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之寸口脉

作者&投稿:剧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14岁随父进京,学医于京畿名医金英(梦石),得其传,青年时期未以医为业,从军。因无成就,返京师,专心于医术。张氏医名噪京师,“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张氏著有:《类经》32卷,《类经图翼》11卷,《附翼》4卷,《景岳全书》64卷,另有《质疑录》1卷,有人疑为伪托。

(素问五脏别论)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而实则一耳。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为五脏之主。义见下文。愚按∶气口寸口脉口之义,乃统两手而言,非独指右手为气口也。如经脉篇曰∶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又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经筋篇曰∶手太阴之筋,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经脉别论曰∶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平人气象论曰∶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小针解曰∶气口虚而当补,盛而当泻。本篇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难经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曰∶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也。诸如此者,岂独指右手为言耶?而王叔和未详经旨,突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左手寸口人迎以前、右手寸口气口以前等说,自晋及今,以讹传讹,莫可解救;甚至以左候表,以右候里,无稽之言,其谬为甚。夫肝心居左,岂不可以为里?肠胃在右,岂不可以言表?如仲景为伤寒之祖,但曰大浮数滑动者,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者,此名阴也。又曰∶表有病者,脉当浮而大;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又如其上取寸口,太阴脉也;下取趺阳,阳明脉也。是皆阴阳表里之谓。初未闻以左为人迎而候表,右为气口而候里。即余初年亦尝为左表右里之说所惑,及今见多识定,乃知脉体自有阴阳,诸经皆具表里。凡今之习讹者,但见左强,便曰外感而攻其表;但见右盛,便曰内伤而攻其里。亦焉知脏气有不齐,脉候有禀赋,或左脉素大于右,或右脉素大于左,孰者为常?孰者为变?或于偏弱中略见有力,已隐虚中之实;或于偏盛中稍觉无神,便是实中之虚。设不知此而执欲以左右分表里,岂左无里而右无表乎?故每致攻伐无过,颠倒阴阳,非惟大失经旨,而遗害于人不小,无怪乎脉之日难也,此不得不为辨正。再按∶人迎气口之脉,本皆经训;但人迎为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气口总手太阴而言,不可以分左右,如动输、本输、经脉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愚尝考之四时气篇曰∶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五色篇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经脉、终始等篇曰,人迎一盛二盛三盛,脉口一盛二盛三盛等义。皆言人迎为阳明之腑脉,故主乎表;脉口为太阴之脏脉,故主乎里。如太阴阳明论曰∶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阴阳别论曰三阳在头,正言人迎行气于三阳也;三阴在手,正言脉口行气于三阴也。盖上古诊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之气。然则人迎自有其位,脉经则扯人迎于左手,而分气口于右手,不知何据何见而云然?愚初惑之,未敢遽辩,及见纲目之释人迎气口者,亦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又见庞安常论脉曰∶何谓人迎?喉旁取之。近见徐东皋曰∶脉经谓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误也。若此数君者,已觉吾之先觉矣,兹特引而正之。呜呼!夫一言之谬,遗误千古,成心授受,何时复正哉?立言者,可不知所慎乎?)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人有四海而胃居其一,是为水谷之海。脏腑之属,阳为腑,阴为脏,胃属阳而为六腑之本,故云六腑之大源。然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故又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口本属太阴,而曰亦太阴者何也?盖气口属肺,手太阴也;布行胃气,则在于脾,足太阴也。按营卫生会篇曰∶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然则胃气必归于脾,脾气必归于肺,而后行于脏腑营卫,所以气口虽为手太阴,而实即足太阴之所归,故曰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故胃为脏腑之大源,然无不由脾达肺也。见音现。)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气味之化,在天为气,在地为味。上文言五味入口藏于胃者,味为阴也;此言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者,气为阳也。鼻为肺之窍,故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观此两节曰味曰气,皆出于胃而达于肺,既达于肺,亦必变见于气口,故气口独为五脏主。)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此治病之四要也。下言二阴,二阴者,肾之窍,胃之关也。脉要精微论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故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元气之安危,此下之不可不察也。适,测也。脉为气血之先,故独取寸口以决吉凶之兆。如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此脉之不可不察也。志意者,如本藏篇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是志意关乎神气而存亡系之,此志意之不可不察也。病有标本,不知求本,则失其要矣;病有真假,不知逆从,则及于祸矣。此病因之不可不察也。合是四者而会观之,则治病之妙,无遗法矣。)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阳之灵曰神,阴之灵曰鬼。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程子曰∶鬼神只是一个造化,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是也。然则鬼神者,即天地之灵耳。

祸福有因,惟人自作,天地无私,鬼神焉得而蔽之?彼昧理者,不知鬼神不可媚,而崇尚虚无,不求实济,何益之有?

若此者,即与论天人至德,必不见信,又何足与道哉?故曰信巫不信医,一不治也。即此之谓。)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针石之道,法三才而调阴阳,和气血而通经络,故曰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盖言其至精至微也;而或有恶于针石者,诚不可与言至巧矣。)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之道也。其有已病而尚不许治者,特以偏见不明,信理不笃,如拘于鬼神、恶于针石之类皆是也。既不相信,不无掣肘,强为之治,焉得成功?即有因治而愈者,彼亦犹谓不然,总亦属之无功也。)

脉 神 一

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矧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凡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无不兼有虚实,既能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欲察虚实,无逾脉息。虽脉有二十四名,主病各异,然一脉能兼诸病,一病亦能兼诸脉,其中隐微,大有玄秘,正以诸脉中亦兼有虚实之变耳。言脉至此,有神存矣。倘不知要而泛焉求迹,则毫厘千里,必多迷误,故予特表此义。有如洪涛巨浪中,则在乎牢执柁干,而病值危难处,则在乎专辨虚实,虚实得真,则标本阴阳,万无一失。其或脉有疑似,又必兼证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缓孰急,能知本末先后,是即神之至也矣。

部位解二

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与心包络。得南方君火之气,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神明清浊。

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与膻中。得西方燥金之气,肾水受生,肝木受制,其主情志善恶。

上二部,所谓上以候上也,故凡头面、咽喉、口齿、颈项、肩背之疾,皆候于此。

左关:肝部也,其候在肝胆。得东方风木之气,心火受生,脾土受制,其主官禄贵贱。

右关: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得中央湿土之气,肺金受生,肾水受制,其主财帛厚薄。

上二部居中,所以候中焦也,故凡于胁肋腹背之疾,皆候于此。

左尺:肾部也,其候在肾与膀胱、大肠。得北方寒水之气,肝木受生,心火受制,其主阴气之寿元。

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肾与三焦、命门、小肠。得北方天一相火之气,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阳气之寿元。

上二部,所谓下以候下也,故凡于腰腹、阴道及脚膝之病,皆候于此。 按:本经曰: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中事。所以脉之形见上者候上,下者候下,此自然之理也。

自王叔和云:心与小肠合于左寸,肺与大肠合于右寸,以至后人遂有左心小肠,右肺大肠之说,其谬甚矣。夫小肠、大肠皆下部之腑,自当应于两尺。然脉之两尺,左为水位,乃真阴之舍也;右为火位,乃元阳之本也。小肠属火,而火居火位,故当配于下之右;大肠属金,而金水相从,故当配于下之左,此亦其当然也。但二肠连胃,气本一贯,故在《内经》亦不言其定处,而但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又于胃气中,总可察二肠之气也。然凡在下焦脏腑,无不各具阴阳,若欲察下部之阳者,当总在右尺;察下部之阴者,当总在左尺,则尽其要矣。或问曰:何以右尺为阳而属火?曰尺为蛇武之乡,而地之刚居西北,所以手脚之右强于左,是即左阴右阳之义也。此篇尚有详论,具载《类经·求正录》中,所当参阅。


张景岳之寸口脉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14岁随父进京,学医于京畿名医金英(梦石),得其传,青年时期未以医为业,从军。因无成就,返京师,专心于医术。张氏医名噪京师,“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寸口脉分候脏腑的六种方法有?
(1)、寸口为脉之大会。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肺经起于中焦,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亦属太阴,寸口脉可反映胃气的强弱。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终始,脉气流注,会聚于气口(寸口为肺经之动脉),全身脏腑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脉象上反映出来。(2)、寸口部脉气...

涩脉之单脉介绍
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 《脉诀》:「涩脉主遍身疼痛,丈夫有此号伤精,妇人有孕肿中病,无孕还须败血成。涩脉关前胃气并,当关血败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 《千金方》:「脉涩者,少血多...

中草药:栝楼的功效与作用
④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小陷胸汤) ⑤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

脉学脉学在四诊中的地位
中医常用寸口诊法,因为它是手太阴动脉,与肺脏关系密切,被认为是决定五脏六腑生死吉凶的关键。如《难经》所言,胃为脏腑之海,肺气通过寸口反映五脏六腑的状态。《内经》也提到太渊,即寸口,是全身气血汇聚之处。古人对寸口脉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其诊断价值上,还体现了对整体观的深入理解。脉学在诊断中...

心悸的文献摘要
”2.《素部·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3.《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4.《丹溪心法·惊悸怔仲》:“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痰迷心膈者,痰药皆可,定志丸加琥珀、郁金。怔仲者血虚,怔仲无时,血少者多...

脉诊的依据?
到了汉代,切脉诊病更加普遍。如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便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原则,由此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法,并确定了常见的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

浮脉之单脉介绍
《脉经》:「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关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脉诀》:「主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倦,夜卧不安。寸浮中风头热痛,关浮腹胀胃空虚,尺部见之风人肺,大肠干涩故难通。」 《活人书》:「寸口浮其人伤风、发热、头疼、关上浮...

脉诊的源远流长
其诊脉方法以寸口脉为主,而又有所发挥,还经常结合不同病证诊察“趺阳”、“太溪”脉,合称为仲景三部脉法。观察三部脉象可以推测肾气盛衰及胃气的存亡情况,对判断病情的吉凶逆顺可以提供可靠的依据。书中论及的脉象多达七八十种,单纯脉近20种,后代的常见脉名几乎都可以在两书中找到。因此,仲景之书虽非脉学专著,...

脉诊的部位
关于脉诊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三种。 遍诊法 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上部天是指两侧颞动脉,可以反映头额...

海南省18146877465: 四诊中的'切'是怎么回事,许详细 -
储玛益恒: 四诊 指的是望、闻、问、切.古称“诊法”.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

海南省18146877465: 古代的脉诊和现在的脉诊有什么异同之处 -
储玛益恒: 脉象的形成与气血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等.古人脉诊的内容从现在看来,就是通过脉搏波了解心脏工作情况和血流动力,进而求得整个血液循环情况,以此推断机体维持生存的能...

海南省18146877465: 什么是脉点 -
储玛益恒: 你听过中医中的奇经八脉吧?脉亦类似,不过修道或者修佛的脉道有所不同而已.不是说一种梵语,而是持用梵语念的咒.这些咒有助人成佛成仙之功能.脉如道路,点指「明点」,明点是我们人体中的生命精华,明点犹如在路上行走的车子以及货品,没有车子以及物品,我们生活就得不到需求品,人没有了明点,人会死亡的. 修行人利用明点,把身体的障碍打破,把心灵的阴霾扫除,让人可以堪破生死轮回.

海南省18146877465: 中医把脉有关知识 -
储玛益恒: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

海南省18146877465: 中医四诊应用能力 -
储玛益恒: [编辑本段]望诊 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 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海南省18146877465: 什么是脉晕点
储玛益恒:脉晕点特指脉象中强 弱 大 小 浮 沉不等的脉气形式. 脉晕点脉象是一种新的提法,老的脉象现象.历代脉学著作中对脉晕均视为脉外干扰因素,因而没有进一步地研究.根据古人描述的脉晕特点,结合许氏对脉晕点脉象的体会.古人描述的寸...

海南省18146877465: 中医"四诊"是什么? -
储玛益恒: 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诊法.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神”是精神、神气状态;“色”是五脏气血的...

海南省18146877465: 中医把脉的详细理论? -
储玛益恒: 把脉有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

海南省18146877465: 手太阴有病,实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反小于人迎也.这三倍指的是啥? -
储玛益恒: 寸口脉洪大于人迎脉,寸口脉正常情况下一般一息四五至,既然三倍于人迎,那能达到一息十多至,可谓洪脉

海南省18146877465: 《内经》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请问寸口和人迎的具体位置在哪儿? -
储玛益恒: 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气血,必相称也.是谓平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