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书籍摘抄

作者&投稿:訾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第一章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一)分手是心灵的修复

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相处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恋爱不是对亲子关系的简单复制。实际上,我们不会简单地按照现实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我们其实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

恋爱不只是两人现在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

如果恋人很在乎我们,他就会主动去满足我们这个来自无意识的愿望,去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一旦我们觉得恋人的确符合自己理想父母的形象了,我们就会变成孩子。

如果你只觉得恋人是你的理想父母,那就等于你只是将恋人当作了一个爱的工具或对象,而没有将恋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来理解、来尊重。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恋爱过程没有完成前,我们彼此将对方当作自己理想中的父母,我们也彼此努力去扮演对方理想父母的形象。但结婚仪式完成后,理想父母回归到了现实,我们不再扮演彼此理想父母的形象,不愿意再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if !supportLists](二)[endif] 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对于缘分,心理学也有独特的解释:缘分的确是在过去修下的,但过去不是前世,而是我们的童年,主要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修下的。

(三)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四)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要太恋父母的某一方,认为自己与他(她)的关系胜于他们的关系。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二、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 一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有健康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他做事情,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服从父母的语言。

在母子关系中,或者在任何关系中,我的感受能被感受到,这一刻,我存在,你也存在。这一刻,就是爱。

同情心有两种。一种是对弱者的可怜,但内心同时有一种我很好很强大的自恋。另一种是共情,即,我深深地碰触到了你的感受,进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共情能力的构建,就源自于能彼此碰触的母婴关系,而它的基础,是妈妈能看到婴儿的感受。

中国人的习惯性认识——三岁前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怎么对待他们都可以,是大错特错的。相反,孩子越小,越需要大人特别是妈妈的细心呵护与关注。

( 二 )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国内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写了《爱和自由》一书,大致的观点是,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三)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点燃这烛光的人,却丝毫不企图在你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丝毫不想控制你。他们来了,点燃了烛光,又走了,就仿佛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这样的过客,会给你留下温暖,会让你更相信自己,同时也更相信别人。让你对关系更有信心,也让你对自己更有信心。

这样的过客,我称之为我们生命的拯救者。如果我们本来温暖,他们会让我们更温暖。如果我们本来冰冷,这样的温暖会融化我们心中的坚冰。

( 四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在这一阶段,如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密切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他更甚于爸爸,或父亲与女儿非常亲密,并让女儿相信,爸爸爱她更胜于妈妈,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插图],一方面,他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他会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还会发展出一系列问题,譬如只结交异性朋友而难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还可能会发展成同性恋。

三岁前,孩子没有性别意识。一般情况下,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与妈妈的关系最亲密。但从三岁左右开始,孩子有了性别意识,会越来越渴望与异性父母亲密,在约五岁的时候,这一愿望达到顶峰。如果父母的关系稳定而和谐,那么孩子这种欲亲近异性父母的渴望就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表现得与同性父母更亲近。

“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实际上,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如果父母相爱,孩子就会安心地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异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这个年龄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

特别小的孩子,只要有一个人爱他,他就满足了。但三岁大的孩子,会渴望同时拥有爸爸妈妈的完整的爱,也就是说,他既渴望同性父母的爱,也渴望异性父母的爱。“如果少了一个,他会创造出另一个形象来。”胡慎之说

一个小男孩问妈妈:“爸爸在哪里啊?为什么还不回家呢?”

妈妈安慰他说:“爸爸爬到了月亮上面,现在正在里面砍树。”

实际上,男孩的爸爸几年前就去世了,是男孩的妈妈亲自送走的。她不忍心告诉儿子残酷的真相,于是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这个谎言让儿子的眼睛亮了起来,虽然住在一个整天漏水的破旧房子里,虽然生活是那么艰辛,但每到夜晚,他就会微笑着看着月亮,有时会自言自语地说一些话,他相信妈妈的话:爸爸在月亮上砍树呢,以后会回来盖一栋漂亮的、不漏水的大房子。

几年后,妈妈也去世了,但男孩坚强地活了下来。尽管已经明白,这只是妈妈编织的一个美丽的谎言,但是,每当遇到挫折与苦难时,他只要抬头仰望月亮,心里总会感觉到一股暖意,仿佛在高高的天空之上,真有一双慈祥的眼睛,正热切地注视着自己。

再过了几十年,曾经的男孩变成了国内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老板,已经修造起无数的高楼大厦。

如果只试图爱孩子,却不爱配偶,甚至阻止孩子去爱配偶,那你就会发现,无论你怎么努力,无论你的配偶是多么不堪的人,孩子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男孩成为男人,女孩成为女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3~6岁会打下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但如果男孩想成为有魅力的男人,女孩要成长为有魅力的女人,他们不仅要进入同性父母的世界,还要进入同性的大世界,譬如结交众多的同性朋友。我们不断回到异性的世界,但我们首先属于同性的世界,与同性的交往——喝茶聊天、饮酒作乐、在俱乐部里消遣、学习充电、集体运动或随便什么事,都可以让男性补充男性的能量,让女性补充女性的能量,从而让他保持他的男性魅力,让她保持她的女性魅力。这才是这个世界最和谐健康的整体关系模式。

相反,如果男性总停留在女性的世界,女性总停留在男性的世界,那么不管它具体是怎么回事,都意味着一些问题的存在。

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

( 五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0~1.5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1.5~3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

1.5~3岁时,对孩子来讲,父母仿佛是全知全能的,孩子有什么需要,他们仿佛都可以轻松满足。但是,对于16岁的女孩,她的需要,父母就很难再满足了。父母不能替她学习,不能替她处理班级的人际关系,也不能替她发展创新能力……这个时候,受惯溺爱的女孩就会惊恐地发现,原来有太多的问题她不能处理。于是,她陷入无法面对自己的自卑。这个时候,她可能就会幻想一个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期望他能溺爱自己,并化解她现在的所有生活难题,就像原来的父母在1.5~3岁时帮她化解一切难题一样。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 六 )溺爱=过度地阻碍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大人或许以为,孩子的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他要做的太多尝试都很重大,完成这些任务,要调动很多东西,头脑、身体和心志等。每完成一个他认为的重大尝试,都会让孩子感觉到“我自己行”,久而久之就帮助孩子形成了强大的自我效能感。

(七)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研究发现,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三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

假若母爱的累积效应不够,这一领悟没有发生,甚至,母爱稀少,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孩子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非常执着。

最初,爱的载体都有照顾与陪伴功能,经典如泰迪熊,这是美国孩子最常见的公仔,毛茸茸的可以让孩子抱着,也可以充当孩子假想的玩伴与聆听者。健康成长的孩子可能会对泰迪熊很有感情,但他们不容易痴迷,而太痴迷于泰迪熊的孩子,都可能是儿时获得的母爱太少。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杀手里昂的“泰迪熊”是那盆植物,后来变成了同样缺乏爱的小女孩。

[if !supportLists](八)[endif] 密不透风的爱,源自自私

(九)精神分裂如何发生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十)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心理疾病从轻到重可以分为三类:神经症,如抑郁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和广场恐怖症等;人格失调,如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五岁之前的人生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在这一阶段被基本定型,如果儿童在这一阶段遭遇严重创伤,他就会埋下患病的种子。如果以后的人生阶段再一次重复了类似的创伤,他就可能会爆发相应的心理疾病。

(十一)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

忧愁,而且是莫名的忧愁,是青春期的一个典型特征。因为,青春期处于一个不断“丧失”的阶段。

咨询师胡慎之说,抑郁情绪均来自“丧失”,我们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

从十二三岁开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结束,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二个“叛逆期”(第一个是1.5~3岁)。正常情况下,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来,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都要自己来。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 十二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第三章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 一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不能将自己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 二 )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

许多孩子之所以迷恋网络,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可靠的安全岛。他们被父母、学校“遗弃”了,他们的安全岛四分五裂。于是,他们去网络上构建新的、虚幻的安全岛。

缺乏安全感,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涉及一个广为人知的观念——妈妈最好亲自带孩子到三岁。

为什么?因为,孩子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到三岁才能形成两个概念: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

客体即孩子身外的物体。幼小的孩子没有客体稳定的概念,他们能看到一个事物,才觉得这个事物存在,而看不到,他们就觉得这事物不存在了。所以,和他们玩藏猫猫的游戏,他们会玩得不亦乐乎。

情感稳定性,即一个人只要确认对方是爱自己的,那么,他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无端对这一点产生怀疑。

客体稳定的概念,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孩子一岁半即可形成,而情感稳定的概念,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要到三岁才能形成。

只有形成这两个概念后,孩子才能承受与妈妈的长时间分离。长时间,指的是两个星期以上的时间。有研究表明,若在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会让孩子形成强烈的创伤。

所以,在三岁前,妈妈要尽可能亲自带孩子,不能与孩子有长时间分离,并且要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形成所谓的安全感。

( 四 )孩子总考砸,可能有内情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曾奇峰说,“但是,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无异于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

[if !supportLists](五)[endif] 高十二、初九与压力

[if !supportLists](六)[endif] 和孩子一起直面高考失利

他们怕的其实不是失败,而是怕被人否定。

[if !supportLists](七)[endif] 家有失败留学生怎么办?

除非父母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深切地知道了自己是如何伤害孩子的,并向孩子做出了真诚的道歉。否则,不要轻易去叩开孩子的心门,因你势必会带着旧有模式闯进去,而这是孩子受伤的根本原因。

好好照顾孩子,给他做好吃的,这非常重要。这时,孩子会退行到心理年龄很小的阶段,口欲的满足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安慰。妈妈做这一切尤其有疗愈作用,因这是妈妈再一次哺育孩子。

(八)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心理学认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如果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就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对事情的考虑容易片面;如果一个人总是遭受挫折,那么这个人的思维也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最好的经历就是,既顺利过也遭受过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向度思维。

(九)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十)教育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别是怪胎就行;

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别总生病;

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进入幼儿园,比较心开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

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别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十一)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

(十二)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

而对于家庭,海灵格形容说,健康家庭宛如平地,孩子会成长为挺拔的大树,而有问题的家庭宛如悬崖,孩子会成长为奇形怪状的树。孩子这样做,目的只是保持家庭的平衡。

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善意,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懂他的意思。同时,又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问题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不关你的事情,“我们会努力解决,你要相信我们,你的牺牲行为对我们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这样一来,孩子既感觉到了父母的理解,同时又明白他的牺牲行为是错误的,就会放弃这种错误的努力。

第四章中国式家庭

(一)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

原始的融合焦虑,是指一个人害怕与他人、他物甚至他自己的联系,因关系意义上的链接会让其担心失去自己的身份和自主性,这种惧怕所产生的焦虑即原始的融合焦虑。

简而言之,有此焦虑的人,会感觉哪怕轻度的关系,都会吞没掉他可怜的自我身份。

本质上,融合意味着小我的死亡,但一般的过程是,有一个清晰的小我,托着自己与别人建立关系,不断在关系中感受彼此,信任越来越深,突然间感受到彼此,并在那一刻放下防御,小我死亡,而最亲密的关系建立,一个包含着“我与你”的关系性自我建立了。

若没有这个相对健康的自我托着,而直接去建立关系,那种湮灭感就太强了,令人不敢尝试。

因没有被爱照见过,所以内心是一片黑暗。他们将这种黑暗理解为,真实的自己是坏的,而如此坏的自己竟然还渴望被看到被理解,何等可怕。没有人会爱自己、会在意自己,可自己还是如此渴求!

有时,比暴行更严重的是隐蔽的攻击。隐蔽的攻击,攻击者不会承认,旁观者也看不到,受害者甚至都难以诉诸语言。譬如,许多人,表面上对人很好,可一转身,却会小声咒骂。

若你够幸运,有一个好妈妈或好的抚养者,你的感受不断被碰触、被确认,你会形成一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若缺乏这份幸运,你要花很大努力,朝向这一目标前进。你也可以自己去认识并确认自己的感受,特别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要勇敢地投身于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你的感受能力,以此不断碰触自己的感受。若这一点特别艰难,找一个好的心理医生是很好的办法。勇敢地去爱是必不可少的。爱,特别是爱情,能全方位激发你的种种感受。

不管是先天运气,还是后天努力,有丰富感受并被确认的人,都会形成所谓的“存在性安全感”。

(二)你的身体,是不是别人的奴隶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

后者的悲哀是,他自动地寻求别人的感受,围着别人的感受转,他为别人而活。

是创造性,而不是其他,让个体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

顺从带给个体一种无用感,并让个体产生诸如“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等想法。

创造性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状态,顺从对生活来说是疾病的基础。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

(四)触碰你的内在婴儿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

(五)愚孝是怎样炼成的

什么叫“愚孝”?即孩子会不惜牺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对父母做出极大的牺牲。

歉疚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令我们感到非常愤怒。

明智的愚孝者,应当放下改变父母的渴望,接受无论如何父母都不会更爱他的事实,一旦接受了这个痛苦的事实,愚孝行为就可以终止了。

(六)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

(七)有关爱的六个谎言

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只有做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假若这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别人在替他做选择,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不管别人给了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理性上看多么“正确”,他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

看上去,嫉妒也是一个三角关系,“我”因为“你”垂青另一个人,而吃起了另一个人的醋。但实际上,嫉妒常是一个借口,目的是控制情侣、伤害情侣。或者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转嫁自己的自卑感。

(八)中国人的情感模式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男人找老婆就像是在找妈妈,只要一个女人给他温暖的感觉,让他放低戒备,觉得自己像小孩儿,那他很容易就被收服了。

女人同样也是如此,她们渴望宽厚无私的爱和照料。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通常婚恋标准中让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其实都是“妈妈”——一个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孩子在三岁到六岁之间是十分脆弱的,成年后很多问题的根源都来自这个阶段。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人格障碍则源于六个月之前的严重心理创伤。所以,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就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


《为何家会伤人》书籍摘抄
在这一阶段,如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密切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他更甚于爸爸,或父亲与女儿非常亲密,并让女儿相信,爸爸爱她更胜于妈妈,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插图],一方面,他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他会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随着年龄的...

《为何家会伤人》第一章读后感
这本书第二次读,因为刚上完初级班一阶段,所以又有了一些新的视角。读书会里有要求读正面管教方面的书籍的小伙伴,因为我经历了正面管教和NLP,觉得NLP是根基,所以就选择还是把这本书放在第一本开始读。带着心灵空间、冰山和理解六层次的视角再读这本书,有了新的发现。更加容易理解书里的案例,...

十大著名心理学书籍
1. 《幻想即现实》作者曾奇峰,国内知名精神分析专家,在这本书中汇集了自己多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验。他对家庭、夫妻、亲子关系以及情感困惑和自我认知等方面提供了深刻的见解。2. 《为何家会伤人》该书通过一系列心理案例,揭示了中国式家庭的普遍问题,如对子女的溺爱、对长辈的盲从、忽视夫妻关系等。

武志红的书籍可以看吗?
对于武先生的书籍以及相关培训课程,不推荐多看多学。如果是想入门了解一下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看看武先生的《为何家会伤人》、《心灵的七种兵器》这两本即可,不推荐大量深入去看他的书。为什么?首先,武志红大量书籍的主题很单一,基本都是在反复探讨和说明一个主题——原生家庭。而且这些书籍的是带...

武志红的书适合看吗?
对于武先生的书籍以及相关培训课程,不推荐多看多学。如果是想入门了解一下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看看武先生的《为何家会伤人》、《心灵的七种兵器》这两本即可,不推荐大量深入去看他的书。为什么?首先,武志红大量书籍的主题很单一,基本都是在反复探讨和说明一个主题——原生家庭。而且这些书籍的是...

送给女孩的心理学书籍
1、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本书精选“健康·心理”专栏32篇阐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文章,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足以被所有普通人理解、接受,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

武志红的书值得看吗?
对于武先生的书籍以及相关培训课程,不推荐多看多学。如果是想入门了解一下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看看武先生的《为何家会伤人》、《心灵的七种兵器》这两本即可,不推荐大量深入去看他的书。为什么?首先,武志红大量书籍的主题很单一,基本都是在反复探讨和说明一个主题——原生家庭。而且这些书籍的是...

十大著名心理学书籍
1、《幻想即现实》作者曾奇峰是国内精神分析派著名的心理医生,他把自己多年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感悟,浓缩在这一本书中,对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情感困惑、自我认识方面,都有他独到的见解。2、《为何家会伤人》书中用一个个心理案例反映了中国式家庭的普遍而又让人痛苦的相处方式,比如父母对...

怎样才算是了解原生家庭的伤痛呢?
如果是想入门了解一下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看看武先生的《为何家会伤人》、《心灵的七种兵器》这两本即可,不推荐大量深入去看他的书。为什么?首先,武志红大量书籍的主题很单一,基本都是在反复探讨和说明一个主题——原生家庭。而且这些书籍的是带有鲜明的武志红特色,有着其局限性。从武志红,李雪,...

武志红的心理学书籍有必要看吗?
如果是想入门了解一下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看看武先生的《为何家会伤人》、《心灵的七种兵器》这两本即可,不推荐大量深入去看他的书。为什么?首先,武志红大量书籍的主题很单一,基本都是在反复探讨和说明一个主题——原生家庭。而且这些书籍的是带有鲜明的武志红特色,有着其局限性。从武志红,李雪,...

大关县19146517711: 家为什么伤人心理学书籍 -
姬邵诺佳: 理学书籍《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为何家会伤人》:本书精选“健康·心理”专栏32篇阐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文章,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足以被所有普通人理解、接受,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大关县19146517711: 介绍几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有案例分析的 -
姬邵诺佳: 看你要理解哪方面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多很多. 我就给你推荐亲子关系心理学的书籍 《家庭会伤人》,《不要用爱控制我》.,《为何家会伤人》.

大关县19146517711: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
姬邵诺佳: 《心理学与生活》国外大部分心理学专业的入门第一本教材 国内有中文版 网上有中文电子版. 书的价格是80多 但是很入门.是学心理的专业入门书 很好懂 老外写的很有趣.属于那种理论加实际的...

大关县19146517711: 学好心理学应该看哪些方面的书和哪些有关的电影? -
姬邵诺佳: 读心理学书籍讲究循序渐进 先介绍点基础的给你 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心理学与生活》国外大部分心理学专业的入门第一本教材 国内有中文版 网上有中文电子版. 书的价格是80多 但是很入门.是学心理的专业入门书 很好懂 老外写的很有趣....

大关县19146517711: 可以推荐几本好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吗 -
姬邵诺佳: 入门的话还是《图解心理学》比较快 说起心理学的书,分两种:一种是纯粹的专业理论书籍,适合专业心理学的朋友看.另一类是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书籍,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各种朋友看. 如果是刚想进入这个行业, 你可以看看《登天的感...

大关县19146517711: 推荐几本易懂的心理书籍 -
姬邵诺佳: 我看过 武志红的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很容易看弄) 梦知道答案 为何越爱越孤独 走出强迫的泥潭 :《心理学诡计》、《读心术: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操纵与生存博弈策略》、《揭开谎言的秘密》、《每天读一点 身边的心理学》《读心术》 《说服他人的艺术》亨利克 费克萨斯 《FBI教你读心术》这些都很好

大关县19146517711: 你最近读的最后一本纸质书籍是什么?
姬邵诺佳: 你好,我是青梅煮酒257,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最近读的纸质书籍是《家为何会伤人》.这本是作家武志红的一本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畅销书,深深触动和影响了千万读者...

大关县19146517711: 有什么心理方面的书籍推荐?
姬邵诺佳: 推荐《心理学与生活》,《为何家会伤人》,毕淑敏的《女心理师》,特荐《少有人走的路》,特荐《登天的感觉》《心理面面观》岳晓东 著,这基本数都非常适合大众看,看着你会爱上心理学的.

大关县19146517711: 心理学的初步书.希望推介一下.
姬邵诺佳: 有趣味的: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 《心理沫沫茶 -- 为何越爱越孤独》武志红 《登天的感觉》岳晓东 (哈佛大学的10个心理咨询个案) 《爱情婚姻家庭心理案例集》 《我们内心的冲突》卡伦・霍妮 《NLP简快心理疗法》李中莹

大关县19146517711: 了解别人心理需求的书有哪些 -
姬邵诺佳: 《心理学与生活》 《为何家会伤人》《生活中的心理学》 《怪诞心理学》 《做更自信的自己》 《意志力》 《梦的解析》 可以了解一下其实看多了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如果解决您的疑惑 请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