身份。这一步,苏秦选择了燕国。

为什么要选燕国?因为燕国不小,位列战国七雄,要搞事,足够了;但也不大,在七雄中排名末尾,这样的国家,人才少,苏秦去了,就能被重用。

苏秦于是做燕国国君燕文公的工作。

我们知道,要说服一个人,诉诸两点即可:恐惧与欲望。这是基本的人性。国家是由人组成的,所以国家也有恐惧与欲望。

燕国是个小国,此时尚没有多大的欲望,它只有恐惧,灭国的恐惧。实际上,这是战国那个舞台上所有国家都要面临的恐惧。

苏秦说,我能帮燕国实现永久的太平。燕国离秦国太远,所以不用担心秦国的威胁。燕国应该担心的是赵国。所以对于燕国来说,与赵国结盟才是最有利的。我可以帮燕国去说服赵国,两国联合。从此燕赵再没有兼并与纷争。

而苏秦想要的很简单,只是一个燕国使者的身份。

既然如此,对于燕文公来说,这么好的无本买卖,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燕国国使苏秦到了赵国。这是苏秦这盘大棋的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苏秦的合纵,是以赵国为核心的。

那么如何说服赵国?其实也不难。因为赵国才是合纵战略最大的受益者。

赵国长期以来一直战斗在抗秦的最前线,如果合纵成,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秦国,对于赵国来说,这简直是最好的局面了。

所以,当苏秦在赵肃侯面前拍着胸脯,自告奋勇,要帮赵国去联合六国时,赵肃侯大喜,给他高官,给他厚禄,给他经费。

苏秦一跃而成为赵国高级干部,如果按照他的计划,离国相之位也不远了。

接下来,苏秦要去说服的是韩国、魏国、齐国、楚国四国。



这四个国家,可以分为两类。韩国、魏国是一类,齐国、楚国是一类。韩国与魏国这两个国家,有共同的特点,他们实力较弱,经常被秦国欺负。

按理说,经常被秦国欺负,应该会很容易说服。其实不然。经常被欺负,面对欺凌者,实则更难生出反抗的念头。原因很简单,被打怕了。

如果欺凌者偶尔释放点善意,在拳头的间隙丢出一点甜头,那么他们简直就要感恩戴德了。秦国就是这样。对于韩魏两国,秦国并不是一味索取,偶尔也会吐出一些好处。在拳头与甜头的夹击下,韩魏两国成为秦国最忠诚的马仔。

苏秦深知韩魏两国的弱点,对这两个国家,首先要让他们建立自信。

苏秦说,你们这两个国家啊,其实很强很厉害啊。然后,苏秦在人口上、技术上、数据上各个方面将他们与秦国做了比较,最终得出结论,你们很厉害,不用怕秦国。

紧接着,苏秦乘热打铁:你们这么厉害,还整天跟在秦国后面做马仔,我都为你们感到羞愧啊、丢人啊。

韩魏两国国君咬咬牙,不就是秦国吗,干了。

接下来是齐国。齐国有个特点,国家很强大,离秦国很远。按说不应该怕秦国。但齐国与秦国的关系一直很好,甘愿充当秦国的马前卒。

不过人都是有廉耻之心的。齐国如此强大,自然也不愿意一直被视为秦国跟班,也希望有与实力相配的名声。

苏秦从这一点上入手,成功拿下齐国。

最后是楚国。楚国与齐国一样,实力强大。可以说在当时,秦国之外,就是楚国。甚至有一种共识,天下如果一统,必定在秦国或楚国手中实现。

如果说对于韩赵魏三国来说,抗秦是现实的生存需要,对于齐国来说,抗秦是名声的需要,那么对于楚国来说,抗秦就是未来大势的需要。所以说服楚国也不难。



我们来看,苏秦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或者说他靠什么说服六国国君听命于他?

后世的儒家认为是靠苏秦的巧舌如簧。就是说,苏秦靠耍耍嘴皮子就暴得高位,成就大名。所以他们不服,他们很生气。他们将苏秦斥为反复无常的奸诈小人,钉在儒家写就的历史耻辱柱上。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言语的力量,必然来自于它切中了现实的问题。必然在于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苏秦的言语切中的,是六国的恐惧与欲望。

那个时代,正是欲望空前膨胀,但同时恐惧也空前深重的时代,所有人都陷入其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所有国家都被恐惧与欲望煎熬着。

而苏秦针对他们的欲望与恐惧,制定了最理性的处理策略——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构建了一个国家间合作的机制和平台。这就是苏秦所提供的方案。

从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对于六国来说,合纵无疑是当时那个时代最好的、最理性的选择。

大家都是聪明人,有这样的机会,没有人会错过。所以促成合纵并不难。

我甚至觉得,苏秦的合纵如同当今国家之间的联合与结盟,最终目的是,通过外交手段,而不是诉诸武力,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与争端,实现天下的永久和平。

可以说,苏秦的成功是理性的胜利。



一切都非常合理。在合纵机制下,秦国威胁着六国,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双方维持一种大体的平衡,从此天下太平、岁月静好。

但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大多数时候,理性是要败于非理性的。

这并不奇怪,合理的部分是理性,不合理的部分是人性。所以,非理性就是人性。而众所周知,支配这个世界的,是非理性的人性,而不是理性。在双方博弈中,往往是非理性的人性取胜。

所以,虽然促成理性的合纵不难,但非理性的人性让合纵的维持非常困难。

苏秦的合纵,只是一个口头承诺,又不用实际上付出什么,何乐而不为呢?口头上的承诺容易,一旦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很难。口头上的承诺不需要付出什么,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可能就要和秦国开战,那当然就要掂量掂量了。

还有一点,在理论上,从长远看,合纵是对大家是有好处的。但一旦在具体的事件中,理性与远见往往失效,人一般会被情感因素与短期利益所左右。

放弃眼前利益而追求长远利益,忍耐切近的小危机而专注未来的大危机,非有大智慧、大毅力者才能行。

说白了,人性不讲道理,太善变,太禁不起风吹草动,太容易被眼前的利益和恐惧所摇动。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合纵,将毁于人性的弱点。



苏秦自始至终都明白这些问题。本文开头张仪的故事,就是苏秦试图解决、对抗合纵潜在危机的一次冒险性尝试。

当时,苏秦即将展开他合纵的第三步,说服韩魏两国。秦国突然发兵,攻打魏国。击败魏国之后,秦国有继续东进的趋势。苏秦深知,而一旦秦国将战国蔓延到东方各国,秦国的压力不会促成联合,反而会破坏联合。

苏秦的解决方式是诱导张仪前往秦国,希望张仪稳住秦国,留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实现合纵。苏秦或许乐观地觉得,只要建立稳定的合纵机制,就可以对抗不稳定的、善变的人性。

历史没有告诉我们张仪究竟有没有发挥作用。不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秦国确实没有再发动进攻,留给了苏秦推进合纵充足的时间。

但是,历史证明,即便是稳定的合纵机制,也脆弱不堪,禁不起任何风吹草动。苏秦还是太乐观了,他太低估人性的威力了。

对于合纵,《史记》中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就是说,苏秦的合纵维持了天下太平十五年。如果真是这样,倒也不算失败。要知道在战国那样的环境下,十五年的太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

但很遗憾,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司马迁错了,苏秦的合纵也就维持了一年时间而已。

就在第二年,秦国使出他惯用的手段,拉拢他的传统盟友齐国与忠实马仔魏国攻打赵国。赵肃侯怒了,将一腔怨气撒到了苏秦头上:你丫建立的合纵联盟也太不靠谱了。

苏秦害怕了,逃离赵国,回到他一开始发迹的地方,燕国。

“苏秦去赵而纵约皆解。”

——苏秦离开赵国,合纵联盟就此瓦解。赵王索性放开手脚,水淹魏、齐两国军队。六国的决裂再不可收拾。



失去了合纵的苏秦此后的人生乏善可陈。

在燕国,他勾搭上了燕王的母亲。史书中说他是害怕燕王找他麻烦,但我怀疑他是想摆脱这样一段危险的关系,他申请外派到齐国工作。

到了齐国,作为燕国使者,他居然成了齐王身边的红人。这引起了齐国达官显贵的嫉妒,他们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苏秦刺杀于朝堂之上。

就这样,在齐国临淄的血泊之中,苏秦死了,窝囊而又可怜,如同一条野狗。

在当时,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苏秦的死,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

但若干年以后,苏秦会再次进入天下人的视野。那时,赵国30万士卒被秦国活埋于长平,天下终于认识到,合纵,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活路。

不过,为时已经太晚,秦国战车的巨轮已经驶来,一切都已无可挽回。


熟读兵书的赵括,为何会被世人误解?
这个道理在三国时体现的玲离尽致。三国就像保持平衡的三角凳,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会不保,三国共存其实是一种综合博弈的平衡。后来秦国要灭邯郸了,邯郸保卫战使各国不得不合纵,引出什么信陵君窃符救赵等一系列的事,也说明了这一点。反正其他国家就是不让赵国被秦国给灭了。很多人说长平战败是...

一场战争活埋45万人?纸上谈兵的赵括,原来是被误解了
在当时的局势下,赵国俨然成为了东方六国抗击秦国东出的中流砥柱。 赵国,自此被秦国看作眼中钉,肉中刺。 赵括他爸,赵奢还在阙与之战中打败了秦国,被封为马服君,这也是秦赵两国展开长平之战的一段序幕。 虽说赵国是秦国在军事上最大的敌人,但挡住秦国东出之路的,正是韩国。 无论是北部的豫北通道,还是南部的...

怎样去理解人情世故?
2、在吃饭的场合做主动做点菜者,不适合请主人与主宾点菜,因为那不是尊贵者通常做的事情,但是请注意询问他们的喜好,而不是只管点自己爱吃的东西。但是这需要平时研究菜单,积累点菜的经验。3、经常找到朋友、伙伴与同事(甚至小孩子)值得肯定的方面,注意哦,即使老板也需要被你肯定,但是尽量在私下...

公鸡和鸡蛋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法家:先有鸡后有鸡蛋,君为主之,臣民被主之,鸡好比是君,君是中心,鸡蛋好比是臣民,臣民是拱君,先有中心再有旁侧。所以一定是先有君,再有臣,不然则属于违返“法制”。 纵横家:合纵派说:先有鸡然后再有鸡蛋,因为鸡比作自己,自己的子女比作鸡蛋,那么是先有你还是先有你的子女?连横派说:先有鸡蛋后有鸡,因为...

刘邦最崇拜的偶像是谁,他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功绩?
义的第二种叫做公义,或者说国家之义,百姓之义,天下之义。 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盟国有难,义不容辞,这才是一个天下大侠的最高境界。 信陵君一生,志在合纵六国,齐心抗秦,这便是顾全了魏国的最大利益。 所以信陵君才能显名诸侯,号召天下,从者如云。 中国人道德标准之三,礼。

诸子百家详细介绍
墨翟、韩非子和商鞅分别代表墨家、法家和兵家,墨子强调非攻,韩非子主张法治变革,而商鞅通过变法推动秦国强大。兵家孙武与孙膑分别以《孙子兵法》和灵活战术闻名,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以合纵连横策略影响国际局势,鬼谷子是纵横家鼻祖。名家公孙龙和惠施关注逻辑辩论,但名辩理论有时被误解。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

秦朝的赵高是太监吗?
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间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这些作为人质的公子,多是国君众多子女中不受宠爱的疏远者,被打发出质后往往长期滞留异国他乡,不少人贫穷潦倒终生,至死不得归还。赵高祖上,大概是由赵国到秦国作质子的这一类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不得意而滞留于秦,后来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

《韩非子》的治国君主论
法家关顾现实的精神,使得法家学说成为支撑我国两千年帝王政治的骨干。作为法家学说主干的《韩非子》,对...“理”“情”之上,不如儒家的“情”“理”“法”容易让人接受,故常被误解为不近人情,甚至饱受...韩非子强调不论合纵或连横的外交策略,都不是保全国家的办法,富强的根基,除了奖励耕战,还在于内政的...

历史上秦国能过统一六国,除了强大的军队,还靠的什么?
有学生曾经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两线作战,乃兵家之大忌。那么当初秦国一打六,是六线作战,为什么没有失败,反而胜利了?这显然是误解了两线作战的意思,所谓两线作战是指同时在两个方向作战。比如二战时期的德国,原本在西边和英军鏖战,结果又转头去打了苏联,结果被东西两面夹击,腹背受敌。而从...

刘邦一生追过的星有两个,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是谁?
义的第二种叫做公义,或者说国家之义,百姓之义,天下之义。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盟国有难,义不容辞,这才是一个天下大侠的最高境界。信陵君一生,志在合纵六国,齐心抗秦,这便是顾全了魏国的最大利益。所以信陵君才能显名诸侯,号召天下,从者如云。中国人道德...

榆社县17182668146: 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 -
桂姚儿童: 1、《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2、头悬梁故事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

榆社县17182668146: 悬梁刺股的含义? -
桂姚儿童: 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成语是由“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故事组成.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 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

榆社县17182668146: 简要概况悬梁刺股这个故事 -
桂姚儿童:[答案] 成语,词语本意为: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学苦读.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

榆社县17182668146: 引锥刺股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
桂姚儿童: 成语释疑: 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成语事例: 要知男儿知悔后,~并非难.成语出处成语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榆社县17182668146: 六国相印是什么 -
桂姚儿童: 相印是丞相的印章,六国相印是苏秦游说六国,成为六国宰相之后,身上带着六国相印的故事. 苏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同样有名的政治家,与张仪形成一纵一横的对比.苏秦有着无比辉煌的政治人生,曾成功说服六国实行他的合纵主张,并执相...

榆社县17182668146: 主张合纵抗秦的政治家是哪个 -
桂姚儿童: 苏秦主张的“合纵抗秦” 苏秦在齐国,继续作削弱齐的工作.他劝齐王大兴土木,纵情享乐,对外则大肆战争,广树仇敌.齐秦关系恶化,再加上齐攻宋国,秦王非常震怒.苏秦劝齐王先采取军事行动,以打击遏制秦势力的发展.同时也想使齐...

榆社县17182668146: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
桂姚儿童: 悬梁的主人公是孙敬,刺股的主人公是苏秦.1.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

榆社县17182668146: 安阳的历史与历史人物 -
桂姚儿童: 在安阳的故土上,发生过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韩陵定国寺等等关于中华文化的伟大传说,都跟这个地方有密切联系. 一 大禹治水禹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榆社县17182668146: “头悬梁锥刺股”故事梗概 -
桂姚儿童: 悬梁讲的是孙敬,刺骨讲的是苏秦. 1、悬梁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

榆社县17182668146: 纵横家是什么? -
桂姚儿童: 纵横家的产生——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