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爱丽丝》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作者&投稿:焦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致爱丽丝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
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
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扩展资料:
贝多芬自小家庭环境不好,他的母亲和父亲是二婚,父亲只是个歌手,平时就给些贵族表演取乐,赚钱不多,又经常酗酒,酒喝多了就耍酒疯,打骂他们母子二人,所以贝多芬不仅有个贫穷的童年,还是个不幸的童年。
贝多芬的父亲为了让他出去赚钱,就虚报他的年龄,年仅六岁就被父亲带着到处表演。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也是在这些过程中跟着其他音乐家学习的。
后来贝多芬去了维也纳,偶然的机会被莫扎特听到了表演,莫扎特对此大加赞赏。也就是在这以后,贝多芬的才华被发现了,拜了莫扎特和海顿为师,对他的音乐发展之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可惜贝多芬从二十六岁开始便听力下降,三十岁的时候就基本失聪了,虽然到处求医,但最终都无果。贝多芬却就是在失聪的状态下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交响乐。后来,贝多芬被迫无奈只能告知大家耳朵的情况,四十岁已经确认耳聋了,连微弱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贝多芬传奇就传奇在他不是神童,但是在没有听力的情况下,却凭着强大的内心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可以看出来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已经到达了内心深处,发自灵魂的创作。
也许是受家庭生活不幸的影响,贝多芬终生未娶,但是他年轻的时候曾经爱过一个女人,搞艺术只能弄个吃喝,生活过的极其清贫,这个女孩最后选择嫁给了伯爵,这件事对贝多芬的打击很大,甚至为此自杀。
可是贝多芬没有把这种悲观的情绪通过音乐传达给世人,而是靠他强大的内心通过音乐给我们传达力量和阳光。贝多芬孤独一生,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后来父亲又相继离世,在贝多芬离开这个让他痛苦的世界时,身边已经没有亲人。
但却有二万多粉丝前去送行,因为他是大家的乐圣,是灵魂的乐者,他的心中充满自由,平等,博爱,所以贝多芬在欧洲的地位很高,更是德国的骄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爱丽丝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还没有成名的时候,在一个富绅家做他女儿的钢琴老师,这首曲子就是为那个女孩所写的。表达了贝多芬对这个年轻女孩的爱慕,与欣赏,也表明了他对玫瑰花般的女孩的那种活力与青春的赞美

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在F大调上呈现;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音持续音上,色彩暗淡,节奏强烈,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表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然后,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调顿时明朗起来。 这个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献给爱丽丝》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小品。

一、乐曲背后的故事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

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巴加泰勒保˙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儿。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里也没有这支曲子。

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

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

二、乐曲解析

1.第一段

这部分内容显得温柔而亲切,旋律的情调很明朗。

2.第二段

这部分出现了一个新的曲调,这个曲调使感情显得更加明朗。

3.第三段

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和弦让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像在沉思。

4.第四段

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出热烈的情感。

5.第五段

经过下行半音阶的过渡,乐曲在非常优美和温柔的气氛中结束。



几乎每个人都聆听过《致爱丽丝》优美的曲调,温柔甜蜜却有夹杂着些许伤感的音符总是触动我们内心深处透软的地方,那优美的琶音分解,巧妙的和声运用,经典的回旋曲式都让这首时长仅3分钟的音乐小品流传世界。在这首经典的乐曲背后,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来自于一生未娶的贝多芬献给特蕾莎小姐的迟来告白。


1810年,还没有完全失聪的贝多芬正是事业最巅峰的时期,《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的横空出世,让他的威严凌驾于当时的乐坛,年少的坎坷和执拗的性格让贝多芬选择隐藏自己的情况,更多的是愿意将一副冷峻的目光展示给周围的人。那个时候,人们把他看作是整个欧洲的光荣,亲王们向他致敬,他在许多君主面前指挥演奏,他甚至把自己比作音乐世界中的拿破仑。


1810年的特蕾莎·玛尔法蒂是一个16岁的姑娘,向许多当时少女一样,对音乐充满了向往与热爱,经一位朋友介绍来师从贝多芬。也许是特蕾莎·玛尔法蒂超凡的音乐天赋,也许是特蕾莎·玛尔法蒂独特的人格魅力,也许是特蕾莎·玛尔法蒂某一句话走进了贝多芬的心里,久而久之,贝多芬对特蕾莎·玛尔法蒂日久生情,一向恃才傲物的他,放弃了自己追求的雄浑风格,亲自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送给自己所爱的学生,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贝多芬命运坎坷,从小便被父亲当做摇钱树苦练钢琴,自己的成名之路又满是荆棘,与自己的恩师海顿决裂,自己的听力逐步下降,作为心中充满理想与抱负的男人深藏着痛苦。贝多芬一生未娶,但并不是没有感情,因为在他心中,没有什么比深沉,充满力与美的音乐世界更为重要。孤僻,固执,癫狂成为贝多芬的代名词。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出现给了贝多芬昏暗生活中的一缕阳光。这世界是存在美好的东西的,比如说爱情。

(下段阅读前,建议聆听文章推送的音频)在后来被称作《致爱丽丝》的曲子中,采用了ABACA的回旋曲式,用开头主题(叠部)优美的乐句来描写特蕾莎·玛尔法蒂美丽的面庞,这个主题出现了三次,在这三次中插入情感激烈的旋律,仿佛贝多芬内心的挣扎,都被特蕾莎·玛尔法蒂温柔的话语所抚慰,如果仔细聆听,会听见一个男人坚定的信念和彷徨无助的强烈对比,贝多芬用大调抒发着自己炽热的情感,用a小调描绘着特蕾莎·玛尔法蒂的纯洁无瑕,直至结尾,当旋律冲至最高点时,再由顶端以下行的半音阶方式折转下来,同时力度也渐弱,并在结尾处出现了一个渐慢的速度标记,缓缓融回乐曲的叠部。最后乐曲在再一次省略复奏的叠部中结束。就像他们之间的爱情,轰轰烈烈之后总被世俗打败,遗憾收场。


这本就是不被人看好的爱情,一个妙龄少女和一个中年大叔,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不会调情的直男和一个老实本分的女人,后来,特蕾莎·玛尔法蒂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只能将这份爱深埋心底,终身未娶。贝多芬去世后,他的作品目录里面并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一段才子佳人的往事重现人间。不过,粗心的诺尔在出版这首曲子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该钢琴作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又为这段爱情添加了遗憾的结尾。


爱情的存在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也许彼此只是个过客,但总有些事情是刻骨铭心的。一段失去,一段爱恋,是梦的初期,是人生的遗憾,最后的最后,贝多芬成为乐圣,特蕾莎·玛尔法蒂嫁为人妇,两人再无交集,只有一张《a小调巴加泰勒》的乐谱留在特蕾莎身边,每当深夜弹起时,泪如雨下,伤感过后,生活如常。这段故事收录于1994年拍摄成电影《不朽真情》,就像电影中表达的那样,贝多芬经历了这种种的爱,才练就了不朽,而这爱中的人,也随之成为永恒。

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他没有烧鹅,没有樱桃馅饼,也没有圣诞节的喜悦。在维也纳著名的斯提芬大教堂里门口的楼梯上,带着一脸严肃表情的贝多芬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就叫――爱丽丝。原来,一直照顾这个小姑娘的邻居雷德尔·巴塞特老爹以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老人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他就升不到天堂。

“他的愿望是什么”贝多芬问。
“他想去波利尼西亚的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去阿尔卑斯山去……”爱丽斯一边擦眼泪一边说,“但是,神父们不肯去帮助他,说他们也帮不上忙,就把我赶出来了”。
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旁。
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的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卑斯山清澄的碧落和茫茫雪峰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的弹奏着,感觉好象自己的灵魂在飞翔……
“我看到了。
我看到了森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那是大海,还有远处的帆,美妙的阳光……爱丽斯,你找的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这位老人已是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让我在生命的最后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美丽的大自然。”
“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斯。
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送给你,我想永久的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完以后的路。”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斯之后,又走到了圣诞夜凛冽的寒风中。
贝多芬一生可以说是落魄穷困,但是,他能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把幸福带给他身边的人。
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他的曲子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虽然有时愤懑悲伤,又有时彷徨痛苦。但是,贝多芬绝对不是那种生活在逼仄小洞里的人,他的胸怀如银河般宽广。他从未对生活有任何不满,也未对自己不公平的命运长嘘短叹。也许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伟大”吧。






致爱丽丝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

致爱丽丝的含义
含义:贝多芬对温柔、美丽的女主不尽的亲切话语。《献给爱丽丝》仅仅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仍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不折不扣的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成为这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它纯朴而亲切,概括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温柔、...

爱丽丝的爱曲子表达了什么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致爱丽丝》中,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时而轻松活泼、时而优雅端庄、天真俏丽、温柔善良的美丽少女的万种仪态。整首歌以非常丰富柔和的抒情氛围结尾,梦幻般的结尾句子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纯净,那么的空灵,那么的深情,让人热泪盈眶,又有几分清高。《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

贝多芬致爱丽丝表达了什么,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2.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3.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

《致爱丽丝》背景故事?
致爱丽丝所表达的意境 在《致爱丽丝》中,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时而轻松活泼、时而优雅端庄、天真俏丽、温柔善良的美丽少女的万种仪态。整首歌以非常丰富柔和的抒情氛围结尾,梦幻般的结尾句子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纯净,那么的空灵,那么的深情,让人热泪盈眶,又有几分清高。《献给爱丽丝》这部作品柔美动人、...

致爱丽丝这首曲子 表现怎样的情感? 表达爱情么?
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

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要复
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于是...

《致爱丽丝》描述了哪种感情?
《致爱丽丝》似乎有一种力量,让你我相信生活的美好,爱情的美好。静静地聆听着这一钢琴曲,似乎把人带入了另一世界,在那里只有快乐,只有美好,只有恬静,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听者就像进入了桃花源。也令我们相信爱情,憧憬爱情。它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

请问,有谁理解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这首曲子想要表达什么?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还没有成名的时候,在一个富绅家做他女儿的钢琴老师,这首曲子就是为那个女孩所写的。表达了贝多芬对这个年轻女孩的爱慕,与欣赏,也表明了他对玫瑰花般的女孩的那种活力与青春的赞美

《致爱丽丝》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主要采用了回旋曲式,结构是ABACA。属于3分多钟的小品之作。写作背景和灵感主要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到处...

宜春市15296462717: 致爱丽丝歌词的含义是什么 -
闵肺血通: 致爱丽丝 吉米 车开了 同行的没有你 夜日里 孤独伴我同行 穿过这最熟悉的城市 穿过记忆到现实 曾几何时寂寞时开始 梦醒了该甘心放手了 却为何看不到你的快乐 如果分手是种解脱 我愿意为你唱这首歌曲 听着听着也许就会忘记了 凝固的记忆留...

宜春市15296462717: 致爱丽丝这首曲子 表现怎样的情感? 表达爱情么? -
闵肺血通: 、邓紫棋《红蔷薇白玫瑰》这首歌表达的情感:这首歌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和哀伤.曾经的一对恋人走

宜春市15296462717: 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的含义是什么? -
闵肺血通:[答案] 《致爱丽丝的》是贝多芬送给他恋人的曲子,旋律里埋这一种深深的思念,只有心灵相同的人才能明白,那种思念,无法倾诉,也无法表达.

宜春市15296462717: 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闵肺血通: 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有许多种说法.其中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则认为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

宜春市15296462717: 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闵肺血通: 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他却一直在为甜蜜的爱情而不懈地追求着,《致爱丽丝》的创作就包含了这样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当贝多芬年近40岁时,他曾带过一个名叫特蕾泽的女学生,并对她产...

宜春市15296462717: 结合短文内容回答,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闵肺血通: 我读了原文,自己写了一点,看能不能帮到你—————— 短文主要讲了当时贫困潦倒的贝多芬,有感于小女孩爱丽丝对邻居雷德尔老爹的关爱,为帮助雷德尔老爹实现临终前的愿望而创作《致爱丽丝》钢琴曲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善良、有爱心的贝多芬.

宜春市15296462717: 《致爱丽丝》这首乐曲讲述怎样的故事? -
闵肺血通: 这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中最著名的通俗曲,也可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名曲.不过此曲不仅贝多芬在世时不曾发表和出版,到他去世之后,还埋没了四十年之久.后来在一八八八年,才纳入贝多芬全集版补遗中,并注明为"一八一O年四月二十七日...

宜春市15296462717: 致爱丽丝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闵肺血通: 据说,当初拥有乐谱的是特蕾莎 马尔法蒂,后来,特蕾莎把此谱送给了慕尼黑的布蕾小姐,诺尔就是在布蕾德小姐家发现这份原稿.因此直到一八七o年,此曲谱才得以出版问世.贝多芬曾对这位有享乐倾向的二十二岁意大利姑娘特蕾莎燃过爱火,一八o九年春天向她求婚未果,一八一七年特蕾莎便嫁给德罗斯狄克男爵.据说,诺尔发现的原稿上写着:“致爱丽丝,一八一o年四月二十七日,为了回忆.贝多芬"等字.而这段时间正是贝多芬跟特蕾莎恋爱并求婚的时期.从原稿的来历看,我们不难推测出此曲是为特蕾莎而作,而曲题上的"elise"可能是"therese"的讹音或是对特蕾莎的昵称.

宜春市15296462717: 《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讲的一个什么故事? -
闵肺血通: 《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讲的是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

宜春市15296462717: 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20字 -
闵肺血通: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有许多种说法.其中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则认为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可以确认的是,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